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25 题号:104227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程 白 药

程韬光

按辈分来说,我该叫他“八爷”。在我的印象里,他会喊祈雨和祭神的号子,会耍魔术和甩鞭子。他还会算卦看相,会使银针驱鬼,甚至村民的命运他无所不知。在被冠以“程白药”的绰号后,他就和一批“神汉巫婆”一起,被革命群众押着,游遍了邓州城北十里八乡。从此他无颜回村,置身山后一座破败的茅舍里。

小时候,祖母总给我们讲他的故事。说是邓州城东有一座土丘“太子冈”,四围杂草丛生,顶部寸草不生。一个春夏之交的早晨,有人看见冈上白光突起,竟是一条白蛇笔直而立,向东而祷,吸纳晨露,那人吓得魂不附体——这是白蛇成精的征兆!人们冷汗如雨,惶惶然无计可施,只好去后山请来程白药。程白药饮了两碗雄黄酒,摇摇晃晃走上太子冈,对着天地指手画脚、念念有词,顷刻间乌云翻滚,一道闪电劈空而至,将白蛇击成粉末。

这件事儿许多人不信,但村民若有头疼发烧或劳损之疾,必会翻过一道土岭一片麦田,悄悄去程白药居住的后山诊治。因为,他有神通!

我考上大学离开村庄时,挨家给邻人告别。最后,祖母让我随她去后山向八爷辞行。路上,祖母说起我小时候八爷为我喊魂儿的事儿。

我六岁时的夏天,一个晚上,天气闷热,我跟着哥哥们一起在河堤上铺着凉席睡觉。忽然大雨来临,哥哥们被喊去收拾晾晒在麦场上的新麦,而把我遗在了雨中的河堤上。电闪雷鸣中,我独立河边,看着黑色的河流哑然失声。之后接连数天,我昏睡不醒。程白药被父亲夜里请来,他摸了摸我的脉搏,说:“文曲星被吓掉魂儿了。”他给我喂药后,让家人随他一起为我叫魂儿。于是,父亲跟着他于深夜提一盏灯笼,沿乡间小路边走边喊:“光娃儿,回来了吗?”母亲和祖母就站在村边的十字路口,随声应道:“回来了!”声音凄惶,连绵起伏,如是者三。

祖母感叹:“要好好感谢你八爷!要不是他为你喊魂儿,你早成失魂鬼了!”听着这话,我对八爷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感。

说话间已到八爷房前。他的草舍为竹林所簇拥,像一颗麦粒嵌在山腰。八爷正手搭凉棚看远处山下的流水和庄稼。见我们前来,他激动地向祖母拱了拱手:“嫂子有功,咱程家又出学问人了!”又笑着上下看我。“果然,我没看错。”祖母也笑:“是啊,好眼力!”

当八爷折身去厨房烧茶时,我瞥见院里青石桌上放着的几本古书:《本草纲目》《针灸学》《南华经》《周易》等,不由一怔。八爷看见,说:“这些书是‘文革'时舍命留下的。当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我偷偷把这些书藏在了这里。”话一出口,八爷已是满目含泪:“光娃儿,八爷不是神汉,早晚你主事儿,要为我平反!”八爷一声轻叹,仿佛忆起旧事。

八爷自小随父学医。小日本打进邓州城后,八爷就在村口大榆树下辞别双亲和乡邻。背着一箱药,投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救死扶伤,屡立战功。1948年冬,八爷实在看不下去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于邓州多日苦战的惨象,就换上百姓的服装,于月黑风高之夜悄然返回乡里。此时,八爷的双亲已经辞世,埋在后山。八爷痛哭数日,就于后山双亲墓前搭下草舍,开垦荒地,种地为生。村人皆知八爷中医世家,每有小病小灾皆往后山寻八爷出诊。八爷很受乡邻敬重。日子水一样流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就因为当过国民党军的军医,八爷风雨里被游斗五年。最令八爷痛苦的是,他再也不能为乡邻看病!八爷出于对村里赤脚医生医术的怀疑,气郁不畅,一病不起。死里逃生之后,他有些疯傻,被人污以神汉。只是当乡邻们暗地里找他看病时,他才又清醒。祖母说:“你走遍九乡十里去打听,程白药救过多少人!他为人看病收过谁家的钱!你八爷的医术说了你也不信,高着呢。那年你七爷在地里忙活,你八爷走过来时看见几只乌鸦围着你七爷叫着,你八爷就伤心地说:七哥,去吧。七爷很惶惑,就问八爷去哪儿,你八爷就哭了:回家去,回到黄土里去,咱们早晚都得去。七爷不高兴,就骂八爷神汉鬼话。当夜,哀哀的风声传着你七爷去世的消息……”

是传说还是事实,没有人去求证。就像八爷念着咒语请来雷电击死白蛇的故事一样,无非是村人们在努力证明一个深受爱戴的医生的高明医术和眼力!

想想那么多年八爷戴着沉重的镣铐,压着人格,为了乡邻的健康和生命无私地奉献,我顿觉没有必要去证实那些传说的真伪。

八爷却不依不饶地说:“别人的话你别信,没有白蛇和乌鸦。”

没想到八爷就在我离开村庄不久的一个雪天辞世。那一天,方圆数十里的乡人为他送葬,众人抬着一具漆黑棺木缓缓移向落山的太阳……像所有的农人一样,八爷的墓前没有碑文,也许,他的碑文就是老家人仍在传颂的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程白药到太子冈灭白蛇精的情节,暗示他确实有凡人所不具的神通,增强了主人公的传奇色彩,使后文凸显其本领的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B.“革命群众”“赤脚医生”“文革”等词语,“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说法,以及程白药被游街示众的情节,都能反映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C.小说写程白药家的石桌上摆着《本草纲目》《针灸学》等书,暗示了程白药对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过研究,这为程白药身怀高超医术提供了依据。
D.小说以“也许,他的碑文就是老家人仍在传颂的故事”结尾,意味深长,既含蓄地点明八爷的价值与影响,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重、爱戴与怀念。
2.祖母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叙事有什么好处?请具体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牵着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疯狂地蔓延。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的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

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义了。

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笑着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

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舍不得动筷子。你一个人不寂寞吗?她说。

不寂寞,白天养路,晚上看书,看你的信。我能背下来泰戈尔诗集,也能背下来你写的每一封信。

夜晚,她躺在床上,他躺在地上。荒漠的风狼一样嚎。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蓝如洗。她搭上了一辆过路的货车。

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踩上油门也打开了话匣子。小伙子说,这个养路站就像是他们跑长途车的司机的驿站,加油加水,填饱肚子。养路站就他一个人,他还学会了修车补胎。几千公里的路段,就他养护的这段路最好。

在一个大拐弯处,司机停下车,提着一只袋子下了车。

她伸头望去,路基的远处是一个低洼带,竟然有一片十几平方米的小菜地。菜地里的绿色格外养眼。怕菜苗被飞鸟或小动物侵害,菜地的四周插满了树干,树干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像是挂满了万国旗。

司机把袋子里的土倒在菜地边,回到车上说,经常走这里的司机都知道给这块菜地带点土。这地方风沙大,就这一块是个避风的港湾。他每天都要骑车几十里来这里种菜浇水。我们司机每次经过这里都要鸣笛致意,我们把它称为大漠里的旗帜。那些布条上都写着一些字,有人说是诗,我也不懂。反正我记得其中一个上面写着,生如夏花。

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的名字就叫夏花。

她回到家,眼前总是飘舞着大漠里那五颜六色的旗帜。

她又准备动身去看他,她带了一挎包土。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详细叙述“她”的行程与“他”的住地,是为了表现“他”所处之地遥远、在大漠戈壁生活艰苦。
B.作者通过对“夏花”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描写,塑造了她向往爱情、无比坚贞、压力巨大的形象。
C.“他”引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话,说明了身处戈壁的“他”的吃苦耐劳、乐观、不怕艰辛。
D.“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居然”说明青菜在戈壁出现是奇迹,这也为后面写“菜地”作铺垫。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次提到泰戈尔的诗,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2020-12-10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与黑铁塔

任瑞娟

她穿着一件淡粉色的连衣裙,就像盛开的桃花。爷爷说。

他穿着笔直的军装笔直地走着,像一尊黑铁塔。奶奶说。

那时,奶奶正在大学读书,是一个美丽热情的姑娘。爷爷刚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来,身上还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

春天的河水激情澎湃,奶奶的辫子,随着羞涩的步伐在肩上一跳一跳。爷爷双手拘谨地垂在身体两侧,身体饱满地撑着军装。

“我想掐你一下,行吗?”奶奶说。“为什么?”爷爷睁大了眼睛。“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铁打的。”奶奶俏皮地歪斜着脑袋。“尽管掐,你的手不疼就行。”爷爷爽快地伸出了胳膊。

奶奶翘着兰花指,用大拇指和食指用劲掐了上去,可爷爷的胳膊硬得像铁皮,奶奶只觉得手疼,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奶奶红了脸,爷爷笑眯了眼。

美女爱英雄,这话很适合那时的爷爷奶奶。

从此,奶奶对爷爷表达爱与恨的方式就有了这个奇特的习惯。

抗美援朝打响了,爷爷递上参战申请,但上级的回复却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组织要求你留在军校。

爷爷的老班长赵二娃来和爷爷告别。爷爷说:“有什么交代的?”老班长回答:“如果牺牲了,请你照顾我的妻儿。”爷爷说:“没有问题。”

参加战争的军人,都很吝惜语言。

参战的第二年,老班长赵二娃牺牲了。爷爷找到了赵二娃的家乡,找到了赵二娃的妻子,赵二娃的妻子正在生产。女人哭喊着丈夫的名字,生下一个男孩儿撒手走了。爷爷将男孩抱回了家,取名:赵援朝。

一年后,奶奶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怀友。

援朝和怀友住同一个屋,上同一个幼儿园,又进同一个学校读书。两人和所有那个时代的男孩子一样,觉得打架就是表现英雄气质的最佳方式。他们在家里互相打,在学校站在同一个阵线上和别的孩子打。

每次打完,灰头土脸地回来,爷爷都高兴地拍他们的脑袋,说:“儿子们,打赢了吗?”援朝和怀友便兴奋地拽着爷爷的手晃荡,连连喊:“赢了!赢了!”爷爷就哈哈大笑起来。奶奶不乐意了:“你这人!有这么教育孩子的吗?”

第二天早上,爷爷的胳膊就多了很多红点点。援朝和怀友很好奇,怎么所有的蚊子都在胳膊的同一个地方叮呢?爷爷神秘地冲他们挤挤眼睛,然后咳嗽一声,大声说:“以后不许打架了哦,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奶奶斜了一眼爷爷,说:“这还差不多。”

一天,援朝因为打篮球,和高年级的一群孩子打了起来。怀友听说了,不由分说地成了援朝的援军。最后,怀友的腿骨折了,被抬了回来。爷爷气得直骂援朝无能:“既然打不过,为什么不采取以退为进,分而击之的战术?”

爷爷还没有骂完,奶奶的兰花指就伸了过来。爷爷“哎哟”一声,卷起袖子一看,一个尖尖的红印落在了胳膊上。

“打架还有理了,还战略战术?”奶奶理直气壮地拉长了脸。

爷爷装模作样地哼了起来:“哎呀,有印子了,黑铁塔的美好时代都被你掐跑了。”

奶奶的脸就红红粉粉起来。

援朝和怀友相互做了个鬼脸,吐着舌头悄悄地笑了。他们终于知道,“蚊子为什么总在同一个地方叮了”。

援朝和怀友高中毕业,部队招兵,他们都想去,爷爷犹豫了,奶奶坚决不让援朝去,结果,怀友参军了。援朝说奶奶偏心,好长时间不理奶奶。

后来援朝考上了大学,爷爷奶奶为援朝隆重地庆祝了一番。

援朝入学前,爷爷给援朝讲了一个故事:“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时候,我入伍了。新兵?班长问。是。我回答。跟在我后面。班长说。一天,一发炮弹打过来,我蒙了,班长一把将我推进一个弹坑,扑在了我身上。当我和班长从炮弹震出的灰尘中爬出来的时候,旁边的战友都牺牲了。班长就是你的父亲赵二娃。我答应过他要照顾好你,所以,没让你参军。当兵是要随时准备牺牲的……”

再后来,援朝和怀友分别成了家,有了孩子。奶奶把孩子们都留在了自己身边。援朝的孩子叫“小尾巴”。奶奶说,这胖小子和他爸简直一个模子出来的。怀友的孩子是个漂亮的女孩儿,叫倩倩。

边境开战了,怀友随部队进入了战场。一个秋天的清晨,很冷,几名军官来到爷爷面前,郑重地敬了个军礼,然后将一份阵亡通知书交给了爷爷。

奶奶痛哭起来,抱着爷爷的胳膊一下又一下地掐着。爷爷颤抖的眼皮里滚出一颗颗浑浊的泪珠,但身子一动没有动。

爷爷病了,病得很重。他努力地朝奶奶笑了一下,说:“你再掐我一下,看我还是不是铁塔?”奶奶翘起兰花指,将拇指和食指伸向爷爷的胳膊。掐完后,爷爷的胳膊上一片泪痕。

“还……还是……黑铁塔!”奶奶泪水滂沱地搂着我笑了。

我,就是倩倩。爷爷和奶奶一直希望小尾巴和倩倩成为情侣,可我们终究没有听话,小尾巴始终是最疼我的哥哥。

对不起啦,桃花与黑铁塔!

1.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通过爷爷奶奶的观感道出彼此印象,“桃花”“黑铁塔”的比喻既摹状出人物外貌,又切合个性特征,简洁明快且又贴切自然。
B.小说擅长运用反复描写,如奶奶的“兰花指”,以及对称式描写,如“奶奶红了脸,爷爷笑眯了眼”,对比鲜明,强化了人物形象刻画。
C.小说注意情节的详略,怀友牺牲后,援朝再也没露面,小尾巴也不发声,这种“留白”手法,突出爷爷奶奶的情感世界,留下想象的空间。
D.小说以女性特殊的感知和情趣、独特的审美观照,讲述了一个特殊军人家庭的悲欢情爱故事,歌颂了深挚的爱情、友情和英雄主义精神。
2.小说多次写到奶奶“掐”爷爷,这在情感表达和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叙述视角是指小说创作所采用的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联系全文分析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
2021-01-05更新 | 3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 :“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 :“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 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 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20-10-27更新 | 6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