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10-12 17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其中“君子”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如“君子 义以为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人修养,都体现出对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与强调。

②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君子人格?“君”,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本意是发布命令。“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合称,是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尊称。“君子”较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除《尚书》外,《易经》《诗经》中也有关于“君子”的记述。在这些典籍中,君子一词已经涉及仁、义、礼等概念,但此时君子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不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的内涵。完成君子内涵的建构设定其人格特征的是孔子,孔子对君子做了品德、情感、行为甚至生活情态等多方面的界定,赋予君子以近乎完美的人格意义。此后,君子成为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并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和道德实践的标准。

③君子人格首先表现为内在品德,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在儒家看来,道德自觉主要表现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爱”,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道德情感基础上,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与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君子人格构成的基本条件。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这一点体现在孔子对仁的追求中。《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的道德自觉并非只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

④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一种能力。儒家把这种能力称之为中庸或絜矩之道,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认知,还有应对具体事务的能力,保证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孔子一方面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另一方面又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⑤再次,君子人格表现为境界。君子人格是人生修养所至一定境界的表现,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上达”为提升生命境界提供了空间。君子通过“修己”“安人”的实践功夫,让自然生命逐步纯化为德性生命。

⑥可见,儒家的君子人格有三个特点,分别为内在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内外兼修。“内”是注重自我省察,确立道德根本;“外”则是遵循礼仪规范,形成良好品行。内外兼修追求的目标是“知行合一”,所呈现的气象是“文质彬彬”。二是下学上达。《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为“反己自修,循环渐进”。“下学”可以不断扩充生命的广度和厚度,为人生意义的显发提供条件。“上达”则是在这一条件基础上,以超越的方式打破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与天地精神的内在统一、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以超越的方式提升生命的高度。

(摘编自冯晨《君子人格与道德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君”。“君”“子”合称,以示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尊敬。
B.孔子完成了君子内涵的建构,设定君子的人格特征并赋予君子完美的人格意义。
C.孔子认为,仁的道德自觉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
D.儒家的内外兼修,呈现的气象是“文质彬彬”,追求的目标是“知行合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由习近平总书记高频引用“君子”一词,引出何为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论题。
B.第④段运用例证法,论证了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
C.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在品德、能力和境界三个方面来论证君子人格的表现,主次分明。
D.文章基于对君子人格的表现和特点的论述,提出内外兼修和下学上达的道德实践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只要通过研究《易经》《诗经》等文化典籍,就能理解君子和君子人格的内涵。
B.孔子的“仁爱”和孟子的“四心”是道德自觉的理论提炼,是君子人格形成的基础。
C.君子人格中德性认知最重要,它能根据现实状况把道德自觉转化为恰当的道德行为。
D.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帮助人们在道德实践中打破生命的局限,提升生命的高度。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年末,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重磅文件《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出发点值得肯定,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确实需要重视。有调查显示,学生不仅在校时间长,体育锻炼时间少,而且很多学生节假日还要参加家长安排的兴趣班。

此前,不少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减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教育部门也多次下达减负指示,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有所改观。很多时候,家长虽然心疼孩子太苦太累,但是为前途着想,并不愿意减轻课业负担。尤其是毕业年级,即使教育部门规定老师少布置作业、少补课,家长也会主动买各种学习资料,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一道道“减负令”的实际效果往往被打了折。

因此,如何减负是一个具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如何契合教育现实,减负指标如何执行,如何监督与问责,都应有周到的制度安排。除了出台“减负令”以外,教育部门还应健全教育监督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手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只有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学校“只有远近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才能让家长消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态,学校才能体会到给孩子减负的好处。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减轻课业负担,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有很多事情要做。

(摘编自叶祝颐《减负新规好 落实是关键》)

材料二:

规范并限制校外培训机构,教育部早已频频出手,一些师资不过关、虚假宣传的培训机构在整治中被清理出场,但课外班补习热似乎并未明显降温。因为在不少家长看来,既然学生最后还是要靠分数一较高下,哪里能提供灵活且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选择把票投给哪里。至于形式上是校内学习还是课外培训,并不那么重要。

学生和家长的这种用脚投票,当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公立学校的教育供给不同程度地存在标准化、规范化甚至相对简单化的倾向,学校在落实“减负”的同时没能做好“增效”。公办中小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制度和资源优势,打开思路,突破局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做好教育供给端的改革。

再进一步延伸,课外补习热度不减,也与当前的校内评价标准有关。虽然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但只要分数还是评价学生的单一纬度,只要升学率等各种数字还没被拉下“神坛”,疯狂的补习就不会消停,真正的“减负”也无从谈起。而这些,也都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王丹《“把中小学生还给学校”亟待配套改革》)

材料三: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两会“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多因一果”的综合征,要多方面发力来综合整治。

既然是“多因一果”,那么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就有必要共同分担减负的责任。共同分担减负责任,就必须在减负问题上形成真正的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尊重教育规律,摒弃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观念。

多年来的减负实践证明,减负的阻力除了升学竞争这一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扭曲的教育观在左右着很多家长的教育选择。那些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把教育的功能窄化为升学竞争,以极端功利化的标准评价教育,把教育过程视为社会和市场竞争的延伸,从根本上违背了育人规律,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陈宝生部长劝导家长说,对孩子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现在学校减负、社会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的问题,根子还是家庭教育观念出了偏差。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些家长缺乏基本的教育常识,对孩子的成长规律缺乏基本尊重,把家庭变成了第二课堂,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导致家庭教育应有的独立价值被抽空。

要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育部门和学校担负着首要责任。从学校角度看,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控课程门类和总课时,严控课程容量和难度,严控“非零起点”教学。对政府来说,就是要在质量标准、课程教材、考试招生、评价体系以及素质教育引导等方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来解决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还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减负奠定基础。减负只是治标,真正的治本之策,还是要真正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

(摘编自钟焦平《减负呼唤科学教育观》)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在校时间长、体育锻炼时间少和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的节假日等各方面。
B.学校减负、社会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可见学校认可“减负令”的实施,家长、社会不认可。
C.学生课业负担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要想给学生减负就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多层面、多渠道整治。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阻力除了升学竞争,还有某些家长在教育功能问题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轻学生负担要考虑我国目前的教育现实,减负指标的执行、监督机制,以及评价手段、资源配置等。
B.目前课外补习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是评价标准问题,如评价学生用分数、评价学校用升学率。
C.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在分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责任上要达成尊重教育规律的共识。
D.在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的问题上,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担负责任,其中学校的责任更大。
6.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家长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仙府

韩少功

马桥上弓的一幢老屋还残存了一角,本地人把这幢无主的楼房叫做“神仙府”,有一种戏谑的味道。我后来才知道,神仙是指几个从不老实作田的烂杆子,又名马桥的“四大金刚”——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住在这里。

我到神仙府去过一次,是受干部的派遣用红黄两色油漆刷写毛主席语录牌。我去的时候,知道神仙府的金刚们或是谢世或是出走,现在只留下一个马鸣;他不在家,我在老屋右厢找一个地方做了一块语录牌:即“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平时半干半稀”一句,希望对这里的主人有所教育。

我听得身后有人感叹:“时乱矣。”

我身后有一个人,不知何时冒了出来。他瘦得太阳穴深陷,笼着袖子冲着我微笑,想必就是马鸣了。

我问他刚才说什么。

他再次微笑,说这简笔字好没道理。汉字六书,形声法最为通适。繁体的时字,意符为“日”,音符为“寺”,意日而音寺,好端端的改什么?改成一个“寸”旁,读之无所依循,视之不堪入目,完全乱了汉字的肌理,实为逆乱之举。

文绉绉的一番话让我吓了一跳,也在我的知识范围之外。我赶忙岔开话题,问他刚才到哪里去了。

他说钓鱼。

“鱼呢?”我见他两手空空。

“你也钓鱼么?你不可不知,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道。大鱼小鱼,有鱼无鱼,钓之各有其道,各有其乐,是不计较结果的。只有悍夫刁妇才利欲熏心,下毒藤,放炸药,网打棒杀,实在是乌烟瘴气,恶俗不可容忍,不可容忍!”他说到这里,竟激动地红了脸,咳了起来。

“你吃了饭没有?”

他捂着嘴摇了摇头。

我很怕他下一句就找我借粮,没等他咳完就抢占话头,“还是钓了鱼好。好煮鱼吃。”

“鱼有什么好吃?”他轻蔑地哼了一声,“食粪之类,浊!”

“那你……吃肉?”

“唉,猪最蠢,猪肉伤才思。牛最笨,牛肉折灵机。羊呢,最怯懦,羊肉易损胆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种说法我真是闻所未闻。

他看出我的疑惑,干干地笑了,“大地之大,还怕没什么可吃?你看看,蝴蝶有美色,蝉蛾有清声,螳螂有飞墙之功,蚂蟥有分身之法,凡此百虫,采天地精华,集古今灵气,是最为难得的佳肴,啧啧啧……”他滋味无穷地搭嘴搭舌,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取来一个瓦钵,向我展示里面一条条黑色的东西。“你尝尝,这是我留着的酱腌金龙,可惜就这一点点了,味道实在是鲜。”

我一看,金龙原来就是蚯蚓,差点翻动了我的五腑六脏。

“你尝呵,尝呵。”他热情地咧开大嘴,里面亮出一颗金牙。一口黄酱色的溲气扑面而来。

我赶快夺路而逃。

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见他,几乎没有机会碰到他。他是从不出门做功夫的,他们四大金刚几十年来是从不沾锄头扁担一类俗物的。谁饿了,就不见了,回来时抹着嘴,可能已吃了什么野果野虫,或者已在人家的地上偷了一个萝卜或者包谷,生生地嚼下肚而已。若是烧上一把火煨熟来吃,已经算是辛苦万分劳累不堪的俗举,要被其他的金刚耻笑。他们整日逍遥快活,下棋、哼戏、观风景,登高远望,胸纳山川,腹吞今古,有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飘逸之姿。在地里做功夫的人当初看见他们“站山”,免不了笑。他们不以为然,反过来笑村里的人终日碌碌,怎比得上他们邀日月为发,居天地为宅,尽赏美景畅享良辰!

四大金刚中的胡二去过县城讨饭,县里发了话来,说马桥的人选城讨饭影响太坏,实在有困难的就应该扶助救济。老村主任罗伯无法,只好叫会计马复查从仓里出了一箩谷,给神仙府送去。

马鸣是很硬气的人,瞪大眼睛说:“非也,人民群众血汗,你们拿来送人情,岂有此理!”

他反倒有了道理。

复查只好把一箩谷又扛了回来。

马鸣没有为村里的井打过石头,挑过泥巴,就决不去井边汲水。他总是提着他的木桶,去两三里路以下的溪边打水,一桶水压得全身几根骨头胡乱扭成一把,走几步就要歇三步。

有人见此情形有点同情,说全村人的井,就少了你的一口水?他咬紧牙恨恨地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时常在外面露宿,说人生最要紧的就是梦。睡在蚁穴边可做帝王梦,睡在花丛里可做风流梦,睡在流沙前可做黄金梦。他一辈子什么都可少得,就是梦少不得。他最可怜世人只活了个醒,没有活个觉,觉醒觉醒么,觉还在前。不会做梦的人等于只活了一半,实在是冤天枉地。

他的这些话,都被人们当作疯话,当作笑话。确切地说,他是一个与公众没有关系的人,是马桥的一个无,一块空白,一片飘飘忽忽的影子。

(节选自《马桥词典》,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地人戏谑地把马鸣的住处称为“神仙府”,小说中也多处使用戏谑的语气来表现马鸣的生活状态,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塑造马鸣的形象,如“钓翁之意不在鱼”这样文绉绉的话语,与其生活处境形成反差,强化了小说的批判力量。
C.小说没有用连贯发展的情节来塑造人物,而是剪辑多个生活场景,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人物独特的个性。
D.小说对另外三个“金刚”形象着墨不多,主要采用群像塑造的方式进行简笔勾勒,有利于突显马鸣的小说主人公地位。
8.马鸣这一形象复杂,具有两面性,请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为什么说马鸣“是一个与公众没有关系的人”?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姚州判官。寻以正月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命俊巡视。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王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

正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独乘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等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比贼败尽,俊辞加秩及赏,乞以旧职归田。诏不许辞秩,听其致仕。

世宗即位,起刑部尚书。会暑日经筵辍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明史·林俊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
B.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
C.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
D.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获/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
11.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其长官为刑部尚书,副长官为刑部侍郎。
B.谪,因罪被贬官降职。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黜、废、窜、谴、迁谪、右迁”等。
C.巡抚,是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主要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和民政。
D.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唐玄宗生日时始设,后来历代皇帝生日皆称为圣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耗费钱财;林俊上书力争,但没有得到解决。
B.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新昌百姓王武做了盗贼,巡抚韩邦问不能平定,林俊亲自进入贼营,王武请求为他效力,林俊擒拿了所有贼党。
C.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敢谏。他多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他坚持正道,不避嫌疑,屡次受到阻挠。
D.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请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宁王更换琉璃的请求被林俊否决,宁王借此弹劾他并罚俸三个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猝遇之华垄,独乘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
(2)比贼败尽,俊辞加秩及赏,乞以旧职归田。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022-10-0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唐将郭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振乃上《宝剑篇》,得到武后赏识。②唐初马周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题目“风雨”一语双关,既是现实中黄叶遭受摧残的自然风雨的写照,也是人世风雨的一种隐喻。
B.首联以“凄凉”二字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又用典故表明自己没有郭元振那样的际遇,生活过得穷苦。
C.颔联对比突出,用字精巧,“仍”和“自”富有神韵。“仍”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地透出内心的痛苦;“自”刻画出青楼豪贵享乐的情态。
D.尾联以问作结,作者想用温暖的酒来安慰凄凉的心,然而并不能实现,只留下心绪茫然的自己和无法排解的愁绪。
15.这首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