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4-05-14 1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平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其中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形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特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B.“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李大钊、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洋溢着青春气息。
C.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
2.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而“五四”文学则是青春性的文学。
B.“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C.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D.社会审美教育只要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4. 下列现象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性的一项是(     
①出远门的人带上一包家乡的泥土,如果在异地他乡水土不服,总是想家时,就用这泥土泡水喝。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城市建设处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汗水。
③农村很多村庄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庞各庄等,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族的姓氏。
④孩子对父亲直呼其名,表示亲近,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让父亲感到未受排挤的安慰。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三、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选择 | 较易(0.85)
名校
5.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家族,家族对维系乡土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费孝通指出,家族是事业性组织,下面哪一项不是该特点的体现?(     
A.家族大小以结构论而不以人数论,结构原则是单一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B.夫妇是主轴,两性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C.纳入了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如政治、经济、宗教等,求效率讲纪律。
D.具有长期延绵性,不同于西方家庭的临时性。
整本书阅读-选择 | 较易(0.85)
名校
6. 在撰写关于《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的小论文时,旭旭需要一些论据来解释“时势权力”这一概念,以下选项最适合的是(     
A.秦始皇采纳李斯“废分封,行郡县”的建议,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B.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
C.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父亲贾政听信贾环之言,将宝玉痛打之后,贾母气得大骂贾政。
D.曹操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招兵买马,号召天下群雄共同讨伐,得到群雄的热烈响应。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

①1936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大运河从这座新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

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张婶不知所措,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了工厂的运转。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正等着她解释。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她意识到,此时此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她在哪儿呢?”

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去那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这不就是工厂吗,不就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没错啊。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但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戆度,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自责了一番,她冷静了下来。

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她离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转眼已是隆冬,时光飞逝,宝珠似乎已经忘记了乡村的生活。

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住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随后她们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

⑥宝珠走进屋里,“妈,您猜我挣了多少钱?”宝珠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在婆婆面前打开,这是她六个月的工作所得。张婶四周张望了下,门如往常一样开着,但没人在那里。她转身背对着门。“嘘嘘——,小声点。别让人看到——”这么一大沓崭新的钞票,张婶都看花了眼。“妈,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

⑦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以前,她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可以议论好坏了。她变了,这变化使张婶感到害怕。这时,她注意到宝珠还穿着旧裙子,这令她感动,“哦不,不要给我这么好的料子,会浪费的,拿去给自己做件裙子吧。”“妈,我不需要新裙子,我们穿制服。”“——看,我给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买了件毛衣。”

⑧宝珠折好衣服,做了个鬼脸。“妈,我还当选了自治会的主席呢。您晓得的,主席的意思是头儿,自治意思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张婶吃了一惊。“什么?主席,头儿——我这么信任你,是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还有,自己管理自己是什么意思?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我不明白女孩子怎么管理自己。不要开玩笑了。”她换了副声调,因为她发现宝珠有些失望。“宝珠,好孩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

⑨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她真心热爱这一切,但此刻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噪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她做不到。一切已无法逆转。她记得经理李义浦的声音,他说:“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

⑩桑蚕吐丝作茧,蚕蛹破茧成蝶。蚕茧本身有何用呢?

【注】①《茧》是费孝通的中篇小说,主要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丝织工厂的故事。童养媳宝珠为帮助当学徒的丈夫三福凑齐出师费,征得婆婆张婶同意后到丝厂工作。

②李义浦:丝厂经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婶初到小镇有些不知所措,这是因为她习惯了乡里的生活,对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不熟悉。
B.宝珠给家人购置了新衣,而自己穿的还是旧裙子,这说明宝珠是一个孝顺、爱家的人。
C.张婶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这说明在乡里人张婶的眼里,循规蹈矩是常态。
D.宝珠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这说明当下的环境不接受宝珠的行为。
8.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工厂环境的描写,可以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这个江南小镇的忙碌与生机。
B.小说中穿插的人物对话,既暗示了人物之间隐藏的矛盾,也让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C.文末插入了一段宝珠当选主席的回忆,将宝珠内心的犹豫不决刻画得十分传神。
D.本篇小说展现了家庭手工业转向工厂加工业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
9.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10.请联系《乡土中国》中有关家族、乡土社会特性的说法,阐释⑧段张婶的心理成因。
2024-05-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五、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史刘机建武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谘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及敦死,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昆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B.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C.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己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D.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
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道险不             砺则利
B.问其所以             神明自得
C.伯仁自刑戳          千里
D.舒果沈含父子   而青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彬品行端正,不汲汲于权位。他年少时便以雅正著称,后来面对州郡的任命、尚书郎的征召以及义兴内史的调任均未赴职。
B.王彬为人正直,不为强权所动。当听说周被害后,主动前往吊唁,非常悲恸。王敦见此状深感奇怪,并厉声呵斥他,但王彬慷慨陈词,不惧强权。
C.王彬团结众人,常怀恻隐之心。他在别人强盛之时,能团结与之意见相同的人,尊重并包容与之意见不同的人。当目睹衰败困厄时,他必产生怜悯恻隐之心。
D.王彬作风正派,深得族人信任。他听说王应等人要来投奔自己,就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但后来他们没有来,王彬感到十分遗憾。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24-05-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六、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名校
15.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插秋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观田家

韦应物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劬;劳苦,勤劳,

两首诗歌都写劳作,但是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2024-05-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七、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祭奠江月,流露出有志为国却怀才不遇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5-14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八、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           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域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           。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           ,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押着唐的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湿润的水域。

④这真是人间仙境,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合适的成语。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人间仙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9.第3自然段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4-05-1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下面是某学校给家长的一则通知的初稿,其中有三处表达不够准确、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最近流感盛行,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头疼、四肢无力。早上来校前,请做好晨检。如有以上症状,请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并上报老师。注意平时勤开窗,多通风;让孩子多饮水;确保孩子多睡觉,防止过度疲劳。祝孩子们身体健康!

2024-05-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就像照相的底片,随时可以再现。

要求:请以“回望岁月的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班级和姓名。

2024-05-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语言文字运用
3
整本书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小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7-100.65费孝通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语言文字运用
40.85整本书阅读  费孝通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选择题
17-190.65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00.65得体  表达准确语言表达
三、整本书阅读
50.85把握情节、内容  理解重要概念选择
60.85理解重要概念选择
四、文言文阅读
11-140.65房玄龄等  《晋书》  史传文
五、小阅读
150.65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叙事类课内
六、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七、作文
210.4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全命题作文  情感世界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