组卷网 > 试题 > 按关键字
试题 试卷 专辑
更多:
显示答案
|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崇俭抑奢”的观念,旱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周初统治者在总结殷亡的历史经验时,清醒地认识到追求奢侈无度的生活.是殷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周初的许多诏令中,均以殷为鉴,告诫子孙不应像殷人那样放纵物欲,而要“知稼穑之艰难”。而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极其缓慢,这就决定了消费的过程也应是缓慢与节俭的。所以,历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尽管其经济思想不尽相同.但在崇尚节俭、抨击奢侈之风的危害上则有许多相似之处。

——摘编自宋超《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剖析》

材料二   晚明时期的江南,经济突飞猛进,蚕桑丝织业与棉纺织业由农家副业一跃而为主业。到了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手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在经济最发达的江南东部,甚至已经超过农业。社会日渐富裕,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变化。正德、嘉靖年间松江府上海县人陆揖(-1552年)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者。他在《蒹葭堂稿·杂著》中,批判了正统的禁奢观念,为奢侈辩诬,以深邃的目光论证奢侈风尚的经济意义。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0-18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崇俭抑奢”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这集中体现大明代陆样的思想上,他在其《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致于统论天下是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鹿者分其利;彼以统绮奢,则鬻都尔留分其利”。

——摘编自吕晓萌中国古代鼓励消费的经济思想辨析》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客奖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曼德维尔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套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法国启蒙思想家也极力为奢侈消费鼓与呼。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消费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消费观念产生的不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三 “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
——谭嗣同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2016-11-2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浙江临海台州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统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明末清初,江南市镇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南浔镇是其中的典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浔镇西距湖州府治六十一里,北距太湖口十八里,湖州至平望的运河穿越全镇,与南北相向的市河相交于镇中。它兴起于南宋,到明代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辏”的巨镇。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每当新丝上市,“商贾骈集,贸丝者群趋”,既有“乡农卖丝争赴市”,也有“客商大贾来行商”,“一日贸易数万金”,既供应苏州杭州织造局所需上等湖丝以满足皇宫消费,也经由广东客商之手远销海外。但蚕茧原料不足,因此本地商人多前往嘉兴一带买茧进行缫丝,而嘉兴各市镇的商人则运送蚕茧前来南浔出售。民间机坊“雇人织挽”的现象蔚然成风,每日清晨都有许多工匠立于固定地点等待受雇,这些机坊对丝的整理极其讲究,对绸缎的花样也很考究,所生产的丝绸巧夺天工,广受青睐。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中国史》

材料二   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今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梁;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不知其几何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醖,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几何。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苏杭之境为天下南北之要冲,四方辐辏,百货毕集,故其民赖以市易为生,非其俗之奢故也。噫!是有见于市易之利,而不知所以市易者正起于奢。

——摘编自陆楫《蒹葭堂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明清时期南浔镇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评作者的观点。
2024-01-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明代陆楫在《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致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在此他主张
A.崇奢黜俭,鼓励消费B.遵守儒家主流消费观念
C.反对奢侈,崇尚节俭D.消费与个人修养相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入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面对这股奢靡之风,明中叶松江人陆楫在《蒹葭堂杂著》中提出了“奢能致富”的观点。他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还说“余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其地奢则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奢华之风是由于普遍的轻商贱商导致其内心的自卑而进行自我夸耀的表现。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等

材料二   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为意大利开启了新的财路,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东征不仅使欧洲的贵族了解了东方的豪华,也为意大利人开辟了东方贸易的道路。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

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摘编自范广寅《丈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中后期和十四、五世纪欧洲社会消费观的共同特点以及各自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2019-11-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

材料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请回答:
(1)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四文学作品的体裁。
(2)材料三的文学作品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019-11-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非选科)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
——谭嗣同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2016-11-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浙江临海台州中学高三上第三次统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明正德、嘉靖年间松江府人陆楫在《蒹葭堂稿杂著》中有反对政府当局“禁奢”政策的短论:“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醞,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这反映出晚明时江南地区
A.封建小农经济已经趋向瓦解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显著增强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D.崇富逐利成为当时社会风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艺术创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人陆楫指出:“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不知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修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上之人胡为而禁之?”

——据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整理

材料二   昆曲的母体是南曲,而南曲是南方众多声腔的总称。魏良辅说元朝有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清代雷琳记载却有不同,“昆有魏良辅者,造曲律,世所谓昆腔者,自良辅始。而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记》传奇,梨园子弟喜欢之。”

——据魏良辅《南词引正》、雷琳《渔矶漫钞》等整理

材料三   梁启超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夫此类之人,则何与于学问?然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实际上扬州盐商不仅支持高雅的学术文化活动,而且对一些通俗艺术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如扬州盐商蓄养昆曲家班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江苏戏曲志》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陆楫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苏杭一带都市商业区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昆山腔诞生的两种看法,结合所学,概括“梁伯龙”对昆曲发展所做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分析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蓬勃发展的社会因素,并指出《牡丹亭》的地位及作者。②试以美第奇家族为例,说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的作用。
2020-06-07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6月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选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