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0-08-02 22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限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④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⑤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⑥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宇宙间的物象和人世间的事象都可以是引起人们感动的重要因素。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只会产生与作者完全一样的感动。
C.子贡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是对原意的曲解和否定。
D.读者只要“背离作者原意”去读诗,就能到达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最能感悟到生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诗歌在创作和阅读时都重视“兴”的作用。
B.文章论述“兴”的作用,用较大篇幅论证阅读诗歌时有限的形象能引起更多的联想。
C.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西方“读者反应论”和中国传统诗学之间的差异。
D.文章举王国维对李璟和晏殊词另类解读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诗可以兴”,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感动层次看,只有那些能激发读者更多联想和“兴”的感发的诗才是好诗。
B.读者读诗感动层次越高,他们达到的鉴赏层次就越高,阅读鉴赏能力也越强。
C.读者读诗感动要达到第三个层次,离不开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和对形象的欣赏。
D.能否解读出一首诗的丰富含意,跟读者对生命的感悟能力的强弱有一定关系。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有834万人,相对2017年的795万、2018年的820万毕业生而言,再创新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充分发挥就业与创业“双轮驱动”模式的优势,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创业历来不简单,需要有智慧,更要有勇气。在少数创业成功者的背后,是多数人怀揣美好的创业梦想折戟沉沙。失败的原因也错综复杂,有的因资金有限,有的因准备不足,有的因团队合作不畅……大学生经验匮乏、资源不足,要获得成功更是难上加难。但在信息时代,很多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与欲望,这种精神往往造就了有益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例如,《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推动双创升级,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业优惠政策、创业场地和资金扶持、创业指导与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大力支持。

目前,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已遍及全国,很多有志青年步入创业大军,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说,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实现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毕业到创业,仍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理念和实践支撑,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去思考、探索。因此,要想创业成功,仅仅具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是不够的。

(摘编自杨程《大学生创业仅有勇气还不够》,《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二:

(摘编自《2018年大学生创业意愿调研报告》2019年1月29日)


材料三:

大学生如何基于专业开展硬核创业?投资人更看重什么?8月21日,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160多名青年学生带着自己的创业疑问,来到201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创业大讲堂,希望在这里找到答案。

知名教育专家李家华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基于专业的硬核创业现在已变成一种新的风口、趋势”。他解释,之前模式创业的风很大,强调高流量、低成本,为了获取更多的流量通过免费、补贴等手段快速占领市场,但是这种模式创业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可复制。那什么才是不能复制的呢?就是技术。大学生恰恰拥有在专业领域进行深耕的机会。大学生创业还有一个优势是团队。在高校组建团队,成本相对比较低,最重要的是,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劣势。在李家华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仅为1%。客观原因是从零到一的创业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能够闯过重重关口实现持续成长的从来都是少数,主观原因则是创业的领导力迭代不够,也就是创业者的动机、认知和学习适应能力没有跟上发展。他指出,创业成功90%都是创业者的原因,创业失败90%也是创业者的原因,“创业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创新领导力,有赖于创业者的领导力提升”。

如何提升领导力,李家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创业者要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要有想法;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要有说法;锻炼自己的执行力,要有做法。

(摘编自谢宛霏《大学生硬核创业靠“专业”》,《中国青年报》2019年9月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201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必须充分发挥就业与创业“双轮驱动”模式的优势。
B.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梦想而创业,但只有少数创业成功,而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大学生经验匮乏、资源不足是主要原因。
C.大学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敢于创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既有精神基础又有政策支持。
D.以往通过免费、补贴等手段创业的模式存在可复制的问题,而如今利用专业优势的硬核创业是当下大学生创业的新风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图表中,大学生最爱的创业领域前三名是电子商务类、食品类、教育培训类,而养殖种植类、酒店服务类最不受欢迎。
B.大学生创业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如果创业者的动机、认知和学习适应能力跟不上,即便没有创业风险,也很难成功。
C.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创业提供了有益的动力源泉,创业者是创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创业者的创新领导力更是重中之重。
D.创业者只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执行力,就能成为有想法、有说法、有做法的创业领导者。
6.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淑英和淑华在觉民的房里读英文,陈先生在旁边听婷们自己诵读。淑英在诵读的时候忽然听见她父亲克明的鞋底声,克明从窗下走过往外面去了,她心里陡然一惊,略略停了一下,又继续读下去。但是克明的脚步声又渐渐地近了,显然他走到中途又转身回来。她一面读书一面听那鞋底声,声音愈来愈近,克明的脚似乎踏上了石阶,她吃惊地抬头看门外。

他就站在门口,板起脸向淑英吩咐道:“二女,你跟我去,我有话说。”淑英害怕地答应了一声,立刻拿起书跟着克明走出房去。克明引着淑英往他的书房走去,一路上他不说一句话,这沉闷的等待使淑英心里非常难过,但是她没有勇气来打破沉默,低着头在阴暗的灯光下慢慢地移动脚步,心里盘算应对的言语。

克明在写字台前面那把有椅垫的藤椅上坐下,淑英就站在写字台旁边。克明忽然正言厉色地责斥道:“我说过不准你读英文,你居然不听我的话,你年纪也不小了,还不学点规矩,现在虽说不比从前,然而男女究竟有别,你老人公.平日很称羡我们高家的家风,如果他知道你天天跟年轻男人在一起读什么英文,他就会看轻我,说我没有家教,说你失了大家闺范,我万不能丢这个脸,从明天起如果再去,我就不要你做我的女儿。" “陈先生教我读书,这也是寻常的事情,还有三妹在一起“ "淑英气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克明不等淑英说完话,忽然把手在桌上一拍,恼怒地喝道:“我问你究竟听不听我的话?”

随后高声吩咐仆从道:“去把大少爷立刻请来。

觉新走进克明的书房,恭敬地站在克明的面前。克明微微点一点头,正言厉色地说:“我嘱咐你,我不准二女再跟陈先生读英文。你去说一声,请他以后不要理二女,他的束修我按月照数送给他。”觉新恭敬地应了一声:“是”。“大哥,你不要去对陈先生说,人家也要面子。”淑英忽然抬起头呜咽地央求道。

“你还要袒护他。你连我也反对起来了。”克明气得脸色大变,喘吁吁地指着淑英骂道。

“大哥……"淑英忽然哭着唤道,也不说什么便掉转身子急急地走出房去了。

克明又对觉新说道:“二女下定的日期我已经看好了,冬月初十,是个好日子,陈家要明年春天接人,我也答应了。"

觉新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众人还在那里等他,他们恳切地问起淑英的消息,觉新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完全告诉了他们。

“那么我们应该动手了,就用觉慧离家的办法。"觉民果断地说。“是的,再不能迟疑了。”琴会意地点头答道。

两天后,琴便邀淑英到她的家里去玩。琴把他们制定的计划详细地对淑英说了。这份离家计划把潜伏在淑英心里的阴云完全驱散了,给她种植了一个坚强的信念。

回到家后,已经晚上九点多了,淑英走进克明的书房,给克明请了一个安。克明埋着头正在读《春秋左传》,他抬起脸瞪了她一眼,冷冷地责斥道:“你去看看现在几点钟了?你记不记得你将来要做陈家的媳妇?陈家是最讲究规矩的,你应当小心,下次你出门去再这样晚回来,我就吩咐你妈,不给你进屋,听见没有?”淑英并不分辩,只是静静地听着,她走出房门抬起头来,两眼充满了泪水,她再也控制不住,就让泪珠一颗接连一颗地流下她的脸颊,她并没有悲哀,她有的只是气愤。

“二哥,我再住不下去了,我一天也住不下去了。”淑英走进觉民的房间。

“我想好了,后天早晨就安排你走。”觉民说道。

淑英沉吟一下,过后毅然答道:“后天早晨,我记得。”她抬起头勇敢地望着觉民微微一笑。她的眼睛里还有泪珠在发亮。

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大地渐渐地变了颜色。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欢乐,是花香,是鸟鸣,是温暖,是新绿,以及别的许多许多的东西。

一天午后,琴在家里接到淑英从上海寄来的信:……春天又来了。可是只有在这一个春天我才真正觉得快乐,我现在是自由的了,连眼前的景物也变了一种样子,我想起从前的一切仿佛在做梦一般,姐姐,我真高兴,我想告诉你:春天是我们的……读完信,抬起头来,两手托着腮痴痴地望着窗外,窗外一片阳光,一群蜜蜂在盛开的桃花周围飞舞,一阵风轻轻吹过,几片花瓣随着风飘落下来,一只小鸟从树枝上飞走了。鸟在飞,花在飞,蜜蜂在飞,琴的思想也跟着飞起来,这思想飞得远远的,飞到了上海,飞到了淑英的身边。“春天是我们的。”琴亲切地低声念着,她忽然微微地笑了。

(有删改)

注:①老人公,川渝一带的方言,指女性的公公。②下定:旧式婚姻定婚时男方给女方聘礼。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反复提到“鞋底声"这一细节,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表现了淑英对克明的畏惧,又透露出克明对淑英的不满。
B.小说表现了淑英由害怕、气愤到坚定、欣喜的情感变化,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位少女与封建家庭决裂时的心路历程。
C.克明严厉斥责淑英,根本原因是淑英不听自己劝阻,执意跟陈先生读英文,致使人们对淑英说三道四,有辱高家的家风。
D.小说结尾处运用蜜蜂、花瓣、小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自由欢快的春景图,烘托人物心情,深化了文章主旨。
8.本文是长篇小说《春》的节选,请结合文本分析“春"的多重含义。
9.小说没有交代淑英逃离家庭的具体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初事武皇,胆气智数皆过人。久在云中,谙熟边事,望烟尘之警,悬知兵势。以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复中,汴将氏叔琮来逼晋阳。时诸军未集,城中大恐,德威与李嗣昭选募锐兵出诸门,攻其垒,擒生斩馘,汴人枝梧不暇,乃退。李思安之寇潞州也,筑夹城,围潞州,内外断绝。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汴军闭壁不出,乃自东南山口筑甬道树栅以通夹城,德威之骑军,倒墙堙堑,日数十战,前后俘馘,不可胜纪。

初,德威与李嗣昭有私憾,武皇临终谓庄宗曰:“进通忠孝不负我,重围数年,又似与德威有隙,以吾命谕之,若不解重围,殁有遗恨。”庄宗达遗旨,德威感泣,由是励力坚战,竟破强敌,与嗣昭欢爱如初。以功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振武节度使。

七年十二月,帝亲征,进薄汴营,营于野河上。汴将韩勍率精兵三万,铠甲皆被缯绮,金银炫曜,望之森然,我军惧形于色。德威谓李存璋曰:“贼结阵而来,观其形势,志不在战,欲以兵甲耀威耳。此时不挫其锐,吾军不振矣!”乃遣存璋谕诸军曰:“尔见此贼军否?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德威自率精骑击其两偏,左驰右决,出没数四。是日,获贼百余人,贼渡河而退。

八年正月,德威率骑军致师于柏乡,令三百骑以压汴营。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古者师行不逾一。今贼远来决战,纵挟糗鞴,亦不遑食。晡晚之后,饥渴内侵,士心既倦,将必求退。乘其劳弊,以生兵制之。以臣所筹,利在晡晚。”诸将皆然之。汴军自未至申,阵势稍却,德威麾军呼曰;“汴军走矣!”庄宗等因冲其阵,夹攻之,大败汴军,杀戮殆尽。

十五年,晋军将大举以定汴州。德威自幽州率本军至。庄宗使问战备,德威奏曰:“以我深入之众,抗彼激愤之军,不以方略制之,恐难必胜。”庄宗曰:“河上终日挑战,恨不遇贼,今款门不战,非壮夫也!”乃率亲军成列而出,德威不获已,从之。谓其子曰:“吾不知其死所矣!”汴之游军入晋辎重,众骇,奔入德威军,因纷扰无行列。德威兵少,不能解,父子俱战殁。庄宗恸哭谓诸将曰:“丧我良将,吾之咎也!”

天成中,诏与李嗣昭、符存审配飨庄宗庙廷。晋高祖即位,追封燕王。

选自《旧五代史(唐)列传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B.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C.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D.王景仁悉其众结阵而来亭午/两军皆阵/庄宗问战时/德威曰/汴军气盛造次/较力殆难与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中,古郡名,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有时泛指边关。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一句中,“云中”指的是云中郡。
B.舍,舍本义是简易的居所,给人临时歇息所用。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也可用作谦辞。
C.未,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总结出十二时辰计时法,“未”对应的是十五时至十七时。
D.配飨,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在皇帝的批准下,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德威骁勇善战,不畏强敌。汴军逼近晋阳、进犯潞州时,他均主动出击,杀敌无数,锐不可当。
B.周德威忠于国家,大义当先。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感念武皇重托,全力以赴,力克强敌,与同侪尽弃前嫌。
C.周德威能谋善断,相机行事。对于炫耀军威的汴将,他伺其气势消退后出兵制胜;对于奔袭而来的汴将,他立即出兵挫其锐气。
D.周德威深为君王倚重。他为庄宗在出战时机和作战方案上出谋划策。可惜在平定汴州时,庄宗逞气使性贸然出击,最终周德威战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
(2)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于秋天,身处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首联写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C.颔联写渔人连续在船上过夜,此时正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D.全诗既有动景,又有静景,诗人以动衬静,对静景的描写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
15.本诗由眼前秋景而生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感触?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明了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并没有什么差别,而君子学识超过一般人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用一组连续的动作来表现主客的热情,与“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形成反差,侧面表现出琵琶声对主客的触动之大。
(3)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8-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依旧,女排依旧,欢庆依旧,但时代变了,感动中国人的,不再只是那一块金牌,而是历经坎坷、百折不挠的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时代气质。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瞬间,中国女排第五次赢得世界杯冠军,成为历史上该赛事夺冠最多的一次。中国女排_________的战绩,是新中国体育70年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女排的五连冠,(     )。女排精神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30多年前,在“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中,女排精神_________了国人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她们用五连冠的佳绩,激励、感召和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人们投身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已发生_________的变化,但女排精神从未走远、从未过时。女排精神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_________、新的活力,早已超越体育而融入全社会,她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属于我们伟大的民族、属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精湛   赋予   沧海桑田   光芒B.卓越   给予   沧海桑田   光彩
C.精湛   给予   翻天覆地   光芒D.卓越   赋予   翻天覆地   光彩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时刻,中国女排第五次赢得世界杯冠军,成为该赛事历史上夺冠最多的球队。
B.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女排第五次赢得世界杯冠军,成为历史上该赛事夺冠最多的球队。
C.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女排第五次赢得世界杯冠军,成为该赛事历史上夺冠最多的球队。
D.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女排第五次赢得世界杯冠军,成为该赛事历史上夺冠最多的。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中国人从茫然中找回自信。
B.用自己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让中国人从茫然中找回自信。
C.是中国人能力的证明,中国人从茫然中找回自信。
D.使中国人从茫然中找回自信,中国人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流行病学家发现,在亚洲的禽流感病毒传播到欧洲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 。例如,来往两地的野鸭可以携带极具危险性的H5N1病毒。为研究这一传播途径,维克尔斯基和马普禽类研究所给捕获到的候鸟安装了行程定位装置。这种设备是微型的,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记录心率等身体数据:它们会在何处逗留,飞往何处;哪些情况会让它们紧张等。科学家们将通过特定的软件处理这些监测到的信息,通过分析信息掌握其迁徙规律,在探讨规律的同时进行病毒防控,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跨种传播机制的研究对禽流感的防治尤为重要。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下面这段文字分别介绍了荔枝的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35字。

荔枝生巴峡间,树影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疫情就是战斗,通知就是号角。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驰援武汉,一批批的90后白衣天使,担起了疫情的重任。有人说,所谓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以血肉之躯和死神抢人,他们勇敢奔赴前线,遏制疫情,保护亿万中国人。作为高中生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了怎样的触动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08-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
4-6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巴金(1904-2005)  《春》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薛居正  《旧五代史》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4杜甫(712-770)  诗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65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65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