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期末 2020-03-17 1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之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轮是以英国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至少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2013年以来始终矢志不渝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下行之行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和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摘编自冯俏彬《即将到来的大变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蹦移”指某种因素触发了进化的齿轮,旧平衡被打破,新平衡形成的交替现象。
B.人类社会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此前人类已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C.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遭遇本国人民的抗拒,经济逐年衰退,进入逆向时期。
D.因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能让大多数人共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生态演化类比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等在新旧时代变革中的作用。
B.文章在论述技术的“蹦移”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打破平衡态的重大作用。
C.文章以英国、美国、中国在全球化中的主导作用的变化为例,论证了国家的“蹦移”。
D.文章以普通人可享用的工业制成品远超帝王权贵为例,证明现代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比帝王还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如果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回到原点,就会变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或更换一批演员。
B.经济衰退源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性,只有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走出经济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
C.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
D.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又为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参加河南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扭住乡村振兴这个“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梦写下惊叹号。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秉纲张目,执本末从,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才能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摘编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河南日报》2019年3月15日)

材料二:

2000~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率

(摘自《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研究与舆情分析报告》,2018年2月9日)

材料三:

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基本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态势。

近日,在伊州区五堡镇吐格曼博依村,一场中式面点培训课程正在村委会进行,这场培训是五堡镇为镇里旅游业发展培训后备餐饮人才。吐格曼博依村村民阿木提参加了这次培训。阿木提原是吐格曼博依村的贫困户,2016年五堡镇举办了首届桑葚节,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吃饭、住宿都不能满足游客需求,阿木提由此找到了商机,开办起农家乐,第一年就盈利8万元,2018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旅游业发展也促进了五堡镇生活环境的改变。为了吸引游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五堡镇加大公厕等公共设施建设,并制定各项制度改善乡村卫生环境。如今,走进五堡镇,现代感十足的街道,整洁美观的院落,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跃然眼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摘编自《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央广网2019年3月17日)

材料四:

2018年10月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乡村建筑与环境研创中心、艺术与社会创新中心,将以具体实践案例和项目为载体,积极促进理论和研创成果落地,以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美术学院整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新媒介美术创作实验室、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西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工程中心等校内外资源,成立艺术与乡村研究院,汇聚中外艺术与乡村研究人才,构建跨学科的学术团队,搭建跨文化的学术平台,开展跨文化的学术探讨。

长期以来,学校在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当代艺术走入乡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植根乡土振兴乡村四川美术学院成立重庆首个艺术与乡村研究院》,中新网重庆新闻2018年10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0年到2016年,不管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总体上都呈递增的态势,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
B.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相比城镇居民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这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C.2010年至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正在消失。
D.2013年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回落,农村经济发展受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内容,能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画上句号。
B.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
C.近年来,新疆哈密市五堡镇环境更美丽,产业更兴旺,百姓更富裕,因此,五堡镇坚持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
D.乡村民居营建、乡村风貌改造、乡村文化生态调查等方面的案例和项目,是艺术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哪些方面共同努力?根据以上材料简述这些方面各自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乡简史

范小青

自清喜欢买书。买书是好事情,可是到后来就渐渐地有了许多不便之处,主要是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正好有了去处。捆扎了几麻袋,专门雇了一辆人力车,拖到扶贫办公室去,领回了一张荣誉证书。

时隔不久,自清发现他的一个账本不见了。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账本的内容,基本上像是一本日记了。当自清打开旧账本的时候,总是一种淡淡的个人化的享受。最后他想到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

小王庄小学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拿到了自清的账本,带回家去了。账本是黑色的硬纸封皮,谁也没有发现这不是一本书,一直到王小才高高兴兴地把账本带回家去,交给父亲王才的时候,王才翻开来一看,说,错了,这不是书。原来校长将捐来的每本书贴上标号,然后学生抽号,结果王小才抽到了那本账本。王才生气之下,把自清的账本提过来,把王小才也提过来,说,你看看,你看看。王小才知道自己犯了错,耷拉着脑袋,但他的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但却不知其意的词:香薰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薰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他也看到了那个词:香薰精油。

王才看这一页账本上的内容。这是2004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去美容院做测试,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薰精油,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为475元。拿回来一看,是拇指大的一瓶东西,应该是洗过脸后滴几滴出来按在脸上,能保湿,滋润皮肤。

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这件事情。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

钱?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王小才说,我好好念书,以后上初中,再上高中,再上大学,大学毕业,我就接你们到城里去住。王才说,那要等到哪一年。这本账本,将王才的心弄乱了,他看着站在他面前拖着两条鼻涕的王小才,忽然就觉得,这小子靠不上,要靠自己。

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他决定要做城里人了。

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的门上就上了一把大铁锁,还贴了一张纸条,欠谁谁谁3块钱,欠谁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消”,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

自清最后还是去了一趟甘肃。他也知道了自己的账本确实是到了小王庄小学,可是他来晚了一步,王小才的父亲带着他们全家进城去了。这一天晚上,自清在小旅馆里,借着昏暗的灯火,写下了以下的内容:“初春的西部乡村,开阔,一切是那么的宁静悠远,站在这片土地上,把喧嚣混杂的城市扔开,静静地享受这珍贵的平和。”

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他家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所以他和小区里的人很快就熟悉起来。

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收购来的旧货,他们满头大汗,破衣烂衫都湿透了。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呼呼作响。王才笑了,说,我拣来的,到底还是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拣。王才又说,菜场里有好多青菜叶子可以拣回来吃。自清想从前老话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但是现在的人不这么想了,现在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才和自清说话的时候,是尽量用普通话说的,虽然不标准,但至少让人家能听懂大概的意思。后来他们自己就用家乡话交流了,这些话,自清都没有听懂,但他听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王才自己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王才记道:“收旧书35斤,净赚14元整。这些旧书是住在楼上那个戴眼镜的人卖的,听说他家的书多得都放不下了。我要跟他搞好关系,下次把秤打得高一点。”

一个星期天,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他们经过一家美容店,在美容店的玻璃橱窗里,王才和王小才看到了香薰精油。王小才一看,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这瓶10毫升的,是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便宜个屁,这种东西,只会越来越贵。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账本将两个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两种不同情态的生活纽结起来,使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B.自清善良有同情心,从他在账本中记录香薰精油也能看出他有城里人的优越感。
C.城里人自清在乡村里“静静地享受这珍贵的平和”,而乡下人王才却拥抱了城市,这种错位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感。
D.小说标题“城乡简史”,将个体的生活与时代发展的变化联系起来,丰富了小说意蕴,引发了读者思考。
8.简要分析王才的心理变化过程。
9.小说用父子俩谈论香薰精油的价格和父亲训斥儿子的生活细节结尾,这样结尾有什么
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学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探查举发,派人刺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文中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服中的麻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为丧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年少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的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拷问,乐恢却没有为他疏通关系。
B.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无私。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在司空牟融府任职期间,避第五伦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乐恢不畏权贵,弹劾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书弹劾;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书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鼓动下,州县官吏胁迫乐恢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鹦鹉

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隐在江南见到已被剪去翅膀关进雕笼的鹦鹉;他劝慰鹦鹉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里毕竟比老家要暖和。
B.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话说明白了就难以飞出牢笼;这也是在劝自己,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C.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人工喂养,嘴渐红,语甚巧,深得主人怜爱;鹦鹉对其主人更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D.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声,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
15.这两首唐诗中的鹦鹉的遭遇有何相同?两位诗人借鹦鹉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