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模拟预测 2022-12-30 82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可以止于,但司马迁不满足于的叙事,而志在,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带上了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体现出作者旨在作的主导地位,从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

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之区分: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今,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

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之料,在小说中,又因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若无,则无绝世奇文”。

——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试析》

材料二:

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体现出作者旨在作的主导地位。

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

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

要之,以文运事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
B.“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
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
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
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
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     
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
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
C.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
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秤砣

阿来

还在故事起始处,秤和主人就已经苍老了。

秤本来是头人家的。解放了,剥削阶级的财产要被没收。头人家的两杆,大的一杆,归了生产队;小的这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

这秤过去在头人家里称过金银、宝石与鹿茸。到了他的手里,也就是村民之间互相倒换救急的茶叶盐巴之类的东西了。秤的新主人没有因此抱怨过,他说:“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啊。”

有一天,他把秤固定在他家东南向的窗户跟前,每天一个固定的时候,太阳光会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子里,他把秤杆水平状态的投影刻在了墙上。以后,有人再要淘换东西找他过秤,就一定得是晴天,一定得是最早的阳光投射进他们家窗户的那个时候。他这么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人们虽然不以为然,但还是不想冒犯他。久而久之,面对这样一种仪式,前来称量东西的人也会生出非常虔敬的心情。

那时,工作组进村来都是驻到村民家,秤砣家也驻进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在会上大讲秤砣如此这般地使用一杆秤,对于破除小农经济思想具有多么多么重要的作用。回到家里,他那张严肃的脸显得更严肃了,他说:“工作同志,以后,你不要再讲我这杆秤了,弄得人家都来笑话我。”

“你为了坚持原则不是从来不怕人说三道四吗?”

“我做的我受。不要因为别人说我的好话,来让别人笑话我。”

年轻人当时就无话可说了。接着,秤砣有些艰难地开口了:“工作同志,你是不是还欠我粮票?”

“我欠你粮票?”小伙子惊得差点蹦起来。

按秤砣的算法,小伙子真的差他粮票。差多少?三两。工作组住在农民家里,每天要向主人交五毛钱,一斤二两粮票。十天半月,就跟主人家算一次账。其实不是小伙子少交了粮票,而是秤砣算错了账。算错账的根子还在那杆宝贝秤上。

第一次算账,秤砣就发现他少交了二两,但他没有说话,他不好意思把这么小的事说出来,更怕会让对方感到尴尬。第二次,又少了三两,他继续隐忍不发。第三次,对上了。他想,年轻人已知错了。但是,小伙子在会上夸夸其谈,太多的好话让他成了别人的笑柄,他并不想从任何一个地方得到表扬,他只是觉得,这么一杆秤落在自己手里,那他就要像一杆秤的主人。一杆秤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要失去这份敬意。这个年轻人让他成为了笑柄,他很生气,又找不到表示自己不高兴的有力方式。于是,他终于忍无可忍把这个不公正的甚至关涉到人性中贪欲的事情说了出来。

粮票的数量很少,但关乎一个人的品格,特别是当一个人把很小的东西赋予很多崇高意义的时候,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了。

“我怎么会差你粮票?”年轻人又算了一遍,更加肯定自己是正确的。

秤砣坚定地说:“告诉你吧,我在心里都算了一百遍了。”

“那把你的算法让我听听看。”

他就算了一遍。那个年轻人惊叫起来:“什么,你说一斤是十六两?”

秤砣把年轻人拉到那杆秤前,指着秤杆上一枚枚金花,一一数来。年轻人明白过来,也不想解释现在的秤早已是十两一斤了,就大笑说:“对,对,我马上补给你三两粮票。”

秤砣露出满意的神情:“你这个孩子,谁要你还几两粮票。我只是要你不要算错了账。”接着,秤砣改换了话题:“好了,我要到镇上去一趟,用豆子换些大米。”

秤砣就带着豆子,还有他那杆秤上路了。他的心情很好,他想,这也不是个不学好的年轻人。而今天,自己已经给这个年轻人很好的教训了。秋天的太阳把地上的一切都晒得暖洋洋的。他一步步走过那些干净的温暖的石头,草丛,木桥,穿过落尽了叶子的桦树投在地上的稀疏的影子,那些豆子在袋子里互相轻轻碰触着发出愉快的声响。真的,秋天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干净,那样的从里至外,闪闪发光。

换完豆子,他来到了镇上的人民食堂。他点了肉菜,还点了三两米饭。算账的时候,麻烦出现了。在他一斤十六两的盘算里,人家该找他十三两粮票。但他点了三遍,人家居然只找了他七两。于是,就起了争吵。看热闹的人们围拢过来,听清事情原委,相继大笑。

秤砣拿出了他的宝贝秤,冲到柜台跟前,一声一声数那老秤杆上的金色星星。数到十六的时候,他头上汗水都出来了。但人们爆发出了更大的笑声。血轰轰地冲上了头顶,他狂吼一声掀翻柜台,举起秤就往那收款员身上砸去。没抽到几下,细细的秤杆就折断了。于是,他举起了那个光滑油腻的秤砣,砸在了那家伙挂满自以为是的表情的脸上。直到警察出现,叫人把那满脸血污的家伙送到医生那里,他才慢慢清醒过来。

有人把一杆新秤拿到他面前,给他细数上面的金色星星。是十颗,而不是十六颗。警察忍住了笑说:“跟我们走,秤早就是十两一斤了。”

秤砣就举着自己的秤给警察押着往派出所去了。他突然说:“我多要了他三两粮票。”

“你说什么?”

“那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告诉我?”

然后,他举起了那个秤砣,对准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下去,然后,就晃晃悠悠地倒下了。当然,他没有死成。只是从此再也不给人称秤,也不学得能给什么人主持公道了。

从此,他就是机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了。后来,人们也就将秤砣这个称呼给慢慢淡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秤砣为村民们称一些不太值钱的家常东四却从不抱怨,反向觉得“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他对公平的不懈追求也渐渐感染了大家。
B.年轻人明知秤早己是十两一斤了,却没有向秤砣指出来,反而认错补交粮票,表现了他性格和善,为人大度。
C.本文主人公拥有村里唯一的一杆秤,村民淘换东西都仰仗他称重,因而敬称他“秤砣”后来秤断了,人们也就不再这样称呼了。
D.经历了多收粮票、砸伤收款员等事件后,秤砣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为人主持公道的资格,他也变成为一个普通的老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一开始就交代“秤和人就已经苍老了”,不仅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也暗示了人物命运变化与他的“苍老”有关。
B.文中描写秤砣一定得是晴天最早的阳光投射进窗户才背称东西的细节亦庄亦谐,生动表现了秤砣追求“公平”的痴迷状态。
C.在人民食堂,围观者的阵阵哄笑让秤砣很丢脸,从而刺激他拿秤砣砸伤收款员,此处情节的发展自然真实,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D.小说讲述了一个乡下老人的平凡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主旨:一个有信仰的人,不要因为挫折和错误而放弃坚守,唯有执着方能不凡。
8.从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的角度看,画线文字起到什么作用?
9.小说中秤砣这一人物既有悲剧性也有喜剧感。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请对秤砣身上“有价值的”一面和“无价值的”一面分别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路淑媛,惠男,开阳建康人也。以色貌选入后宫,生孝武帝,拜为淑媛。年既长,无宠,常随世祖出蕃。

世祖入讨元凶,淑媛留寻阳。上(孝武常)即位,遗建平王宏奉迎。有司奏曰:“伏惟淑媛柔明内昭,徽仪外范。谨奉尊号曰皇太后,宫曰崇宪。”太后居显阳殿。孝建二年,追赠太后父兴之散骑常侍,兴之妻徐氏余杭县广昌乡君。

大明四年,太后弟子抚军参军琼之上表曰:“先臣故怀安令道庆赋命乖辰,自违明世。敢缘卫戍请名之典,特乞云雨,微垂洒润。”诏付门下。有司承旨奏赠给事中。琼之及弟休之、茂之并超显职。太后颇豫政事,赐与琼之等财物,家累千金;居处服器,与帝子相侔

琼之宅与太常王僧达并门。尝盛车服卫从造僧达,僧达不为之礼。琼之以诉太后,太后大怒,告上曰:“我尚在,而人皆陵我家;死后,乞食矣!”欲罪僧达。上曰:“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大明五年,太后随上巡南豫州,妃主以下并从。

太宗践阼,号崇宪太后。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太宗尽心祗事,而太后抚爱亦笃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寻崩,时年五十五。迁殡东宫,门题曰崇宪宫。上又诏曰:“朕幼集荼蓼,夙凭德训,龛虣定业,实资仁范,恩著屯夷,有兼常慕。夫礼沿情施,义循事立,可特齐衰三月,以申追仰之心。”谥曰昭皇太后,葬世祖陵东南,号曰修宁陵。

太宗废幼主,欲说太后之心,乃下令书曰:“太皇太后蚤垂爱遇,沿情即事,同于天属。”太宗未即位,故称令书。

(《南史卷十一·列传第一》)


[注]①元凶:指刘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B.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C.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D.及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有司奏宜别居/外宫诏欲亲奉/晨昏尽欢闺禁/不如所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后的君主、尊长的名字。
B.践阼:践,履踏;阼,阼阶。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
C.齐衰:丧服名,用粗麻布制成,以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
D.道:谥号,指帝王、大臣、平民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惠男年长失宠。路惠男因容貌漂亮,被选进后宫,成为文帝的妃子,并生下孝武帝。年岁渐长,失去文帝的欢心。
B.路惠男受到礼遇。孝武帝和太宗在位时,路惠男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崇宪太后,供养侍奉的礼仪一直没有改变。
C.路惠男泽被家族。路惠男的父母俱被追赠;其侄路琼之上书朝廷乞求恩典,结果兄弟三人都被授予要职。
D.路惠男死后荣耀。路惠男死后,太宗为了感激她的抚养之恩,两次下诏褒奖。还为她守丧三个月以示追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颇豫政事,赐与琼之等财物,家累千金;居处服器,与帝子相侔。
(2)初,太宗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太宗尽心柢事,而太后抚爱亦笃。
14.路惠男想加罪于王僧达,并向孝武帝告状,孝武帝是如何回复路惠男的?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节选)

胡祗通[注]

月底花间酒壶,水边林下茅庐。避虎狼,盟鸥鹭,是个识字的渔夫。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

【注】胡祗通,一个“文章气节,振荡一时”的元代散曲家。
15.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六个字看似简单的情景描写,实则化用了李白“花间一壶酒”的诗意。
B.散曲前两句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将月、花、林等排列起来,极富画面感。
C.散曲表面上写渔人闲散的垂钓生活,实则字句中处处隐含作者的失落之意。
D.散曲言简意赅,“识字的渔夫”充分表明主人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16.散曲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谪居偏僻之地,纵然面对良辰美景却难遣孤独之情。
(3)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营造出一种“景中有思”的意境。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以食为天。如今的中国是美食大国,无数菜式令人。但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只有烧、煮、蒸等有限几种烹饪方式。鼎最早是炊煮食材用的,有点像现在的火锅。事实上,类似的三足器皿最早都有在下面放炭火加热的功能,如鬲、爵等,我们常能在它们腹底发现烟炱的痕迹。

鼎的历史悠久。河南博物院有一件裴李岗文化的乳钉纹红陶鼎,距今有70009000年的历史,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鼎。所谓【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先民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后,鼎就逐渐变成了礼器。传说禹曾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为九鼎,并在上面铸刻名山大川、奇异之物,于是九鼎就有了王权和国家繁荣统一的意味。这个故事未必为真,但后来的周礼确实对鼎等青铜器的使用做了严格规定。【B】《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而百姓自然就不能用鼎了。当然,随着周王室日渐衰微,这些规定慢慢成了。如曾国在战国初期是一个小国,但在其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考古工作者竟然也发掘出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八簋。类似情况在礼崩乐坏的东周并不少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文中有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由于名为《山海情》的一部电视剧,让无数网友在笑中带泪、意犹未尽中追完全集。这部讲述宁夏西海固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故事的电视剧,自开播以来,观众口碑和网络讨论度节节攀升,成为2021年开年的惊喜之作。

岁月无声,山海有情。     ),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政策,成就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电视剧中,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茫茫戈壁滩上的村民,以勤勤恳恳的劳作,开荒戈壁、迎战黄沙,让山川换颜、水土重生,让塞上处处是江南的愿景不断实现,更让穷日子彻底成为了过去。《山海情》铺展开今日神州大地上激动人心的脱贫画卷。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山海情》中的“山”是宁夏,“海”是福建,两个原本山水相隔、遥遥相望的省份
B.《山海情》中的“山”是宁夏,“海”是福建,原本两个省份山水相隔、遥遥相望
C.宁夏是《山海情》中的“山”,福建是“海”,原本两个省份山水相隔、遥遥相望
D.宁夏是《山海情》中的“山”,福建是“海”,两个原本山水相隔、遥遥相望的省份
2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同企业员工们亲切交流并强调:大家都是“80后”“90后”,正当其时,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大家一定会为“强国圆梦、功成有我”而感到自豪。

事业是锻炼本领的沃野,有事业心才能立身立业。在事业的舞台上,走出了23岁就创造出新的桥吊单机作业效率世界纪录的张彦,走出了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的水稻专家周雷,走出了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砌筑工邹彬,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快递小哥阮海良……

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有责任感才能尽职成事。在“悟空”“墨子”“天问”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新时代青年担重任、挑大梁,用知识和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过程中,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事业心与责任感”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阿来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其他南北朝作家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修辞手法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  奋斗 励志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