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杜甫(712-77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江

杜甫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

舟楫欹斜疾,鱼龙偃卧高。

渚花兼素锦,汀草乱青袍。

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虽为“渡江”,但首联先点明“不可渡”,再以“二月已风涛”点明其原因。
B.颈联描写江岸之景,写岸上的花很像素锦,水边的青草和身上的青袍混在一起。
C.诗人正茫然之际,忽然看到有人钓鱼,于是戏问他能否在大风浪中帮助自己渡江。
D.“悠悠”叠词既体现了垂钓者的从容自适,又流露出诗人对垂钓生活的向往。
2.请赏析本诗的颔联。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请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②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维、保三州,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靠。③“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围绕“望”字展开,首联写所“望”之景,中间两联抒写“望”之感慨,尾联点出由“望”引发的忧虑。
B.首联视野开阔,从终年积雪的西山、重兵驻防的三城写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由近及远地写所“望”。
C.颔联“海内风尘”指战乱,呼应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有关的“南浦”“万里桥”等内容。
D.诗歌内容深广,感情深沉,体现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
2.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3-08-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杜甫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注】①此诗于大历二年春作于夔州。熟食日:即寒食日。宗文、宗武:诗人的儿子。②邙山:杜甫家祖坟在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写诗人因战乱远离家乡,到江汉这个地方谋生。
B.颔联“几年”“万里”从时间、空间的角度表现诗人客居之久、远。
C.颈联虚实结合、由眼前的“邙山路”之景联想到家乡的“白帝城”。
D.颈联写景,用“松柏”与“风花”对举,烘托了诗人年老的形象特征。
2.尾联中诗人“泪纵横”的原因有哪此?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勾画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曾经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中的“老”相呼应,悲凉沉郁。
C.颈联诗人写自己在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在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的坐卧不宁,表现内心的无限情思。
D.整首诗既写了诗人的个人遭遇,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那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2021-09-29更新 | 349次组卷 | 49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集宁第一中学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警急

杜甫

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

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

和亲知拙计,公主漫无归。

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


[注]①广德元年,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师。时高适领西川节度,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寻失松、维等州。此诗乃松州未陷时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警急”即警报紧急之意,暗示了战事紧张、时局危急的形势。
B.一、二两句,介绍了高适为“楚将”的身份,并赞扬其雄才大略。
C.三、四两句写“玉垒”“松州”形势虽然吃紧,但诗人仍寄予了希望。
D.整首诗表现了杜诗一贯的思想,关心时政、忧心忡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征求:指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的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旨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态度。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0-07-20更新 | 261次组卷 | 40卷引用:内蒙古满洲里市远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07-09更新 | 7656次组卷 | 29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