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076509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且将蚕豆伴青梅

钟芳

①宋人舒岳祥在《小酌送春》中写道:“莫道莺花抛白发,且将蚕豆伴青梅。”描绘的是古人用蚕豆伴青梅,煮酒咏诗的情景。手捧一碗香蚕豆,一颗一颗纳入口中,绵软甜爽的感觉在味蕾弥散,让人回味隽永绵长。

②蚕豆是一种有灵气的庄稼。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孩童时的乡村,成排成行的蚕豆苗漫生在墙角沟边、田间垄上。疏密的叶片间,悄悄地绽开白底黑边的小花,近看好似无数睁开的眼睛闪着清澈的光芒,远看仿佛千万只漂亮的蝴蝶飞舞在藤蔓间,令人赏心悦目。花开数天凋谢后结出一串串青青的豆荚,像青蕉,似佛手,煞是可爱。此时的蚕豆最为鲜嫩,大诗人杨万里曾写道:“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翠嫩如碧玉的蚕豆用来炒菜最为适宜,入口酥绵,鲜嫩清甜,别有风味。

③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挎上篮子跟着母亲去摘蚕豆。轻轻抓住蚕豆秧,朝着豆荚生长的反方向顺手一拉,便能轻松掰下蚕豆荚。新鲜的蚕豆又嫩又脆,那可是孩子们的天然美食。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摘下一角蚕豆,撕开荚皮,往嘴里一丢,那清甜的气息立刻在舌尖弥漫。正如汪曾祺先生所写的那样:“只一掰就断了,两三粒翠玉般的嫩蚕豆舒适地躺在软白的海绵里,正呼呼大睡,一挤也就出来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回到家,母亲剥好蚕豆,用井水淘洗干净,放入锅中蒸煮,煮熟后的蚕豆甜中带糯。母亲用细线把一颗颗熟豆串起来,呈佛珠的样子,长的是项链,短的是手链。我常常把蚕豆项链挂在脖子上,与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比着谁的蚕豆项链长、豆子大。想吃时就你拽我一粒,我摘你一颗,放进嘴里解馋。晚上睡觉时我也不肯把蚕豆项链拿下来,第二天早上起床,蚕豆被压扁了也舍不得扔,继续吃。如今回想起来,仍然齿舌生香,美好的滋味荡漾在心间。

④蚕豆是一种大众美食,不管是焖炒炸煮,样样皆宜。如把外面的一层皮剝掉,里面的青青的豆瓣更加水嫩,可与鸡蛋、韭菜、蒜苗、成菜、火腿、笋片等或烧或炒,也可做汤,吃进嘴里一股清香,是妙不可言的美味。清代饮食名谱《随园食单》中记载:“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

⑤鲁迅先生在《社戏》里,一群小伙伴搭船去邻村看社戏,夜半船过六一公公的蚕豆地,孩子们纷纷上岸偷摘蚕豆,然后就在船上生火,用河里的清水将蚕豆煮熟,用手夹着撮盐吃。在先生的心目中,这盐撮清水蚕豆的味道胜过母亲下厨炒的蚕豆。相比较,我最喜欢的是母亲的葱花蚕豆,热锅下油,倒入蚕豆翻炒,抓一把葱花扔进去,翻两下,直到豆皮起皱才出锅。炒出的蚕豆,碧嫩鲜香,入口酥软,是极有特色的家常下饭菜。

⑥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大多短暂,鲜蚕豆吃不几天,就会渐渐老去,正如《蚕豆谣》所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这时的蚕豆另有一番风味,可以做炒豆子。把蚕豆放进大铁锅里不停地翻炒,炒到外皮黄黄的,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即止,嚼起来,嚙喘作响,香脆无比。更有手巧的,还将蚕豆泡了,拿剪刀,很细致地一一剪花,做成油炸兰花豆,味道更胜一筹,是不少人儿时的美好回忆。

⑦“田家豆熟逢蚕月,小荚丛生竟类蚕。熟后香葆千颗脱,餐来茧果十分甘。”如今每到蚕豆飘香的时节,我总要抽时间回故乡看看。母亲也总忘不了要我带些新鲜碧绿的蚕豆回城,让我在喧哗的都市也能享受到这原生态的乡野美味。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蚕豆的观赏价值写到其实用价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蚕豆的深情。
B.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名句及《本草纲目》等文献,增添了文章典雅的韵味。
C.第⑤段回忆母亲做葱花蚕豆,采用动作描写、视嗅味多感官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
D.本文标题极富意蕴,借蚕豆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隐喻作者对人生短暂的理性思考。
2.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借写蚕豆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药芬芳

①2012年阳春的正午,我走进这间叫做“春泽堂”的百年中药店,为病中的母亲取药。此时屋外阳光灿烂,小摊小贩的叫卖声和车来车往的喇叭声全被隔在外面了。在中药店里,能感受到一份安静和几丝安全。

②“春泽”,是取自“春天的光泽”之意。我坐在凳子上想,在春天中享受光泽,多好啊。这样想着,我等候抓药的心情就比较悠然自得。我坐的长条凳,木板厚而重,上面的红漆漆面斑驳,可発子依旧是那样的结实。坐上这样一条凳子,心自然也会踏实了许多。

③装中药的木匣子,大小一致,上面一律用规规矩矩的正楷毛笔字写着药名,有数百种药,可抓药的医生目光一扫药方子就能准确无误地走到装那味药的小匣子边,轻轻一抓,数童常常是八九不离十,这就是熟能生巧啊!中药最是讲究配药的分量,多一分少一分则药效有天壊之别。这就是中草药的奇妙之处!我看着抓药的医生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他时或来到案板边看一眼医生开的药方子,时或轻轻拉开那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木匣子,取药,用小秤称,轻轻地抖去一些,确保重量的准确,而后返回案板,将药倒在黄皮纸上或纸袋中,再返回称第二味配药。他们的动作轻而柔,来来往往,脚踩在木地板上也从不会发出巨大空洞的声响。看着这流畅的动作,病人的疼痛仿佛也一下就减轻了许多。在中药店看医生抓药,谁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那抓药的医生本身也是一味药啊!

④药抓好了,医生朝空中轻轻一招手,“喇喇喇”就开始包药了。我暗自称奇,这多像魔术般奇妙神秘啊!仔细看,禁不住哑然一笑,原来看似虚无的空中还垂着一根根的白线呢。抬头望去,蓝瓦下的屋脊上还吊着一个个纺锤形的线圏呢。那些线垂在空中,医生们随手就可包药了,一点也不用担心线会缠在一起解不开。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节省时间,实在是妙。

⑤中药包好了,配药的医生就大声喊出某人的名字。有人应声而起,取药离开,又有人进来坐下。等待的过程,有些淡淡的焦急,也有些心安理得。我看不见医生白口罩后面的表情,但那一双双眼睛却是同样的安铮,同样的会说话,一如中药店里舒缓流淌的时光。与那样的眼睛对视,人自然而然会放下心来。药到自会病除的!

⑥中药成为我眼中飘着草木气息的意象,是在1980年的早春。那年我7岁,跟随着祖父,与中药结缘。祖父喜欢舞文弄墨,但常年的哮喘却让他饱受折磨。在早春的回潮湿气里,祖父用娟秀小楷字体抄写的黄纸药方,带着发霉的味道。这些方子,在如今的我看来,是一张张通往过去的车票。每忆起一张,就会想起一段缓慢的光阴以及光阴里散发的中药味道。

⑦祖父喜欢带着我走在午后的阳光里,拐过几条窄窄的街道,去“邱氏中药铺”拜访邱伯。当祖父和邱老伯拉着家常聊着药方的时候,我就会偷偷溜进屋内。当我跨过中药铺那潮湿的木门槛,一股浓厚而芳香的中药味道,总会扑鼻而来。陈旧的木屋,却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掉了金粉的牌匾,风雨剥蚀的门联以及柔和光线穿过屋檐斜漏的瘦影,让我仿佛遁入明清的旧宅里。我的额头在古老的光线里,闪着不谙世事的微光。黑色的地面,黏搠糊的,像被捣稠的面糊。而黑色古朴的药架子,长满了深藏不露的抽屉。抽屉的表面贴着药材的名称。一味味带着神秘感、可以救死扶伤的药啊!那些药名如同亲兄难弟,铺满了黄纸:半夏、冬青、春不见、莲心、防已、相思子、怀熟地、成秋石、雪里青......

⑧这些药名,有山野自然的气息,有诗情画意,又耐人寻味。

⑨浓厚的中药味,有点呛人,但我还是闻个不停。我拿起药材,细细地品赏,就像欣赏祖父铜皮盒里那些闪光的银元和铜钱。但这些稀奇古怪的药材比“光绪元宝”和“乾隆通宝”可爱多了。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就做一个乡村的药铺郎中算了,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情。如今看来,我是低估了工业文明的力量,西药已经超越了中药,成为了看病的主导。而我当药铺郎中的梦想,也在时间的过滤器里,被淘洗干净。现在我更多的是成年男人的焦灼和忧虑,全然没有了当初站在药铺架前的豪情壮志。

⑩很长一段日子,我和祖父都是在“邱氏中药铺”的木屋度过的。邱老伯在中药铺的后院,给祖父煎菇。黑色的沙钵上面,升腾起一股温情的轻烟。当祖父喝下苦涩的中药,我觉得仿佛一个个生命融入到祖父的血液里。之后,祖父的哮喘有所好转。我们去中药铺的日子就渐渐少了。

⑪最后一次去“邱氏中药铺”依旧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掉了金粉的牌匾,在阳光下异常醒目。幽深、阴暗的木屋,越加衰败,如同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孤独地站在阳光下。我当时还不明白伤感之类的词语,但是一股难过的激流那时却在心中激荡。我感觉眼角有点淋湿,带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和单纯。几年之后,邱老伯先我祖父而去,他的中药铺也被一排崭新的诊所和药房取代了。

⑫周作人在《草木知秋》中说:“生病,吃药,也是现世的快乐呵。尤其是吃中药。”读后我不禁感叹:世上居然还有一个人也如我般从草药中喝出快乐来!回想那些中药颗粒,我就似闻到阵阵的草木芬芳,鼻息间的香气更浓重了。

时光渐逝,病中的我同样垂青于中药的疗效。冰片、半边莲、夏露、荭草、紫藤……这些中草药的名字给我留下了绿色健康的记忆。每当我端着浓浓的中药汤,就仿佛看到草木森森,每次喝下一碗中药汤,胸腔里会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帖感,浑身流动着阳光、雨水与泥土的气息,脯臆间充满了绿色的血。生命应着四季的更替,没有死亡,只有不断的新生与希望。

⑭有时病中喝多了中药,我会带有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我特别喜爱那种药香,常抬起衣袖闻闻那股草木的香气。现在许多中药都被做成了胶蠹,纤纤的中草药被时代换了筋骨,把实用的沟壑填得满满的。即使我吞再多的中药胶囊,衣袖间也不可能挥出草木的香气,胸腔间也唤不回喝中药那种妥帖温柔感了。

(取材于林文钦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写在“春泽堂”抓药时所见景象,传递出中药铺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作者说抓药的医生“也是一味中药”,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中药药理而且医术高明。
C.作者借周作人的话说明中药特有的草木香气带给人自然的生命气息,弥足珍贵。
D.文章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叙写了关于中药的丰富记忆与联想,怀念中不乏惋惜。
2.本文题为“中药芬芳”“芬芳”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3.文章结尾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0-12-24更新 | 1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京味儿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莱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出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一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嘁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出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那些冰块置放在多层木架上,用草垫隔开,最后用草垫木板和土封顶。待来年夏天,这些冰块用于冷藏鲜货食品,制作冰淇淋刨冰。在冰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出清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威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翚,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而伴随着这香味的是可怕的“吊死鬼”。那些蠕虫吐丝吊在空中,此起彼伏,封锁着人行道。穿过“吊死鬼”方阵如过鬼门关,一旦挂在脖子上脸上,挥之不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难免惊叫。

夏夭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想要用文字重建北京城,借此怀念一切与北京相关的回忆,自然引出对北京气味儿的想念。
B.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写北京的气味,同时还穿插了一些民俗谚语,以增添京味儿。
C.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气味是对不同季节的诠释。
D.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让读者体会到了极其丰富的四季特色。
2.理解文中划线的两句话。
(1)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2)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3.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及传达的情感。
2019-04-09更新 | 3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衔春来

吴昌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歌里的小燕子,飞过了童年的天空。后来,坐进教室的我,惊喜地看到,燕子娇俏的身影竟然跃动在语文课本的一幅插图里。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页,字里行间,燕语呢喃,恰似那首儿歌的和声,让春天的课堂也有了别样的韵味。

那幅画里的村子,比我居住的村庄要大,地势要平坦。湛蓝的天空下,柳枝轻拂,如春风梳开的一根根绿辫子,山冈的发髻插满朵朵桃红,一条又细又窄的溪流隔开了屋舍和田地,屋瓦青灰,炊烟乳白,三两只燕子从扶犁春耕的农人头顶侧身飞过。大地朗润,这群乌黑油亮的小精灵,好似早春的天空抽出的一枚枚新芽。望着浅黄色的小嘴和胸前的那绒棉白的羽毛,望着剪刀一样临空叉开的燕尾,耳畔隐约传来清脆的鸣叫----我突然发现,搬进画中的小燕子是如此楚楚动人。

燕子亦是玲珑的迎春花,燕子归来,万物算是真正有了春的眉眼。

就在某个不经意的早晨,村庄的上空倏然传来燕子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鸣叫,好似一群归乡的游子,打开翅膀拥抱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拥抱着抬头送出笑脸的乡亲。它们和父老乡亲问好,并自由翻飞在歌声里,每一个音符都生着桃红的酒窝,就像花朵爬上春天的枝头轻声耳语----又一年春暖花开,我们回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燕子和农人一道进入春忙。它们要趁着春光,在屋檐下垒出新巢,要赶在秋收时节,将村里丰收的喜讯带给南方,带给更远的天空。“燕子垒窝,好事多多”,乡间人认为,燕子是和气的鸟,吉瑞的鸟,勤劳的鸟,垒巢在自家屋檐下,一定是衔着春风的口信而来的。紧跟农事的燕子,比农人起得更早一些。东方泛白,就开始忙活起来,它们结伴飞向临水的稻田,或者离山泉不远的水塘边,用乖巧的小嘴将泥土和流水搅拌匀称,然后朝着家的方向,一趟接着一趟街回早春的新泥,仿佛沾染在舌尖上的这抹土香,也能咂摸出浓浓的花香、麦香、稻香。

它们事先在屋檐下,或者农家房屋的横梁上,选准一处向阳的宅基,要用膏脂般细腻的泥土,完成一个三面临空的建筑。一双衔泥的燕子,就是一对春天的情侣,彼此默契地将豆粒大小的春泥裹着绒细的草木,一圈绕着一圈,完成泥水和光阴的针织。它们心中一定装着家的模样。小燕子扑棱着双翅,鹅黄的巧嘴熟稔地反复垒砌、夯实、涂抹、熨帖,那些新鲜的、泛着大地原香的泥土,照着花瓣的模祥紧紧簇拥在一起。起初是一个弧形的轮廓,渐渐织密,好似五指并拢半握的拳头,更像一只风干的葫芦,居中剖开掏去瓜瓤后浑然天成的一只水瓢。一只只燕子,俨然是手法娴熟的木匠、瓦匠和泥匠,让低垂的巢穴悬空紧扣在屋檐下,并用短喙在巢身雕刻出波浪般细密的底纹,如紧裹着鱼鳞的外衣。

犁铧般穿梭在天空的燕子,或许是大自然另一种手法的春耕春播。这些带着春讯和使命归来的精灵,不就是天空自南向北撒出的一粒粒种子吗?它们落脚在这片广袤丰腴的土地上,翻种每一寸光阴,并迎着春光在农家屋檐下生根发芽。它们衔来的不仅仅是筑巢垒窝的一草一泥,亦是复苏万物的春风春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和它们一样玲珑的燕窝里,燕子们很快就会哺育出新的生命,并一一送上季节的天空,就像大地为春天送上的漫天礼花。

春深,燕子的新巢在屋檐下落成。此时,枝头卸下百花的妆容,一枚枚青涩的果实褪去花衣,露出毛茸茸的小脸。此时,忙碌了一个春天的情侣,终于可以在土墙泥屋里孕育爱的果实。在春天的最深处,它们出入相随,爱的私语如屋檐下的铃铛,是那祥清脆悦耳,亦是那般打动人心。

它们时常从巢穴里探出头,望着不远处的那一汪深绿的田野,望着和农人齐腰高矮的庄稼,望着被果实压低的枝头,禁不住再次张开翅膀,贴近这片即将被知了的喷呐迎进夏日的土地飞翔。此刻,仿佛有一片无边的麦浪在它们视线里翻滚,就像它们来途穿越的那片大湖,翻越的那座高山,在金黄的阳光下汹涌着、起伏着、铺展着-这是良田里的大江大河, 是被春天高高托起的又一个丰年。

它们深情地俯瞰着故乡的田园、村舍、草木和亲人,用呢喃的燕语传递口信----春天被我们衔回来了,在大地之上,在每一个老农紧握的手心里,就像归来时,天空紧握着我们那样,生怕从云朵的指缝间滑落。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以时间为序对燕子的活动进行叙写,层次清晰;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刻画了燕子的形象,抒发了情感。
B.文章从燕子的视角直接描写了眼前的深绿田野、果实压低的枝头和无边的麦浪,表现了燕子对大地的深情,角度新颖独特。
C.文章详细描述燕子筑巢的过程,表现了它勤劳能干,而“或许是大自然另一种手法的春耕春播”就使读者联想到勤劳的农民。
D.文章末尾写燕子“深情地俯瞰着故乡的田园、村舍、草木和亲人”,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深情歌咏。
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燕子衔春来”的含义。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绘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插图?请简要分析。
2020-06-19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