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102158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包香烟

付卫星

大发和二发很小的时候,家里仅有的三间破草房倒了,还压死了娘。因此,哥俩决心长大之后学盖房,盖那种压不死人的房。

从那以后,大发发奋学习,考上了建筑学院,立志搞建筑。毕业之后,他在省城一家建筑公司干设计。后来他发现老板私下篡改他的设计方案,偷工减料,便与老板吵了一架,说他不愿盖那种压死人的房,老板说他死心眼。两人说不拢,大发愤然辞了职,拉起一帮人单干。因为大发盖的房从不作假,所以他的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短短几年,大发有了自己的公司,生意越做越大。

二发学习成绩没大发好,早早辍学跟着村里的泥瓦匠当小工,搬砖和泥,从不叫苦。二发身体瘦小,爹看着心疼,说不行就换个行当。可二发有心计,每天除了干活,还偷偷跟师傅学艺,师傅下尺寸,计划用料,二发都暗暗记在心里。收工回家后,就是再累也要把那些数字记下来。几年过去,二发记了满满两大本,他心眼又活泛,盖房这套活就全拿下来了。他先给爹盖了三间新瓦房,后又挑头找了一班人马,三乡五里,修房盖屋,干得热火朝天。

爹走在大街上,时不时有人找他,问他二发有没有空,家里想盖两间房。爹就高兴地说:“我回去给你问问,看小子的活儿紧不紧。”人家随后又说:“你跟小子说说,价钱可别高喽。”爹喜滋滋地说:“那是那是。”

最近听说大发在城里揽了一桩大买卖,是一个什么国际公寓,有好几十栋大楼呢,爹就更高兴了,逢人就说,儿子出息了,都把楼盖到国际上了。

二发想起他哥来,心里不舒服。哥接一个工程动辄上亿,他不过是小打小闹,一年赚不了几个钱。最近,他在用料上又动起了脑筋,说白了,也就是做做手脚。偷工减料,收效不大不说,还影响了生意,找他盖房的主顾明显少了。听爹说,大发最近又接了大活,他就鼓动爹给哥打电话,想要点活儿干。

爹就打电话,叫大发回来,说有急事商量。

第二天下午,大发开车回来了。一进门,大发见爹和二发都在,就问爹:“啥事这么急,我还忙着呢。”

爹说:“你弟想跟你干。”

大发问二发:“你不是干得好好的,进城干吗?”二发说:“俺想挣大钱。”

大发说:“可你有资质吗?上面查得紧,没资质可不行。”二发说:“哥,你把俺挂靠到别人名下不就行了。爹说:“啥资质不资质的,还不是你说了算?”

大发还有些犹豫, 二发就把他领到一栋新盖的二层楼前,让他看自己做的活儿地道不地道。大发没辙了,于是答应把二发挂靠到别人名下,爹和二发很高兴。

大发这时掏出了20元钱,说出来得急,忘了带烟,让二发给他买盒烟。二发接了钱,说了声行,就奔小卖部了。不一会儿,二发回来了。大发一看烟的牌子,问二发:“怎么换牌子了?”

二发说:“你说的那种牌子,20元钱只能买一盒,而这种牌子能买两盒,连我抽的也有了。”

大发没说话,吃饭时,才对二发说:“最近上面查得紧,挂靠的事我看还是先缓一缓吧。

二发刚才买烟回来就发现哥的脸色不对,莫不是为了那盒烟?于是说:“哥,咋啦?兄弟抽你盒烟就不高兴啦?大发说:“我不是那意思。”二发说:“那又是啥意思?”哥俩为了一盒烟吵了起来。

街坊邻居过来劝和,知道了缘由,都说大发不对,钱多了反倒变得小气,为盒烟吵架不值。大发一生气,当晚开车回了省城。

第二天,爹去了省城,想知道大发为啥突然改了主意,大发说:“为啥?您想想,我让他买盒烟,他都动歪脑筋,这要是让他接了工程,那还指不定变成啥样子呢!”爹想了想说:"“你说的也对,可你为啥不当面说呢?”大发说:“爹,当着村里的乡亲,我宁愿背黑锅,挨骂名,也不想让乡亲们知道这件事,不然,乡亲们还会找他盖房吗?”

爹从大发那儿出来,心说:“该跟老二说道说道了,要不然,就真的没人找他盖房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概述了大发与二发的不同成长经历,高度赞扬了大发的可贵品质,抨击了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
B.成绩优异的大发毕业后坚持初心,诚信做事;二发则由于从小成绩不好,早早步入社会,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C.小说语言通俗,多用口语,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善于钻营的二发和坚守原则的大发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
D.大发通过买香烟这件小事发现二发在做事方面的原则性问题,因此拒绝帮二发安排工作,由答应到拒绝,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有张力。
2.请简要分析大发这一人物形象。
3.本文为什么以“两包香烟”为题?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怨

张爱国

没有谁叫他来,也没有谁知道他为什么来。反正,他来了。

他甩开万重山,进入这块算不上开阔的山谷时,落日正圆。

打马西行时,黄河流急,长安城春风正催花千树,到处莺歌燕舞,到处花枝招展,到处春光无限。按说,马蹄再快,也快不过风,尤其快不过孤城日夜翘首呼唤的春风。但是,他和他的马已到,可春风呢?明天,或者夜里,或者一站上城头,春风就会撵上来吧。

其实,他刚刚现身山口还是黑影一点的时候,孤城上的兵士就发现了他,就欢呼雀跃载歌载舞了。他反倒不急了——对于热烈欢迎你的人来说,你越是不急,越是淡定,他就越急,越热烈。这一点,到过长安城的人都知道,都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放慢马蹄,举目前望,孤城一片,大不过长安城的三四坊,但高拔坚挺得让他浑身一凛;土黄色的城墙在脉脉夕阳下金光闪闪,叫他不敢看上第二眼。四周,还都是山,一座座,一重重,巍峨肃穆,壁立千仞——如果山是岸,谷是海,那孤城就是一叶扁舟。他回望刚刚走过的山口和那道算不上路的路,早不知道被何物吞噬。

京使,京使!快上来!三四十张土黄色的头脸从城上探出来,手臂拼命地往上招揽。

城门却是紧闭着,一丝缝隙都没有。一队雁阵缓缓北飞,他笑了:我不是雁,怎么上?

十几根粗大的绳索从城上放下来。抓死,吊你上来!城上的人大叫着,马拴城下!拴死!

拴了马,他伸手要抓一根绳子,十几根绳子争相围来。抓我的,抓我的!我吊你!

他抬头看着一张张极度兴奋、讨好的脸,为难了。

别争!讲规矩!一声粗吼,吓得他差点掉头要跑。

不许徇私,不许徇私!所有的声音集中向一个人。

嘿嘿,谁叫我是将军呢!一个不知道是黑还是黄的大脑袋伸得老长,半个身子都倾出了城墙道:嘿嘿,兄弟,我力大,我吊你。

一站上城,他就明白了:春风不是没有撵上来,它是被冷风劈头赶跑了。

穿我的袄子!一个兵士脱下袄子递给浑身打战的他,被另一只手急忙拦截了:穿我的!我不怕冷!

谁不怕冷?将军不像刚才那么大吼,但明显很不屑,不服,和我比试一夜?

又徇私!几只手气呼呼地收了回去。

将军脱下袄子,披到他身上说:京使辛苦……

我不是京使。他拱手施礼道,将军,在下王之涣,游历到此。

不是京使?将军大惊。

不是皇上派来的?兵士们顿时蔫儿得像霜打的茄子,皇上真的忘了我们,大唐真的忘了我们……

多嘴!将军的一声吼吓得王之涣一哆嗦,凡大唐而来,东方而来的,都是贵人!兄弟,吃饭!将军拉着王之涣席城墙而坐,吩咐道:今晚有贵人,上酒!

一个兵士抱来一坛酒,给每人倒上一小口。

喝!将军向王之涣举碗,轻轻抿了一口,咂了咂,又舔了舔嘴唇。

王之涣也抿了一口——不是酒,是水,浑黄的水,碜牙。

上饭!将军又吩咐道。

又一个兵士捧来馒头,一人一个。发到王之涣时,将军伸出了两个指头。王之涣只接了一个,托到掌心;硬得像石头,土黄色,婴儿拳头般大小,里面有草根也有树皮。王之涣四下看看,一个个埋头小心地啃食。王之涣也埋头啃食。

对不住啦,兄弟。将军舔着手掌说,今夜,定给你弄来好招待。

睡,也是在城墙上。王之涣学着兵士们的样子,倚坐城墙,佩剑紧握手中。

半夜,王之涣被惊醒了。一看,是将军几个人被绳子从城下吊了上来,将军肩上还绑着一个布袋。打开布袋,有牛肉、羊肉、羊奶。将军抹一把眼睛说:又能熬上一个月啦!老五,你们几个值啊。王之涣数数城上的兵士,少了三个。

熟的,吃吧。将军撕下一块羊腿肉,递给王之涣说,你是贵人,理应好好招待。

王之涣抓过羊肉,啪!砸在将军腿上。

天亮了,一阵黄风过后,太阳还不露脸。城门打开,几个兵士提着铁铲出城,挖草根。

王之涣出城,上马。

城上羌管幽幽,是《折杨柳》。

将军驰马老远,回来时手握一截柳枝。

一路平安!将军下马,将柳枝捧到王之涣面前说,莫说我客套。我大唐子民,不管到哪里,客套不可少。

王之涣接过柳枝,僵硬干瘪,连柳芽儿都未冒出。春风不度,何来柳芽?王之涣策马向东,背后,冷风掀衣,冷彻骨髓;迎面,似有缕缕春风拂来,温暖和煦。春风,你泛滥京城,此地何不吹度丝毫?王之涣喃喃低语,忽而嘶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选自《小说月刊》,2022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王之涣一次游历中的所见所感为主要内容,艺术地表现了王之涣《凉州词》的创作过程。
B.小说中,将军和士兵们起先误以为王之涣是京使,在得知其身份后仍然高规格接待他,实属难得。
C.小说善用细节描摹内容、刻画形象,如对酒和馒头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
D.小说中精妙的环境描写、凝练的四字短语、曲折的故事情节等,使小说的语言充满诗意的美感。
2.有人说,小说标题《春风怨》很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标题妙在何处。
3.王之涣创作的《凉州词》基调悲凉,但这篇小说却是“在悲凉中蕴含着亮色”,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了将士的“悲凉”和“亮色”?
2022-07-03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证如山

刘春山

司马教授是个考古学家。这天深夜,他突然接到一个越洋电话,是他的外国朋友打来的,说是国外有个拍卖行要拍卖一座中国的观音菩萨像,随后发来了照片。司马教授一看,不禁打了个激灵。

原来,半年前有座古墓被盗,虽说盗墓贼被抓住了,可他们盗取的文物早就被倒卖得不知去向。照片上的这座观音菩萨像正是出自被盗古墓,司马教授不禁又惊又喜。他很快联系了有关部门进行交涉。因为按照国际公约,被盗古墓里的文物是不能拍卖的,而且还要原物归还。但交涉结果很不乐观,拍卖行要求中方拿出证据,证明观音菩萨像确实出自被盗古墓。

眼看观音菩萨像就要被拍卖了,司马教授还是找不到证据,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他想起一个人——土拨鼠。

土拨鼠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出身盗墓世家,江湖经验相当丰富,不过现在不干这个勾当了,还和司马教授成了好朋友。民间向来高手多,没准他能有法子。

第二天,司马教授提了两瓶老白干登门拜访,土拨鼠就好喝两口,一喝起来嘴上就没了把门的。三杯好酒下肚,司马教授说出来意,土拨鼠立刻不喝了,他脱鞋抠起了臭脚丫子,司马教授也不在意,知道土拨鼠碰到难题向来如此。

眼看脚丫子都抠红了,土拨鼠还是一言不发,司马教授知道没指望了,起身刚要走,忽然土拨鼠光着脚蹦了起来:“慢着!”

“有办法了?”司马教授满脸都是期待。土拨鼠说先看看古墓再说,于是两人驱车来到了被盗的古墓。刚进墓门,土拨鼠就皱了皱眉,蹲下身细看,好半天才说“这是绝户盗。”

绝户盗?司马教授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土拨鼠指着地上被炸成齑粉的砖灰说:“看看,墓门是用炸药炸开的,这种盗墓方法最缺德,故称绝户盗。”

司马教授忙于找证据,便催促道:“快进墓室里边吧。”可土拨鼠还是不动,两只耗子般精明的眼睛滴溜溜乱转,嘴里还喃喃自语:“这是盗墓老手,活干得真漂亮。”

“老手?”司马教授惊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土拨鼠指指四周说:“墓门的封砖都炸成了这样,可墓室没一点损伤,炸药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是老手绝对办不到!”他摇了摇头,又接着说,“这下更难办了!老手盗墓后会把文物清理得不留一点痕迹,就怕被发现了。”

司马教授忐忑地问:“这么说,我们找不到观音菩萨像出自古墓的证据了?”

土拨鼠想了想,说:“也不是找不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总会有蛛丝马迹的。”说着,他拿出放大镜细细察看起古墓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土拨鼠像是茅塞顿开,兴奋地大嚷:“有了!”

“在哪儿?”司马教授忙问。土拨鼠弯腰抓起一把泥土,说:“这就是证据!”

司马教授起先一愣,紧接着恍然大悟:还真有过这样的先例!

原来,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一家国外拍卖行要拍卖一座盗自中国古墓的观音菩萨像,中方前去交涉,拍卖行也要求中方拿出出自古墓的证据,后来中方从观音菩萨像的脚趾缝里找到了一点残留的泥土,经化验正好是和古墓里的泥土完全相同的,最终观音像完璧归赵!

很快,司马教授带着土拨鼠一起飞到国外,来到了拍卖行。经过一系列查验手续后,两人被带到了库房,见到了那座珍贵的观音菩萨像。

土拨鼠拿出放大镜仔细察看,终于在其脚趾缝里找到了一点残留的泥土,他偷偷分成了两份。司马教授不解其意,土拨鼠低声说:“一份交给拍卖行,一份咱自己化验。”土拨鼠不愧是个老江湖,他怕拍卖行偷偷做手脚。

可化验结果令他们大跌眼镜,两份化验结果完全相同,都证明观音菩萨像上的泥土跟古墓里的泥土不同,观音菩萨像上的泥土是黄土,而墓室里的泥土是红土。看来真是盗墓老手,早有准备,连观音菩萨像上的泥土都换了!

这下,司马教授彻底绝望了。不料,土拨鼠却神秘地笑了笑,说他还留着一手,保证万无一失。说完,他们再次来到了拍卖行。

经过一番交涉后,拍卖行同意他们再次察看观音菩萨像。土拨鼠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棉签棒,伸进了观音像的耳朵眼,边伸边说:“菩萨的耳朵堵住了,掏完就能听见了,我一问,她就会说话。”

司马教授一听,吓坏了,小声说:“你是不是疯了?菩萨怎么会说话呢?这是在国外,这样的玩笑可开不得!”

土拨鼠却镇定自若,嘿嘿一笑,说:“菩萨早就说话了,不过只有我能听到。”

事实证明,土拨鼠真不是开玩笑,这观音菩萨像真“说话”了。

原来,土拨鼠见古墓是被炸开的,他断定当时古墓内肯定砖灰弥漫,这盗墓贼虽然把观音菩萨像外面的砖灰擦拭干净了,可耳朵眼里一定有残留,于是他用棉签棒掏出了耳朵眼里的砖灰,化验之后,再和古墓里的砖灰一比对,成分完全相同。最终,拍卖行不得不归还了观音菩萨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越洋电话展开故事,引出了司马教授和土拨鼠的交往,随后两人出国到拍卖行实地调查情况,最后以圆满的结局收尾,可谓首尾呼应。
B.墓门的封砖被炸毁,但墓室没有任何损伤。这种盗墓方法被土拨鼠称为绝户盗,可看出盗墓者极其疯狂,是盗墓老手,手段极其高明。
C.土拨鼠出身于盗墓世家,虽干过盗墓的勾当,但改邪归正后却真诚地帮助司马教授解决文物保护中的棘手问题,赢得了司马教授的尊重。
D.司马教授是考古专家,却重视土拨鼠这一民间人士的看法和意见,最终土拨鼠以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经验取得铁证,使拍卖行不得不归还观音菩萨像。
2.小说中的土拨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文中插入了以前找回观音菩萨像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
2017-05-10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一块砖,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两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从容而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是的,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他的亲切微笑,也别忘了他劳心焦思,一字不苟的极其严肃的工作态度。这篇作品不很长,而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毫不相干的事情联缀起来,颇为巧妙。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很多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语言既质朴平实又生动形象,如“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B.文本一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C.文本一赞美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也暗含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现象的批判。
D.文本一采用了多种方法刻画陈秉正的人物形象,既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树理的这篇农村题材小说,从农村生活和日常劳作中选材,情节完整,故事性强,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B.老舍认为,这篇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刻画人物形象,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老舍认为赵树理的这篇小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笔力,他的文字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在平淡中蕴含了作者的匠心巧思。
D.老舍先生认为这篇小说是大题小做,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巧妙,行文紧凑,对自己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
3.请赏析文本一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2021-07-10更新 | 1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