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2届河北省深州市长江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7-13 1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是一个新兴独立的小说文类。“科学”与“幻想”是构成科幻小说特色的美学要素,而且两者应是统一整体。但是人们却一直争论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问题。“姓科说”认为,科幻小说主要是艺术地表达一种“科学”的幻想,“科学”是科幻小说的灵魂,“小说”不过是手段或者外壳。“姓文说”则认为,科幻小说既然是文艺,中心任务当然是塑造人物、反映社会、宣扬哲学,“科学”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这场争论实质上是两种创作价值观念的较量,也是文学批评一元论的表现。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具有忧患意识。直面现实的入世态度,要求知识分子懂得务实,要“兼及天下”,不作无谓的幻想。所以,国人头脑中的“幻想”并不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它的延伸义就是痴心妄想、不切实际。人们即使看到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幻想”二字,也会与不着边际的“空想”联系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抵制情绪。这种“务实”意识体现在作品里,就是联系“当下”的“教化”文学。科幻小说中的“想象”是应该有限制的,要“科学”地想象。而科幻小说中的“科学”,虽然有学理依据,但它是科学的艺术化想象,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面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勇气和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有历史承担意识。历史意识投射在文学上是一种“回望”历史的审美心理。而科幻小说,是取一种相反的姿态,它面向未来的目标,是要将我们长期形成的紧贴现实的目光从地面飞升起来,它要扭转我们回望历史的“恋旧”心态,超越时空,树立一种大宇宙观、未来观。由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不那么合拍,所以具有一种冲击和批判的文化效力,这似洪水冲向土墙茅屋,轰然倒塌。承担意识投射在文学上是一种“科学普及”责任。20世纪处于边缘化的科幻小说没有忘记自己“应该”承担这一使命。科幻被当成了“普及科学知识”的活教具,科幻创作的功利目的掩盖了小说的美学要求。科幻文学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基于科学背景上的、面对未来的辽阔想象,如果这种想象被束缚在了“功利主义”的脚手架上,飞扬在作品中的探索精神与人文精神就会极度萎缩。缺乏文学魅力的科幻,失去了读者的兴趣,自然难以为继。

“科普”的要求被用来规范科幻小说,对于那些幻想色彩浓的作品,就指责它不科学,说它是“灵魂出窍的文学”。科幻小说不是“科学知识”的形象化演绎,它是一种虚构的文学,渗透着作家对社会、人生及未来的种种思考,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具有一般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还具有科学的启迪性。许多评论家热衷于给科幻作品挑“知识”细节上的毛病。中国科幻小说长期坚持科普化创作,使得文学界自然而然用科普文章的标准来评判科幻作品,其后果必然是科幻小说的幻想力被抹杀。

科幻小说寻求创新的做法招致如此“下场”,原因就是这样。科学家甚至科普界敌视它,指责它是“伪科学”,认为科幻小说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会产生误导;正统文学家也轻视它、排斥它,认为它严肃不足、荒诞有余,对科幻小说的批评升级到政治干预,导致科幻小说一度陷入沉寂。

(摘编自《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批评》)

材料二: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而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细节的描绘和出新不够,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

但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但其本身自有其文学魅力。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认为科幻小说的美学特色是“科学”还是“幻想”,都是偏执性的认识,是文学批评一元论的典型表现。
B.科幻小说冲击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回望”历史的审美心理,是因为科幻小说面向未来,超越时空。
C.科幻小说是一个新兴独立的小说文类,科学家的敌视与正统文学家的排斥,曾导致科幻小说陷入沉寂。
D.“文学性”的内涵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的文学样式的产生,它的内涵也会得到改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面现实的入世态度,令正统知识分子对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幻想”从内心深处排斥,主张用“科学”对其限制。
B.消除科幻小说的“幻想”美学要素,将“科学知识”作形象化演绎,这样的做法符合科幻小说科普化创作的标准。
C.科幻小说需创造出一个全新世界,这个新世界要以现实世界为参照,不断插入细节,否则会造成文风疏阔。
D.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令科幻小说的阅读过程充满了对新奇世界的探索与发现,也让读者产生惊奇性快感。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大部头的科幻小说《火星三部曲》,不仅搭建了全新的世界结构,而且将人物情感各个方面描述得细致入微。
B.读者往往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C.鲁迅曾发表《辩言》,对“科学小说”持欣赏态度,希望通过这种文学载体生动地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传播进来。
D.在中国国内,近十年来,那些抱有纯文学“贵族”意识的评论家们,对科幻所持的态度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缄默。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裁缝

(1)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3)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4)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制衣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让人惊讶的是他用画粉袋,一人操作只凭俩手,无需别人帮忙。画粉袋也是用于裁衣料画线的,一条纱线索子从装有白色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将已经铺好絮棉的布面在案板上放好,左手捏着画粉袋口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悬空而过,然后贴于布面,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逢中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一条白线不偏不倚完成。父亲画完绗线,也亲手绗棉,他的动作之敏捷迅速,叫人佩服。他左手捋着棉裤面,右手捏着长长的绗针——那针头几进几出然后针尾一拖,将绗线绷直,几乎将一条绗线绗完。抽一支烟的光景,一条棉裤筒绗完,父亲一手伸进裤筒,一手举起竹尺将棉裤转面儿拍打,这应该是让绗线与棉布絮棉契合。

(5)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无论对开襟,抑或右开襟,他都拿手。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做盘扣要先绞布襻子,父亲先将布条裁好,再将布条双对折然后用小手针缝合对折口,少顷,一条条如新生豆角样儿的细长布襻子绞妥,接着将这些布襻条盘成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6)父亲赶时髦,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往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按期取衣,从不失信。

(7)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8)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木质较为疏松,肌理颇有弹性,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父亲用的是职业裁缝专用裁剪,像一只鸟,身如凸肚,单足独立,足尖钝。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9)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10)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就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一副挑子,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后来说我是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11)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档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档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12)也许就是这类微小事让人感动,父亲才被人瞧得起,因而他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记得每年临近年关,父母是最忙的时候,因为农家年终分了红,有了钱便扯布做新衣。此刻,父亲总是点灯熬油先为他人赶做,自家做新衣总是在除夕夜里。

(13)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五十年来,他从手工到机制,从坊间织的家纺布,到土洋布、咔叽布、灯芯绒、凡呢丁、毛哔叽、的确良、呢子,从普通童服到成年内衣裤、罩衣、棉衣棉裤,从青年学生装到中山装、国防服,乃至大脚裤、连衣裙……既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也见证了民间服装的嬗变发展,几乎可写一部湘北民间裁缝与服装断代史了。

(14)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15)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年逾花甲的父亲,进城居住,离开乡村告别了他的裁缝生涯。他的某些手艺可能失传,至少我们兄弟没人接棒。其实,父亲也曾打过我和大哥的主意,他想在我们之间物色一个接班人。少时,他让我和大哥都上过缝纫机,我打过鞋垫,纹过扣眼,大哥则能够缝纫童衣了,但我们最后都没“上钩”。1970年,有煤矿下乡招工,大哥迫不及待报名,我则光荣应征入伍。回望父亲,我和大哥都有些歉疚……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照应题目,借助“做出衣裳的是针线”这句质朴的话语,既道出了乡间职业裁缝凭手艺吃饭的职业特点,也包含着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重。
B.父亲精湛的裁缝功夫,得益于年少时师父对他的严格要求,“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体现出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
D.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除了算账立据时派上用场外,主要是表明自己身份的特殊性,显示了父亲多多少少有点虚荣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4段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弹”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
B.文章第7段善于摹声,“咔哧,咔哧,咔哧”,形象地描绘出父亲轻松有序的剪裁节奏感,而最后“咔”的一声,戛然而止,干脆利落。
C.文章第11段巧用对比,拿父亲作衣服绝不“贪墨”布头的行为与同行惯例相比,解释了父亲被乡间信任并瞧得起的原因。
D.“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父亲作为乡村职业裁缝在乡间的影响力,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
8.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举例加以赏析。
9.手有绝活的乡村裁缝,儿子却不愿做他的接班人,以至于某些手艺要失传。试简要分析文章这样谋篇布局的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江子一,字元亮,济阳考城人。子一少慷慨有大志。家贫,以孝闻。苦侍养多阙,因终身蔬食。仕梁起家为王国侍郎、奉朝请。上书言事,为当轴所排,乃拜表求入北为刺客。武帝异之。又启求观书秘阁,武帝许之,有敕直华林省。其姑夫左卫将军朱异权要当朝,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为遂昌、曲阿令,皆著美绩。后为南津校尉。弟子四,历尚书金部郎,大同初,迁右丞。兄弟性并刚烈。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子四乃趋前代炯等对,对甚激切。帝怒呼缚之,子四乃据地不受。帝怒亦歇,乃释之,犹坐免职。及侯景攻陷历阳,自横江将度,子一帅舟师千余人于下流欲邀之。其副董桃生走,子一乃退还南洲,收余众步赴建邺,见于文德殿。已而贼亦至。帝怒之,具以事对,且曰:“臣以身许国,常恐不得其死,今日之事,何所复惜?不死阙前,终死阙后耳。”子一启太宗曰:“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请开承明门出战。”帝许之。子一及弟尚书左丞子四、东宫直殿主帅子五并力战直前。子一乃身先士卒,抽戈独进,群贼夹攻之,属者莫敢继。贼坐甲不起。子一引槊撞之,贼纵突骑,众并缩。子一刺其骑,骑倒槊折,贼解其肩,时年六十二。弟曰:“与兄俱出,何敢独旋?”乃免胄赴敌,子四槊洞胸死;子五伤脰,还至堑一恸而绝。贼义子一之勇,归之,面如生。诏曰:“祸故有闻,良以矜恻,死事加等,抑惟旧章,可赠子一给事黄门侍郎,子四中书侍郎,子五散骑侍郎。”侯景平,世祖又追赠子一侍中,谥义子。

(节选自《南史·江子一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B.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C.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玙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D.子四自右丞上封/事极言得失/武帝甚善之/令尚书详/择施于时政/左户郎沈炯/少府丞顾玛尝奏事不允帝/厉色呵责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
B.当轴,比喻官居要职的当权者。古汉语中当涂、当路、用事都有“当权”之意。
C.免胄,脱下头盔。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古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叫“胄”。
D.追赠,一般是指给已己死的官吏追封官爵,与按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的谥号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子一以孝闻名,尽心侍亲。他家中贫困,经济拮据,因为奉养父母缺少足够资粮,于是便终身吃粗茶淡饭。
B.江子一不慕权贵,政声良好。他从不拜访他位居权要的姑父左卫将军朱异,他曾担任两县县令,颇有政绩。
C.江子一性情刚烈,敢于言事。他曾因上书言事,被官居要职的大臣排挤,还因与皇帝发生激烈对抗而被免职。
D.江子一忠君爱国,一门忠烈。他作战勇敢,视死如归,其弟子四、子五,皆是大勇之人,后都死于侯景之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休下之日,宾客辐凑,子一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
(2)今贼围未合,可击之;迨贼垒立,无所用武也。
14.江子一是古代著名爱国英雄。《梁书》评价其“捐躯殉节,赴死如归”,文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

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注】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

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注】青帝: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
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
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对比,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
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16.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05-20更新 | 30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高三三轮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