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清时期,双林镇的绸庄常“赊丝于机户,即收其绢,以牟重利”;在南浔镇以产“苏经”闻名,农家“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值,谓之料经”;宁波的鱼业牙行,分鲜行和里行,都对渔帮放款,约定以所获鲜、咸水产抵偿借款。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江南市镇商品经济高度专业化B.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
C.商人逐渐成为生产组织的主体D.货币供求矛盾催生商业发展
2 . 北宋的城市以外普遍出现常设市集成为草市,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岭南叫做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界限被打破
C.市民阶层的兴起D.官方榷场的带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与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之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材料二   在灯火困难的古代,官方对于民众作息时间的管理,是一件关涉到“秩序”的大事。朱熹曾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所以饮食作息者,皆道之所在也。”北宋初,《宋刑统》明确规定:“犯夜(禁)者,笞二十。”后宋太宗仿照唐制,于东京城设置街鼓,在夜禁开始与终止时击鼓通报。宋仁宗时,夜禁仍然实行,但此时的东京城已“不闻街鼓之声”。北宋末,东京城的州桥夜市“直至三更”,马行街一带“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夜禁实际上已经废除,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变革得以完成。

——摘编自冯之余《古代中国的黑夜秩序》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初东京城实行夜禁制度的原因,并说明其废除的历史意义。
4 .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秦王、齐王各赐三炉钱,右仆射裴寂赐一炉。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这主要表明当时(     
A.诸侯拥有自主铸币的特权B.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对货币需求量大增
C.确定了国家铸币的法定地位D.首次实现了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的变化
2023-02-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A.强化了明朝政府对边疆一带的统治能力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C.促进了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D.促成了民族交融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康熙中期,福建汀州府八县“膏腆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出现了区域专业化生产B.经济作物面积超过农业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2023-02-2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城市。各国统治者居住的都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其规模早已超过了西周礼制规定的“王城方九里”的限制。这些商业城市不仅有贸易分工十分细致的市场,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由此可推知(     
A.分封宗法已经崩溃B.农业获得重大发展
C.重农抑商遭到废除D.政局稳定国富民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消费分层视角下的宋代书画消费

材料一   消费分层功能,尤其是消费所具有的社会分层意义,越来越被社会学家关注并认可:某种消费文化体现着消费的阶层特征,特定的消费品与消费方式成为区分不同群体社会地位的符号。

——摘自李怀、程华敏《消费分层:一个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

材料二   消费分层功能的展现具有一定的前提——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以上这两个前提,在宋代已经具备。宋代是文艺大发展时期,也是书画艺术的一个集大成时期。书画交易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参与买卖的群体扩展,交互流通的现象也愈加频繁。从书画艺术表现风格来看,一方面以追求“意韵”为胜的文人画(时人称之为“士夫画”)出现并迅速流行,另一方面通俗画在市井中广泛流布,前者追求极致的雅,后者迎合大众的俗,雅俗并举成为这一时期书画艺术的鲜明特色。

——摘编自秦开凤《宋代书画消费与社会分层——以文化社会学为分析视角》

材料三   宋代书画消费与宋人社会身份的建构

消费主体身份来源市场地位书画消费概况
官僚士大夫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书画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官位较高,藏品大多是书画中的名家名作名品,一般文人士大夫,亦广泛参与收藏与交易
富民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却无政治权利的富裕阶层,时人称之为“富民”作诗赋词,但更着力于书画收藏“富民之家普遍培养子弟向学应举”,把书画艺术品作为新的消费目标,并以此为契机,结交诸多文人士大夫,他们经常活跃于书画市场,有人藏品之富不亚于官僚士大夫
平民财富占有量较少的普通市民、部分农民纷纷加入到书画消费行列中虽无缘书法名画,且多购买价格低廉的门神、纸画、观音像、桃符之类的通俗性书画作品,但一些普通小工商业者对书画的追捧也蔚然成风,其中史料记载最多的是各种酒店、茶坊、药店等流行悬挂名人字画

——据秦开凤《宋代书画消费与社会分层以文化社会学为分析视角》整理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023-02-2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城市是皇权统治下的城市,皇帝意志以及行政权力的观念对城市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郡县治所和军事要塞。财政收支由政权把持,经济活动受到政权的主导和官僚阶层盘剥。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使城市功能突破原有的分区,改变城市的阶级构成。晚明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这对城市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控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向近代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以及对工商业缺少立法方面的保护,使得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缓慢,城市更多的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摘编自菅兵兵、葛华阳《明清城市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所以在这些城市中……无法阻碍资本主义结构的潜组织因素的结合。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就形成了城市自治,城市自治政府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城市有自行管理的行政官、有团体印章,有市政厅和钟塔。即使是封建税收,也是由城市政府来课税,领主不能直接征收。

——摘编自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时期城市结构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的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不同之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加之中国人缺少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的宗教饮食禁忌,因此国人天上地下水生陆长的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

——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同时,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如果说法国人是吃得多而喝得少,那么19世纪中期的英国人便相反,他们把喝看成是餐桌上主要的事。

——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英国“饮食”变化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