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3 题号:99352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或文字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漫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画效果。

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颠狂和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杜甫七绝的王渔洋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得赞叹:“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 “别趣”。

(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B.杜甫认为七绝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其七绝的旨趣有别于盛唐时期其他诗人。
C.杜甫的七绝创作突破了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D.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杜诗研究空白,具学术价值。
B.文章比较了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
C.文章以《解闷》(其六)中化用诗句为例,具体分析诗歌中颇具趣味的艺术效果。
D.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重点论证了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
B.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面。
C.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
D.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推动世界从互联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将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强大新动能,实现创新式发展。

从科学层面看,人工智能跨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具有高度交叉性;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包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强专业性:从产业层面看,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具有内在融合性;从社会层面看,人工智能给社会治理、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带来新的影响,具有全面渗透性。目前,在边界清晰、规则明确、任务规范的特定应用场景下(如下围棋、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设计出的智能体表现出较好的专用智能。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从专用人工智能、人机共存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转变。可以预见,通过科学研究的牵引、应用技术的交叉,人工智能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创新式发展。

人工智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引入新范式,增强科学发现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相关学科不断交叉融合、遵循不同范式的发展过程。从符号主义、逻辑推理、知识工程到连接主义,从大数据驱动小任务到小数据驱动大任务,从神经形态类脑智能到量子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的新范式不断增强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传统的科学研究引入新范式后,研究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人工智能为人类理解世界创造新工具,扩展外界认知能力。人工智能创造各种技术帮助人类理解复杂的拥有巨量信息的世界。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感知世界的每一个像素,增强人们观察场景的敏锐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深度语义分析,改善人和机器的交流互动。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帮助我们搜集获取海量知识,进而挖掘关系,形成新的知识图谱。自主无人系统可以利用其不怕热、不怕冷、不怕压等特性,涉足人类无法到达或难以忍受的极端环境,帮助我们探测未知世界。

人工智能为人类改造世界形成新业态,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能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更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新业态,构成新的创新生态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工智能为人类管理自身构建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社会规范有序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时预测和感知突发舆情:通过对汇聚到一起的多种传感器感知到的社会公共情况进行连续监测,智能预警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需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管理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也要解决其和固有社会伦理规范的冲突、数据使用的隐私保护等问题。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全世界的人工智能领域参与者应坚持共创、共享、共赢理念,共同创造知识,共同分享技术,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共赢。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0月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从互联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并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离不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
B.传统的科学研究引入人工智能新范式,使人类认识世界能力不断增强,研究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C.目前,人工智能在边界清晰、规则明确、任务规范的特定应用场景下表现良好并向通用人工智能转变。
D.人工智能创造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增强人们观察场景的敏锐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改善人和机器的交流互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简明规范,条分缕析,极具科普价值,第二段下围棋、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的举例更增进理解。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总说人工智能将会为人类生活带来创新发展,分说带来了哪些创新发展。
C.文章第二段从科学、技术、产业、社会四个层面对人工智能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逐级递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D.文章从第三段开始以分论点的形式并列展开,每段都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人工智能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科学层面交叉度比较高,技术层面专业性比较强。
B.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领头雁,这与文中人工智能的作用相符合。
C.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效率,更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D.人工智能解决了和固有社会伦理规范的冲突,就可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使社会规范有序。
2020-07-20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的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而《笑做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11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C.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最后点出侠的社会意义,层次分明,逐层深入。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B.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C.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2021-06-19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顾颉刚先生曾分析,司马迁当年对待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问题的认识,是采取了二重证据法,一方面从文献的角度,梳理了百家言黄帝;一方面则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真实记录下民间流传的黄帝故事和传说。翻检《史记》,我们知道《五帝本纪》为本纪第一,而《黄帝纪》又置于开篇书首。说明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是确信中华民族历史上,有黄帝这样一位文化智慧和力量象征的神人远祖存在的。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在司马迁的认识中,黄帝恰恰是经过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而被诸侯成尊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当然,蚩尤的传奇并未就此煞尾。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记: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为弭服。

在古人的认识中,黄帝、蚩尤的关系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是有如阋墙之衅,蚩尤在历史上的形象转换就是最好的说明。即蚩尤虽然败亡,但并不是成王败寇的逻辑安排,而是以同仁一视的兼容并包,转化成为华夏族不死的战神。

《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篇,是司马迁一次重要的知识建构,这个知识建构的意义在于,以此揭囊黄帝战败蚩尤的意义,归其要旨就在大一统,在于民族凝聚力精神的锻造。因此,司马迁以黄帝及其时代(包括炎帝、蚩尤、共工)作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源头,具有不凡的史识。这是司马迁的大局观和大历史观,是他对先秦诸子历史观的一大突破。

文献记载,蚩尤之九黎战败后,《诗经》有谓:周余黎民,靡有子遗。说明西周仍有黎民的称谓,以后黎民更成为百姓、民众的统称。这也恰好说明了九黎已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因此黄帝、蚩尤的文化意义在于,将祖源认同与文化认同合为一体,从而超越了单纯的血统探源,升华为一种民族文化的根脉共识。此后,从有虞氏褅黄帝、夏后氏褅黄帝,到后世历代祭黄帝。近代以降,民主革命志士为唤起民众,以黄帝子孙相号召,《黄帝魂》等书和文字再一次聚焦黄帝,并以黄帝纪元为革命主张。抗日战争期间,国人以黄帝文化传人凝聚人心,标张黄帝和蚩尤战神形象砥砺民族斗志。因此传承黄帝、蚩尤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帝与蚩尤文化及其信仰影响至今,其价值举凡两点:一是农耕文明下,积久形成的众志成城,抵御自然和人为灾害,抗争不屈的民族凝聚力;二是在氏族融合过程中,面对危机与困难,坚毅果敢、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伟大品格。这些伟大品质已深深沉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里,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底气与根基,而且是激励我们自信前行的价值本源和精神动力。

(节选自李学功《黄帝、蚩尤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颉刚认为,司马迁对待五帝问题的认识采取了民间故事与文献两重证据的方法。
B.司马迁认为,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消灭了蚩尤,进而被诸侯尊为天子,代替神农氏。
C.《龙鱼河图》记载,黄帝与蚩尤联手以仁义制八方,蚩尤死后仍以形像威慑天下。
D.在古人的认识中,黄帝与蚩尤之争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民族内部的纷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顾颉刚先生的话以及《史记》的编排,论述司马迁确信历史上有黄帝存在。
B.文章介绍了蚩尤在历史上的形象转换,指出蚩尤虽败亡却转化为华夏族不死的战神。
C.文章回顾对黄帝的祭祀与聚焦,论述了黄帝、蚩尤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精神的关系。
D.文章从民族凝聚力、伟大品格两方面对比论证了黄帝与蚩尤文化及其信仰的当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揭示了黄帝战败蚩尤的意义的要旨为“大一统”。
B.以黄帝及其时代作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源头,体现了司马迁的民族意识与创新。
C.黄帝、蚩尤的文化意义在于以文化认同取代单纯的血统探源,形成根脉共识。
D.传承黄帝、蚩尤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07-03更新 | 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