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考仿真模拟(三)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模拟预测 2020-07-10 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不少电视栏目以“快乐”“欢乐”“喜剧”冠名,综艺娱乐节目成为全国各大卫视比拼实力的主战场。喜剧电影日趋繁荣,近年更有电视、电影联姻诞生的“综艺喜剧电影”。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此外,各地方言喜剧市场红火、风格各异的喜剧脱口秀的流行、喜剧小品的持续实践与探索,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愚乐。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

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

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喜剧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传达民众心声、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有追求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笑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有“巨无霸”式的大制作,却没有灵魂的大震撼。

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被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如果将喜剧等同于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那将是喜剧的矮化和异化,是喜剧的悲剧。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果戈理曾指出,真正喜剧的笑,“不是那种由轻松的效果、浅薄的俏皮话和滑稽的双关语引起的笑,也不是那种让社会上的俗众开心的笑……而是那种像通了电流一样,使人精神焕发的笑,它是情不自禁、毫无拘束、突然间直接从被智慧的强烈闪光触动的心灵里爆发出来的,是由平静的愉悦产生的,只有具备很高的智慧才会发出这种笑”。当代民众所热爱的喜剧正是那种贴近民间、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的喜剧。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会是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

(摘编自胡德才《平庸浅薄的逗乐是“喜剧”的悲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各大卫视的综艺娱乐节目都以“快乐”“喜剧”等冠名,进行着实力的大比拼。
B.剧作家过度追求名利,视各种搞笑、逗乐、嬉闹为喜剧,使喜剧陷入了低俗愚乐。
C.使人对自己、对环境保持清醒认识并能乐观地面对生活考验,是喜剧应有的功能。
D.真正的喜剧不追求轻松和滑稽,而应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维护正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层层深入地论证了平庸浅薄的逗乐是“喜剧”的悲剧。
B.文章第二段陈述电视娱乐化现象,深刻地揭示了当今喜剧文化被严重扭曲的现状。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指出喜剧艺术作品应当高扬喜剧精神。
D.文章引果戈理的话解释何为真正喜剧的笑,表明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剧文化作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促使综艺喜剧电影、各地方言喜剧等喜剧艺术共同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B.人们看喜剧多是要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但喜剧不能止于逗乐,还须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
C.若缺乏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即使巨无霸式的喜剧大制作,也会因没有灵魂而无法被广大观众认可。
D.只有高扬起喜剧精神,不让其内涵被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喜剧才能产生一种可以令观众精神焕发的笑。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界定公共健康这一概念?1920年,美国公共健康专家温思路提出:“公共健康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效益的科学与艺术。这些有组织的社区努力包括改进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教育每个人注意卫生,组织医护人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服务,建立社会机制来确保社区中的每个人都能达到适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标准。组织这些效益的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能实现其与生俱来的健康和长寿权利。”这一定义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接受,并沿用至今。

(摘自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光明日报》2020年2月17日)

材料二

公共健康以个人健康为前提和基础,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问题,而个人健康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问题。从个体角度看,除去遗传因素,每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等因素往往影响其健康状况。一般而言,个人健康是个人自主的领域。然而,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看,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人责任,同时也是社会责任。公共健康不仅在于保护个人不受他人不卫生或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更在于提升和改善社会成员的居住卫生环境,维护和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素质。影响公共健康的因素,往往就是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同时也可以反过来看,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往往会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因素。如吸烟,即使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对他人有健康影响,但由此导致众多个人健康出现问题,也将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

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所以,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

(摘自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光明日报》2020年2月17日)

材料三

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免费帮采买,配送无接触;居家勤消毒,筷子分“公”“私”……疫情当前,一些“新规矩”“好习惯”,重塑着公众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疫情防治成果的稳固,也有利于未来的社会治理,减少公共健康等领域的隐患。

事实上,许多“新规矩”“好习惯”并非无根之木,本来就具备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居家消毒、公筷就餐,本就是多年推行的公共健康的要求;而诸如“拒绝野味”等倡导,则因为疫情加速进入法治轨道。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规定感冒时需戴口罩等,彰显了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进步……种种“好习惯”“新规矩”,立足于现实,谋划于未来。一些过去长期倡导但一时难以普及的治理理念,因为疫情因素全面落地。

“新规矩”是否全部保留和持续,要以是否便利民众生活、符合公共健康利益为判断标准。把符合公共健康利益的“新规矩”和“好习惯”延续下去,补上曾经落下的“功课”,是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同样离不开各界民众和各个社会领域的支持和配合。

(摘编自林风《让符合公众利益的“新规矩”留下来》,《中国青年报》2020年3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中“公共健康”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健康可以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而达成,如改进卫生环境、防控传染病、展开卫生教育、组织医疗服务等。
B.公共健康需要建立社会机制,以保证社区个体达到适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标准,使得公民享有健康和长寿的权利。
C.个体的健康状况受到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等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公共健康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是有限的。
D.公共健康以个人健康为前提和基础以及终极目标,因为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也往往影响公共健康,公共健康是为了维护和提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素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健康重于个人行动自由,所以社会不仅要对所有传染病人进行积极治疗,同时要限制所有传染病人的个人行动自由。
B.烟民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虽然对个人健康会产生影响,但不会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
C.因为疫情因素,一些长期倡导但一时难以普及的“新规矩”“好习惯”和治理理念,现在全部实现了。
D.把利于民众生活、符合公共健康利益的“新规矩”和“好习惯”延续下去,这是对公众生活和工作方式的重塑,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要内容。
6.作者认为“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看,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人责任,同时也是社会责任”,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条写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
(1)个人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程 白 药

程韬光

按辈分来说,我该叫他“八爷”。在我的印象里,他会喊祈雨和祭神的号子,会耍魔术和甩鞭子。他还会算卦看相,会使银针驱鬼,甚至村民的命运他无所不知。在被冠以“程白药”的绰号后,他就和一批“神汉巫婆”一起,被革命群众押着,游遍了邓州城北十里八乡。从此他无颜回村,置身山后一座破败的茅舍里。

小时候,祖母总给我们讲他的故事。说是邓州城东有一座土丘“太子冈”,四围杂草丛生,顶部寸草不生。一个春夏之交的早晨,有人看见冈上白光突起,竟是一条白蛇笔直而立,向东而祷,吸纳晨露,那人吓得魂不附体——这是白蛇成精的征兆!人们冷汗如雨,惶惶然无计可施,只好去后山请来程白药。程白药饮了两碗雄黄酒,摇摇晃晃走上太子冈,对着天地指手画脚、念念有词,顷刻间乌云翻滚,一道闪电劈空而至,将白蛇击成粉末。

这件事儿许多人不信,但村民若有头疼发烧或劳损之疾,必会翻过一道土岭一片麦田,悄悄去程白药居住的后山诊治。因为,他有神通!

我考上大学离开村庄时,挨家给邻人告别。最后,祖母让我随她去后山向八爷辞行。路上,祖母说起我小时候八爷为我喊魂儿的事儿。

我六岁时的夏天,一个晚上,天气闷热,我跟着哥哥们一起在河堤上铺着凉席睡觉。忽然大雨来临,哥哥们被喊去收拾晾晒在麦场上的新麦,而把我遗在了雨中的河堤上。电闪雷鸣中,我独立河边,看着黑色的河流哑然失声。之后接连数天,我昏睡不醒。程白药被父亲夜里请来,他摸了摸我的脉搏,说:“文曲星被吓掉魂儿了。”他给我喂药后,让家人随他一起为我叫魂儿。于是,父亲跟着他于深夜提一盏灯笼,沿乡间小路边走边喊:“光娃儿,回来了吗?”母亲和祖母就站在村边的十字路口,随声应道:“回来了!”声音凄惶,连绵起伏,如是者三。

祖母感叹:“要好好感谢你八爷!要不是他为你喊魂儿,你早成失魂鬼了!”听着这话,我对八爷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感。

说话间已到八爷房前。他的草舍为竹林所簇拥,像一颗麦粒嵌在山腰。八爷正手搭凉棚看远处山下的流水和庄稼。见我们前来,他激动地向祖母拱了拱手:“嫂子有功,咱程家又出学问人了!”又笑着上下看我。“果然,我没看错。”祖母也笑:“是啊,好眼力!”

当八爷折身去厨房烧茶时,我瞥见院里青石桌上放着的几本古书:《本草纲目》《针灸学》《南华经》《周易》等,不由一怔。八爷看见,说:“这些书是‘文革'时舍命留下的。当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我偷偷把这些书藏在了这里。”话一出口,八爷已是满目含泪:“光娃儿,八爷不是神汉,早晚你主事儿,要为我平反!”八爷一声轻叹,仿佛忆起旧事。

八爷自小随父学医。小日本打进邓州城后,八爷就在村口大榆树下辞别双亲和乡邻。背着一箱药,投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救死扶伤,屡立战功。1948年冬,八爷实在看不下去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于邓州多日苦战的惨象,就换上百姓的服装,于月黑风高之夜悄然返回乡里。此时,八爷的双亲已经辞世,埋在后山。八爷痛哭数日,就于后山双亲墓前搭下草舍,开垦荒地,种地为生。村人皆知八爷中医世家,每有小病小灾皆往后山寻八爷出诊。八爷很受乡邻敬重。日子水一样流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就因为当过国民党军的军医,八爷风雨里被游斗五年。最令八爷痛苦的是,他再也不能为乡邻看病!八爷出于对村里赤脚医生医术的怀疑,气郁不畅,一病不起。死里逃生之后,他有些疯傻,被人污以神汉。只是当乡邻们暗地里找他看病时,他才又清醒。祖母说:“你走遍九乡十里去打听,程白药救过多少人!他为人看病收过谁家的钱!你八爷的医术说了你也不信,高着呢。那年你七爷在地里忙活,你八爷走过来时看见几只乌鸦围着你七爷叫着,你八爷就伤心地说:七哥,去吧。七爷很惶惑,就问八爷去哪儿,你八爷就哭了:回家去,回到黄土里去,咱们早晚都得去。七爷不高兴,就骂八爷神汉鬼话。当夜,哀哀的风声传着你七爷去世的消息……”

是传说还是事实,没有人去求证。就像八爷念着咒语请来雷电击死白蛇的故事一样,无非是村人们在努力证明一个深受爱戴的医生的高明医术和眼力!

想想那么多年八爷戴着沉重的镣铐,压着人格,为了乡邻的健康和生命无私地奉献,我顿觉没有必要去证实那些传说的真伪。

八爷却不依不饶地说:“别人的话你别信,没有白蛇和乌鸦。”

没想到八爷就在我离开村庄不久的一个雪天辞世。那一天,方圆数十里的乡人为他送葬,众人抬着一具漆黑棺木缓缓移向落山的太阳……像所有的农人一样,八爷的墓前没有碑文,也许,他的碑文就是老家人仍在传颂的故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程白药到太子冈灭白蛇精的情节,暗示他确实有凡人所不具的神通,增强了主人公的传奇色彩,使后文凸显其本领的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B.“革命群众”“赤脚医生”“文革”等词语,“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说法,以及程白药被游街示众的情节,都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C.小说写程白药家的石桌上摆着《本草纲目》《针灸学》等书,暗示了程白药对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过研究,这为程白药身怀高超医术提供了依据。
D.小说以“也许,他的碑文就是老家人仍在传颂的故事”结尾,意味深长,既含蓄地点明八爷的价值与影响,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重、爱戴与怀念。
8.祖母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叙事有什么好处?请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因留事金,弃疾得《》,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坎、离是八卦中的两卦。八卦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B.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印信者,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C.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东吴、东晋、南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京师之地,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D.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故称柳屯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成壮举。
B.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C.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D.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2020-07-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考仿真模拟(三)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商妇吟

林景熙

良人沧海上,孤帆渺何之?

十年音信隔,安否不得知。

长忆相送处,缺月随我归。

月缺有圆夜,人去无回期。

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

寒蛩苦相吊,青灯鉴孤帏。

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


【注】①以夫妇喻君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②林景熙在南宋时官礼部架阁。宋亡不仕,以义行著称。在杨琏真伽发掘宋陵时,他化妆成乞丐,收高、孝二陵的遗骨于竹箩中,移葬东嘉,受到世人敬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之”二字道尽南宋恭帝去后的黯淡前程,诗中又用“孤帆”、“渺”加以渲染,使“思君之意”一开始就来得格外强烈。
B.“长忆”两句写送人,不说君去,单言我归;从不忍说“良人”离去的情态和送行人掩泣而归的形象中反映了思念者的痴情。
C.“良人”一去十年,音信渺邈,然而这位思妇还以“回期倘终有,白首宁怨迟”自誓,表现作者的“思君之意”,透入纸背。
D.本诗采用民歌中常用的起兴和顶真修辞手法,形成诗歌回肠荡气的独特风格,对表达难以割舍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15.结合全诗内容,对最后两句“妾身不出帏,妾梦万里驰”进行赏析。
2020-07-10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考仿真模拟(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