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吉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04-27 5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使民法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民法典明确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分编中有专门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权益的保护规定,如有关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则要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同样,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中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睦、和谐观念。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文化滋养,很多理念已深深融入民法典条文中。

诚信体现社会道德准则,也是民法典的重要原则。《论语》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诚信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为,也是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合同编第五百条规定,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为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的道德规范提供了法律支撑。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特点。《逸周书·大聚》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罢,以成鱼鳖之长。”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分则中也有充分体现。例如,在物权编中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在合同编中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在侵权责任编中,设有专门章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进行规范。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传承和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摘编自柴荣《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因而是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B.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中华传统美德,民法典中多条规定都体现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
C.儒家认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道德基础;民法典规定,从事民事活动的人都要遵循诚信原则,如有违背,应承担相应责任。
D.古籍中有记载,人们曾在6、7、8月这三个月中不得下河捕鱼,这种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中也有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我国民法典,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民法典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结构清晰。
C.第3段引用《中庸》中的文句和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表明民法典条文中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观念。
D.第4段主要运用引证法,证明“诚信”是民事主体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而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规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民法典规定的一项是(     )
A.贫困山区17岁女孩小荣,被父亲要求退学打工赚钱供弟弟读书,相关部门应批评父亲的重男轻女思想,并责令其依法承担相关义务。
B.连南市政局直接倾倒垃圾至垃圾填埋场,导致附近湟白水村土壤和地下水资源污染。人民法院判处市政局消除污染并赔偿17.21万元。
C.杨先生未满周岁时,母亲远走他乡,断绝音信40多年后母亲突然回来,身体病弱、生活困难,要求杨先生供给生活费。
D.甲将一个古董卖给了乙,不久后乙发现古董为赝品,且甲是知情者,但双方在交易时已签订了有效合同,乙只能自认眼拙,自担损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条

余显斌

她说:“将军,谢谢您。”

将军躺在病床上,微笑着轻轻摇头。百余岁的将军,已不再是当年金戈铁马的将军了,已不再是老家六安人传奇里的将军了。

十五岁参加红军,十七岁担任连长的将军,已到了垂暮之年,静静地躺在病房中,面色和缓,如大别山傍晚山尖的晚霞一样,安详,宁静。

她告诉将军,她是带着六安市委市政府和六安人民的嘱托,特意来看望将军的,这么多年来,将军为故乡的养老院捐款,为学校捐款,为扶贫工作捐款,大家都记在心里呢。

将军听到六安,昏花的眼睛亮了,轻声道:“我也是六安子弟。”

她忙点着头道:“是的,您老是六安的骄傲。’

老人摇着头,继续按照自己的意思说着,他说,六安多好啊,六安的山多绿啊,水多清啊,六安的映山红一开,满山就如霞一般。将军的眼睛望着远处,仿佛透过窗玻璃看到了家乡,看到了大别山,看到了映山红,也看到了当年漫卷的红旗和听到了冲锋的号声。他说,六安养育了自己,自己捐点款,那是儿子孝顺娘啊,那不是应该的吗?世间哪有儿子孝顺娘,反而要让娘回头感谢的啊?

她听了,眼圈有些发红道:“所以,您老谢绝了所有的感谢。”

老人点点头。病房中一时静悄悄的,没有了一点声音。

她问将军:“将军,您认识一个叫吴先的人吗?”

是的,她来看望将军,同时还想向将军打听一下另一个人,一个名叫吴先的人。因为,每次捐款,吴先总是和将军一起,好像比赛一样,捐的数字相同,捐款时间前后一致,捐款总数也相同。市委一直在寻找这个好心人,却一直查不出来。

市委领导告诉她,将军可能认识这个人。

市委领导说,得了对方的捐助,虽然人家不希望感谢,我们却不能没有感谢之心啊,那样,我们还算老区人吗?

将军听到她的问话,轻声重复道:“吴先?”

她点点头道:“对啊,我们得找到吴先先生,道声感谢。”

将军不说话,望着窗外,许久道:“不用找了,他已经牺牲了。”

“他已经牺牲了?”她听了,险些失声叫出来。

“他已经牺牲八十多年了。”将军肯定地说。

她感到浑身有点发冷,怎么可能?一个牺牲了八十多年的人,怎么可能一直给六安捐款,而且不是一次,是几十年,是无数次。她想,这话如果说出去,谁也不会相信啊。她望着将军,确定将军很清醒,没有迷糊。将军可能也看出她的疑惑,对儿子指指自己背后,示意将自己扶起来,坐靠着枕头道:“他牺牲了,我亲眼见到的。”

“怎么牺牲的?”她问。

“冻死的。”将军缓缓地说。

将军说,那是一九三六年,是他参加红军的当年,红四方面军就开始了长征,翻越夹金山。将军说,夹金山多高啊,雪花就如棉团一样向下砸,砸得天地一片白,一片寒颤颤的,滴水成冰啊。将军说,他掉队了,拄着一根棍子,在后面跌跌撞撞地走。沿路有很多战士冻死了,或坐着,或靠着,或斜倚着枪,都成了雪雕。在一处山垭口,他看到一尊雪雕,坐在那儿,靠着石头,被冰雪焊在石头上,烈士的一只手攥着拳头高高举着,直立在寒风暴雪中。将军说,他当时想,烈士这样,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呼喊口号,还是在指着什么方向。他走过去,轻轻掰开烈士的手。说到这儿,将军叹口气道:“从此,我就再也忘不了他手心里的东西。”

她忙问:“什么东西?”

将军说:“一块银元,还有一张纸条。”

将军给儿子示意了一下,儿子拿来一个包,将军接过,抖抖索索将包打开,里面有一张纸条,已经泛黄,显然有很多年了。他将纸条递给她,上面有一行字,虽然已经褪色,但还能隐隐约约看清,写道:我是六安人,名叫吴先,请代我交上党费。

将军流下了老泪:“从此啊,我每次交党费都是双份,因为我不再是一个人活着了,是两个人,一个是我周隆盛,另一个是吴先。”

她明白了:“从此,捐款什么的,您老也都是双份。”

将军缓缓点头:“这样,我心里才安啊!”

将军说的时间长了,大概也太激动了,激烈地咳嗽起来。

儿子见了忙劝道:“爸,你歇歇吧。”

她也忙劝将军歇歇。她说,过两天会再来看将军。

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第三天一早,她就接到将军儿子的电话,将军离世了,离世前给她留了一封信,让她带回六安。她去了,打开信,里面是一张银行卡,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显然是将军在病中写的:这是我最后一点积蓄,现交给故乡。

信的结尾署名:吴先、周隆盛。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简约的语言交代了百余岁的将军,十五岁参加红军,十七岁担任连长的传奇人生经历,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对将军产生由衷的敬意。
B.老将军多年来一直给故乡捐款,报答故乡的养育恩情,谢绝一切感谢,这一举措感动了故乡政府与人民,于是故乡政府派人到医院看望将军,并打听吴先的消息。
C.吴先牺牲时,一只手攥着拳头高高举起,请发现他的人替他上交党费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将军,同是“六安人”的情结使“将军不再是一个人活着”,从此,每次都交双份党费。
D.“她”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但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来贯穿情节,小说淡化“她”的形象,有利于突出捐款与寻找吴先等主要内容,避免喧宾夺主。
5.与将军的对话中,“她”的心理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小说篇幅短小,但却“尺水兴澜”追求戏剧化效果,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构思特点。
2021-04-2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子雄,渤海蓚人也。祖伯贲,魏谏议大夫。父桃枝,东平太守。与乡人高仲密同归于周,官至冀州刺史

子雄少慷慨有壮志,弱冠从周武帝平齐,以功授帅都督。高祖作相,从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拜上开府,赐爵建昌县公。高祖受禅,为骠骑将军。伐陈之役,以功进位大将军,历郴、江二州刺史,并有能名。仁寿中,坐事免。汉王杨谅之作乱也炀帝将发幽州兵以讨之时窦抗为幽州总管帝恐其有二心问可任者于杨素素进子雄,授大将军,拜廉州刺史,驰至幽州,止传舍,招募得千余人。抗恃素贵,不时相见,子雄遣人谕之。后二日,抗从铁骑二千,来诣子雄所。子雄伏甲,请与相见,因擒抗。遂发幽州兵步骑三万,自井陉以讨谅。时谅遣大将军刘建略地燕、赵,正攻井陉,相遇于抱犊山下,力战,破之。迁幽州总管,寻征拜民部尚书。

子雄明辩有器干,帝甚任之。新罗尝遣使朝贡,子雄至朝堂与语,因问其冠制所由。其使者曰:“皮弁遗象,安有大国君子而不识皮弁也!”子雄因曰:“中国无礼,求诸四夷。”使者曰:“自至已来,此言之外,未见无礼。”宪司以子雄失词,奏劾其事,竟坐免。俄而复职,从幸江都。帝以仗卫不整,顾子雄部伍之。子雄立指麾,六军肃然。帝大悦曰:“公真武侯才也。”寻转右武侯大将军,后坐事除名。辽东之役,帝令从军自效,因从来护儿自东平将指沧海。会杨玄感反于黎阳,帝疑之,诏锁子雄送行在所。子雄杀使者,亡归玄感。玄感每请计于子雄,语在《玄感传》。及玄感败,伏诛,籍没其家。

(选自《隋书》)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杨谅之作乱也/炀帝将发/幽州兵以讨之/时窦抗为幽州总管/帝恐/其有二心/问可任者于杨素
B.汉王杨谅之/作乱也炀帝/将发幽州兵以讨之/时窦抗为幽州总管帝/恐其有二心问可/任者于杨素
C.汉王杨谅之作乱也/炀帝将发幽州兵以讨之/时窦抗为幽州总管帝/恐其有二心问可/任者于杨素
D.汉王杨谅之作乱也/炀帝将发幽州兵以讨之/时窦抗为幽州总管/帝恐其有二心/问可任者于杨素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官职名。又称刺使,秦时是监察之职,西汉中后期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政长官。
B.受禅,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也叫禅让制。
C.幽州,古代行政区划。《尔雅》将古代汉族地区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徐州、扬州、郑州、荆州、豫州、幽州和雍州。
D.中国,古代一般指中原地区,也可指京城和汉民族地区。文中指中原地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雄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而且屡立战功,周武帝也因他战功卓著而多次授予他官职,在灭陈之后又授予他大将军之职,后又历任郴州、江州刺史。
B.李子雄有勇有谋,在平定汉王杨谅叛乱时,先是设伏兵擒拿了骄纵的幽州总管窦抗,然后才得以调集幽州兵马,最终在抱犊山下力克敌军。
C.李子雄明辨有才,深得皇帝信任,虽然因司法部门弹劾其在和朝鲜使臣谈话时失言被免职,但不久皇帝又重新启用了他。
D.李子雄一生宦海沉浮,屡次去职,又屡次被启用。在杨玄感叛乱时,李子雄遭到皇帝的猜忌,无奈之下逃归杨玄感,杨玄感兵败后,被杀抄家。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抗恃素贵,不时相见,子雄遣人谕之。后二日,抗从铁骑二千,来诣子雄所。
(2)会杨玄感反于黎阳,帝疑之,诏锁子雄送行在所。子雄杀使者,亡归玄感。
2021-04-2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C.“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与家乡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D.本诗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羡慕飞鸟能够自由出行,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围绕诗眼诗人抒发了哪些感受?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