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1-10 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或文字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漫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画效果。

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颠狂和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杜甫七绝的王渔洋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得赞叹:“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 “别趣”。

(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B.杜甫认为七绝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其七绝的旨趣有别于盛唐时期其他诗人。
C.杜甫的七绝创作突破了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D.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杜诗研究空白,具学术价值。
B.文章比较了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
C.文章以《解闷》(其六)中化用诗句为例,具体分析诗歌中颇具趣味的艺术效果。
D.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
B.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面。
C.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
D.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要让制止餐饮浪费不流于一时一事的形式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广泛共识,进而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以一种全流程思维来检视那些已经习焉不察的习惯和做法,从而全方位改变浪费的惯性,挖掘各方潜力,堵住餐饮浪费的漏洞。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饭菜在端上桌以前就没有浪费了吗?有统计显示,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一天的餐食供应量,许多餐厅在原材料上的浪费率都达到惊人的30%左右。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营者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客户数据库,甚至优化订餐流程,从而在备货环节尽可能减少食材的浪费。

商场超市同样是节约粮食的重要一环。为了加速商品流通,很多商家都会采取“买得越多越便宜”的激励手段,并且推出相应的大包装。同样是加速商品流通,比起简单粗暴地推出同一种食品的大包装,将不同食品搭配成促销组合,是不是更有利于杜绝浪费呢?商家甚至还可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推出一人食、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祖孙三代等不同分量的组合套餐,通过制止餐饮浪费来倒逼很多环节上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没有感受到粮食短缺之虞,也应该认识到,节约粮食还事关保护地球环境。当我们说节约粮食的时候,节约的不仅是粮食,还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节约的意识内化于心,践行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当中,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节约粮食与美好生活并行不悖。

(摘编自邵岭《除了餐桌减量,制止餐饮浪费更需要全流程思维》)

材料二:

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粮食外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居民食品来源日趋多样化。自2013年以来,居民在其他食品方面的人均消费量已经明显超过在粮食或谷物方面的消费量,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而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继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18年,其他食品人均消费量比2013年增长了5.3%,而粮食和谷物人均消费量分别下降了14.5%和16.3%。这表明,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加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粮食安全也将向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转变。

(摘自邵海鹏《“十六连丰”后的粮食问题:口粮绝对安全遭遇食品消费结构升级》)

材料三:

中国的粮食安全,其实主要是长远问题,而不是当前问题,换句话说,中国粮食安全当前是有保障的,但从长远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中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未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势必将占用一部分农田,如此,就需要我们加强耕地保护、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进一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来提高土地生产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二是,我们的粮食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尚不相适应。如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和储量不成问题,但细分类目中的优质大米和专用小麦数量存在缺口。由此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粮食安全上,“量”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要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对此,要进一步深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加大市场对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把优质优价落到实处。

三是,未来中国粮食供应对外依存度仍将上涨,我们要持续促进粮食尤其是饲料粮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进一步化解风险。或可向有粮食生产和贸易增长潜力的国家,缓慢释放中国进口增长的信号,使得潜在对象国有空间和时间对中国的需求增长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同时也可避免中国大量进口对国际粮食贸易造成干扰。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摘编自叶兴庆《中国粮食安全是长远问题而非当前问题》)

材料四: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由于粮食生产存在波动,粮食消费结构不停变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供需平衡,必须借助进出口贸易来辅以调节,这促进了粮食贸易地位的显著上升。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贸易总额、进口额呈现出较大的体量,出口额相对较小。2018年,我国粮食进口量11555万吨,其中,进口大豆8803万吨,占进口量的76%,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技术瓶颈,单产能力低于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导致了国内大豆的供给能力止步不前,自给率仅为7.87%,消费主要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为保障粮食安全留下了隐患。

粮食贸易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进出口数量上,政治、经济、文化与粮食贸易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粮食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根基,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操控粮食贸易来扰乱其他国家的粮食供需,从而影响到所有产业,甚至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市场秩序。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不同的粮食贸易政策会直接影响粮食安全水平,而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又推动了新贸易政策的革新。

(摘自《我国口粮库存处于历史最充裕时期2020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4.下列关于我国粮食问题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长远问题,每个人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B.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呈逐年不断下降的趋势。
C.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要在保障粮食“量”的前提下追求“质”的提升。
D.目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主要由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少,增产能力面临瓶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到节约粮食,杜绝浪费,要有全流程思维,需要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已由“吃得饱”升级为“吃得好”,粮食安全已转变为确保多元化的食品安全。
C.手有余粮,心中不慌。保障我国粮食能源安全要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既保产量,又保产能。
D.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粮食贸易政策密切相关,必须借助进出口贸易加以调节来达到供需平衡。
6.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就如何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几点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紫灯记

李佟文

到了府中车站往外走时,站台上响起了《秋樱》的调子,我的心里还是震颤了片刻。十五年前,我曾经每日在这车站进出。我要去的地方,是分梅町。我去那里,是要找一盏灯。

那盏灯,悬挂在一座狭小神社的门口,因为是用紫色的油纸包裹。到了晚上。它便通宵散发着紫色的光芒,每逢下雨的晚上,光影在雨雾里散开,弥散了半条街。紫灯照耀之处,有一间电话亭,几乎每隔两三天,我都要去那里给国内打电话。那应该是在圣诞节前后吧?其时,东京的雨水终日不休,下了整整半个月,那天晚上,我从打工的地方回到府中时,快要到凌晨时分了,终于没能忍住去电话亭里打个电话,电话却坏了。我只好推门而出,颓然离开,却被一个人扑面拦住了。

对方说的是中文,径直告诉我,天气实在太冷了,如果我有钱的话,他想找我讨一点,好去买酒喝。见我不知所以,他接着说,他知道我是中国人,因为他听见我一直在电话里呼喊着“喂喂喂”。

当时,我已近穷途末路,终于下定了回国的决心,只是一直没有凑齐回国的路费。这一晚也不知道怎么了,我竟然毫不心疼自己口袋里一点所剩无几的钱,痛快地答应了找我讨钱买酒的人。

他显然没有想到。这时候,透过那盏紫灯散出的光晕,我这才看见,他的双眼其实是坏掉的。我倒是没有多想,只想着赶紧来一场放纵。

说起来,还是青春好,手起刀落,不管不顾。

酒买回来,雨也下大了,我们端坐在紫灯之下,一人一瓶,身上也就热烘烘地暖和了起来,有时候,当我抬头望见头顶上的紫灯,竟然生出了今夕何夕之感,甚至怀疑自己不是在异国,而是在故乡的家门口。

原来,他是云南人,早我八年就到了东京,一直没能混好,只好四处给人打工。两年前,他在一家垃圾处理公司打工的时候,从吊车上坠进了一处山丘般的玻璃堆,当即,两只眼睛都被玻璃碴刺瞎了。近两年,他一直在忙着和那家垃圾处理公司打官司,但时至今日,他还没有收到一分钱的赔偿款。

听完了这些,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能跟他继续干杯。又迟疑了一会,我问他。还想不想回国,他却让我去看头顶上的灯,然后说,这里原来一共有三盏灯,一大两小。后来只剩下了最大的一盏还在这里。他的情形跟这盏灯差不了多少:国内的妻子带着孩子早就消失了,不管写了多少信也不回,所以,他也就不回去了。

好吧,往事不要再提,且让你我再干一杯。

突然间,他似乎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如梦初醒般热切地说,他其实还有几瓶从云南带来的酒,地底下埋过十年以上,是他这辈子喝过最好的酒,他一直舍不得喝,这两年,因为打官司,居无定所,他把这几瓶酒存在一个朋友处,莫不如,就在最近,找个时间,他和我二人将那两瓶好酒喝掉,也算了却了一桩念想。

我当然说好,他便愈加兴奋,不断搓着手。临走前,我留了电话给他。我还记得,当我走到巷子口,回头去看他,紫灯下,他静止端坐,就像一个入定的僧人。

自从那晚相逢之后,我的朋友每隔两三天就要约我一回,说是那两瓶酒早就被他从朋友处取回了。现在,只等着我去跟他一饮而尽。可是,我却没有心思,回国的路费已经使我几近癫狂,四处找零工……

忽有一天,我终于订下了一张便宜机票。也是凑巧,正在买机票的时候,那个紫灯下的朋友又打来了电话,只是这一回,他的邀约都还未再次说出口,我便径直告诉了他,我要走了,归期就在两天之后,这样,我的朋友便不再邀约,转而还劝我少喝些酒,多省点钱,以备回国路上的不时之需。

而我已经根本无心在东京多停留一天,以至于在归期的前一天晚上,我就朝着成田机场出发了,我打算去机场里过夜。不过,我未曾想到的是,电车快要进入东京市区的时候,我朋友的电话又来了,他说,为了不麻烦我,原本他是想带上酒直接去机场找我喝掉的。可是,他的眼睛实在不好,转了一下午也没有转出府中地区,所以,如果时间来得及,他想还是请我去到那盏紫灯之下,再将那两瓶好酒喝完,就当给我送了行。

真的是好酒。他在电话里接连说了好几遍:真的是好酒。

一时之间,某种悲痛竟然在瞬时之间将我席卷了。电车到了下一站之后。我下了车,再重新上了回府中的旅客铁道,是啊,无论如何,也要陪他把酒喝完。

实际上,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晚上,半瓶还未喝完,我的身体里便生出了酩酊之感。再看头顶那盏紫灯,只见它随风飘摇,忽近忽远,然而,天上却并没有起风。

我说起了醉话,告诉他,如果我再来东京,一定带上正在喝的这种酒,到时候,可别忘了不醉不归,他听了只是笑,笑着笑着,又剧烈地咳嗽起来,这才跟我说,他没来得及告诉我,他的肺上长了东西,只怕等不到我再来找他喝酒的那一天了。

像一盆冷水浇淋,我的醉意醒了一半,迟疑了半天,还是问他,何不就此回国,哪怕死在家乡,总比死在这里好,他却还是一笑,像上回一样,他让我去看头顶上的灯,再对我说,这里原来一共有三盏灯……

他也醉了!他一边说着话,一边仰起头去,就像是在认真地凝视着头顶上的那盏灯,当然,他什么也看不见。

“走了!”突然间,他站起身来,径直朝前走,又对我说:“好好活!”

十五年了。今天,此刻,在被樱花们篡改的街巷里兜兜转转了小半个夜晚之后,偶然的一瞥,我竟然如遭电击——是啊,我终于看见了那盏紫灯。它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街对面的樱花被风吹拂过来,落了满身的花瓣。

亲爱的朋友,我来了,你在哪里呢?紫灯作证,我没有失言,不仅带来了你我曾经喝过的酒,而且,这酒也在地底下深埋过十年以上,不多不少,一共两瓶,一瓶给你,一瓶给我,我也不管你是死是活。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以一盏紫灯为线索,以两瓶好酒串联了一波三折的凄美故事,普通人令人揪心的遭遇给读者带来震撼与感动。
B.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我的朋友”,描写细腻、深沉,其中他连说了好几遍“真的是好酒”,体现了他的真诚,对“我”的不舍。
C.小说多处写到紫灯,如雨中的紫灯、醉酒时看到的紫灯、15年后再看到的紫灯,对紫灯的描写,虚实相生,渲染了感伤、悲悯的氛围。
D.小说的语言有温度有筋骨,有节奏感,以“我”的介入诉说尘世间的沉重,叙事简洁流畅、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淳朴的情感和动人的情怀。
8.小说中两处画线语句“不知道怎么了”和“某种悲痛”,分别指“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2021-11-0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出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非;率,沿着。②书社地:编有户籍的土地;一里为25户。③周召:指辅佐周武王的周公姬旦、召公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B.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C.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D.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小人,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文中与“君子”相对应,指平民百姓。
B.《诗》,指《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
C.比干,商纣王的叔叔,因直言劝谏被刺死,被称为“亘古忠臣”。
D.三五,文中指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切中时弊,不容于诸侯。孔子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而那些执政者所做所为都不符合他的心意,所以不容于诸侯。
B.孔子处变不惊,临危不忘义。孔易一行在陈国陷入困境,孔子认为“君子固穷”,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孔子师生问答,答案各不同。针对孔子提出的被拒问题,子路、子贡、颜回各有陈述,子贡的回答最令孔子满意,因而被派往楚国。
D.孔子学说被拒,得颜回支持。在子路、子贡对孔子的学说产生怀疑时,颜回认为孔子对正确主张的坚持是君子所为,这让孔子欣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
(2)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2021-11-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