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2 题号:105238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二满卖鱼

王德彩

李二满是首批住进安置房的。

安置房在大深山里千挑万选出的一块盆地上。四山合抱,溪水绕山。十几个单元的安置房建造得错落有致。整个安置房可容纳几百人。二满这样的贫困户都住了进去。

好长一段时间,大家都陶醉在这梦中都想象不出的房屋里。抚抚墙壁,摸摸地板,滑溜溜的,生怕划了。经济宽裕一点的还会置办些新家具。

一段时间的拾掇打理,每一户都有点城里人家的感觉了。大伙儿于是清闲了一些。清闲的同时,也深感这屋子内,尚缺点什么。想去拔一棵菜,园子遥远;想掏几个鸡蛋,鸡窝不在身边;想储一点粮食,瓦缸扔了。

一天早上,荣香在楼道口放了一筐自炸油条,六岁的儿子喊:“卖油条哕!”一会儿,油条被一扫而光。

荣香对面的七婶说,你卖油条我弄点豆浆来配。

七婶买荣香的油条,荣香买七婶的豆浆。有时油条、豆浆直接互换。

没过几天,各种吃食在一家家安置房中出现,渐渐齐全丰富。

白菜、萝卜、魔芋、豆……一家一个品种,在安置房广场四周有序摆开。张婶子的白菜换李婶子的萝卜是一斤换一斤,换周嫂子的魔芋是四斤换一斤。廖婶子显然是忙坏了,因为她的豆腐,老爷爷老奶奶们喜欢;她的豆干、豆豉、豆腐乳,有独家秘方,老少皆爱。但廖婶子并没因需求多而抬价,一直守住最初的换法。老人孩子谁要是帮了她一把,走时定会送一把香喷喷的豆豉。

李二满从这种情景中受了启示,也看到了商机。夜晚,他躺在床上想:这个山沟一下子竖起这么多楼,楼内一下子住进这么多人,开个店肯定有生意。他想开个小卖部,开一药店,开一理发店,开一洗衣店,开一修指甲……他想了长长一串。二满也明白,想得再多自己也只能开一个店。

他向包联干部老兰说出想开店的想法。老兰愣住了。这不仅是一个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力问题:李二满长得人高马大,但他文化水平低。

不过,李二满也有他的可贵之处。

他虽四十了,但有一身使不完的劲儿,那双又大又蛮的手永远闲不住。他看不起那些天天袖着手东晃西逛的人。

李二满前前后后跟了老兰几天,最后妥协说只卖鱼,因为他太喜欢吃鱼了。再说卖鱼简单,电子秤自动算账。老兰答应了。但问题是进鱼需要本钱,这个钱哪里来?李二满先开口了,要老兰借他钱。他说万一卖鱼赔了,他早起晚归去老庄子放羊挣钱还给老兰。

“那你现在为啥不去老庄子放羊挣钱?”老兰问。

“一个单身汉子,整天在山沟里和羊一起,太孤独。这里热闹。”

老兰听后沉默了一会儿,没有回答借还是不借。三天后,老兰用拉鱼的专用设施为李二满弄了两百斤活鱼。

二满快速地在安置楼房前的小河上拦起一个小水渠,下端用一块大大的竹篱笆围住。

开头那天老兰亲自坐镇,教二满如何使用电子秤,二满半天学会了。

二满日夜守在河边,一边逗鱼一边卖鱼。五天不到,一渠鱼卖完了,他把卖鱼的收入一分不少地报告给老兰。老兰没说赚了还是亏了,又去弄了两百斤鱼。

第三次进鱼时,二满对老兰说:“我还你钱吧!”老兰盯着他问:“你不卖鱼了?”二满不解地问:“为啥不卖呀?”老兰未回答,转身又去进鱼了。

在第六次进鱼的时候,老兰说可以还他钱了。李二满把卖鱼所得的钱全部掏出。老兰拿了其中一小部分,然后对二满明明白白地交代:“我的钱你已经还清了,以后挣的全是你自己的了。”二满攥着一把钱愣在那里,他不相信自己已经挣了这么多,他还想塞给老兰一些,但老兰早已跨上摩托车不见了人影。

老兰再一次光顾,是让二满跟他去进鱼,并交代以后都由二满自己去进货。

李二满学会了进鱼。同时,他在卖鱼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互通有无:老张头笑说想吃鱼但没钱,二满说,把你的花生米拿点儿来换。这个先例一开,二满家里鸡蛋、大米、大豆、小豆等都有了。

二满卖鱼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二满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快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采用独句段形式,巧设悬念,既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文章的主人公,又用“首批住进安置房”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文章写住进安置房后大伙儿的“清闲”以及李二满“看不起那些天天袖着手东晃西逛的人”,表现了搬迁户缺乏积极进取的品质,含有讽刺色彩。
C.文章语言简洁洗练,如在写廖婶子时,三言两语便将事情交代清楚,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显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D.李二满“跟了老兰几天”,最后“妥协”只卖鱼,并在老兰的帮助下将生意越做越好,这也从侧面彰显了安置房建设的新气象。
2.小说中的老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广东茂名·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广场上美好的歌声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捷克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一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夫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意林》,有删改)


【背景资料】1968年,捷克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预感到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所以他对行动的正当性非常焦虑。
B.“‘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一句,既照应了小男孩掏枪瞄准的动作,也设置了悬念。
C.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了男孩后,教堂里的人以默不作声表达对敌人的痛恨。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战争背景下一个普通士兵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抉择,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2.小说以“广场上美好的歌声”为题,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歌声”的作用。
3.文中画线句子分别是杰夫卡夫斯基的两次笑和小男孩的一次笑,结合文本分析人物这三处“笑”的内涵。
2020-07-15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怀念牛

申平

一路上,我恨不能把大黄牛打死……

这是30多年前的一天,亘古不变的太阳照耀着内蒙古一个农业县的乡村土路,17岁的我赶着一辆破牛车,进山拉柴去。

那时我家成分高(我爷爷是地主),所以像我这样一个“地主羔子”,在村里受欺凌仿佛就是天经地义。昨天娘带着我去找生产队长申请用车时,生产队长的脸从头到尾都是黑的。早晨我套车出发,生产队长又特意赶来说:“就给你一天时间,今天天黑以前必须回来,牛不能少半根毛,车不能有半点损坏,否则,你就是破坏生产!”听听,这叫什么话,我心里真是恨死了他。

因为心里有气,我便拿驾车的大黄牛出气,没想到它却跟我捣起蛋来。他开始不走正道,一会往左拐,一会往右行,还不断地想走回头路。我用鞭子使劲抽它,也许因为我人小力不够,它好像根本就不在乎。直到我把鞭子打烂,它也根本不听我的指挥。看我手里没了家什,它变得更加嚣张,居然往路边一靠,梗起牛脖子不肯走了。我跳下车来,恶毒地咒骂它,用脚踢它,可它就是不走。(1)它的一双牛眼不断地斜视着我,我分明在那里面看到了轻蔑和嘲笑。联想到村上人对我的欺辱,我真的是被气急了。我看到车上有一根绞柴车用的木棒,就把它抽出来,抡起来就往大黄牛身上猛打。我边打边骂:狗日的,让你们欺负我!让你们欺负我!这回它大概被打疼了,居然狂跳起来,拖着车子下了便道,没命地往前狂奔,直到车被树挂住。

我从后面追上来,脸上流的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我和大黄牛面对面地喘着粗气,互相怒视着。如果当时我手上有刀,我真想马上宰了它。宰了它我就自杀,这个世界真是太冷酷了!后来我冷静下来,我把木棒放回到车上,上前去摸大黄牛的脑袋,我带着哭腔对它说:大黄牛,我求求你了。我知道你不愿意进山,刚才也是我不好,可我家连一点烧柴也没有了。我还得活下去呀!你可怜可怜我,行吗?说也奇怪,不知大黄牛是闹够了还是听懂了,接下来它竟开始听我指挥,重新上路出发。

由于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所以到林场装上柴禾以后,太阳就压山了。林场的一个职工对我说:“小伙子,你干脆等明天再走吧。出山这么远,小心碰上狼啊!”我何尝不想如此,可我想起了生产队长的话,只好摇摇头,咬牙上路。临行前,我在林场选了一根小臂粗的柞木棍防身。

回家的大黄牛根本不用吆喝,它拖着一大车柴禾还有我,大踏步地朝前走着;但无论它怎样快走,没出山天就黑透了。路上空空荡荡,不见一个人影。天越来越黑,我越来越怕。我忽然觉得,大黄牛成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依靠。

真是怕啥来啥。忽然,大黄牛的脚步慢了下来,接着它又停住了。我往前面一看,头发不由得直立起来。狼!前面的路上站着几条黑影,它们的眼睛闪动着蓝光。我一下子觉得浑身发麻,几乎就要从车上栽下来。大黄牛这时回头看了看我,好像在问我怎么办。我声嘶力竭喊了一声:“大黄牛,全看你的了!”话音未落,只听大黄牛“哞”地一声大叫,它把脑袋贴近地皮,拖起车快速向前冲去。几条狼先还在路上不动,等到大黄牛走近,它那两支锋利的犄角向它们晃动的时候,它们才不得不跳开,但随即它们便开始从两侧向大黄牛发起进攻,跳跃着去咬大黄牛的肚子和腿。这时我被大黄牛的气势所鼓舞,几乎忘了害怕。我两脚分别站到两边车辕上,抡起柞木棍开始打狼。柞木棍极其坚硬,打到狼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我听到了狼的哀叫声。这样一来,大黄牛的犄角和我的柞木棍便形成了一张强大的火力网,车上的柴又是树杈荆条,所以狼们只有跟着车跑,不敢靠前。但它们并不放弃,继续穷追不舍,在车的两边蹦跳嚎叫。

前面突然出现了两支火把,接着听见马蹄声响,跟着的狼立刻不见了。啊,有人!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见到了救星!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来人竟是生产队长,还有几个村里人,他们是专门来接我的。(2)我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霎时觉得生产队长的黑脸也是那么可爱。

生产队长看了看我,问了一下情况,淡淡地说了一句,没事就好。随后他又说了一句:“大黄牛真是好样的”。我从车上跳下来,上前抱住了大黄牛的脖子,使劲地亲吻着。大黄牛也伸出舌头,舔着我的脸。在这一瞬间,我和大黄牛成了生死至交的好朋友。

此后我经常到牛栏里去看大黄牛,送青草给它吃。为此,村里人也开始对我友好起来,说我是个有良心的人。是啊,我怎么能忘记大黄牛呢。如果不是大黄牛的勇敢忠诚,我也许早已葬身狼腹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多年,大黄牛也早已不知所终,但我依然深深地怀念它。

1.请简要概括文中怀念的“牛”有怎样的特征。
2.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1)它的一双牛眼不断地斜视着我,我分明在那里面看到了轻蔑和嘲笑
(2)我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霎时觉得生产队长的黑脸也是那么可爱。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牛与狼的对抗?
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牛的感情变化,并谈谈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2016-11-18更新 | 7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结构紧凑,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A.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D.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2016-11-17更新 | 1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