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0-01-12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散文”这一文体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92年出版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标志的。《文化苦旅》对中国散文文体的拓展和散文表达模式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以及因它而诞生的“文化散文”这一概念,一定会载入文学史册。

文化散文不是一个大箩筐,不适合什么都往里边装。因为我们无论谈论文化散文还是写作文化散文,这一话题和文体的价值都基于两点:一是题材与表达模式。文化散文在历史文化与散文之间找到了一块交界地带,用文学的形象和情感来唤醒沉睡的历史文化,用历史文化的精神维度来丰富散文的深度。二是写作方式。文化散文强调行走,强调在场与现场感,强调用自己的脚印去追寻前人的脚印,用自己的呼吸感受前人的呼吸,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建立某种精神应答。所以说,将文化散文的边界无限泛化会导致文化散文自身价值的泛化,文化是个大词,我们更愿意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是散文从审美趣味过渡到审智趣味之间的一座桥梁,当下散文变得知性、智性,抒情退到一旁,见识、经验、知识成为散文的主打内容。文化散文至今仍有广泛市场,甚至仍是普通读者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20多年前,余秋雨让文化散文“红”遍全中国,原因之一是余秋雨用“余式风格”——情绪充沛、表达文雅——为国人补上了“历史文化”的课,人们突然发现那些僵硬的历史文化,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如此感染人,同时,人们也发现散文可以如此知性、如此厚重。文化散文一度作为“精神营养品”,老少皆宜,滋补了人们贫瘠的精神世界。到今天,文化散文仍有庞大的读者市场,吸引读者的还是那些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散文仍以其知性和感性的美妙结合成为人们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亲切方式。

大受写作者青睐的文化散文,其作品数量汗牛充栋,其水平也有上、中、下品之分。上品者疼痛,能写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灵魂的拷问,从中透出某种现实性的疼痛感,文字优雅大气;中品者深刻,对历史文化的追溯过程引人思索,叙述视野开阔,对某些历史文化事件有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表达;下品者展示,把历史文化变成故事的演绎、知识的展示,作者沦为“文抄公”“说书人”,语言也缺乏感染力,历史文化有了,文学没了。反观20多年来文化散文的写作实绩,上品者不多,中品者有一些,下品者众多。

文化散文从出现到热潮再到逐渐归于平静,经历了自己该经历的命运,当年的新文体也成为旧文体了。任何一种文体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一种文体都是开放的文体,文化散文也是如此,它终究会变成什么,只有时间才知道

(摘编自石华鹏《文化散文的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散文以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为标志,对中国散文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B.文化散文以历史文化作为其写作的题材,以文学的形象和情感作为其表达模式。
C.文化散文表现为一种文学的审智趣味,强调知性和智性写作,而排斥情感的表达。
D.文化散文从出现之日起就受到读者喜爱,20多年来,虽然创作量大,但良莠不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散文的出现和形成谈起,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B.从话题和文体价值入手,文章论证了文化散文有边界、不能什么都往里装的观点。
C.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论述了文化散文至今仍然受到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
D.从文化散文的特点到创作现状再到其发展规律,文章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跨学科融合是文学艺术创新的必由之路,文化散文的成功正在于其跨界的特色。
B.文学艺术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文化散文受欢迎与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时代需求相关.
C.历史文化是否为人们所接受,受其表现形式影响,越形象越受欢迎,反之则不然。
D.20多年来,文化散文上品不多,中品也仅有一些,因此,其未来发展还不明朗。
2020-01-1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编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7年)

材料二:

大学是传播和创新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因此,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兴衰,德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拋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我认为,大学的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我们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

(摘编自林建华《“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认为,每一个人求学的目的各不相同,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入大学,进北大,要把目标统一到求学上来。
B.在蔡元培看来,法律学堂、商业学校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北大不应为之,北大的法科、商科也不应以此为目的。
C.蔡元培强调大学时期要“植其基”,这里的“基”既包括学问的根基,也包括求学目的纯正、道德品行端正等内容。
D.在林建华看来,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既包括平等的学术争论,也包括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和失败也是学生成长之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演讲的对象是学生,他对北大当时的腐败现象深为不满,因此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主张。
B.蔡元培希望学生专心学问,珍惜光阴。虚度光阴,不但学问无成,耽误自己;投身社会,还可能贻害他人和国家。
C.林建华演讲的对象是教师干部,因此他演讲的内容显得概括,重在摆出观点,明确方向,提出要求,亮明态度。
D.林建华提出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对北大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6.蔡元培和林建华都强调了大学在研究学问方面的重要作用,虽时代不同,各有侧重,但仍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请简要概括其共同之处。
2020-01-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山一日

任林举

鸟儿的鸣啭如光,轻轻丽丽,潺潺,以渗透的方式,以漫淫的方式,一尺一寸地把清晨照亮——种久违的柔软与感动,就那么汹涌且温婉地越过窗口,弥漫了原本静默的房间和原本静默的心。鸟儿们说的是古语。古音,古韵,古意。虽然内容总是不太好懂语调却蕴藉悦耳、似曾相识,如蝇妮的吴侬软语,从皓齿红唇的江南女子口中流满而出,千回百转,亦悲亦喜,似有关爱情,似有关桑麻,又似有关生命的种种传奇或艰辛。

②若在北方,百鸟啼鸣,一定就是春天来了。整整一个漫长的冬季,除了雪花飘落的声音,除了冰河迸裂的声音,苍茫的天地之间,一切都是沉寂。漫无边际的、单调的、白色的沉寂。只有春天来临,声音和颜色才如蛰伏的虫儿一样,不知从什么地方都钻了出来春天里,人心会如泛青的原野,荡漾出风云,萌生出各种“花花草草”的念想。本来纯净的心灵便被吹得纷乱如麻,青春啊,爱情啊,人生呀,未来呀……如一幅找不到重心的图画,被一支画笔随意涂抹,无序横陈。

③然而,当我起身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幕缠绵的江南烟雨。哦,这已是江南的苏州,是苏州城外的天池花山,是花山脚下的客舍。粉墙黛瓦的房屋、小巧精致的苏式院落、碧绿的荷池、长长的回廊……一应景物恰奷被迎面的一树桃花掩映,更显错落有致;隽永、幽深。

④鸟儿依然不知疲倦地叫着。目光在树丛中搜寻很久,终究没有找到那些声音的出处但我知道其中有一种鸟儿应该叫做杜鹃,古代的南方文人称其杜宇。相传,这鸟儿是古蜀国隐居“西山”的“望帝”所化。每逢春天,终日哀鸣不止,直至啼血成花。因其声凄厉动人,常常激发起人们丰富的遐想:一说因其心系子民,提醒人们惜春、惜时,莫误布谷;说因其心有冤屈,难免要终日诉说自己内心的哀怨;一说因其生性多情,执意为自己心爱的女人,苦苦地相思,不停呼唤。但不论如何,此鸟并非无情之物。

⑤虽然苏州并非蜀国,“花山”也不是传说中的“西山”,但凭“花山”的清幽静雅,确实堪称难得的消闲、隐居之所。山中子规不通文字,看不懂人类的文字记载,去留与否,也许只凭着生命与自然之间的那种奇妙的感应或对某个特定环境的记忆。子规天天执着地叫,人类也并不是谁都不解其意,于是就有“心有灵犀”之人在这个子规不愿离去的地方做起了隐居的文章和事业,建起了别致的客舍,还立了一块别致的牌子:“花山隐居”。

⑥未识此山之前,一直望文生义地认为,这是一座径满花香的名山,待身临其境,却发觉花并不是山中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比起花草树木,山中的石板小径、奇峰秀岩、曲水流泉以及举目即见的碑、亭、石刻似乎更具特色。沿着“花山鸟道”深入其间,渐行渐幽,不消半日,深藏于此山此水中的“隐”意,即已显现出来。不知不觉间,一颗曾归属于“浮生”且被紧紧缠绕的心,就远离了红尘。行至力疲、气躁之时,刚好遇有小憩之处。一张四方“八仙”木桌,讨一杯“寒枯泉”泡的碧螺春,轻摇慢饮,人生的种种况味,甘甜的也好,苦涩也罢,就这样随茶汁由唇而舌,由舌而喉,潺潺而下,最后,尽在心胸中化为一缕舒和之气,升腾如岚。生命,就在反复的洗涤之中,一点点通透、轻盈起来。

⑦此时,花山脚下的春意已浓。海棠水粉,碧桃艳红,如发丝般倒垂的柳丝,在微风里轻轻摇曳,不停地撩拨着流水的心。流连、品味、忘情于这清幽、神秘的山水之间,有那么一刻竟然突发奇想,也效仿古人,驾一叶扁舟或披一身蓑衣,倏然消隐,如向晚树影后精灵般突然遁形的灰蝉。

⑧临行的那个早晨,心中突然升起莫名的怅惘。一个人枯坐床边,满眼的书籍、杂物,样也不忍拾掇,怕容纳过我的房间因为这一物不留的粗暴离去而变得空空荡荡,又因为没着没落的“空”而充满感伤。莫名,就是不知为什么,但最终我还是想明白了。那与我气息相和、心意互通的小小空间呵,竟是烟雨江南、温馨花山许予我的一片心呢!

(有删节)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用大量篇幅写鸟鸣,意在表现花山是“难得的消闲、隐居之所”。写北方春天的鸟鸣和杜鹃啼血,还丰富了文章内容。
B.第②段用一个“钻”字来描摹北方春天来临,声音和颜色突然冒出的情状,形象生动,给人生命勃发、生机无限的感受。
C.无论如何,杜鹃“并非无情之物”,用杜鹃的有情写出了现实的无情,同时又写出了“心有灵犀”之人的可贵和花山的可爱。
D.文章结尾,写临行的怅惘并由此引出曾经容纳过自己的房间,照应开篇第一段,结构严谨,表达了对花山恋恋不舍的深情。
8.请赏析文章开篇画横线的句子。
9.第五段说,花山“确实堪称难得的消闲、隐居之所”。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
2020-01-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暾,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甚喜。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B.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C.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D.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未                           余亦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论者称笔势                    孰能讥之乎
C.深从伯敦,导所器重       俯仰之间,已陈迹
D.闻甚喜                           倚歌和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少年成名,广受器重。他十三岁时因受到周顗赏识开始出名,有辩才,尤其擅长隶书,他的伯父以及朝廷公卿都很欣赏他。
B.王羲之率性自然,不慕名利。太尉郗鉴来家里选女婿,其他人都做出矜持的样子,唯独他坦腹自在吃东西,好像什么事也没有。
C.王羲之深得信任,顾全大局。他多次受到推荐;担任护军将军,看到殷浩与恒温不和,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团结,于是主动劝解。
D.王羲之纵情山水,受到赞誉。刚到浙江,就喜欢上了那里的山水,组织兰亭雅会,所作《兰亭集序》,被比作潘岳的《金谷诗序》。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晋书•王羲之传》)
(2)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志一也。(《兰亭集序》)
2020-01-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其一)

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注】①曹丕:字子恒,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②天汉:指银河。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嘴星。③中肠:内心。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展转”“不寐”“披衣”“彷徨”四个词语,刻画了一个长夜难眠的游子形象。
B.明月、雁南飞是古诗常见意象,情感与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相似。
C.“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点题,“郁郁”“绵绵”写出了思乡之情的浓郁、绵长
D.诗歌以欲飞却没有翅膀,想过河而无桥,望风长叹、肝肠寸断收束全篇,余味悠长。
15.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此诗“景中情长”,请对此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0-01-1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