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杜甫(712-77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 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滋润。④厚禄故人: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操守。
B.颈联有举一反三之效:故人音信全无,何况新交;幼子尚且面带饥色,家人更不必说。
C.尾联“欲填沟壑”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D.该诗将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说“老夫聊发少年狂”,请分析苏轼和杜甫“狂”的异同。
2024-03-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带病滞留在三峡,三峡的拥塞激发了他对洞庭广阔无边的想像。
B.颔联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强调了巫峡一地多风多雨而不宜久居的特点。
C.诗人描绘沙上草阁和城边野池的风光时,紧扣住诗题,表现了春景。
D.诗人看到水鸟携幼鸟在小洲之上自由翩飞的情景,得到了些许宽慰。
2.《暮春》和《登岳阳楼》都作于杜甫漂泊之时,都抒发了漂泊生涯的无奈,请认真阅读两首诗的颈联,分析其抒情方式的不同。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祠堂之景。首联一问一答,写出了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征。颔联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B.颔联中“自”和“空”最为传神,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思。
C.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出兵伐吴因兵败而死于白帝城。“身先死”指诸葛亮。“英雄”指杜甫。
D.后四句写诸葛亮的功绩: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尾联对他的壮志未酬表示出深深的遗憾之情。
2.“丞相柯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   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2.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出三峡,在江湘之间漂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诗人流落湖南的境况,燕子两度筑巢,表明诗人在此漂泊时间之长。
B.颔联通过对比旧时和今日燕子对诗人的不同态度,反映了诗人今昔遭遇的不同。
C.“可怜”句写了燕子四处筑巢,居无定所,直接抒发了对燕子的飘零生活的感慨。
D.“语”字将燕子人格化,燕子在船樯之上,与诗人谈话,流露了二者惜别之情。
2.卢世潍评论此诗,“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读之但觉满纸是泪”,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6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首联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
B.《客至》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C.《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
D.《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
(2)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从诗人居住的清幽秀丽的环境写起,并化用典故,衬托下文“狂夫”的形象。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的“老”字写出狂夫年迈体衰,饱经患难,行将就木,故诗人称自己“欲填沟壑”。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叹

杜甫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叹”字统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B.诗歌前两联叙写诗人自身以及国家的境况,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C.颈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借“穷猿”“老马”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D.尾联诗人回忆武德至开元年间的盛况,认为苍生能再次过上安定的生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被免为庶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其三)》写于秋天,诗人身处清秋朝晖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用“泛泛”和“飞飞”写出了渔人和燕子的悠闲之态,而“还”和“故”却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聊。
C.颈联借用典故,以“匡衡上书”“刘向讲经”与自己的境遇对比,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尾联中“多”字用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昔日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之态,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平之气。
2.请赏析首联的“静”和“日日”两词的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杜甫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注】①此诗于大历二年春作于夔州。熟食日:即寒食日。宗文、宗武:诗人的儿子。②邙山:杜甫家祖坟在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写诗人因战乱远离家乡,到江汉这个地方谋生。
B.颔联“几年”“万里”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表现诗人客居之久、远。
C.颈联虚实结合、由眼前的“邙山路”之景联想到家乡的“白帝城”。
D.颈联写景,用“松柏”与“风花”对举,烘托了诗人年老的形象特征。
2.尾联中诗人“泪纵横”的原因有哪此?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