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8-16 4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之一便是其特重饮食的传统,把饮食问题奉于至上的位置,而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享受的表层上。历史上,铜鼎这种食器曾被作为政治与权力的象征。古之兵器、车器、农器、工器众多,而唯有食器被频繁作为礼器,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的是重饮食的文化习惯。饮食行为与中国古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古人的观念是:人要生存就需摆脱通过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此即礼的缘起之一。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缘起于会餐分食。有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乃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由此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

其实,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一般认为,筵席的出现与古代的祭祀、礼俗以及宫室、起居密切相关。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便已出现宴饮礼仪,其时制定有设宴之法。有学者研究发现,般商时期的祭祀十分频繁,需要安排很精致的礼器,盛放丰盛的祭品,奏乐唱歌,顶礼膜拜。祭祀之后,必得将祭品分给大家吃掉,这便是宴饮的雏形。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使之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随着历史的绵延,筵席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食礼也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却基本未变,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风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上》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一般以坐北面南为尊,这是餐桌的上首;坐东面西次之;坐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下首通常为主人座位,最次。在饮食过程中,应依个人的身份地位行事,敬重尊者与他人,对食物的选择、食用的量度均应体现出个人的高贵品德,做一个有涵养的人,正所谓于饮食中见人品

(摘编自陈洪东、任婷《传统宴饮礼仪的社会文化意蕴解读》)

材料二

宴饮作为一种仪式象征,同时也是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因此宴饮活动不仅是贵族家庭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而且是出于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功利目的而存在的。《红楼梦》中宴饮活动的座次方位、场所位置等空间因素无处不在彰显着伦理化、仪式化的礼制要求。《左传》中云: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制要求人们的行为表现必须亦步亦趋,循礼遵节,合乎规范,如此一来,辨方正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各种传统礼仪都是按男左女右、辈分亲疏依次排列。平时吃饭坐席,左上方为上席,一般妇女是不能坐的。这样使各种身份的人适得其所,以正其位。

在贾府举行的正式豪宴中,在宴请具有尊贵身份的客人的情况下,通常遵循的是尊爵原则。尊爵是依据政治关系而形成的礼制秩序,爵位的高低成为隆重宴会场合中安排空间座次的依据和原则。在有男性家长在场的宴饮场合中,座次安排会依照性别因素,最主要是依照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没有男性家长参与的宴饮场合中,辈分成为安排座次及方位的总体指导原则,而有些宴饮场合的座次安排又较明显地体现出以客为尊的原则。

《红楼梦》中宴饮活动入席就座的一般是贾府的主子阶层,但并不是只要隶属主子阶层就有入席的资格。在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中,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座的,而只能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单独设一桌。宴饮场合中礼制的支配力量几乎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可以说礼制的约束无处不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如某学者所言:礼制的语法原则是一种僵化森严的空间政治表现,而人情的流动原则却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贾母因其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母权,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贵地位的象征,凡贾母在场的宴饮场合中,贾母的喜好或宠爱便成为超越礼法之上的最高人情力量,使得在非礼筵盛典的宴饮空间里可以不那么严格地讲究尊卑原则,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而在贾母缺席的宴饮场合中,人情也往往力图挣脱礼制的约束,旨在表现宝玉与众青春女儿的诗意人生价值,张扬一种活泼的自由的平等的浪漫精神。

(摘编自上官文坤《<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食器的铜鼎在历史上曾被看作是政治与权力的象征,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出古人重饮食的文化习惯。
B.中华民族的宴饮礼仪从祭祀礼仪中剥离出来,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成为人们在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
C.殷商时期,便已出现了宴饮的雏形;周代,设置了宴饮之法。此后历经几千年,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几乎没有改变。
D.宴饮作为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具有维护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作用,座次安排通常有一定讲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彬彬有礼的社会的形成依靠的是饮食,因此把饮食奉于至上的位置,而这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
B.礼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古人财货和人力应谦逊推让分配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古时的“会餐分食”问题。
C.材料一第三段写宴饮礼中,坐北面南为尊,坐南面北最下,置菜要“脍炙处外;醯酱处内”等,目的是反映儒家礼制的等级思想。
D.古代宴饮活动的礼制要求十分严格,比如《红楼梦》中,无论主仆,在宴饮场合都要亦步亦趋,循礼遵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对中国传统宴饮古礼的缘起,发展过程、具体内容等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礼记·曲礼上》中的记载,论证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和座次方位都大有讲究。
C.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要就《红楼梦》所展现的宴饮礼制与人情关系进行探析,条理清楚。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我国宴饮古礼中的座次方位问题,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表明了“辨方正位”的重要性。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两个显著特点。
5.《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贾母、薛姨妈、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在藕香榭游园、吃螃蟹,座次安排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这样的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所遵守的原则。

   

2023-08-19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电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有删改)

【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
B.“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
C.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
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
7.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
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
D.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
8.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加以分析。
9.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①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公中:指韩国相国公仲侈,“中”同“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兹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的权力,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秦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气低落,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右将军尉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请简要概括。
2023-08-20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寄高常侍

杜甫

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

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

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高适回朝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时年60岁。②开元二十七年,高适至汶上,与杜甫订交。③曹刘:汉代文学家曹植、刘桢的并称。④汲黯:汉代名臣,以直谏闻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和高适的友情并没有因初逢之后分别时间久远以及友人的升迁而发生改变。
B.颈联用廉颇的典故突出了高适年龄之大,也抒发了因高适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C.虽有明媚的春光,但诗人想到自己人生迟暮,更觉友情之可贵,因此更觉离别之悲伤。
D.全诗是诗人对友人的寄奉之作,由从前事写到目前事,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待友之挚情。
16.前人论此诗,认为杜甫“赠诗不作谀词”。对这一观点应该怎样理解?请结合颔联进行简要分析。
2023-08-16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
(2)面对权贵,鲍照哀叹“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而李白则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了“___________ ”的呐喊。
(3)古人常用骏马寄托自己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闪现骏马的身影,如“______
2023-08-13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诗史之诗,还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誉为诗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赋予了诗歌崭新的思想内容。①如若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②当仁不让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阅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铸造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

19053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③缮写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18.文中①②③处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
19.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情达意,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2023-08-16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          。膳食中钠盐摄入过多,容易增大血容量,并“抬高”血压;同时,钠离子的大量摄入,会促使肾上腺和脑组织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因子。在这种因子的“煽风点火”下,血管细胞兴奋性容易“失控”,结果表现为动脉收缩,血压增高。

血压升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适当控制盐的摄入,②         。应该怎样控制盐的摄入呢?首先是替代法,即在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姜等调味品,以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二是借助限盐勺,帮助量化和控制用盐量;③          ,如火腿肠、腌酱菜、豆腐乳等,这些加工食品多为高盐食物,尽量少吃。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煽风点火”“失控”的引号作用相同。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0-12更新 | 772次组卷 | 47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创新发展联合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调研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汪曾祺(1920-1997)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  文章的叙述人称表达题组
21-220.65标点符号  连贯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