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1 道试题
1 . 学者苑书义对张之洞这位“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关键性人物作了精辟的概括:“时代造就了张之洞,而张之洞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反映在张之洞
A.主张“托古改制”B.附和“尊孔复古”
C.倡导“中体西用”D.赞同“民主科学”
2 . 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²+ac=bx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B.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C.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D.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 . “中体西用”是对洋务派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洋务派同顽固派论战中强调“西学为用”,同维新派的论战中强调“中学为体”,这一转变
A.有利于洋务派富强梦的实现B.反映了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C.回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行为D.显示了洋务思想的渐趋成熟
4 . 近代中国,“保文化”和“保国家”的双重责任难以两全。“保文化”意味着会在强大工业文明为后盾的西方军事枪炮进逼下走向“亡国”的绝路;“保国家”意味着得“师夷长技”。“用夷变夏”折磨着“士”阶层的价值底线,“保国”者虽务实,但并非放弃了“保文化”的深层心理,而是采用了变通方式,他们最有可能提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德先生与赛先生”
C.“师夷长技以自强”D.“变者天下之公理”
5 . 以下材料分别属于晚清时期不同派别的论述:(1)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2)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下对两派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两派的分歧在于是否要维护清朝的统治
B.两派的分歧在于如何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C.两派的分歧在于学术技术与学习制度的不同
D.两派的分歧在于采取何种政体的不同
6 . 周作人日记:(1902年七月二十八)上午看《劝学篇》少许,即弃去,刹窃唾余,毫无足取,且立意甚主专制,斥民权自由平等之说,生成奴隶根性,此书一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可恨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青年
A.用新的观念理解社会B.热衷学术问题的探讨
C.受到晚清报刊的指引D.革新了传统社会秩序
2021-01-25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听到郭嵩焘要赴英国,好友李慈铭对他深表同情,“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使,真为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不为之叹息”。湘人写下对联讥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其他流言蜚语更是沸沸扬扬。可见
A.清政府一直闭目塞听B.“天朝上国”观念仍占主流
C.郭嵩焘的才能得到认同D.中国外交近代化由此开启
2021-01-25更新 | 6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中国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兴起。外国传教士在广州、香港、上海、福州等地开办教会学校,开有《圣经》、四书、算术、地理、历史、科学、生物等课。清政府开办的新学堂,首推京师同文馆,是一所文理综合的专门学堂……民国时期,高等考试之分科,有外交官、领事官、教育、卫生、财务、行政人员、司法官、监狱官、律师、西医师等。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新式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与材料一相比,近代教育有哪些新发展?
2021-01-1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问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魏源和张之洞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们这一观点?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10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认为,中国贫弱的真正原因是“纪纲废弛”。“吏治不修”。“故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而边防一事,又有其本末存焉……如练兵、制器造船,理财,数者皆末也;至言其本,则用人而已矣。”郭嵩焘旨在
A.分析洋务运动的不足B.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C.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D.选拔优秀的治国人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