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4-02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数据大国”;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也将从互联网经济的“人口红利”转变为智能产业经济的“数据红利”。用户数据正成为热门的大数据资源,而深度学习算法和计算能力的进步,则为海量用户数据提供完美的商业可能。可以认为,用户数据将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将是人工智能产业主体最为关键的市场竞争要素。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通过数据垄断而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将成为反垄断法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数据收集是数据使用的前提。在人工智能时代,用户数据产生于互联网平台。数据收集的垄断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密切相关。数据收集具有网络正效应。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自身发展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已有的用户优势会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加入进来,新用户的增加又进一步对已有用户产生锁定效应,而用户的集中也意味着数据的集中;另一方面,平台的数据积累具有网络效应,即平台数据越多,由算法定义的产品就更加智能化,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如此循环,将导致数据市场出现严重分化。此外,数据收集不存在金钱交易的价格竞争,因此反垄断法的价格分析工具将无用武之地。

数据使用是数据收集的目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的经济价值将被深度挖掘和充分释放。但是,应该看到,数据也可能成为产业主体排斥市场竞争、谋求垄断利益的利器。需要关注的垄断行为主要有三类。一是数据与算法叠加的 AI合谋。媒体报道的网络约车等平台"杀熟"事件,实质上是平台利用用户的消费数据,通过算法生成歧视性价格。二是数据驱动型的经营者集中。以数据整合为目的的企业并购,被称为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目前,国际层面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并购反垄断审查案件,如“Facebook/WhatsApp”并购案、“Microsoft/LinkedIn”并购案。可以预见,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驱动型经管者集中将成为全球并购的新趋势。三是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中,具有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上游数据控制者,如果不合理的拒绝下游数据使用者获取数据,可能构成对数据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

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为反垄断理论提出了新的实践问题。反垄断法的理论创新需求主要涉及双边市场理论和相关市场理论。前者与单边市场相对应,能够为多边性数据市场的反垄断执法提供有益思路;后者既需要单独界定“数据市场”,还需要正视传统相关市场界定工具(如 SSNIP 测试法)在数据市场的无能为力,进而积极探索可替代的分析工具。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垄断案件急需立法变革。变革可从两方面实施。其一,调整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申报门槛。企业的数据资产,在时间上有延迟收益的特点,在空间上有从其他市场交叉收益的特性。因此,企业并购时的账面营业额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数据资产的真实价值。为了防止数据驱动型经营者集中从反垄断审查中“逃逸”,有必要调整单一的营业额申报门槛,考虑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其二,考虑将消费者隐私保护纳入反垄断法。垄断行为导致平台用户隐私保护水平降低,而用户是整个数据生态的基础,我国反垄断法应该对用户隐私保护给予关注。

(摘编自吴汉东《人工智能的数据垄断与反垄断法的时代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红利”将替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B.计算能力的进步,有助于推动用户数据成为人工智能产业主体间竞争的关键要素。
C.数据收集的网络正效应和非金钱交易特征,能促使数据集中,进而形成数据垄断。
D.数据市场具有多边性和不同于传统相关市场的新特征,因此反垄断法需理论创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为社会背景,指出反垄断法应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
C.文章从互联网平台发展和平台数据积累两方面,深入剖析了数据垄断的形成过程。
D.文章通过网约车平台“杀熟”等事例,分别论证了需要关注的三种数据垄断行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数据收集与数据使用的相互关系看,前者比后者对形成数据垄断局面影响更大。
B.深度挖掘数据的经济价值,有助于避免产业主体谋求垄断利益的不良经济行为。
C.“Microsoft/LinkedIn”等并购案表明,意在整合数据的企业并购将成为新的趋势。
D.我国在处理企业并购案时,增加并购交易额作为申报门槛,可更好达成反垄断目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潮”之风兴起,并非偶然。中华文化氤氲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独特的东方魅力。最近这些年,这股风潮从“小众”刮向“大众”,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国家蓬勃复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中国故事讲出来传出去。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日趋成熟理性,追求更多兼顾实用属性和精神属性,符合自己审美与品质要求的“心头好”。

“国潮”火爆看似偶然,其实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这不仅是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使“国潮”热度不退,就应该继续保持“国货”品质不退、创意不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成为市场新热点,让中国品牌成为人们心目中“高质量”的代名词。

(摘编自《保持“国潮”热度不退,品质和创意不能减》,中国经济网2021515日)

材料二:

专家指出,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国潮”崛起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复兴提供了契机。不久前商务部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经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84%的企业在2019年处于盈利状态,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占比近50%。老字号复兴仍有广阔空间。

事实上,老字号发展也面临共有难题:电商落地效果欠佳、产品更新迭代缓慢、品牌力薄弱等,亟须解决。依绍华说,要做到“长红”,老字号更要有忧患意识,在坚守的同时做好创新,注重品牌延伸,拓展经营领域,加载服务功能,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

“老字号要将博大文化、创新科技、强大制造和广袤市场融合在一起,才不会只是一阵潮流,而成为真正引领‘国潮’的品牌。”依绍华说。

(摘编自《老字号变身“新国潮”,“网红”如何变“长红”?》,光明网2021年6月23日)

材料三:

顾名思义,新国潮拆解开来可分“新”和“国潮”两部分。新,意味着新风貌、新气象、新特点,可以是老国货重出江湖、推陈出新,当然也可以是新锐品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国潮则意味着这种潮流是植根本土的、民族特有的,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密不可分的时尚。如果说“新”是外衣,“国”才是内核和精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国潮强势崛起,对于国货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互联网时代,多少“网红”从一飞冲天到一地鸡毛只在旦夕之间。如何利用风口、乘势而上,让新国潮从一时红变“长红”,才是当前面临的真正难题。

首先,新国潮要当得起网红,揉得进科技,秀得出颜值。相比早年间把“国潮”LOGO印在产品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时髦,近年来,新国潮开辟了时尚、前沿、个性的设计风格。或是地方化的内容,加国际化表达,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民间那些看起来乡土气十足的食物,拍成了充满文化内涵的纪录片;或是传统文创搭载高科技元素,包括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利用好直播电商这一“超级引擎”,打造跨界联名等话题和噱头。一言以蔽之,领风气之先成为新国潮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新国潮要守得住传统,留得住初心,显得出特色。国潮产品大行其道,背后是品牌对本土文化的表达和彰显,是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东方审美的日渐认可。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放在品牌和产品上,亦是如此。当然,正如传统不等同于单一复古,中国元素也不一定就是龙凤呈祥。国潮特色要体现在骨子里,全方位去阐释民族经典,弘扬优秀传统,让产品的呈现贴合中国文化的底蕴。

此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如何发掘传统价值、设计包装、跨界营销、广蹭热度,质量永远是任何产品的生命线。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国潮崛起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应是经济发展的急先锋,社会进步的铺路石。新国潮想要永远潮下去,最终还要靠过硬的产品来打造核心竞争力,以质量和口碑赢得长远。

(摘编自《“C位”抢镜,新国潮如何永远潮下去》,人民网202162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的兴起和火爆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结果,充分彰显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B.消费升级背景下,“国潮”崛起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复兴提供了契机,老字号复兴仍有空间。
C.新国潮是老国货重出江湖、推陈出新和新锐品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所形成的时尚,“新”是外衣,“国”是内核。
D.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国潮崛起应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为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之风从“小众”刮向“大众”,其背后更多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B.老字号要有忧患意识,坚守与创新并举,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才能做到“长红”。
C.近年来新国潮开辟了各种设计风格,其中不乏地方化的内容加上国际化表达。
D.新国潮要守住传统,留住初心,显出特色,传统价值永远是产品质量的根本。
6.随着消费升级,“国潮”如何保持热度不退,永远“潮”下去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考

聂鑫森

祖武因公因私到武汉以外的地方去,喜欢坐高铁,又快又稳当。坐高铁又决不买一等座,二等座就蛮好,如果是他一个人可以去办的事,他决不让人陪同。

可这次不由他选择,他只是个客人,邀请方是长沙的潇湘舞剧院。对方说他的地位和名声,应该坐一等座;说他年届花甲,右腿又有旧伤,必须由办公室的小青年陪护。东道主在网上把来去的高铁一等座票都订好了,而且是双份。

祖武穿着薄棉袄,头戴绒线老人帽,手提一个小布袋,里面放着三条准备送给朋友的黄鹤楼香烟。

他和办公室的小杨站在站台上。

小杨说:这个袋子也让我提着吧。

祖武摇摇头,说:这东西轻。你已经给我提着行李箱了,压手哩。

这趟车是从郑州开往长沙的,武汉虽是大站,也只停车五分钟。

列车进站停稳后,车门开了。小杨和祖武随着队伍,急急地进入已亮起灯的车厢。

祖武的座号是B5,小杨的座号是C5,中间隔着过道。小杨把祖武的行李,放在自己座位这边的行李架上。祖武也举起那个装香烟的小袋子,往座位上边的行李架上放去。就在这时候,列车开动了,还没放稳的小袋子,从祖武的手上忽地脱开,掉下来,再从前排一个旅客的右肩边擦过,落到地上。

祖武赶忙走上前,说:对不起、对不起,让你受惊了。

一个蓄长发的二十岁出头的小女孩抬起头来,眼一横,说:你怎么搞的?这么重的东西砸下来,砸得我右手都麻了。

祖武说:只是三条香烟。对不起,对不起!边说边拾起小袋子让小女孩看。

小女孩脸一别,站起来,快步离开了座位,朝一车厢前面走去。

小杨伸手接过小袋子,放到行李架上去。说:一个老人说了这么多‘对不起’,她理也不理,还要怎么样?

祖武摆摆手,示意小杨不要多说话,然后,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列车跑得风驰电掣。

过了好一阵,那个小女孩没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列车长和本车厢的列车员,突然出现在祖武面前。

老同志,我是列车长,刚才你放东西,是不是掉下来砸在前排旅客的右肩上?

祖武说:是的。我已经道歉了。

她说她的右手发麻,很疼,可能骨折了,因为右手对于她非常重要,担心影响她未来的事业,请你去协商一下,好吗?

祖武说:我去。

小杨站起来,大声说:我是老人的陪护人,他上年纪了,耳朵不好,我去谈。

小杨跟着列车长走了。

列车员也是个小女孩,她向祖武细问了当时的情况,又打开小袋子看了看,再掂了掂整个袋子的重量。接着,又向周围几个目击者进行咨询。

列车员同志,人在旅途,难免发生这样的小事。几条香烟会砸伤人,这不是‘碰瓷’吗?

年纪小,就这么刁钻古怪,让人生厌。

列车到了赤壁站。

小杨满脸愤懑地回到车厢。

祖老,谈了这么久,她不肯谅解。列车长说派车上医务人员给她验伤,她坚决不同意。她坚持要由当事人、受伤人及调解人——列车长,共同签订一个《调解书》,说明小行李袋砸伤了她的右臂,她于明日去医院检查、诊断、用药,所有费用由当事人负责。

祖武说:这小女孩太精明了。我作为一个有儿有女的老人,也不安呵,我同意。

当事人一栏由我去签字吧,并留下我的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祖老的名字不能留在这份《调解书》上,让人憋屈。

好吧。

车过岳阳站后,小杨把三方签了字的《调解书》复印件拿回来,交给了祖武。祖武戴上老花眼镜看了看,知道这个小女孩叫汪小秀,到达站也是长沙。他折叠好《调解书》,小心地放入内衣的口袋里。

长沙潇湘舞剧院招聘舞蹈演员的终评,进行了三天。作为终评总监的祖武,一直坐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他看得很认真,听得很仔细。令他惊诧的是,那个同车厢的汪小秀,竟是此中的一个考生,简历上写着她是某个县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汪小秀基本功不错,临场发挥也好,人还长得有模有样。前九名依分数多少排出,汪小秀与另一个分数相等,并列第十名。

在院领导、评委和总监参加的会上,为两个并列十名的考生谁上谁下,争得面红耳赤,最终由总监祖武来拍板。

祖武平静地讲述了列车上发生的这件事,然后掏出《调解书》让大家一一过目。其中有一条说:受伤人如果在专业上因右手伤残,当事人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祖武说:我在列车上目睹她的表演,可谓之路考。她的素养就这个样子,小市民的精明与刁滑,都学到骨了,她能和同事们和睦相处吗?难!

大家一致同意把汪小秀拉下来。

有人问:万一她恼羞成怒,用《调解书》上的条款,来找祖老的麻烦呢?

祖武冷冷一笑,说:在座的都看了她表演的舞蹈,右手伤残了吗?一旦诉诸法律,各位都是证人。何况,她其意不在要找我赔偿什么钱,她坐一等座来应考,就说明她家境不错。她的刁滑,可想见她与周围的人不可能很宽容地相处。她之所以借这件事发飙,并一定要签署《调解书》,是自命不凡,为了争一个面子,万一落榜,她回去后可以体面地说出原由,并有纸写笔载的证据。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多的心眼,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人说:祖老,你回去时,假如和汪小秀同坐一趟车一个车厢呢?

祖武说:作为长辈,如果她愿意,我一定会和她好好谈一谈,她要走的路还长哩。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高铁在武汉只停五分钟的细节交代,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草厅倒后林冲探身摸火盆的细节描写异曲同工,都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在塑造主要人物祖武的形象时,不仅对其语言、行为、外貌等进行直接描写,而且通过小杨、汪小秀等次要人物对其进行侧面的对比反衬。
C.小说语言凝练传神。“列车跑得风驰电掣”“列车到了赤壁站”等交代时间推移,言简意赅;“眼一横”“脸一别”“满脸愤懑”等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D.小说情节构思精妙,以乘坐高铁开端,以香烟砸着人发展,看似以签署《调解书》结局,却又进一步写终评面试,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8.谈到小说创作时,聂鑫森说:“我希望写出我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更希望通过强化其文化品格,倡导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和坚持。”小说中,主人公身上体现了哪些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巧合”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艺术手法,往往会对作品产生特殊的作用。请指出本文设置的巧合并分别概括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祖永乐二年四月,册立世子为皇太子。先是,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亲册为燕世子。时秦、晋、燕、周四世子,太祖皆教而试之。一日,使分阅卫士,燕世子还独后。问之,对曰:寒其,士方食,俟朝食而后阅。太祖喜。七年春正月,敕皇太子监国。仍命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左春坊大学士黄淮、左谕德杨士奇辅导监国。二月,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启颍川军民缺食,请发廪赈贷。太子遣人驰谕之曰:军民围乏,卿等从容启请待报,即发廪赈之勿缓。十二年三月,帝发北京,亲征瓦剌。六月,班师,驻跸沙河,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赍表往迎。八月,帝至北京,以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书奏失辞,怒曰:此辅导者之咎也。汉王高煦复谮之,遂遣使逮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等至。中途有旨宥蹇义回南京,黄淮先至北京下狱。二十一年夏五月,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上变,言: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卫指挥彭旭等,举兵将推赵王高燧为主,而谋不利于上及皇太子。上命急捕。贼既悉得,遂召太子、赵王及文武大臣皆至。上御右顺门亲鞫之。先是,上以疾多不视朝,中外事悉启太子处分。太子往往裁抑宦侍,宦官黄俨、江保尤见疏斥。俨等日谗之于上,且素厚高燧,常阴为之地。因伪造毁誉之言,传播于外,谓上注意高燧,以绐外廷,由是孟贤等遂起邪心。贤等邪谋益急,与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等,连结贵近,图就宫中进毒药于上。候上晏驾。豫令高正伪撰遗诏,付中官杨庆养子。至期从禁中领出,废皇太子,而立赵王高燧为帝。布置已定,正密告其甥王瑜,瑜力止,不从,瑜遂入告。上览伪撰遗诏,震怒,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子监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B.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C.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D.高燧惴栗不能言/太子为之营解/曰/高燧必不与谋/此下人所为耳/上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并置极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世袭亲王爵位。
B.监国,特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留守宫廷代替皇帝处理国家日常事务。
C.谕德,唐代始置太子左右谕德各一人,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随事讽谏。
D.“驾”,帝王所乘的车子,晏驾,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为考察诸王世子的才华,让他们检阅城卫卒,而燕世子看到卫卒们此时正在吃饭,就等他们吃完了饭才检阅,虽然比其他世子晚,但太祖知道后十分高兴。
B.成祖回朝后,认为皇太子派遣使者前往迎驾不及时,并且所上奏文语词不当,便勃然大怒,说这是辅佐太子的大臣的过错。
C.成祖由于生病,朝廷内外事务多交给太子处理,而黄俨等宦官经常在皇上面前诽谤太子,并且暗地里为朱高燧扩大影响,因此遭到太子的压制。
D.王瑜揭发孟贤勾结彭旭等人将要举兵推举赵王朱高燧为君主,成祖看了他们假造的遗诏后大怒,责问朱高燧,朱高燧惊恐万分,口不能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遣人驰谕之曰:“军民困乏,卿等从容启请待报,即发廪赈之勿缓。”
(2)因伪造毁誉之言,传播于外,谓上注意高燧,以绐外廷,由是孟贤等遂起邪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