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2022-10-19更新 | 223次组卷 | 38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趋向“三教合一”D.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2021-10-14更新 | 554次组卷 | 57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雅安天全中学高二上期第5周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诗经》中记载了“大田多嫁,既种既戒”的民间歌谣,但其实更早的《易经》也记载了“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的民间歌谣。由此可知
A.面临战争是古代人民生活的常态B.传统典籍记录和反映着先民生活
C.《易经》中记载了最早的民间歌谣D.记载民间歌谣是传统典籍的习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据记载,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以下对这一记载解读不正确的是
A.造纸原料来源更加广泛B.造纸术出现革命性的进步
C.这一阶段造纸术进一步发展D.这一阶段纸张更加低廉实用
2021-08-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娘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D.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2021-07-29更新 | 280次组卷 | 24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否?”’《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中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归纳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论语》记载,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材料二   据《史记》记载,秦朝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后又坑诸生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康有为认为“欲救中国,不可不因中国人之历史习惯而利导之。又以为中国人公德缺乏,团体散涣,将不可以立于大地,欲于而统一之,非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则不足以结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复原为第一著手。”

——梁启超著《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说明孔子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及共同目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有什么影响?
(3)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孔教”的态度如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21-05-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传入
2021-03-23更新 | 247次组卷 | 49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大竹县文星中学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