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10-12 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其实,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仅1000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3000年。

②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肘,其中有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③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④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的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而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不过,在晚唐五代之际,虽然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⑤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在传世绘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也有不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⑥分餐制和会食制都是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当前正值新冠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人们开始思考混用碗筷以及会餐制隐藏的风险。目前,可以仿照唐代的“大桌分食”。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摘自《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光明日报》2020年4月1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有不少证据可以为“分餐制的历史比会食制的历史更古老”提供证明。
B.在陶寺遗址发现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
C.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了唐代由分餐制向真正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D.现代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事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中国的分餐进食、大桌分食、会食等餐饮方式。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多种手法。
C.文章以《备宴图》里的画面为例,有力地证明高椅大桌的会食方式已在唐代十分普遍。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分餐制在当下的意义,并引导人们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虽是为强调地位尊卑,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分餐制的存在。
B.《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也证明了分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
C.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将有助于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
D.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会食制终将被更优良的分餐制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
2020-10-1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意见》明确,将通过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大幅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思政课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显著增强铸魂育人实效。逐步形成评价合理、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通道更加顺畅,岗位吸引力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新蓝图》,2019年10月15日)

材料二:

“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期的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长沙市中小学生红色课本剧大赛——“闪闪的红星”应运而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课本剧体现了“坚持真理”“家国情怀”“正能量”“革命精神”等理念,确保了剧本的正确导向,保留了革命英雄故事的精粹,令红色课本剧的主题得以升华。这就是思政课的一种创新。在江苏,部分高校探索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加深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创作歌曲《马克思依旧活在我们身边》,播音专业学生朗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南京大学师生历时一年多拍摄情景剧《神会马克思》,以这种方式与马克思重逢。在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排的主旋律话剧《狂飙》校内公演至高潮段落,全场400多名师生自发起立、齐唱国歌,不少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南航首创“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邀请C919、AG600、直10、北斗三号卫星等“国之重器”的总设计师返校,为青年学生“现身说法”,激励他们成长成才,报效国家。

(摘编自红网、新华社《百万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2019年10月21日)

材料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最重要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赓续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通过深入、持久、生动的教育实践,使爱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目前面临如下方面难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波动。二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错误社会思潮容易引导人们的观念倾向。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时有泛起,特别是对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问题经常抛出险恶论调,混淆视听。三是国际斗争中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发展遏制和价值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其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出发,一直存有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幻想甚至实践,企图通过“围堵压制、分化瓦解、拉拢演变”的策略来“西化”分化”中国,这是我们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四是社会生活还存在一些非理性,甚至违法的爱国言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本身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顶层设计亟待加强和改进、理论研究亟待深化、内容形式亟待完善和创新等问题。

(摘编自张智《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2日)

4.下列对“思政课”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9年3月的座谈会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观点得到了强调。
B.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将配齐建强,思政课管理体制将逐步形成,岗位吸引力将明显增强。
C.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长沙市中小学生开展的创新思政课——红色课本剧大赛主题鲜明、导向正确,育人目标明确。
D.江苏部分高校通过拍摄情景剧,编排话剧、音乐剧,朗诵经典等方式,将思政课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实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期的思政课在教育方针下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B.话剧《狂飙》的校内公演所引发的积极效果,证明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C.南航邀请大国重器总设计师回校讲学,旨在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思想,增强其理想信念。
D.新时代务必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能在实践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6.让“思政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从哪些方面入手?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分析。
2020-10-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院里清凉如水,月光下,小枣儿红了,石榴熟了,指甲草、茉莉花在窗下开成一片,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墙根儿底下,草棵子里,蛐蛐儿轻轻地唱着:“如——知——”好像也在催促着那美好的时光早些到来。

琢玉坊的窗纸也透着灯光,在“沙沙”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的时刻,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三年,一次多么艰苦卓绝的航行,他像一名久经沧海的老舵工,稳稳地把着舵,已经看见了近在咫尺的彼岸!

他想象着,宝船出现在洋人亨特先生面前,将会是怎样的惊讶、赞叹!他还想象着,要是英国人亨特先生把这件宝船拿到什么万国博览会上去展览一下,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赞赏!这不是胡思乱想。民国十五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什么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北京的象牙雕刻不就得了个金奖嘛!当然,他梁亦清不是为这个才做宝船的,这宝船上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和信仰,只要这宝船能够周游四海,让天下的人知道中国玉雕艺人有怎样的手艺,他就知足了,就算没有辱没“玉器梁”世世代代的声誉!他进一步设想,那成千上万的观看宝船的人,一定也有穆斯林[注],如果他们知道这宝船出自中国的穆斯林之手,一定感到无上的光彩!不,这办不到,宝船上没刻着他梁亦清的名字,谁也不会知道他!

梁亦清感到一种莫名的遗憾。艺人毕竟是艺人,不能和著书立说的文人、挥毫作画的画家相比,不能在自己的心血化成的“活儿”上题款、盖章。但遗憾只在梁亦清的心头闪了那么一闪,也就自生自灭了。手艺人,想这些干什么?普天下三百六十行,千古留名的能有几人呢?那紫禁城里的宫殿,颐和园里的万寿山,天坛的圄丘台、祈年殿,卢沟桥的狮子,居庸关的云台,还有那万里长城,不都是木匠、石匠、泥瓦匠造的吗?

坨子又转起来,梁亦清摒弃一切杂念,重新又投入到专心致志的创作中去,在三保太监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眉宇之间做画龙点晴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人间的苦难,自身的荣辱,都置之脑后了,他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后,会在全世界航海史、中国穆斯林功业史上占据光辉的一页,留下显赫的姓名吧?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唯恐自己睫毛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

韩子奇一直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领受师傅那精湛到极致的技艺,这是他至高的艺术享受和外人无缘分享的殊荣。突然之间,他感到师傅的神色有些不大对头。

梁亦清双脚停止了踏动踏板,微微闭了闭疲倦的眼睛,笑笑说:“这活儿,越到画龙点睛的时候越费眼啦!”

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

“师傅,我来接着做,您歇会儿,瞅着我就成了。”

梁亦清坚决地摇了摇头:“子奇,不是师傅信不过你,这三年,你的手艺已经学成了,比师傅我差不到哪儿去,这宝船其实就是咱爷儿俩做的,只不过我做得多点儿。眼下,这活儿到了画龙点睛的时候了,怕万一有个闪失,还是由我来做完了它吧!我这辈子琢了多少玉,最可心的也就是这个大件儿,这是我的压轴戏,唱完了这出戏,我梁亦清也就称得上一个琢玉高手了!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个名角儿!”

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北时完全忘却了自我。

突然,这一切都在剥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师傅!师傅!”韩子奇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

宝船遭到了意外的灭顶之灾!三保太监郑和遥指远方的右臂被摔断了!这是《郑和航海图》中至关紧要的一笔,整座玉雕的核心部位,七下西洋的方向所指,一臂断裂,前功尽弃了!

“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生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一瞬中结束了,他倒在那残破的宝船上,滚热的鲜血把琢玉人和碎玉连成一体!

月光下,静静的小院纷乱起来……

(节选自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注]穆斯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伊斯兰”一词的派生名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梁亦清雕刻玉船即将竣工渲染了温馨、静谧的氛围,与结尾月下小院的纷乱构成对比,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B.梁亦清与徒弟对话时的眼睛描写,与曹雪芹对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眼睛描写,虽同样是描写眼睛,但用意不同。
C.玉雕作品将郑和塑造成镇静沉着、胸怀坦荡、不计荣辱的形象,一方面表现梁亦清对英雄的崇拜,另一方面也表现雕刻郑和形象难度极高。
D.小说主要运用叙述语言,人物对话不多,但肃穆凝重,如“往后,我就光支支哈儿,瞅着你也唱成个名角儿!”就是师傅对徒弟的郑重承诺。
8.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一代工匠梁亦清的?
9.小说以雕刻《郑和航海图》玉雕的宝船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也。道辅幼端重,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有蛇出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往奠拜之。道辅径前以击蛇,碎其首,观者初惊,后莫不叹服。奉使契丹,道除龙图阁待制。契丹晏使者,优人以文宣王为戏,道辅艴然①径出。契丹使主客者邀道辅还坐,且令谢之。道辅正色曰:“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既还,言者以为生事,且开争端。仁宗问其故,对曰:“契丹比为黑水所破,势甚蹙。平时汉使至契丹,辄为所侮,若不较,恐益慢中国。”帝然之。明道二年,召为右谏议大夫。会郭皇后废,道辅诣垂拱殿伏奏:“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帝令宰相吕夷简以皇后当废状告之。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夷简曰:“废后有汉、唐故事。”道辅复曰:“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道辅性鲠挺,遇事弹劾无所避,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初,道辅僦②郭贽旧宅居之,有言于帝者曰:“道辅家近太庙,出入传呼,非所以尊神明。”即诏道辅他徙。集贤校理张宗古上言:“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帝出宗古通判莱州。会受诏鞠冯士元狱,事连参知政事程琳。宰相张士逊雅恶琳,而疾道辅不附己,将逐之。察帝有不悦琳意,即谓道辅:“上顾程公厚,今为小人所诬,见上,为辨之。”道辅入对,言琳罪薄不足深治。帝果怒,以道辅朋党大臣,出知郓州。时大寒上道,行至韦城,发病卒。

(节选自《宋史·孔道辅》)


【注】①艴然:生气的样子。②僦:租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B.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C.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D.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C.北朝,指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D.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道辅勇敢令人叹服。在担任宁州军事推官时,用笏击打被全郡奉为神、将军带领属官祭拜的那条蛇,将其头击碎。
B.孔道辅出使契丹义正辞严,不受辱。契丹宴请使者时拿文宣王的事情演戏,孔道辅愤然退出后被要求道歉,他严辞拒绝,并指出是契丹的过错。
C.孔道辅勇于直谏。任右谏议大夫时,碰上郭皇后被废,他到垂拱殿禀奏,劝谏皇帝要做像尧、舜那样的圣明的君主,不可失德。
D.孔道辅性格耿直,遭权贵嫉恨。宰相张士逊因憎恶程琳与孔道辅,便骗孔道辅在皇帝面前为程琳说情,最终孔道辅因惹怒皇帝而被贬官,死在途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
(2)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琵琶仙·中秋

【清】

纳兰性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注】①此词可能作于康熙十六年(1678)中秋。这年春天,纳兰妻卢氏病故。②碧海,传说中的海名。蓝色的海洋。也指青天。天色蓝若海,故称。③紫玉,指笛箫,因截紫竹所制,故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以年年如此的青天与时圆时缺的月亮对比,隐藏着作者内心的悲凉。
B.“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句,以月夜的清幽反衬突出下句中的“愁”之浓。
C.“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描写在花园捉迷藏时躲在井边的梧桐树下的景象。
D.“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玉箫无情人有情,即便吹裂玉箫也无法消散作者内心的愁情。
15.本词在描写上颇具匠心,请找出两种技巧加以赏析。
2020-10-1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十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