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1月月考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1-17 31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与文学一样,都是人的心灵的产物。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自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匠人所为。但彼此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匠人的习性是重复。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无怪乎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

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因此原创的美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这是匠人的局限,尤其是中国匠人的局限。中国与欧洲不同,她的知识和技术传授方式自古以来就不是采用集群性、规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依靠师徒传授制度。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与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他也谈不上什么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这种桎梏下,一个人即便有了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于是,陈陈相因,不断重复前人,也不断重复自己,成了匠人的习性,也成为了他们的宿命。只有个别的天才人物才有可能成为例外。这也许可称为中国的“匠文化”。

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性与顽固性相适应,中国的“匠文化”也是非常强大的。中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技术人员从来没有享受过现代意义上的“家”的地位。例如,我们有举世无双的木构建筑,但我们的“鲁班”们从来没有改变过“工匠”的身份;我们有过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戏子”的地位;我们也不乏世界一流的美术家,他们照样被称为“画匠”!这种培养匠人与贬低杰出人物的意识长期延续,造成了我国艺术家相当普遍的“匠人心态”,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而增添了创作中的匠气。须知,灵气乃是艺术个性的灵魂,而匠气则是平庸的同义语。

正是这种被动性的匠人心态,我们的艺术史少有更新换代的变革,而主要表现为缓慢的、渐进式的发展。其实,更新换代才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而反叛则是这种变革的动力。故最近听到一位现代意识觉醒了的艺术家这样说“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句话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其实是一致的:传承并不在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而在于前人的创造精神。而真正的传承了这种精神的,从艺术史上看,无不见之于那些敢于反传统的人之中。享誉世界的已故瑞士戏剧家迪伦马特有过这么一句名言:“任何古代大家和现代名家都不应享有让人永远仿效的不公正特权。不过他们可以作为我们的激发者和对话者”。但也正因为如此,现代的艺术家不好当了!因为前人有过的你不能有;他人有过的你不能有,甚至自己有过的你也不能有:每一件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否则你就有可能沦为“匠人”的危险。

(摘编自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综合知识丰富的大脑易于创造出杰出的作品。
B.在所有画女人微笑的作品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因更具独创性让人折服。
C.中国教育中的师徒传授制度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和落后性,比不上西方的教育制度。
D.“匠文化”影响力强大,中国艺术家深受影响,创造灵气不足,社会地位也不高。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脉络清晰,论证有力无论是列举的事例,还是引用的名言,均有力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B.文章二、三两段从师徒传授制度和贬低杰出人物的观念意识两个方面来论述“匠文化”形成的原因。
C.文章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艺术家与匠人的特征,意在说明艺术的本质在于原创。
D.文章末段举例阐明艺术中的“反叛”,不是为了反对传统,而是为了继承传统中的创新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作品如果有了灵气,具有原创的美就可能突破“匠”的局限,成为佳作。
B.现代意识觉醒的艺术家应主动担负起艺术创造的责任,推动艺术发展的更新换代。
C.当代艺术创作的要求较高,因为艺术家要尽可能的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
D.鲁迅作品里的祥林嫂,符合文中所说的典型的“这一个”,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2021-01-1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1月月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伏里多雨,囤里多米。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儿,当前正值南方中晚稻和北方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挑战,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经此一“疫”,人们对于这句话体会更深。回顾上半年的粮食生产,我国春耕春管、粮食流通和加工等环节受到疫情影响,有的地方一度出现恐慌性购米面现象;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也引发人们担忧,沙漠蝗也为全球粮食生产带来威胁。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五家机构近期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数在2020年新增8300万至1.32亿。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才能稳住百价之基,稳住百姓的幸福感,才能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时,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眼下我国夏粮已实现十七连丰,早稻有望丰收,秋粮正是田间管理键期。稳住今年的粮食生产,还要经过汛情、病虫害、不利天气等多重考验。同时,影响粮食安全的多重短板依然有待补齐。

稳住压舱石,必须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好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统筹实施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推动优质优价,给农民吃上定心丸。

稳住压舱石,要切实把粮食安全责任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不折不扣做好秋粮生产。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地各部门要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监测预警,做好田间管理,科学防灾减灾,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稳住压舱石,还要抓长远重根本,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乱象,防止过度“非粮化”特别是“非食物化”,要多渠道落实资金、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同时,坚持科技兴农,推动高效农业技术落在田间、绿色种植理念走入农民心间,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值得高度重视。无论何时,14亿中国人的饭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摘编自于文静叶婧《食为政首: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

人均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单产显著提高。2010年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2018年达到5621公斤,比1996年的4483公斤增加了1138公斤,增长25%以上。2017年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分别为6916.9公斤、5481.2公斤、6110.3公斤,较1996年分别增长11.3%、46.8%、17.4%,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50.1%、55.2%、6.2%。

图1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1996-2018年)        图2:2017年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FAOSTAT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年10月)

材料三

9月7日下午,在服贸会2020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陈劭锋提供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中国食物浪费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每年粮食浪费量大概是1.35亿吨,接近世界食物浪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他指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年每餐93克,浪费率12%,大型聚会达到38%,中小学校园盒饭浪费达到食物供应量的三分之一。陈劭锋表示,中国餐饮业每年浪费粮食1700万到1800万吨之间,约为整个河北省当年粮食产量的一半,足够3000到5000万人吃一年。

而根据一项最新调查,中国人的食品浪费量是276克/人/天,而世界人均浪费粮食为178克,比中国少将近100克;这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每年浪费掉27天的健康饮食。

(摘编自陈斌《触目惊心:中国食物浪费占全球三分之》《21世纪经济报》)

材料四

风率领百万子弟兵

向父亲致敬

冬天出生的他

抖落一身风霜

以一株麦子的表情

和麦田微笑对视

(摘编自张利红《父亲,麦子》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发布的报告体现出对食物紧缺的忧虑,也显示出疫情对人类生活影响重大。
B.由图1图2可知,二十余年来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同,但三大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C.中国人食品浪费量人均每天276克,餐饮业人均每餐浪费93克,这之间的数量差异由大型聚会产生。
D.“以一株麦子的表情/和麦田微笑对视”,写出了父亲历经“风霜”的沧桑和丰收的喜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为政首: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从农谚写起,先写疫情、蝗灾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再给出保粮增收的两个建议,收束在“有粮”的主旨上,结构清晰。
B.《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作为政府正式发表、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代表政府立场,用数字、图表讲事实,用对比、结论明立场,文字简练,不重文学色彩。
C.《触目惊心:中国食物浪费占全球三分之一》一文为了说明中国食物浪费的严重性,较为详细地罗列了数字,且佐以旁证,给人以真实权威、“触目惊心之感。
D.《父亲,麦子》是融合农民农村农业的赞歌,意象质朴,意境宏阔,想象雄奇,风格独特“风”“百万子弟兵”等词语大处落笔,拟人中有敬意,富于浪漫色彩。
6.多年来,国家倡导“光盘行动”;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简要概括其现实原因。
2021-01-1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1月月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回访

苏童

①是背包里的一把沙子让我怀念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来。

②我准备去苏南的一个小城,隔夜收拾东西,找到了那只旧背包。我把一堆旅行用具放进包内时,听见背包深处发出了一阵细碎的声息,我把背包倒提着抖了抖,那堆沙子便无声地泻落在我的脚边了。我很快想出了沙子的来历,是沙漠里的沙子,是去年塔克拉玛干之行得到的礼物,它们在黑暗的背包里隐蔽了近一年时间,终于按捺不住,钻出来泄露了天机。我把沙子扫进垃圾桶里,听见它们强忍悲伤的喘息,那种声音令我心痛。

③我没有把那堆沙子保存起来,这次错失使我内疚,也使我对沙漠的回忆更加频繁更富感情了。我想起了正午时分坐旅行车穿越沙漠时窗外的沙丘闪烁着金光,而公路上的流沙随风起伏,总是在编织各种花环的形状,我想起红柳和梭梭柴是如何在热浪中向旅行者挥手致意的,我想起夜宿沙漠时风悄悄地指挥流沙低声吟唱催眠曲,让我们获得了有生以来最为香甜的一次睡眠—在离开沙漠一年以后,我突然茅塞顿开,窥破了沙漠之心。

④旅行者们穿越沙漠,怀着一份对自然的爱恋和敬意,可是沙漠对旅行者的一腔深情,也许更加强烈更加执着,只是沙漠羞于抒情,别人难以洞悉,那么让我试一试吧,试试能否为沙漠敞开它的灼热的情怀。

⑤现在我清楚地意识到沙漠一直在酝酿对旅行者的回访,沙漠的天性使它的回访计划巧夺天工,不用交通工具,它们乘坐的是风的列车——一切都缘于今年五月我对天空的一次细致的观察。

⑥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五月的下午。南京的天空忽然浑黄一片,狂风骤起,我看见一片黄沙奔涌而来,飒飒地拍打我的窗子,街道上以及居民区里响彻大人孩子惊慌的叫喊声,除此之外我清晰地听见了另外一种声音,是老友敲门的急促而激动的声音,我跑向窗边,看见一片飞沙向我挥舞着手,毫无疑问,那也是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我感到震惊,并且意识到自己亲眼目睹了一次奇迹,是沙漠回访旅行者的一次奇迹。

⑦作为无数沙漠旅行者之一,我在书房的窗边接待了这次回访。我以我的热情回应了来自沙漠的旷世奇情,我打开了窗子,看见黄沙飞旋着,再次来到我的脚下,是一团飞沙,是沙漠派来的一批使节,我重新闻到了沙漠洁净的气味,依稀听见沙漠热情洋溢的问候,别怕,旅行者啊,我来看望你们了!

⑧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如此记载特殊的天气特征:沙尘暴袭击本市。新闻记者从环保的角度看待那些飞沙;由于北方草场沙化,防护林被过度砍伐,长江中下游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而我在当天的日记里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记录:

沙漠回访。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

《飞沙》

我该如何证明沙漠对旅行者的爱恋呢?以我裤子口袋里的那把黄沙?我在和田的玉器铺里准备购买纪念品,在裤子口袋里意外地摸到了那把黄沙,是一大把黄沙。那时候我们告别塔克拉玛干沙漠足有两天了,那把黄沙却还一直躲在我的裤子口袋里,不肯离去!以我背包里的那把黄沙证明沙漠的这份感情?我是在回到南京的一个星期后发现那些沙子的,我要出门,找出那只背包,又发现了一把黄沙!我不知道这把黄沙是什么时候钻进我的背包的,这也许是世界上最为痴情的一把黄沙,它竟然跟着我千里迢迢地回了家!但是我不想用两把黄沙证明一份博大的爱意,我必须向每一个人陈述我在今年五月的一次遭遇——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五月的下午,我看见南京的天空突然变得浑黄一片,狂风骤起,没有任何电话和信件的通知,漫天黄沙奔涌到我的窗前,沙沙地拍打我的窗子,那是一种狂喜的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我看见了一次壮观的奇迹,是一片野马般奔腾的沙漠,凭借着几千年的相思之情来到城市,探望那些离开沙漠一去不回的旅行者。我的狂喜回应了这份旷世奇情,而且在黄沙飞旋的时候我听见了沙漠热情洋溢的声音,旅行者啊,我们来看望你们了!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是这么记载的:沙尘暴袭击本市。但许多去过沙漠的人作出了另外一种记录:沙漠探亲,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是飞沙。从沙漠飞来的使团。只有沙漠的朋友能辨别出空气中沙漠的气味。

7.下列对上述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漠回访”作为文章标题,暗示了写作内容:本文以“我”跟沙漠的交往为主线,“背包里的一把沙子”对“我”的“回访”触发了相关回忆与联想。
B.“背包深处发出了一阵细碎的声息”,“在黑暗的背包里隐蔽”,“强忍悲伤的喘息”等极富表现力的拟写,给人以沉重之感,为下文抒发情感张本。
C.《沙漠回访》中叙写“夜宿沙漠”时美好的生命体验,风指挥流沙吟唱催眠曲,“我们”获得香甜的睡眠——作者的精神气质似乎和沙漠契合,如同回归心灵故里。
D.《沙漠回访》《飞沙》中均提及了气象学家对沙尘暴的客观描述,这和把沙漠之行当作生命旅行的文学家截然不同:文学家体会到的是沙子对人热情。
8.《沙漠回访》中作者对沙漠有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评论家认为苏童散文的内容、语言等呈现了一种“美文追求”,试结合《沙漠回访》和《飞沙》简要说明这种“追求”。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B.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C.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D.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添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明经”,指通过明经科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B.“春秋”,指《春秋左传》,儒家“六经”之一,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C.“凤阁”,官署名,唐睿宗时期由中书省改置。凤阁的最高长官称内史。
D.“秋官”,《周礼》六官之一,掌刑狱。武则天时期曾改刑部为“秋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景俭为人稳重,思虑全面。他对房嗣业晓之以理,认为其在任职文书未到就急欲上任的做法不正确,及时劝阻了对方,避免了一场闹剧。
B.杜景俭为官宽和,不做酷吏。处理刑狱时,他能善待犯人,受到时人的肯定;后来位居中枢,赦免了武懿宗欲治罪的河北官员百姓。
C.杜景俭正直敢言,不惧担责。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他引经据典,进言皇帝应反思施政,并坦陈宰臣也有责任。
D.杜景俭宦历丰富,有贬有升。他既担任过地方官,也担任过京官,曾官至宰相。后因泄漏了皇宫内不能公开的话,被贬官外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
2021-01-1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1月月考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湖上吟

章甫

谁家短笛吹杨柳?何处扁舟唱采菱?

湖水欲平风作恶,秋云太薄雨无凭。

近人白鹭麾方去,隔岸青山唤不譍

好景满前难著语,夜归茅屋望疏灯。


【注】①章甫:宋代隐逸诗人。②麾:同“挥”,驱赶。③譍:同“应”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句发端,写诗人听闻《杨柳》笛奏和《采菱》歌曲,却未见人影。
B.颔联描摹景物工整,描写湖面起风,风起水皱,天空秋云淡薄,秋雨淅沥。
C.颈联写游湖之趣,着笔细处,描摹眼前之景,白鹭近人,青山隔岸而立。
D.尾联赞叹湖景美妙,诗人却一时词穷,“望疏灯”言尽意不尽,韵味无穷。
15.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中“近人白鹭方去”的“鹭”的用意。
2021-01-16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1月月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