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期中 2021-03-21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从小生活在某种类型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当有一天,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这也许是许多中国人到国外后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之一。

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将其与中国文化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中国社会,常以对“统一思想”的认同判断“对错”。“思想”的“统一”总是以对某种“思想”的绝对正确性的承认为前提的,这种对“统一思想”的认同,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成为一种潜意识。一个美国政治学教授曾在中国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国人都说相信民主,但同时又都赞同“思想统一”。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中间的内在矛盾,这是美国人所无法理解的。当然,中国式的民主与美国式的民主不同。相对于个人的权益,中国人更看重国格这种整体的权益——这是一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美国人无法了解和相信的。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并没有宗教。显然,这种说法过于草率,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只要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要求并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一律吸收。当然,宗教也是如此,因此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同时又有大部分的非教徒。而西方文化则强调自己宗教的神圣性和优越性,对其他宗教往往采取对立和仇视的态度,这与中国大相径庭。例如,多次的十字军东征、长久的宗教仇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及兴盛等。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相对于中国对外来宗教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西方更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传播。

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重视来世的幸福。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世,讲究受难,但泛基督系(包括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的宗教,则更讲究反抗异族压迫,反对异教徒,如《圣经·旧约》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犹太人的反抗和战争。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与形成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泛基督教系则形成于西罗马帝国最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制度正在崩溃,斗争和对抗是当时社会的主题。

东西方文化在情感、艺术、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人更感性,西方人更理性。表面上看是西方人注重整体,而事实上中国人的整体评价其实就是其整体感受的表述。也就是说西方人只注重过程,而中国人是结果过程都重视。如果说,追求确定性、精确性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那么,作为东方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浓厚的模糊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民族思想和科学文化兴衰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唐柯《论东西方文化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在判断谁对谁错时,主要看这个人是否认同某种绝对正确的“思想”。
B.大多数中国人都说相信民主,又都赞同“思想统一”,这让美国人产生错误理解。
C.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和非教徒并存的国家,这是其文化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D.西方文化强调自己宗教的神圣性和优越性,却往往对别人的宗教采取仇视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用并列式结构,从观念、宗教信仰和“情感、艺术、思维方式”三方面论述。
B.本文分别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选材典型而易于理解。
C.在分析东西方宗教差异时,先分析教义差异,后分析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差异。
D.对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文章指出西方人思维的确定性、精确性胜于东方的模糊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方文化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也有相同点,比如东西方的宗教都主张要坦然接受现世的受难,获得来世幸福。
B.东西方都强调民主,但对民主的理解不同,西方人一向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而中国人则相反,更强调“国格”。
C.西方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传播,他们将自己的文化拓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而东方则更喜欢吸收,所以包容了多种外来文化。
D.西方文化重理性,重过程,所以产生了实验化学、解剖学,而东方文化重感性,既重过程又重视结果,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存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B.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不理解“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6.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它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它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她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便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她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她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她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她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部分“一个灯火通明的咸亨酒店 ”“一个灯光昏暗的寂寥之家”,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单四嫂子的孤寂。
B.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半夜不息的灯光不仅是她生活艰辛的表现,也是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一线希望。
C.小说中描写单四嫂子殷殷的爱子之情运用了细节描写手法,如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
D.小说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悚的图景,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8.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单四嫂子面对苦难现实的具体心理。
9.小说以“明天”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03-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严绶,父丹,尝为剑南盐铁、青苗、租庸使,以武在蜀,辞不拜。绶擢进士第,以侍御史副刘赞为宣歙团练使。赞卒,绶总留事,悉库物以献,召为刑部员外郎。宾佐进奉由绶始。

河东节度使李说病,军司马郑儋总其政,说卒,代为节度。时德宗务姑息,方镇若帅死,不它命,即用军司马代之,以和厌众情。至是,帝颇忆绶所献,故擢为河东司马。明年,儋卒,即检校工部尚书,代其使。宪宗立,杨惠琳反夏州,刘辟反蜀,绶建言:“天子始即位,不可失威,请必诛。”选锐兵,遣大将李光颜助讨贼。二贼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扶凤郡,进司空。在镇九年尚宽惠治称流闻士马孽息尝大阅旗帜周七十里回鹘梅录将军在会闻金鼓震伏入为尚书右仆射。

绶既名胄,于吏事有方略,然锐进取,素议薄之。始就廊下食,在百官上,帝使中人赐含桃,绶见拜之,为御史劾奏。绶惭惧待罪,诏释绶而贬中人。出为荆南节度使,封郑国公。

溆州蛮张伯靖杀吏,据辰、锦州,连九洞自固,诏绶进讨。绶勒兵出次,遣将赍檄开晓,群蛮悉降。吴元济反,佥以绶明恕可大事,乃徙山南东道节度使,加淮西招抚使。绶引师压贼境,多出金帛赏士,以厚赂谢中人,招声援。既未有以制贼,闭屯弥年不战。宰相裴度谓绶非将才,以太子少保召还,检校司徒,判光禄卿事,进少傅。卒,年七十七,赠太保。

绶才不逾中人,然历三镇,所奏辟及绶时位将相者九人。河东李进贤者,善畜牧,家高赀,得幸于绶,署牙门将。元和中,进贤累为振武节度使,辟绶子澈为判官。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五十四》,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镇九年/尚宽惠治/称流闻/士马孽息/尝大阅/旗帜周七十里/回鹘梅录将军在会/闻金鼓震伏/
B.在镇九年/尚宽惠/治称流闻/士马孽息/尝大阅/旗帜周七十里/回鹘梅录将军在会/闻金鼓震伏/
C.在镇九年/尚宽惠/治称流闻/士马孽/息尝大阅/旗帜周七十里/回鹘梅录将军在会/闻金鼓震伏/
D.在镇九年/尚宽惠/治称流闻/士马孽息/尝大阅/旗帜周七十里/回鹘梅录将军在会闻/金鼓震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佐”指幕宾佐吏,用来指称古代官员手下的谋士食客和古代地方长官的僚属。
B.“军司马”即行军司马,唐朝中后期是节度使府的重要佐属,其职权涉及行政管理。
C.“公”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在地方任职,拥有朝廷封地,掌管地方的军政权力。
D.“牙门”为古时驻军时,主帅或主将帐前树起牙旗以为军门,所以称之为“牙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绶心系朝廷,因为进献入朝。在刘赞去世之后,他掌管留守事务时,将库中财物全都进献给朝廷,被召入朝任职,开创了向朝廷进献财物的新途径。
B.严绶忠于君王,凭借军功进职。宪宗皇帝时,杨惠琳、刘辟反叛,严绶从维护君主威信的角度出发,建议出兵讨伐叛贼,平叛后,他的官职得到提升。
C.严绶受命讨贼,未作战而得胜。张伯靖反叛,杀死官吏,占据辰州、锦州,联合九洞蛮人,严绶受命进讨,派人带文告开导,众蛮悉数投降。高三语文
D.严绶平叛无方,终被强行召还。吴元济反叛时,朝中众臣都认为他可任大事,他率大军到达,贼人整年不敢出战,又厚赂宦官,让他们声援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绶既名胄,于吏事有方略,然锐进取,素议薄之。
(2)绶才不逾中人,然历三镇,所奏辟及绶时位将相者九人。
2021-03-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即事二首

宋 汪藻

其一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其二

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清波。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诗人让芭蕉之心因雨展开,以比喻诗人舒展的心府,体现出欣喜之情。
B.第二首诗描写匆忙的鹭鸟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遥远的田地涨起清波,刻画了春日繁忙的农田景象。
C.这两首诗都能敏捷地捕捉事物形象,略加点染,再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魅力。
D.这两首诗语言轻快明朗,在空间的转换中有一种跳跃的美。
15.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这两首诗。
2021-03-20更新 | 4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