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05600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然的陌生——语义饱和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越看越不认识。小时候抄写课文,重复写某个字很多遍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突然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写了N遍的东西是什么。这种现象叫做“语义饱和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发现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刺激后会产生神经疲倦。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一直拼命地工作,高强度运转之后疲惫了,出现了短暂的“罢工”,即语义饱和,这属于正常的“神经心理学”现象。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你的大脑神经觉得主人太烦人:干嘛老让我看一个东西?刚才是它,怎么现在还是它?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刺激重复呈现,神经元的持续激活导致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缺失。这是大脑发出的信号,间接表明神经系统累了。

此外,语义饱和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有一定关系。识别文字,首先是字形信号,即笔画、结构信息等视觉信息刺激神经元产生神经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后脑勺附近的大脑视觉中枢,再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如果人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眼睛持续接受这个字的刺激,这个刺激信息重复发送到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久而久之,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产生疲劳,再有新的刺激信号,已经疲劳的【 】也不会将该神经电信号与中枢的记忆数据库比对,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这个时候,大脑看到这个字仅能注意到字的局部,而无法从整体上对这个字进行认知。这样我们先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进而丢失对这个字的意思的联想能力,最后熟悉的字变得“陌生”了。

专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汉字的结构对语义饱和的难易会有影响。左右结构的合体字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即我们看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不认识,如“衡”“明”等;而独体字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发生语义饱和,如“日”“月”等。

“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认读汉字时,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久了,连自己都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像陌生人。

当然,大家也不用为此困扰,通常这种“神经疲倦”是暂时的,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

(取材于王若雅的同名文章)

1.在文中的【】内填入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A.视觉中B.眼睛C.神经元D.刺激信号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脑的同一地方接受持续相同刺激会产生神经疲倦,出现“语义饱和现象”。
B.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的连通性短暂缺失,是造成神经系统疲劳的重要原因。
C.“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识别汉字时,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让感官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语义饱和现象”就会消失。
3.有同学为了快速记忆某些知识,在短时间内用大量重复抄写来加深印象,但效果并不好。请你用文章所介绍的“语义饱和现象”的原理,劝说他今后不要用这种方法学习。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罐头人生

程乃珊

上海人称罐头又叫听头,源自英文Tin

罐头食品的问世,可以讲是工业革命最大的成果之一。罐装从储藏和保持、都带来了空前的方便,特别对于营营役役的都会人,在冰箱还不普及的年月,一般上海中上人家,家里多多少少储有几只听头以备不时之需。

罐头食品因为工艺制造成本较高,在五六十年前仍属昂贵的消费品,为新派上海人的时尚和摩登的标志,因为方便卫生,尤受一些白领人士欢迎,是十分小资的。在旧上海如若家里开听头,必是有什么喜庆之事,或有贵客上门,一般不会随随便便开听头。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美军涌入上海,连带美军的剩余罐装供给品,英文称Ration,都在上海街头堆得铺天盖地,罐头开始进入上海寻常百姓的视线内。当然美军的罐头与花花绿绿的正宗罐头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容,都无法比,不过其工艺十分好,不似一般罐头开起来很麻烦,需要专门的一种开罐头的扳头。美军的Ration上方有一只钥匙,只需拿下来围罐头一圈兜过去,就开了。这大概是为了便于战地之需。我想这应是易拉罐的前身。Ration深藏不露,内含丰富。内有两支香烟,一包华夫饼干,一包特浓巧克力,两包速溶咖啡粉,两包橘子粉。难怪上海人称美国大兵为少爷兵——打仗都吃那么好!

现今的易拉罐设计得很以人为本,一拉即开。但总觉得罐装食物显得太单一规范了,一点也不浪漫,又那么可以预知,连带什么成分都标得那么一清二楚。一只只机械刻板地拉开罐头,心情也呈单线的静止状态,不如在厨房亲手操作,缺乏惊喜与高潮。罐装食品是大批量按同一配方生产,缺乏个性,纵使外表再包装得国色天香,仍是谋杀人类赖以生存的维他命的元凶,不足以兴奋人的味觉。

在效率和利润盖过人文的现代世界,罐头越发方便易用,却越来越反人性。我们惊恐地发现罐头已经由消费品演绎成一种文化,令我们的人生不知不觉进入一种麦当劳式的连锁纪元。我们的物质生活开始变得空前的丰盛,而且太易得到,一如易拉罐,一打开,就什么都唾手可得,然后将空罐一扔而忘记珍惜。

看电视有了罐头笑声,在应该有点观众反应时一拉罐头,帮助尚未明白过来的观众,瞎子凑热闹般一起哄笑;导演也以罐头笑声作预算,这一部戏应该开几罐笑声?笑过了,罐头一扔进了垃圾桶。再制造另罐。

我们有了罐头音乐。早餐桌上一边喝着牛奶,一边拉开一罐名为早餐音乐的莫扎特或李斯特的作品集锦,然后有舒缓神经的音乐,有入夜后在床上欣赏的音乐……这种罐装音乐,大多是以莫扎特,李斯特等名家音乐录制,各有名堂各有书签,一套数款,用以熨帖你的生活所需,在你冥想,发梦,看书时作陪衬,一切手到擒来,方便即食。开发商用心良苦,热心代听众选择,制成规律化的罐头……我一向很抗拒这种什锦音乐碟,喜欢个人录制的音乐碟片——那才是我亲手去菜场挑选,热油旺火炮制出来的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世界进入网络时代,我们有了罐头软件,一切都有现成的程式和组合,设计方便多了,只需三两下手势,就可大功告成,难怪现今的平面设计少见神来之笔,都像出自一个人之手。

连带我们居住模式,也是密封式。旧式里弄大片大片从地图上消失,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将只能在词典上找到,每个单元就像一个密封的罐头,家庭小型化甚至丁克族的出现,令我们社区如一只只老死不相往来的集装箱,易拉罐在这里最难打开。这种罐装生活方式叫疏离。因为人人都是独生子独生女,长兄为父长姐为母这种概念被视为老冬烘,自小被视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不懂得横向与社会沟通,只想往上拉关系。于是各种教你成功发财升职的罐头书纷纷出笼。这种书如易拉罐,一读就懂,但营养成分有多大则不得而知,一如罐装食物。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罐头制作工场成长的一代,走的是一条既定的被规划好的由名幼儿园——名牌学校——名牌社会关系——不锈钢玻璃幕墙构成的办公楼里的白领——三房二厅格局里的小型罐头制作坊再加工小罐头这样的一个程序,一如生猪——屠宰场——加工——抽真空进入密封罐的过程,如此炮制出来的是罐头人才。

什么叫罐头人才?有技术无智慧,会钻营而懒思考,钱财足而道德薄,野心大而心胸狭。这样的人才,因为缺乏悟性修养和品味,其发展空间也必将有限,一旦利用价值被用尽,也就会像空罐头一样给扔进垃圾堆。

罐头尽管方便,既容易携带便于保质,但是,你是选择一段新鲜生猛,纵然磕磕绊绊,可品出生命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人生,还是一段由他人代加工代规划并已加入防腐剂的一开启就完结的罐头人生?

(注释:营营役役——形容终日忙碌,奔逐名利。冬烘——糊涂懵懂;迂腐浅陋。含讽刺意)

1.第⑸段“现今的易拉罐设计得很以人为本,一拉即开”与第⑽段“易拉罐在这里最难打开”是否矛盾,为什么?
2.阅读第⑽—⑿段,概括罐头人生的主要特点。
3.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罐头食品的沿革写起是为了与罐头人生形成对比,突出罐头食品的先进与罐头人生的可悲。
B.易拉罐的空罐被扔掉是因为物质生活空前丰盛,罐头人才被扔掉是因为其利用价值被用尽。
C.“罐头越发方便易用,却越来越反人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足以兴奋人的味觉。”
D.“罐头人生”虽看来有些夸大其词,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却反映出现实中存在的—种个性缺失现象。
4.第⑽段“‘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话将只能在词典上找到”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
5.第⒀段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应划在( )之前。
A.也B.但是C.却D.还是
6.任选下面一人,为他命名一种人生形态,如“忧愤人生”、“革命人生”等,并简要阐述理由。
(1)蔡孑民 (2)托尔斯泰 (3)杜甫 (4)爱因斯坦
2019-11-17更新 | 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古已有之。西方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传世,中国的《诗经》中相当数量的农事劳动描写则开启了这一源头。而当下,它正面临断流的危机,传统的劳作方式不断被取代,被遗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模式正经历分崩离析的痛楚。

纵观现当代乡土文学,其中所写的农事劳动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农事劳动是前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符号和标志。而今,随着传统农业的萎缩调敝,大量的农事劳动也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因而在当下重读那些忠实记录、描写了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已多少带有挽歌的性质,它们不仅仅具有文学意义,还将越来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

在农业社会里,农事劳动不仅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必需的手段和方式,也蕴含着农耕文明特有的价值立场、审美维度、情感方式。在农村,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最主要的参照标准不是道德层面而是实用价值,即他们在生产劳动上的表现。确实,农村中的劳动好手、能手,就能受人敬重。乡土作家在写到这类角色时,往往会抑制不住地流露出赞美的情感倾向。

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不仅渗透进乡土世界的价值观中,也深深影响着农村的审美观念。往往是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孙犁的《荷花淀》开头写月光下水生嫂坐在院子里编苇席的劳动场景。这种审美观,完全是以实用性、功利性为内在基础的。每一种传统的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的检验而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其中凝聚起了很多无形的东西,诸如家族情感、民风习俗、人际交往、审美维度等等,但时代在用更新更先进的手段取代那些古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甚至是埋葬着附在其上的文化基因。

在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的同时,附着于其上的宗法制乡村的人事交往、风俗传统也必然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这里,劳动已不仅仅是为了生产,还在一定层面上承担着人际交往、促进情感联络的特殊功能,这在重血缘、地缘关系的宗法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传统的人情习俗实际上也被割裂,金钱至上、人情淡漠、道德异化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严峻问题。

但是不论社会如何转型发展,农事劳动所担负的生产粮食以供养人类的基本职能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现代技术的推进下改变形式继续存在,乡土文学也会持续地予以文学性的观照,这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农为平《乡土文学中即将消逝的农事描写》)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自古就有了,中西方的一些经典作品中是有过记载的。
B.随着大量的农事劳动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农业走向萎缩凋敝。
C.在当下,那些忠实记录、描写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作品,有多样价值和意义。
D.现代农事劳动与传统农事劳动相比,手段已更新,但基本职能并未发生改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农事劳动在古代的相关记载入手,进而重点论述它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危机。
B.文章用孙犁《荷花淀》的事例,论证了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对农村审美观念的影响。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带来的问题。
D.作者不仅关照传统农事劳动的过去,关注它现今的状况及其影响,更关心它的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里判断一个人好坏主要看生产劳动的表现,生产劳动表现好才能够受人敬重。
B.农事劳动在农业社会里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手段和方式,有着极丰富的内涵。
C.每一种传统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检验而传承下来,附着多种文化基因。
D.随着传统农事劳动日渐衰微,与之相关的宗法制乡村的风俗传统等必然发生变化。
2023-03-16更新 | 2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未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真善美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2023-09-21更新 | 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