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杜甫(712-77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悲陈陶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冬,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②都人:长安的人们。杜甫此时困于长安。③北:此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以孟冬良家子战死的惨烈现场开篇,给读者以强烈震撼。
B.“野旷天清”描绘了天气放晴的景象,暗寓着诗人对战争结束的喜悦。
C.前两联以沉郁的笔调描绘了战争场面,蕴含着一种悲壮美,令人共鸣。
D.后两联将群胡在长安的表现和都人的表现进行对比,强化了沉痛之情。
2.本诗与《登高》在抒发情感时运用的方式各有所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03-0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昔日仰慕洞庭名胜,暮年终于登上岳阳楼,实现了目睹名湖的愿望。“昔闻”“今上”表达了登楼的感慨。
B.颔联实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壮阔之景,体现出了洞庭湖广袤无边、气势磅礴的特点。
C.颈联诗人由登楼观景转写个人处境,意境由开阔变为压抑,在个人沧桑中蕴含着无限感慨。
D.全诗从大处着笔,将复杂的情感与洞庭水势融合,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映衬,吐纳天地,悲怆苍凉,催人泪下。
2.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同为洞庭湖观景抒怀之作,但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其二)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②作者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此诗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和崔诗都是以孤雁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都是通过对雁孤苦无依的描写来象征诗人自己。
B.杜诗首联“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崔诗首联一个“行”字,一个“独”字,将孤雁的形象突出展现。
C.杜诗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通过正衬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崔诗“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则写出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D.同样写离群之雁,杜诗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虽然孤单、困苦,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崔诗则将孤雁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
2.同样描写离群之雁,两首诗在塑造孤雁这一形象上有什么不同?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孤雁之“孤”的?
2023-03-15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细小的竹子。③裛: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清幽的居住环境,并化用典故,以衬托出狂夫的清贫自足的形象。
B.颔联紧承上联写景,运用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和风细雨中的“翠篠”“红蕖”。
C.颈联开始写人,描述了狂夫的生活境遇,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
D.尾联“疏放”“狂”写出狂夫饱经患难后的消极颓废,反映了狂夫思想的变化。
2.诗中的狂夫指谁?狂夫的“狂”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

[唐]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殊方:异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独酌,抱病登台,首联交代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其生活的情状。
B.菊花是实景,竹叶却并非实写,导致此联对仗失去了工整,但也新鲜别致。
C.日落黑猿啼哭,霜天白雁南飞,触景伤情,诗人不禁思念亲人怀念家乡。
D.本诗感情饱满,诗人形象鲜活,颇能显示出杜甫晚年律诗的悲壮风格。
2.请任选一个意象,说明该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内涵,结合全诗分析该意象表达的情感,并再写出一句含有这个意象的其他诗句。
2022-11-2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前出塞九首(其九)

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征夫”口吻概述自己从军已久,然后发出诘问,暗示军中官兵不公的黑暗现实。
B.颔联紧承首联,描述了军中将士争功贪赏的情状,表现“征夫”不屑与之为伍的想法。
C.颈联表面上写“征夫”对国家内忧外患状况的担忧,实则是抒写诗人内心的此种情感。
D.诗中写出“征夫”对功赏的态度,语言浅显,虽未对征夫进行直接描写,但形象鲜明。
2.诗歌尾联的含义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征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时间,在一年将尽的岁暮季节,隆冬日短,太阳和月亮此落彼起,匆匆交替,仿佛在催促着短暂的白天赶快消逝。
B.次句中,“天涯”指偏处西南一隅的夔州。“寒宵”点题内“夜”字。这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C.颈联从听觉角度写阁上所闻。“野哭”一句,写诗人在阁中遥闻野外传来哭声,由此联想到蜀中战事不断,生灵涂炭。
D.尾联中,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和跃马称帝的公孙述,现也均已化为黄土,令人心生感慨。
2.本诗的领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这一联诗句。
2021-07-2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城上【注】

杜甫

草满巴西绿,空城白日长。

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

八骏随天子,群臣从武皇。

遥闻出巡守,早晚遍遐荒。


【注】此诗是广德二年春诗人自梓州往阆州时作。广德元年,吐蕃入寇,代宗无奈幸陕,十二月还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满”“绿”写野草的茂盛,衬托城里的荒芜与衰败。
B.诗歌前四句主要写所望城上之景,景象凄然,意境茫然。
C.颈联实写武皇狩猎的热闹场面,群臣跟随,浩浩荡荡。
D.诗歌后四句写城上所感所怀,用了委婉含蓄的抒情手法。
2.这首诗叠词的运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6-10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坐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fú)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712-770)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2.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地点、时间,气氛阴沉,定下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为时局动荡不安而感到前途未卜的深深忧思。
C.颈联写诗人触景生情,因为菊花两开而联想到时光飞逝,不由地思念家乡。
D.尾联写冬日将至,白帝城人们赶制寒衣,表现了时序推移中的浓重秋色。
2.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