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11-04 10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文为词”是后人对辛弃疾的重要评价,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学者普遍注意到辛弃疾词具有熔铸经史、善发议论、融入散文章法句法等特点。不过据笔者管见,对辛词与四六文的关系似乎研究不多。

辛弃疾虽以词最为著名,但其实著述颇多,诸体兼备。只可惜其《稼轩集》早佚,文章留存有限。今所见者,散文有大名鼎鼎的《美芹十论》《九议》,骈文则有《贺叶留守启》《新居上梁文》等数篇。骈体文章,宋人通称为“四六”。宋代骈散分流,散体多用以著述,骈体多施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南宋时期,骈体书启的写作日益普遍,诸家文集多有留存。辛弃疾的四六文创作亦应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时誉,一些篇章被纳入选本,一些名句亦为他人借鉴。今存四六虽不多,但章句文辞颇耐细品。如《新居上梁文》云:“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亦将东阡西陌,混渔樵以交欢;稚子佳人,共团栾而一笑。”想象新居落成后的优美风景和居处其中的悠然生活,骈对工稳,文气秀逸。

这篇《新居上梁文》既体现了辛弃疾以四六法为文的特点,还体现出辛弃疾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文中有云:“望物外逍遥之趣,吾亦爱吾庐;语人间奔竞之流,卿自用卿法。”“吾亦爱吾庐”是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卿自用卿法”乃《世说新语》中庾敳对王衍说过的话。二者放在一起,不但是天然佳对,而且鲜明展现出辛弃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奔竞的蔑视,算得上四六文中的俊句。此种化用前人成句的做法,正是辛弃疾词中的拿手好戏。其《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作于将迁新居不成之际,上片末尾直用孟郊《借车》中的“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两句,下片末尾直用陶渊明《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呼应将迁新居,化用自然,前后照应,呈现出与《新居上梁文》相似的艺术技巧。

直接移用诗句,只是辛词化用成句的一种,更为多见的,是其对散文成句的化用。最能突出展现这一点的是《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集句是宋代兴盛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前人诸家诗句汇聚为一首新的作品,能够展现创作者的敏捷才思。不过前人集句多从诗词中取材,句式的选择较为容易,而辛弃疾此词专从儒家经典中集句,必然要面临剪裁转换的问题,因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集句,更接近于四六中的化用成句。此词首三句云:“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进退存亡”来自《易·乾·文言》;“行藏用舍”是对《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概括;“小人请学樊须稼”更见剪裁工夫,《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待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孔子认为稼穑之事只是末端,不如礼义仁信重要。而辛弃疾不为朝廷所用,只能营建“稼轩”,自甘与“小人”为伍,其实是一种自我调侃。辛弃疾特意强调此词专集经句,而主旨却在说归隐,在对立冲突中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从艺术技巧上说,与诗词集句颇为不同,而与宋四六化用成句同一机杼。

在化用成句之外,辛弃疾词还有着好用长句的特点。好用长句同样是宋四六特色之一。就体式而言,词与四六文显然不同,不过一些词调中会包含连续几个短句,辛弃疾常常将这样的短句贯通起来、形成长句。这一做法在长调慢词中较为常见,《水龙吟》是其中一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八句例作四字句,诸家多用独立短句,或稍加勾连,成为一组复句,意思上虽是一个整体,但小句也可以单独拎出。而辛弃疾常将小句打通,如“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无论从句意上看还是从语法上看,都不能轻易抽出其中的小句。传统的表现方式,更倚重物象的描摹与铺排,借以传达绵密的思绪。辛弃疾将其作为长句来处理,往其中注入了更明晰的逻辑线索与文章气势,因而更容易形成气脉贯通、纵横捭阖的格局。

在一些词中,辛弃疾甚至会顺势融入骈句。这类情况以《沁园春》最为典型。此调上下片第三句至第六句,实由一个领字带出四个四字句,四句的安排,有前两句、后两句各自对仗者,也有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者,与四六文最为接近。辛弃疾的《沁园春》以这种方式最多,有意用四六法加以安排,如形容山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别将山峰比喻为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直接从词中抽出,便是上好的四六对句。

化用成句,好用长句,都参与着辛弃疾笔下的风云变幻。越是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有所了解,越能感受到辛词背后的四六笔意。对于兼善各体的创作者而言,一种文体的创作技巧,常常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另一种文体的创作。这是创作技巧在文体间的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能促成文体的发展革新。宋人常常破体为文——或以文为诗,或以诗为词,又或以论为记、以赋为记等。这样的文学景观体现着宋代文学的集成性与丰富性。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正是此类文学景观中别具风采的一种。

(摘编自周剑之《辛弃疾“以四六法为词”浅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作词善于引经据典、发表议论、运用散文式章法句法,后人评价他的创作具有“以文为词”的特点。
B.骈体文章在宋代通称“四六”,与散体用途不同,骈体多用于朝廷文书及士人交际日用,如《贺叶留守启》。
C.与前人化用诗词的集句方式不同,辛弃疾从儒家经典中剪裁转换来集句的方式更复杂,创作的水平也更高。
D.感受辛弃疾词作蕴含的四六笔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会随着对宋四六的发展走向与行文风格的了解而加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的《稼轩集》早早地佚失,使得后代学者虽然知道他以词闻名、诸体兼备,但却少有对其词与四六文关系的研究。
B.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辛弃疾直接移用前人成句来表意,但是化用自然,并未妨碍自我情感的表达。
C.辛弃疾与孔子对“樊迟学稼”这件事的态度是相反的:孔子认为这是末端的小人之事,而辛弃疾却愿意与“小人”为伍。
D.宋代文学的集成性和丰富性体现在创作者打破了文体的界限,诗与文、诗与词、论与记、赋与记等文体没有了明显区别。
3.下列选项不符合“词中融入骈句”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张先《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B.“向落花香里,澄波影外,笙歌迟日,罗绮芳尘。”(贺铸《沁园春》)
C.“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D.“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4.《新居上梁文》在论证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请从辛弃疾词“好用长句”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小菜一碟

赵文辉

今天又是一个重霾天气,压得人喘不上气来。他们在等一个人,给饭馆供应木耳的那个东北人。

俩人都没有吃早餐,大伟给丽菊冲了一碗鸡蛋水,丽菊根本没有心情碰它,水慢慢地变凉,变凉。饭馆里空空荡荡,明天,这里的一切就不属于他们了。

俩人是从农村来的八零后,能在城里安个家,成了他们朴素而热烈的愿望。他俩在同一个饭店打工,非常优秀。大伟英气逼人又舍得吃苦,从配菜工干到厨师长,丽菊从收银员到大堂经理,付出了常人无法付出的辛苦。三十岁那年,他俩用全部积蓄和借款开了一家小店,主营私房菜和鸡汁面,还起了一个特别亲切的店名“小菜一碟”。大伟的拿手菜——百年老汤鱼锁住了很多客人的胃,加上丽菊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脉,“小菜一碟”开业后出奇地火爆。他们像编制绳索般严谨地还清了最后一分钱,并在开店的第三个年头分期付款买下一个一百一十八平的单元房。

就在他们计划购买一辆哈弗小型越野车时,丽菊一个在秦皇岛发展的闺蜜找上门来,执意带她去见识一下自己的事业。丽菊去了一趟秦皇岛,立即被那种热血沸腾的赚钱方式迷住了。先是说服大伟把节余全部拿出来,后来又动用了材料款,再后来就身不由已地借了高利贷。秦皇岛半年,她收获了两件事:一次小型车祸造成的挥鞭式头疼,另外就是刷新了对闺蜜的认识——所谓闺蜜就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倾家荡产的人。最后,他们不得不把住了不到一年的房子卖掉,同时把“小菜一碟”转让给了一个“觊觎已久”的同行。这个同行没有趁火打劫,出了一个不菲的价格,交接期限也很宽容。

签过转让合同,他们开始退还客人寄存的酒水和发放出去的充值卡,供货商的欠款更是头等大事。他们不打算逃避,转让费根本不够支付这些欠款,剩余的他们重新打了欠条,然后认真地摁下自己的指头印。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木耳商去东北订购木耳,他在微信里回复今天一定来,还说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虽然囊中空空,还是决定等到最后。他们非常留恋这里的一切,转让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再踏进“小菜一碟”。

一整天俩人都在打扫收拾饭馆,终于结束了,大伟摘下蒙在头上的毛巾,俩人坐下来喝水,丽菊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她把脖子上那条货真价实的千足金项链摘下来。大伟一阵惊慌:“不,不!”他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丽菊装着没看见:“等将来有钱了,你再给我买。”接下来丽菊迅速转移了话题,谈起了那个木耳商。

木耳商是一个完全不像东北人的东北人,清瘦单薄,双眸明亮,每次来送货,过完秤拿到收条就走,他活得不声不响。即便是那一次月结,他把几张欠条都丢了也没着急。那是饭店给供货商的唯一凭证。不像那个粮油供货商,长了一副亵渎神明的模样,丢过一张欠条仿佛天塌了一样跑来找他们。这一回又是第一个跑来要账,一分钱的欠条都不让打。那次丽菊和大伟翻看存根后就把木耳商的账结了,从此后他们就成了朋友。

暮色一点点加重,整个城市街道开始变幻,准备融入黑夜之中。丽菊头又开始疼了,好像有根铁丝在脑袋里搅动一样。她把十根手指头插进头发里,使劲揪拽。她让大伟去药店买复方羊角颗粒,她决定加大剂量。大伟出门时差点跟一个人撞上,木耳商一脸倦容地站在他们面前。

木耳商端起桌子上的水就喝,水珠顺着下巴滴下来。放下水杯掏出香烟,抽出一根递向大伟,又抽出一根,捏一下海绵嘴,往嘴里送。鼻孔冒出第一批烟雾后,他开始说话了:“我刚从老家回来,今年木耳丰收了,品相好价格也不贵,我订购的数量是往年的双倍。”也许这就是他在微信里说的重要消息了。丽菊给他续上水,请他坐下来。木耳商又开了口:“我需要帮手,要是你们不嫌弃的话……”这时,木耳商抬起低垂的眼睛,面孔大大张开了,现出了一个男人的全部诚意。丽菊面对这个木讷、诚实、不善于花言巧语的东北人,感到很踏实地轻轻叹了一口气。大伟愣在那里,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

木耳商等待着他们的答复。“小菜一碟”出现了从来没有的寂静,只有门帘被风掀动的声音。

最后,大伟和丽菊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们决定还去干老本行,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那个傍晚却因木耳商的到来突然明媚起来。头突然不疼了,丽菊的手指从头发里抽了出来,她的头发很黑,像是上过漆似的。她去洗了洗手,开始张罗“小菜一碟”的最后一场酒宴。

一瓶“牛二”被木耳商拧开口,咕嘟咕嘟倒进了两只酒碗里。

(有删改)

文本二:

赵文辉以平实的文字以及沉稳的叙事,描写豫北乡镇的人物世情,表现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百态,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文笔细腻传神,真实而有意蕴。生活面广阔,叙事能力强,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跃然纸上。作品场景丰富,生动亲切,文风朴素,用独特的视野,地域性的语言表达和塑造人物个性。

——第九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颁奖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菊没有喝大伟冲的鸡蛋水,主要是小店易主的变故使她内心充满了悲凉和沉重。
B.丽菊收获了对闺蜜的新认识,小说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表达了对诈骗行径的控诉。
C.木耳商丢欠条而不着急,既表现了他对大伟夫妇的信任,也衬托了大伟夫妇的厚道。
D.丽菊的头突然不疼了,既是对前文情节的呼应,也象征了丽菊与命运抗争的最终胜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重霾天气”环境描写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暗示了夫妻俩生活处境艰难。
B.小说中大伟的勤俭持家、老实本分与丽菊的贪图利益、急功近利形成鲜明的对比。
C.“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这一细节写出大伟听到木耳商建议时的惊讶和感动。
D.小说采用留白式的结尾,耐人寻味,激发读者想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
8.小说的标题“小菜一碟”有多层意蕴,请简要说明。
9.文本二中用“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叙事能力强”来评价赵文辉的小说创作,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字母。
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用法相同。
D.瓮牖,用瓮做门,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11-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
16.请比较诗歌尾联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有何不同?
2022-04-21更新 | 521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西省瑞金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王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物芳而明志洁,随意洒脱,生动描写雨后清幽明净之景。
(4)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写贵族女子晨起梳妆打扮的过程,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她对妆容的审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眼光和见解。
(5)唐宋诗词中常常借“照镜”来抒发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0-30更新 | 3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的印象中,麦子、稻谷成熟后,重重的穗子把它们的都压弯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什么成熟的种子挂在母体上,不会掉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惊掉下巴,那就是:种子一旦掉下来,你就找不到它们了,因为掉下来的种子会跑路

A ,其中一种最会跑路的是不实野燕麦。不实野燕麦是小麦和大麦地里的常见野草,适应能力极强,除了南极洲,其他哪个大洲它都能混。不实野燕麦的种子从母体脱落掉到地面后,就会展现出与生俱来的功夫——一个鲤鱼打挺,再一个凌波微步,就跑出好远了。难怪不实野燕麦也叫动麦

不实野燕麦跑路依靠的是呆毛——长芒。不过,它并不是有意识地运动,它跑路的动力并非来自自身,而是来自空气。具体过程是这样的:①不实野燕麦的小穗可以在成熟前易如反掌地脱落,②掉到地面上。③它的两根长芒具有不对称的吸水,④其中一边可以吸水膨胀,⑤而另一边可以一直保持干燥。⑥白天热量和湿气积聚在长芒表面,⑦晚上再变凉变干。在不断地润湿和脱水的过程中,这种不对称吸水的长芒会让种子一直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旋转。这样一来, B     ,直到在合适的地方生根发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加点的“惊掉下巴、功夫”,与“惊讶、能力”相比,表达效果上各有什么不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刹海周围几乎没有什么行人。除了远远的,随着微风传来的,电车的铃声,他听不到任何的响声。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经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水边上柳树的叶子已很稀少,而且多半变成黄的。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它是那么静,那么白,那么幽独凄惨。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他想由七七抗战起一直想到钱孟石的死亡,以便决定此后的行动。可是,他的心思不能集中。在他刚要想起一件事,或拿定一个主意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你想那个干吗?反正你永远不敢去抵抗敌人,永远不敢决定什么!他有许多事实上的困难,足以使他为自己辩护。但是心中那个小人儿不给他辩护的机会。那个小人儿似乎已给他判了案:不敢用血肉相拼的,只能臭死在地上!极快地,他从地上拔起腿来,沿着岸疾走。


下列选项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
B.“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
C.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
D.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
2023-11-0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荀子(前313-前238)  《荀子》  《吕氏春秋》  论说文  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210.85修辞手法选择题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