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一模 2020-05-20 1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灾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所导致的灾害。它既可以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灾害,也可以是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诱发的次生灾害。疫灾直接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是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一个重要灾害。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了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对历史疫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如伤寒、天花、麻疹、白喉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对完善卫生防疫体系,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中国古人由于没有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指导民众的抗疫实践,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治理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疫灾对人类各方面产生过巨大危害,主要因为它常常与水、旱、蝗等灾害叠加。
B.受病原体不断进化等因素影响,虽然人类抗疫取得积极成效,但疫灾流行的威胁未彻底消除。
C.古人对疫灾形成机理有困惑,官府对防控不作为,使古代大疫总伴随着人心惶怕,谣诼纷飞。
D.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既有对医疗、民众、政府的实践意义,又有促进相关学科融合的理论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明确了何为疫灾,引出后文关于历史疫灾研究的当代意义的论述。
B.文章第二段从历史上疫灾对人类的危害与推动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C.文章先分析疫灾的历史影响,又论述了疫灾的当代意义,评古论今,立足当代,纵横开阖。
D.对于历代疫灾研究的三个当代意义,文章都是先分析现象,然后由之得出结论,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此处的“大疫”指的就是由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原生疫灾。
B.《伤寒杂病论》和《瘟疫论》的出现,说明疫灾固然带来了危害,也酝酿了进步的契机。
C.疫病的传播与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有关,只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就可以控制疫灾的发生。
D.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是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疫灾研究也应该以学科融合为重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及学生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育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有关“云教育”的诸多尝试都是一次次“破冰”之旅,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恢复,相信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如何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更好地融合,“云教育”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扮演好恰当角色,给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是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云教育”带给我们的有关未来教育的诸多绚丽想象,有望逐步成为更加鲜活的现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教育部会同工信部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能满足5000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自2月17日开通以来,该平台已开设119门学科课程。截至3月24号,共播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课程1917节,浏览量累计达到了9.94 亿次,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了1.95亿人次。据统计,目前全国教学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 多万名学生,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的教师和近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摘编自马璐璐、姜子涵《数说疫情下的“云生活”模式》)

材料四:

在线教育要稳健发展,有赖内容与技术融合创新,目前,我国在线教育的盲点是定位不清晰,痛点是资源不对路,堵点是产品不赋能。具体体现:一、市场上大部分在线课堂以补习知识为主旨,以刷题为评价手段,通过过度训练、超纲挖掘、提前授课等策略,实现“提分”目标;二、在线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课程资源与学生的互动为主线,但我国没有统一建立中小学教学专业资源库,缺少体系完备且具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源。没有专业、 适需的资源支撑,技术再翻新也是空壳,学生们没有兴趣点击,即使强制也粘不住。这已成为在线教育不能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这些都与21世纪教育理念和框架不符,影响着青少年高阶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所以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具体做法:一、建立与全球21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二、搭建与区域发展基础及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服务体系,三、构建教育与企业多元共建实施体制及在线教育准入机制、评级机制等。总之,要通过政策的、资本的、技术的、研究的等多措并举,加快全国在线教育整体能力有序进化。

(摘编自吕文清《疫情催生在线教育2.0变革》)

4.下列对“云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教育”基于云计算应用,搭建了一个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供教育方、受教育方等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
B.“云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让我们对未来教育产生了许多绚丽的想象。
C.据统计,自2月17日至3月24日,已经有近2亿人次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线完成了119门学科课程的学习。
D.春节后我国教育学习APP行业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较春节增加7.5分钟,而教育学习人群活跃时段的占比较平日增加一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教育所搭建的平台能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可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不管在任何时代,它都不能取代线下教育。
B.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建立,是我国在线教育的破冰之旅,但在线教育在定位、资源、产品等方面的不足阻碍了自身发展。
C.建立与21世纪教育理念和框架相配套的体系,提供体系完备且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源,是在线教育能够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
D.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我们须多措并举,加快在线教育整体能力的有序进化。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云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伯乐(节选)

萧红

一个说:

“到了汉口,你应该买块膏药贴上。”

一个说:

“到了汉口,你应该买瓶虎骨酒喝了。”

大概这船,用不了一个钟头,就可以靠岸的。但是人们都不怎么高兴,人们的嘴里都在嘟嘟着。

有的说:

“这样的船,就不该载客。”

有的说:

“这样的破船,还不如老水牛,还要船票钱……

另一个接着说:“不但要船票钱,好嘛!船底一朝天还带要命的。”

在舱里的船老板,听到他们嚷嚷好些时候了,最后,他听到他们越嚷嚷越不像话了,且有牵涉到这船要出乱子的话。船老板就把头从舱底的小扶梯间探了出来。开初他静静听了一会,而后他发表了一篇演说:

“咱们是用木船的国家呀!咱们只配用木船。现在有了汽船了,虽然不好,但总算是汽船呀!虽然说是太慢,但总比木船快呀!诸位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拍一拍良心,人总是有良心的。吹毛求疵,那是奸徒之辈。在我全国上下一心抗敌的时候,不怕任何艰苦,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才是我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才配做黄帝的子孙。”

船老板的演说,演完了,把头缩回去了,刚刚下到了舱底。

刚睡醒的马伯乐瞪着通红的眼睛问着:

“什么事?”

船老板把两手指放在自己的鼻子尖上,笑得端着肩膀缩着脖,说:

“我两千块钱兑过来的这小破船,我保了八千块钱的险呢。这船翻了,我去领保险费。这船不翻,跑一趟就对付二三百……老弟,你说够本不够本……”

船老板还在马伯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

马伯乐本来要骂一声“真他妈的中国人”,但经过一拍,他觉得老板是非常看得起他,于是他觉得船老板这人是多么坦白呀!是一个非常正大光明的敢做敢为的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一个天真的人。于是马伯乐就问:

“是哪一家保险公司呢?像这样的船,保险公司肯保吗?”

“通融啦!中国的事,一通融还有不行的吗?”船老板说得高兴了,于是又拍着马伯乐的肩膀,甜蜜蜜地自信地说:“中国无论什么事,一通融是没有不行的哪,老弟!”

正说得热闹之间,马伯乐太太来了,她抱着小雅格,牵着约瑟,从小扶梯上扑扑腾腾地走下来了。走下来一听,他们正谈着这船的问题。

太太是很胆小的,坐火车就怕车出轨,乘船最忌讳船翻。但船老板说完之后,却很冷静的,似乎把生命置之度外了。她向马伯乐说:

“保罗,你看看人家,人家有两千块钱,一转眼就能够赚两万……你就不会也买这样一条便宜的船,也去保了险。不翻,一趟就是二三百,翻了就去领保险费。”

马伯乐说:

“这是良心问题。”

太太说:

“什么良心问题?”

马伯乐说:

“船翻了不淹死人吗?”

太太说:

“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逃起难来还怕死吗?”

船老板在一边溜着缝说:

“说得对呀,买一只船做做好事,多救几条命也是应该的。”

马伯乐转转通红的眼睛说:

“也是!”

这时候在甲板上又有些人在骂着,在说着疙疸话。船老板越听越不入耳,又从扶梯上去,又要发表谈话。

这时候有几位伤兵弟兄,就首先招呼着说:

“听老板发表演说啦!”

于是果然展开了一个很肃静的场面。老板第一句就说:

“我为的什么?”而后很沉静他说了第二句,“诸位是为的逃难,是想要从危险的地方逃到安全的地方去。而我呢,南京一趟,汉口一趟,我是为的什么?我是为的诸位呀!换句话说,我就是为的我们的国家民族,若不然,我们何必非干这行子不可呢?就说我这只船吧,载点别的什么货物不行吗?难道不载客人就烂到家里了吗?不过就是这样,在国难的时候,有一分力量就要尽一分力量,有枪的上前线,没枪的在后方工作。大家在逃难的时候,忍耐着一点,也就过去了,说三道四,于事无补,白起摩擦,那是汉奸行为。人要有良心,不然我为的什么?”

船老板一边说着,一边拍着胸脯,凛然一股正气,把船上所有的人都说服了,说得个个目瞪口呆,有的感动得悲从中来,含着两泡眼泪,说:

“中国亡不了……”

听了船老板这样反复的坚强的宣言,人们都非常感动。至于这船的“破”,这船的“慢”,那些小节目,人们早抛开了,只是向着中国整个的远大的前程迈进着。

这时候,大江上的波浪一个跟着一个滚来,翻着白花,冒着白沫,撞击着船头。从正面望去,这江也望不到尽头,那遥远的地方也是一样起着白烟,那白色的烟雾,也是沉默不语的。它已经拟定了,假若来了“难船”,它非吞没了它不可。

1941年1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场景描写,生动直接,既让读者可以快速地进入故事设定的情境之中,也表现了船上旅客的辛苦和不满。
B.“良心”一词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出现,有的是本心流露,有的虚情假意,其中马伯乐说:“这是良心问题”属于前者。
C.小说节选部分将主要情节安排在一艘逃难的破船上,情节紧凑集中,一波三折,随着矛盾的缓和活画出一幅众生相。
D.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是一幅迷茫静寂的画面,有象征意味,“它非吞没了它不可”暗含绝望,暗示人们的不幸命运。
8.本文语言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论说萧红的这部作品写出了当时大众的国民性,请结合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离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遣。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徽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摄同义复合,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的意思。
B.三代,尧、舜、禹三代的统称,礼乐制度比较完备,故孔子据以考订礼乐。
C.六艺,古代贵族教育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指儒家教育的六经。
D.孔里,即孔林,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之墓地,与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
12.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喜礼好学,深受爱戴。他从小爱玩模仿祭祀的游戏,成年后学一曲古乐沉迷多月,生前众弟子随他颠沛流离,死后有弟子为他结庐守丧。
B.孔子善于治理,政绩突出。他做小吏管理仓库则准确公平、管理牲畜则牲畜繁殖,他主政地方很快就成各地榜样,治理国家很快就民风改善。
C.孔子到处碰壁仍从容乐观。他在鲁国政治失意,周游列国亦不受待见,他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身心俱疲仍开怀自嘲,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
D.孔子传承文化,贡献巨大。他仕途失意后整理《诗》《书》,写作《春秋》,虽自称是为了显名后世,但众多经典因其完善整秩,自其流传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
(2)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注]


[注]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间含对比。玳瑁梁虽然简陋,但是栖于此的海燕却成双成对,郁金堂虽然豪华,但是居于此的少妇却形单影只。
B.三四句间藏虚境。风吹树叶、捣衣声声,勾起少妇对久戍远方的征人的思念,此日此况借“十年”而幻化出彼日彼况。
C.五六句间有因果。因为远成东北的征人音讯渺茫,所以守候京城长安的少妇格外思念、担忧,夜不能寐乃至度夜如年。
D.七八两句余韵长。可生“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之境,可见“玉户帘中卷不去”之情。
15.请赏析本诗尾联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