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杜甫(712-77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和《登高》进行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有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
B.《登高》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C.《旅夜书怀》首联孤弱的细草在风中飘摇不定,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孤苦无依。
D.《旅夜书怀》尾联用反问手法,以沙鸥的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2.清·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说《旅夜书怀》颔联“十字写得广大,几莫能测”,请你从描写角度赏析《旅夜书怀》颔联。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发端两句,点出昭君村所在的位置,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B.诗人用“一去”“独留”两词,写出了王昭君的人生悲剧,简洁而雄浑有力。
C.颈联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写王昭君因春风拂面,而顿起思乡之情。
D.诗人认为流传千年的琵琶曲,虽然夹杂胡音,却分明倾诉着昭君的满腔悲愤。
2.诗人咏怀古迹,实则借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个人情感。诗中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亦”“况”等虚词使用巧妙,既贯通了诗句,又对思妇的心理作出细腻刻画。
B.首联一反古典诗歌以景开篇的习惯技法,通过人物描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颈联写出思妇身心俱疲不能捣衣,同时又希望早日将寒衣寄去遥远边疆的矛盾境地。
D.尾联想象捣衣声远飞天外,能被远征的丈夫听见,以声寓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
2.本诗饱含深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五美吟·明妃(其三)

林黛玉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注】①紫台:汉宫,宫廷。②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③省识:认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首联气象雄伟,杜甫为了抬高明妃形象,用“群山万壑赴荆门”的雄伟气象来侧写昭君,烘托她的出生地。
B.《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中“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与首联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写尽昭君一生悲剧。
C.黛玉诗中“红颜命薄古今同”承“出汉宫”三字,“古今同”将古与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既咏昭君,又是自伤,更是对大观园中女子命运的哀悼,即所谓“万艳同悲”。
D.《红楼梦》中宝钗对黛玉此诗赞不绝口,认为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理由是黛玉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汉元帝,认为主要是元帝相信画工导致了昭君的悲剧。
2.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评论“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咏史诗亦是如此,这两首诗歌都通过议论昭君出塞,流露出个体的悲叹,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该诗在湖北江陵公安一带所写,因这里处在长江和汉水之间,所以诗称“江汉”。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江汉”为题,见出诗人之漂泊流徒;“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可读出诗人之“自鄙而兼自负”。
B.颔联所写既是眼中之景,也喻诗人如片云四处飘零,如孤月皎洁般忠心不变,可谓“情景相融,不能区别”。
C.颈联中“落日”喻“暮年”,“秋风”感萧条,二者虚实结合,与颔联一脉相承,流露出诗人无尽之感伤。
D.尾联化用“老马识途”之典故,诗人以“老马”自比,既有怀才见弃之不平,又有报国思用之慷慨,怨而不怒。
2.画贵留白,诗贵含蓄。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之理解。
2023-02-25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从诗人居住的清幽秀丽的环境写起,并化用典故,衬托下文“狂夫”的形象。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的“老”字写出狂夫年迈体衰,饱经患难,行将就木,故诗人称自己“欲填沟壑”。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
7 . 阅读下面两个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四十二岁的辛弃疾,被免掉了职务,此诗为作者回到带湖新居过退隐生活时作。 ②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③征求:指赋税征敛。
1.下列对两个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词上阕写其闲居带湖暂时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
B.辛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情趣盎然。
C.杜诗颈联写邻妇“提防”“远客”,即吴郎,认为他一来便插疏篱,像是有意防她,简直是多管闲事,表达邻妇“疑惧”的心理。
D.杜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措词委婉而又入情入理。
2.两个作品里都写到对扑枣者保护、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却又有不同,试作概括分析。
2022-03-26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节选)

杜甫

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

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

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

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


【注】①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秋天,杜甫同郑公(即严武,封为郑国公,时任成都尹)在成都北池临眺作此诗。②异方:这里指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紧扣题目中的“秋”字和“临眺”二字,写出所望之景象一派凄凉。
B.三四句转述人事,写郑公于酒席上赏酒给渡口的小吏,赠衣于钓鱼的老翁。
C.五六句由成都菊花之艳丽想到故乡梧桐之挺拔,两相比照,情感自然流露。
D.诗歌寄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所用意象,色彩明丽突出,倍增情感浓度。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2021-09-29更新 | 349次组卷 | 49卷引用:重庆市暨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站在江边,看见飞翔的鸟儿在清澈的江水的映衬下越发明显,盛开的花在青山的映衬下更是如燃烧的火焰,一动一静,更加迷人。
B.诗人看着翻飞的鸟儿和盛开的花朵,慢慢地一天就过去了,春天就过去了,一年就过去了,表达了作者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C.也许回家早在计划之中,但因为战乱,诗人看着飞鸟和红花,“何日是归年?”可能根本就没有归年,心中涌起的是因战乱而回不了家的感伤和对社会的不满。
D.诗人写的是鸟和花,说的却是对回家的渴望,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控诉了战乱给自己和人民带来不幸,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2.这首诗景物描写很有特点,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