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0-07-17 2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或文字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漫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画效果。

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颠狂和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杜甫七绝的王渔洋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得赞叹:“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 “别趣”。

(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B.杜甫认为七绝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其七绝的旨趣有别于盛唐时期其他诗人。
C.杜甫的七绝创作突破了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D.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杜诗研究空白,具学术价值。
B.文章比较了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
C.文章以《解闷》(其六)中化用诗句为例,具体分析诗歌中颇具趣味的艺术效果。
D.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
B.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面。
C.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
D.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棋王(节选)

阿城

(1)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2)王一生坐在场当中,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我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他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有我妈的无字棋【注】。”他的瘦脸又干又脏,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我知道他拼了,心里有些酸,只说:“保重!”

(3)棋开始了。几千人不再出声儿。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传出棋步,外边儿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

(4)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5)我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布包儿,拽出来一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细密。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我把它攥在手里。

(6)太阳终于落下去了。人们仍在看着。里边儿传出一句王一生的棋步,外面的人就嚷动一下。专有几个人骑车为在家的冠军传送着棋步。

(7)我看见脚卵很高兴的样子,心里就松开一些,问:“怎么样?我不懂棋。”脚卵抹抹头发,说:“蛮好,蛮好。这种阵式,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你想想看,九个人与他一个人,九局连环!车轮大战!”

(8)有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鞠躬,说:“甘拜下风。”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的位置一眼。

(9)他仍旧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喉结许久才动一下。

(10)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地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才咽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

(11)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一盘,恰是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尚有一“士”伴着。

(12)我的肚子拖长了音儿在响,脚下觉得软了,就拣个地方坐下,仰头看最后的围猎,生怕有什么差池。

(13)人群乱起来,纷纷闪开。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八张定局残子。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他看完了棋,跺跺土,昂了头,由人搀进棋场。众人一拥而起。我急忙抢进大门,只见老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14)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15)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十足。王一生忽然目光短了,发觉了众人,轻轻地挣了一下,却动不了。老者向前几步,朗声叫道:“后生,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言和,给老朽点面子?”

(16)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我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他的腿仍是坐着的样子,直不了,半空悬着。我感到手里好像只有几斤的份量,就把他放下,去揉他的双腿、脸和脖子。半晌,他的身子才软下来,慢慢把嘴张开,又合上,再张开,“啊啊”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

(17)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一些木。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他看。他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


【注】王一生的妈妈起初反对王一生下棋,后来同意了。她捡牙刷把磨了一副无字棋,临死前送给了王一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面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王一生的出场作了铺垫,同时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对故事走向的好奇心。
B.第(2)自然段加点的“虚”字,形象地表现了王一生此时内心的紧张,也说明对于眼前的棋局他并无太大把握。
C.第(14)自然段中的“铁铸一个细树桩”,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了此时的王一生全身心沉浸于棋局之中的形象。
D.小说最后王一生“啊啊”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表现了他听到老者愿意和局,内心非常高兴,但又竭力掩盖的矛盾心理。
5.小说中三次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请从人物形象、情节设计、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自选三个角度,结合文本进行评析。
2020-07-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注】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山谷道人云。

(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骫:歪曲,枉曲。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B.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C.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D.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指守丧期满脱除丧服。古代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脱去丧服。
B.员外郎,职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隋朝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一人,位高于郎中。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汉字七体”分别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D.号,即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自称。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庭坚机警聪明。他幼年时书读几遍就能背诵,舅舅李常拿书架上的书考问他,没有他不知道的,后因苏轼的夸赞名声远扬。
B.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多年,他日夜照看,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在墓旁筑屋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C.黄庭坚正直豪壮。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却被章惇、蔡卞及其党羽诬陷,面对有关部门的查问,他都照实回答。
D.黄庭坚学识文章受人称赞。陈师道说他诗类杜甫,蜀地和江西的士人认为他文配苏轼,因此将二人称为“苏黄”。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2020-07-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刘向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谢罪
B.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曾:竟
C.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无
D.君之所使之                           恣:肆意
1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项王复引兵而东
B.少益耆食,和                                 其身也,则耻师焉
C.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壮也,犹不如人
D.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
13.下列句中都表示尊敬称谓的词语的一组是(     
①吾不能早用子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敢以烦执事   ⑤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⑥吾孰与徐公美   ⑦媪之送燕后也   ⑧赵王之子孙侯者
A.①③④⑥⑦B.①②③⑤⑧
C.②③⑥⑦⑧D.②④⑤⑦⑧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 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2020-07-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二首)

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17.“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力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阁夜》中,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秀丽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来表现音乐效果的美妙, 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用手法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的《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作风腐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020-07-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深入一下中国古代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诗歌中的“逸乐”也非常明显。“逸乐”为何?大多是对现实的不满,对艺术的     追求,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应对。当代诗歌也毫无例外,逸乐精神俯拾皆是。(        ),一种小资化的诗歌生活的建立和     。逸乐精神的诗歌,迫使和导引更多的诗人往这个方向前行。前行的结果,是使当代诗歌的整体面貌并不那么都有“坚实的质地”。它的根源在于整体精神的下滑,许多人借诗歌来寻求     或安慰。但诗歌是难的,是一种百思不得其法的艰涩的进入和攀升。它不仅仅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提升,同时也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转化。这也就是,当你刚刚写作,是你的“内心”在支持诗歌前行,但到一定程度,是诗歌在     你、圆满你,让你获得无上的智慧和福德。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纯洁        大张旗鼓        寄托        成全
B.纯粹        大行其道        寄托        成就
C.纯粹        大张旗鼓        寄寓        成全
D.纯洁        大行其道        寄寓        成就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种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更多地从诗歌的背后折射出
B.但更多的这种诗歌的背后的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被折射出
C.但这种诗歌的背后,更多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被折射出
D.但这种诗歌的背后,更多折射出人格的低劣、平庸、琐碎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不仅仅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也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
B.它不仅仅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提升,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转化。
C.它不仅仅是“诗意”的创造和寻找,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
D.它不仅仅是“诗意”的寻找和创造,也是“诗艺”的千锤百炼的锻造,同时也是“诗思”在诗歌中的转化,更是“诗道”对人生产生的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一期开播便火了,尤其受年轻人青睐。根据下面内容,概括节目走红的3条原因。(每条原因不超过10个字)

第一期东道主故宫博物馆,从1807556 件文物中选出了三件国宝:“青绿之色千年不败”的《千里江山图》、有“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和“中华第一古物”石鼓。每件文物都有一段“前世传奇”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血脉相依的守护人。张国立担任讲解员,串联整个讲解过程。守护人李晨、王凯、梁家辉分别饰演“玩物丧志”的宋徽宗、“任性”的乾隆、心系石鼓的司马光,讲述三件宝物的“前生传奇”。“今生故事”部分,讲述的是“守护”的故事:为了青绿颜料的传承,74 岁的传承人漫山遍野地寻找采集矿石;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极大的服务热情活跃在故宫各个展馆;战火中,梁家三代人辗转全国16 年,以“人在物在”的信念保护文物毫发无损。这一切,都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文化一方面讲究低调行事,倡导做好事不留名,俗话说“出头鸟先死,出檐椽先烂”;另一方面也鼓励人“当仁不让于师”,“敢为天下先”。当然,无论是哪一种行事风格,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

近日,某中学举行了一场以“拥有了实力,行事是该高调还是该低调”为主题的辩论赛。

正方观点:拥有了实力,行事就应高调。因为拥有了实力,你也掩盖不了,高调做事是一种自信,一种气魄,一种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

反方观点:拥有了实力,行事也应低调。因为做事必先做人,低调行事是一种姿态,一种修养,是一种藏锋守拙的大智慧大格局。


   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个人、集体还是国家,你认为拥有了实力应该如何行事呢?请你围绕辩题,选择一方观点作为自己的立场,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注意格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2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4-60.65阿城  其他小说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7-100.65《宋史》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11-150.65刘向(约前77-前6)  文言实词  一般文言虚词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170.65诗  山水田园  鉴赏诗词形象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9-210.65一般词语  仿写句子  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题组
220.6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65青年成长  哲理与生活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