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8 题号:104689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方的水

张炜

浅而细、悠而长的南方之水,流动着,蜿蜒而去。它像少女黑亮的长发,温柔的目光,洁白的面容;又像她暖融融的微笑,清澈的眸子,含蓄而委婉的问候。

南方的水,涓涓细流,滑润之水,滋养生命的水,始终如一的水,永不疲倦的水。南方的水,汇拢了万千小溪,渐成一条宽阔的大江,负载舟舸,运送木排,携走沙石,塑造陆地。南方江河由柔韧之水综合而成。它们决定了这水的性质、历史、来路,也造就了它的终点。

这儿尽是温暖的季节,蓬勃的绿色。南方挽留了旅人。他走进南方的怀抱,让水流抚过身躯。一片温暖使人难以回报,他甚至不敢在此久留。他知道很远的路程在等待。你洗去他浑身的泥垢,脱落一路风尘。他转身注视南方,不知该向你倾诉什么,只默默掩住了感激和惊叹。

他不得不惊叹这美好的造就、神奇的时光、不可多得的怜惜。你把怜惜交给了旅人,交给了一场无边的磨损。这磨损也将使你变得苍老,变得浑浊。陪伴旅人的,是你哭泣般的流动。

你的哭泣之声让人想起很多往事。

悠长陈旧的往昔,贯穿了所有故事。明天仍将如此继续。离开了你的洗礼,心中泛起阵阵思念。这思念不可阻止,难以中断。当他回到出生地——那个寒冷刚烈的北方时,思念就愈加浓烈。北方的河流是季节河,汛期滔滔不休,冲刷石块,挟向大海。可是枯水季节只剩一线细流,甚至终将干涸,只裸露出焦干的河床。它把从西部山地挟来的卵石生生抛在半路。此地离大海甚远,可是这些卵石就这样被抛置,迎送烈日寒风。

北方的海闪着墨绿的颜色,像生铁和钢。它充满了硬度:撞在岩石上,岩石开裂,或留下创痕。它把整道岩壁给劈下一半;它有时像火药一样轰击半座山峰。它把航船打碎,把陆地吞没;在一个疯狂的夜晚,它毁掉了整个港湾。只在风平浪静的某个下午,它才温柔起来,变成绸缎般的柔软细腻。美极了,开阔极了,令人神往。

可是你不敢想象它暴烈的、咆哮的时刻。

南方和北方,命运之中两片不同的陆地。他在心中将其悄悄缝合,感觉统一和连接的博大。对土地和江河的塑造同样需要南方和北方之水,需要它们的滋润和负载、它们滔滔不止的涤荡与洗刷之力。离开北方的时候他含着屈辱和思念,抹去男儿的泪水。离开南方的时候他挂带着更大的思念,把一片伤感甩到身后,埋入土中。

在北方的寒夜里,他有时听到的不是滔滔大海的轰鸣,而是南方涓涓的细流。

你不倦地流。在这午夜,你仍然在流,目光催动旅人的步伐。伸手即可触摸你柔发一样的长流,也记住你那潺潺的声音。就是这不倦的流动,让人想到了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这是一种追赶。

在童年,他感到最为迷惑和惊讶的一个图景,就是蓝天上那排成“一”字和“人”字的大雁。它们无一例外地从北方飞向南方。北方不远就是一片大海,它们是从海的那一边飞来。多么了不起的神奇生命!它们整齐划一,歌唱着,不可思议地、勇敢地飞越了大海,飞向自己的梦想之地——南方。

他多想随它们一起去寻找那片温暖,那片躲避寒冷的热土。那时他尚不知自己的将来,但那歌唱前行的雁群却是最好的指引。它们飞去之地当是他的向往之地——那里到底有什么?那里将使大雁获得什么?是什么使其如此着迷、执拗和不倦?旅人今天明白了,原来是你在这里流动。在这片土地上,你经过的是这样一片林木山脉……

今天他终要离去。不能在此驻足,也是他的悲哀。你流动吧,不要发出哭泣般的声音。你看,午夜的月光下,你闪动着多么明亮的眸子。你应该欢笑,可是却发出了呜咽。这个世界上的悲伤已经太多了……

他伴随你往前,你也送他一程。

南方的水,执拗而长久的水,你的品质与性格将永远使旅人着迷。

你注入了旅人的心中。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其实是作者在叙述,但却不用第一人称代词“我”,而是让自己以“他”“旅人”的身份融入其中,这样就可以从旁观者的视角,更为清醒、理智地审视与思索。
B.文中多次提到南方的水“哭泣”,既是绘声,也是传情;既体现南方的水日夜不息、淙淙作响的特点,又体现南方的水情深意重;同时又是移情于物,表达不舍之意。
C.“离开北方的时候他含着屈辱和思念……离开南方的时候他挂带着更大的思念”“他有时听到的不是滔滔大海的轰鸣,而是南方涓涓的细流”,情感对比强烈,爱憎分明。
D.“南方的水”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它既能代表南方的自然环境,也能代表南方的社会环境,它对人的品质与性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对此进行了热情赞颂。
2.本文前四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南方的水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杨朔

一九三七年八月。翠蓝色的曙光如同春晴的海潮,平静地,舒缓地,淹没了树木、村舍、田野,以及高原的全部。黎明爬上高原,清爽;爬进窗洞和门缝,光明;爬到人们的心头,活泼。活泼的心情化成轻松的嬉笑和无节奏的口哨,旋转在东、旋转在西,旋转在村镇的每个角落。

有一个人却包裹在薄雾似的忧郁里。当他收拾好行装,从桌上抓起军帽,他忽然迟疑地,留恋地,用他粗糙的大手抚摸着帽前的五角红星。这徽章陪伴他将近十年,给了他勇气和信念。

门外响起迟缓的脚步声。进来的是一位老头儿:脑袋上斜压着一顶毡帽头,夹袄的大襟虚掩着,拦腰紧系了一条青搭布。嘴里咬着旱烟袋杆,他语音含混地说:“早呀,邹同志,东西都捆好了么?”

邹金魁三步两步迎上去,热烈地拍着老头儿的脊背道:“是你啊,张大爷!怎么?过秋天了?”

“可不是,早起风太硬。”张大爷从他刚刚缝好的夹袄上摘下一根白线头,又拍拍前襟:“我说,同志,你们要不要喝碗稀饭再走呢?”

“不,不,昨天已经骚扰你们一顿了。老百姓还送来许多干粮,路上有得吃了。”屋外隐约地传来一阵噪闹的声音,邹金魁急急转换话头说:“出去吧,张大爷,同志们大约都集合了。”

在一方平阔的谷场上,灰色的军服,蓝色的短褂,来来往往交织在黄土色的阳光里,如同布机上的木梭。从一堆集聚着的人群中,坦率而开心的大笑时时爆炸开来。

远处,邹金魁同张大爷并着肩膀走来。他走近谷场,朝着人堆里叫道:“小鬼,快去把我的铺盖卷搬来!”

继而,他转向贵生,亲热地一拳打在青年强健的胸脯上。贵生有一张黝黑的圆脸,粗眉毛,圆眼睛,鼻头散布着几粒粉刺。他帮忙士兵捆好一架骡驮,交抱着两臂退下来。邹金魁凝望他一回,开心地打趣说:“张大爷,你该给儿子讨房老婆了,人家也是二十一岁的人啦!”

“我不要老婆,你也没有呢!”贵生倔强的脸庞抹上一层女孩子似的羞红。

“你不能比我呀,我是当兵的,哈哈!”又是一只粗大的拳头飞来,这次却被贵生接住了。贵生伸出自己的右手说:“来,咱们再掰掰腕子,看我的力气长了没有?”

张大爷望着他们无嫌隙的嬉笑,满意地眯起眼睛。他拔下嘴里的旱烟杆,在鞋底敲敲烟灰,重新装上一袋,不紧不慢地说:“讲几句话吧,邹同志,送行的人真不少呢。”

士兵站成一条笔直的行列,油腻而破旧的军装掩藏着许多颗纯洁而坚定的心。他们直视着前方,焦点集中在他们长官身上。邹金魁反扣着手,低下头,脚尖蹴开几块碎小的石子,遂后又挺起胸膛,扫了一眼农民充满热情和期待的脸庞,惆怅像是一阵轻风掠过他的心头。这难得的惜别情绪使他也奇怪自己的反常。终于,他用一种习惯的腔调开始说话了,意思却是诚恳的:“同志们,我们就要走了,平常蒙你们好意招待,实在应当感谢……”

他忽然侧转头,高声询问士兵说:“你们住的屋子都打扫干净了么?”——“干净了。”——他满意地点点头,继续说下去:“我们这次开拔,不再是自己打自己人了。现在全国已经成立统一战线,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我们是要开到前线去打日本,打侵略我们的日本!”

张大爷并不曾细听这篇简短而响亮的演词。他的眼皮低垂,眼光似乎透进地面,间歇地吧嗒一下他的烟袋。他的确舍不得他们走。从他们来后,生活是多么容易啊!捐少,税少,实行什么统一累进税,连放印子钱的李德斋也给吓跑了。他们非但不刮地皮,反倒帮助老百姓组织自卫军……

“啊!这群人太好啦!”他不觉轻细地自语着,之后又跌进迷惘的沉思里:“看看邹金魁,一点没有官架子,一到春秋,还领着同志们帮辅大家伙犁地啦,打场啦。”

他的思绪像是一缕游丝,荡到这儿,荡到那儿,这时候一阵鼓噪把它无情地击断了。

“欢迎区长说话!”

张大爷仓皇地抬起头,脸上的细密的皱纹急遽地伸缩着,形成一副寂寞的苦笑。他从嘴角拔下烟袋,摸摸他的花白胡须,又咳嗽了两声,但他依旧不知道应该从哪儿说起。

“我说什么呢,同志们?”一个吞吐的停逗:“你们走吧!打日本去吧!等你们打胜仗回来,咱们一定再喝一顿酒,叫它比夜来还热闹!”

“鼓掌!”邹金魁朝背后一扬手,大踏步跨到张大爷的身前,热情地抓住他的略微抖颤的枯手。从老人的湿润的眼眶,邹金魁又望到张贵生的黝黑的圆脸。这个青年闭紧嘴唇,极力装出镇定的样子,可是他脸上不自然的笑容却把他完全出卖了。

锣鼓,喇叭,出其不意地从人群里喧腾出来,同军队的号角搅成一片。邹金魁迈动长腿时,向欢送的人群挥舞手臂,大声地同他的熟人打招呼:“好好干吧,贵生,我们后会有期。”

田野里熏蒸着残余的暑热。叫哥哥,纺织娘,得意地在谷穗和高粱杆上鼓动翅翼。蓦然间,它们噤住声音,纵跳到深密的草丛里隐匿起来。迎着高高的朝阳,唱着豪迈的军歌,战士渐渐地迷濛在原头碾起的黄色的尘雾里,撇在后面的是一些黝黑的脸面,神情从紧张变成无助的失望。

(选自杨朔同名小说,有删改)

文本二:

当我写完这部小说的最后的一个字,放下笔,我的神经不觉一跳——这不是由于一件工作完成后应有的兴奋,而是日本法西斯魔鬼的飞机正从我的头顶掠过。在我寓所前的高射炮忽然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我写这部东西,有小小的企图,希望能够解剖一下在某种新的社会制度之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究竟是怎样的不同?

书里所描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曾经发生的事实。这不是简单的新闻纪事文,当然,故事是经过我的一番点染,而且小说化了。但是从开始,我便压制着自己的笔尖,不使小说流于夸张。

然而,在这部不像样的东西里,我希望它会含着一些活力,能够对于统一战线呈献出一点不足道的微力!

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五日

(摘编自《写在<帕米尔高原的流脉>之后》)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翠蓝色的曙光”“黎明爬上高原”让帕米尔高原显得清爽、光明和活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红军到来后,这里发生了积极变化。
B.面对张大爷的盛情邀请,邹金魁“急急转换话头”,“急急”表明他不愿给百姓的生活造成更多的干扰,这可看出他时刻将老百姓放在心间。
C.红军战士穿着“油腻而破旧的军装”但他们内心却“纯洁而坚定”,从中可看出这支队伍虽然装备非常简陋,但他们却信念坚定,不畏艰苦。
D.邹金魁临别时对贵生说“我们后会有期”,这既是同贵生告别,也是对他成长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尽快地转变观念,跟上队伍,一起参加战斗。
2.黎明之际,为什么邹金魁“却包裹在薄雾似的忧郁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对文本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022-11-01更新 | 2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后

韩少功

朋友莫应丰患癌症住在医院时,我曾赴长沙看他。当时他身体肿胀,已脱原形,脑门上还有医院用来标记放疗位置的几处紫红色线痕,森然割裂了他的笑容——更显得陌生。他已不能说话。往事历历与感慨种种,竟只能在哑默的目光对视中流逝,在我们相互握紧的双手中抚碾成虚无。

他一直拒绝承认自己身患癌症,实际上已病入膏肓,大限迫近。他的妻子告诉我们,他脑子已有障碍,被人搀扶着走路,总是不自觉并执拗地连连向左转去,似乎在寻找遗落在左方的什么东西。而另一异兆是,他时常昏昏然注目上空,喃喃自语,好几次冒出一句疑问:然后呢?……然后呢?……

然后什么?

逝者如川,然而有后,万物皆有盈虚,唯时间永无穷尽,莫应丰是在惊恐于此吗?岁月茫茫,众多然后哪堪清理?他在搜寻什么?在疑问什么?一生中最后的目光停落在记忆中的哪一年、哪一日?

当年得大奖、步高位、好评如潮、从者如簇的莫应丰,声洪气旺,挺胸昂首,固一世之雄也。如今困锁病床,变在瞬息,恐怕也是他及朋友们都未曾料及的。他患病的消息传出时,朋友们无不闻讯失色,久久掩面而泣。

莫应丰与我初识时,一辆破旧脚踏车,常常在比他年轻得多的朋友中混。他好聊天,有时聊得太晚了,年轻人都感到精力不支,他却毫无倦容,常常会忍无可忍地揪耳朵,把瞌睡者一一揪醒,责令大家陪着他继续聊。作为犒劳,他会翻找出一些残菜剩酒,亲自把炊,为朋友们服务,并领受关于他饮食趣味低俗不堪的指责。

好些年轻作者爱与他接近,重要的原因是他热心助人,从不忌才。谁有了创作构想,他会真诚地为你参谋,完善布局,推荐发表,兄长式的忙碌中还包括他对疏懒者不断的警训和号召。至于他的创作,年轻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批判和嘲讽。

然后呢?然后一晃几年就过去了。

他越来越嗜酒。旅行包里总有装备齐全的酒具,入夜总是四处寻捕酒友。据说有一次实在没找到,便站在家门口向路上的某陌生汉子使劲招手,请陌生汉子入家来喝酒,弄得对方十分疑惑。

他有太多的苦恼需要用酒来浇洗吗?他难道不知道,对于一颗总想特立独行的心灵来说,欲望就是拘束,就是苦恼,而且从来如此,于今为甚吗?发财、归隐、行善等,这些活计干长久了,要干得滋味无穷都颇不容易。任何成功者都难免在通向未来一片空白的然后二字前骇然心惊。

莫应丰终究是男子汉,终于再次向命运挑战。一九八八年春,我迁居海南后,他也来海南筹办农场。他戒了烟,也基本上戒了酒,到朋友家吃饭,满满一桌菜他什么也不尝,只想喝点稀饭。他说他开始天天写日记了,要重新做人了。

他办事不再张扬,甚至不多话,坚决不麻烦别人。成天骑一辆旧脚踏车独自在烈日下奔波,回来就在简陋的食堂里默默就餐。而就在这个时候,癌细胞正在他的身体内部悄悄生长,一串串成熟。

一位朋友去找他,敲门无人应。第二天再去,仍是如此。直到服务员来开门打扫卫生,才发现他病卧床上已有三天,唇白,面黑,毯子滑落在地上。他说他听见了敲门声,也明白是谁来了,只是无力答应罢了。

他就这样匆匆开始并匆匆结束了他的农场梦。命运是如此残酷,在他以放弃全部权势和舒适为代价,准备重新生活的时刻,竟轻易地将他逐出了人生赛场。就不能再给他一次机会吗?——不过是如此普通而廉价的机会!

命运也是如此仁慈,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程,仍赐给他勇气和纯真的理想,给了他男子汉的证明,使他一生的句点,不是风烛残年,不是脑满肠肥和耳聩目昏,而是起跑线上的雄姿英发,爆出最后的辉煌。

夜雨对床应有时。这是莫应丰在癌症病房里托捎给我们几位朋友的话,算是他最后的叮嘱。是的,他应该有机会与我们对床长谈的,也许在他创办的农场里,在某间茅舍中,听芭蕉夜雨,听椰涛呼啸……他爱喝的酒,我们还准备着。

我刚认识他的时候,是他请我这个小青年喝茅台酒,那时这种酒还极贵极稀罕。他最后离开海南之前,我拿出一瓶藏了很久的茅台酒请他喝。我家里很少有酒,那也是我第一次用茅台酒待客。我有一种莫名的惶惧:难道是冥冥之中上天在那时已暗示了他的归期,着意让我以一瓶茅台来还清一切,了结一切吗?

不,不要这样,不能这样。

生者仍在忙碌,仍在走向一个又一个无可逃避的然后,而莫应丰已经去了,一去已逾两年。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莫,莫,莫!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莫应丰在病中发出的“然后呢”的疑问引出了对其经历的描写,并且以“然后”为线索讲述他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B.文章开头即点出了写作对象——作者的朋友莫应丰,对他病后的外貌进行了描写,“森然割裂了他的笑容”突出了作者内心的伤痛。
C.作者的朋友莫应丰戒烟戒酒,想要重新做一奋事业时却患癌症去世,作者写作此文是为了纪念他,也是为了提醒自己要珍惜生命。
D.文章以回忆为主,并且在叙事中穿插作者的感慨、议论,这有利于读者了解莫应丰的为人和作者与莫应丰之间的深厚情谊。
2.以莫应丰为例,分析本篇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文章为什么以陆游《钗头凤》中的词句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11-08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着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在这里,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也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而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它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2.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3.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019-03-26更新 | 1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