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由193家增加到997家,增长4.2倍,产值增长5.2倍;在上述企业中公股所占比重,1949年为70.7%,1952年则为60.7%。这主要说明1952年前的公私合营企业
A.是国营性质的企业B.属于股份制的性质
C.仍然是私营经济D.全部纳入国家管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对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和分配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制业和手工业生产;改进商北政策,农村集市贸易有所恢复,有些大中城市出现农贸市场,对于补充城市供应和促进小商品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19651978年间,自由市场基本绝述。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

——摘编自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练摊”指本钱不多下海摆地摊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练摊”和“个体户”“倒爷”一样都是贬义词。随着下乡知青陆续返城,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待业青年”。他们在路边摆摊出售“大碗茶”,内心十分忐忑,只能偷偷摸摸干。一些农民把人民日报文章剪下来贴到扁担上,作为“合法”的依据,挑着农副产品去赶集。在看重“单位”的年代,练摊实在是走投无路之举,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一帮“闲散人员”组成的练摊族开始倒服装、倒电器,硬是发了,成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波“万元户”。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练摊的甜头,纷纷下海。一些城市也开始建立自由市场吸纳摊贩,发展马路经济。

——摘编自任仲平《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曲折发展历程,并说明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和城市集贸市场得以恢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90年代“个体户”社会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原因
3 . 据金春明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载:1952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职工平均收入比1949年增长6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7%。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A.温饱问题得到解决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2020-08-04更新 | 60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观察下面统计图,对于该统计图分析正确的是
A.农村土地私有制得到根除B.多数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C.初步建立起互助合作制度D.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逐步确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2020-07-08更新 | 11401次组卷 | 88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
6 . 下表1950—1952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上市量比重(单位:万公斤)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
A.“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D.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2020-06-28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考(5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1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说:“合理地调整现在的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
A.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B.我国当时仍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C.公有制经济已在中国建立起来D.我国当时社会已经完成工商业改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50年香港对内地贸易总值比上年增长了73.4%,但1952年却比上年下降了45.3%。香港对内地贸易总值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
A.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B.新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C.西方孤立和封锁中国D.内地改变了经济制度
2020-05-09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高三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三   邓小平曾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材料四   “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郭华雄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有很多名词,如“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下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0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

——摘编自《“珠海经济特区好”》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有什么转变?从中你有何启示?
(3)材料四中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有什么问题?经济特区的创办有何意义?
10 . 据统计,195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5%。但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只有500多市斤,而同年苏联平均每人每年却有1300多市斤。1953年,粮食购销矛盾进一步加剧。这说明当时
A.农民土地问题尚未解决B.生产方式落后阻碍经济进——步发展
C.土地买卖现象十分严重D.粮食统销政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