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10 题号:121309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漠回访

苏童

①是背包里的一把沙子让我怀念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来。

②我准备去苏南的一个小城,隔夜收拾东西,找到了那只旧背包。我把一堆旅行用具放进包内时,听见背包深处发出了一阵细碎的声息,我把背包倒提着抖了抖,那堆沙子便无声地泻落在我的脚边了。我很快想出了沙子的来历,是沙漠里的沙子,是去年塔克拉玛干之行得到的礼物,它们在黑暗的背包里隐蔽了近一年时间,终于按捺不住,钻出来泄露了天机。我把沙子扫进垃圾桶里,听见它们强忍悲伤的喘息,那种声音令我心痛。

③我没有把那堆沙子保存起来,这次错失使我内疚,也使我对沙漠的回忆更加频繁更富感情了。我想起了正午时分坐旅行车穿越沙漠时窗外的沙丘闪烁着金光,而公路上的流沙随风起伏,总是在编织各种花环的形状,我想起红柳和梭梭柴是如何在热浪中向旅行者挥手致意的,我想起夜宿沙漠时风悄悄地指挥流沙低声吟唱催眠曲,让我们获得了有生以来最为香甜的一次睡眠—在离开沙漠一年以后,我突然茅塞顿开,窥破了沙漠之心。

④旅行者们穿越沙漠,怀着一份对自然的爱恋和敬意,可是沙漠对旅行者的一腔深情,也许更加强烈更加执着,只是沙漠羞于抒情,别人难以洞悉,那么让我试一试吧,试试能否为沙漠敞开它的灼热的情怀。

⑤现在我清楚地意识到沙漠一直在酝酿对旅行者的回访,沙漠的天性使它的回访计划巧夺天工,不用交通工具,它们乘坐的是风的列车——一切都缘于今年五月我对天空的一次细致的观察。

⑥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五月的下午。南京的天空忽然浑黄一片,狂风骤起,我看见一片黄沙奔涌而来,飒飒地拍打我的窗子,街道上以及居民区里响彻大人孩子惊慌的叫喊声,除此之外我清晰地听见了另外一种声音,是老友敲门的急促而激动的声音,我跑向窗边,看见一片飞沙向我挥舞着手,毫无疑问,那也是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我感到震惊,并且意识到自己亲眼目睹了一次奇迹,是沙漠回访旅行者的一次奇迹。

⑦作为无数沙漠旅行者之一,我在书房的窗边接待了这次回访。我以我的热情回应了来自沙漠的旷世奇情,我打开了窗子,看见黄沙飞旋着,再次来到我的脚下,是一团飞沙,是沙漠派来的一批使节,我重新闻到了沙漠洁净的气味,依稀听见沙漠热情洋溢的问候,别怕,旅行者啊,我来看望你们了!

⑧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如此记载特殊的天气特征:沙尘暴袭击本市。新闻记者从环保的角度看待那些飞沙;由于北方草场沙化,防护林被过度砍伐,长江中下游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而我在当天的日记里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记录:

沙漠回访。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

《飞沙》

我该如何证明沙漠对旅行者的爱恋呢?以我裤子口袋里的那把黄沙?我在和田的玉器铺里准备购买纪念品,在裤子口袋里意外地摸到了那把黄沙,是一大把黄沙。那时候我们告别塔克拉玛干沙漠足有两天了,那把黄沙却还一直躲在我的裤子口袋里,不肯离去!以我背包里的那把黄沙证明沙漠的这份感情?我是在回到南京的一个星期后发现那些沙子的,我要出门,找出那只背包,又发现了一把黄沙!我不知道这把黄沙是什么时候钻进我的背包的,这也许是世界上最为痴情的一把黄沙,它竟然跟着我千里迢迢地回了家!但是我不想用两把黄沙证明一份博大的爱意,我必须向每一个人陈述我在今年五月的一次遭遇——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五月的下午,我看见南京的天空突然变得浑黄一片,狂风骤起,没有任何电话和信件的通知,漫天黄沙奔涌到我的窗前,沙沙地拍打我的窗子,那是一种狂喜的老友重逢的手势,是一种亢奋的梦想成真的欢呼。我看见了一次壮观的奇迹,是一片野马般奔腾的沙漠,凭借着几千年的相思之情来到城市,探望那些离开沙漠一去不回的旅行者。我的狂喜回应了这份旷世奇情,而且在黄沙飞旋的时候我听见了沙漠热情洋溢的声音,旅行者啊,我们来看望你们了!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是这么记载的:沙尘暴袭击本市。但许多去过沙漠的人作出了另外一种记录:沙漠探亲,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是飞沙。从沙漠飞来的使团。只有沙漠的朋友能辨别出空气中沙漠的气味。

1.下列对上述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漠回访”作为文章标题,暗示了写作内容:本文以“我”跟沙漠的交往为主线,“背包里的一把沙子”对“我”的“回访”触发了相关回忆与联想。
B.“背包深处发出了一阵细碎的声息”,“在黑暗的背包里隐蔽”,“强忍悲伤的喘息”等极富表现力的拟写,给人以沉重之感,为下文抒发情感张本。
C.《沙漠回访》中叙写“夜宿沙漠”时美好的生命体验,风指挥流沙吟唱催眠曲,“我们”获得香甜的睡眠——作者的精神气质似乎和沙漠契合,如同回归心灵故里。
D.《沙漠回访》《飞沙》中均提及了气象学家对沙尘暴的客观描述,这和把沙漠之行当作生命旅行的文学家截然不同:文学家体会到的是沙子对人热情。
2.《沙漠回访》中作者对沙漠有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评论家认为苏童散文的内容、语言等呈现了一种“美文追求”,试结合《沙漠回访》和《飞沙》简要说明这种“追求”。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天上的星星
贾平凹
(1)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我们也乐意呢;但是,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了。
(2)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天上的月亮还没有出来,也不见星星,昏亮亮的一个大大的天空。我们伤心了,垂下了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
(3)“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4)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分明看得出是有无数个光角儿的。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颗星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察觉,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满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给了呢。我们只知道夜晚天上要有星星,但从没注意到星星是这么出现的。那是雨天的池塘霎时浮了万千水泡,还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啊!这些鬼精灵儿,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庭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5)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6)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笑,变成了弱弱的光。这竟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7)“这是怎么啦?”妹妹慌慌地说。
(8)“月亮出来了嘛。”我说。
(9)“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10)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星星们的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11)“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妹妹说。
(12)我们突然又回想起了一切:原来天上并不甚好,月亮睡着了的时候,它才让星星出来,它出来了,就要星星退去。那纷纷扬扬的雪片,五个角的,七个角的,全是薄亮亮的,不就是星星的尸骸吗?或许,就燃起晚霞的大火来烧它们,要不,星星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叶,没有根,只是那么赤裸裸的星呢?
(13)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14)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捞起一些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有着无数的星星。
(15)“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16)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看那哗哗的水流也依然冲不走它们。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偷偷躲藏在那里了。我们就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
(节选自《青春美文》2011年第4期)
1.文中“我们”的情感经历了那四个阶段的变化?请分别简述。
2.文中的“我们”有什么特点?请选取3点结合原文事例分点简析。
3.第四段画线语句“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016-11-18更新 | 1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③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故都的秋》节选)

1.①---③段文字写到了三种秋景,请你分别用四个字概述出来
2.(1)第一段文字在写景的同时,也写了作者观景的心态、动作、请找出有关词语,并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
(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是从哪些感觉的角度来描写的?
3.(1)结合上下文或全文的感情基调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说“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而不认为“淡红色为佳,紫黑色次之,蓝色或白色者最下”?
(2)选文最后一段有关秋的诗文的议论,有哪些作用?
2021-01-15更新 | 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语段,然后回答各题。

海南杂忆

矛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她说:喂畜牲。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513

1.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2.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3.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
2021-10-11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