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111074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尔木的诗意

徐迅

在有着湿漉漉诗意的德令哈逗留了一晚,我们便直奔格尔木。映入眼帘的便是戈壁、沙漠、荒丘。漠漠荒原,一簇簇、一丛丛,灰绿的骆驼草呈现在眼前,单调、枯躁、乏味……让人昏昏欲睡。

进入格尔木市时,已是下午时分。当“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城市一下子如戈壁滩上突然而降的绿洲,真实地呈现在面前时,我心里没有一点激动。在我眼里,格尔木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与我们内地常见的任何城市已经毫无二致:宽敞的公路、林立的楼房、蜂拥的商店和超市,花花哨哨,让人目不暇接的广告牌匾、各种招幌……所有小城的繁华和生机,都千篇一律,一样地淹没在现代化的声浪里。所不同的是,由于人烟稀少,格尔木城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旷亮,有一丝人们察觉不到的安详。

格尔木,蒙古语是“河流密集的地方”的意思。当地人告诉我们,格尔木河流纵横,柴达木盆地最大的两条河都在这里,能够叫得上名字的河流就有昆仑河、舒尔干河、格尔木河、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托拉河、东台吉乃尔河、大格勒河,等等。仅格尔木河,它的上游和下游汇聚或分流的大小河流就有数十条之多。在人们浪漫的想象里,这些河流就宛如谁在天上挥舞的哈达,涌动着春天斑斓的色彩。众多的河流,滋润着柴达木干枯的土地,养育着柴达木儿女……它们聚集蓬勃的生命,涵养着一首首生命歌唱,也深藏着格尔木人生存的密码与奥秘……

但与德令哈相比,格尔木委实显得年轻。

这座城市的出现与一名叫慕生忠的将军有关——如果说,台吉是德令哈那座城市的父亲,那么,我们可以说格尔木城的“生父”便是慕生忠将军了。

慕生忠将军,人称“青藏公路之父”。他是陕西吴堡慕家塬村人,半生的戎马生涯,曾有两次与西藏接触的经历。就是这种经历,使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切断25座横亘的雪山,在青藏高原修出一条“天路”——说到做到,1954年的夏天,他主动请缨,率领一支队伍苦战7个月零7天,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真的修筑了一条2000公里长的公路。

慕将军把队伍带到格尔木。当时,望着皑皑的雪山,浩瀚的戈壁,不断起伏的沙丘和连绵的芦苇……满目荒凉,战士们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懊恼、沮丧和绝望……仰望苍天,他们长叹:“格尔木在哪里?”一听这话,慕生忠将手中的铁锨往地上一插,豪迈地说:“格尔木就在这里!”接着,他左手撩着皮大衣,右手一挥,说:“同志们,我们把帐篷撑到这里,这里就是格尔木!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做第一代的格尔木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本色是诗人。将军的这番话掷地有声,盖过所有的边塞诗,成就了一首史诗——一首英雄的史诗,也成就了格尔木城。

共和国历史记得,为青藏高原这条大动脉,很多战士都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了下来。有人统计,这里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762位……青藏公路作证:这公路上的每一块里程碑都象征着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驮负昆仑,驮负着青藏线,早化成了路边一簇簇生命力旺盛的骆驼草……

著名的军旅作家,走遍青藏高原的王宗仁先生对慕将军当年挂在昆仑桥头的马灯念念不忘。他曾写过一篇名叫《马灯里的将军》的散文,说,他看过那一盏马灯,那马灯至今浑身已锈迹斑斑。底座也有几处凹陷。但他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马灯依然会光芒四射,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光波的姿势,照亮当年的筑路工地……他相信,这盏马灯就是将军的第三只眼睛,灿灿的光亮就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

遗憾的是,在格尔木城我没见到那一盏马灯。盘桓在格尔木将军楼公园,我倒是瞻仰了当年将军亲手种植的一株柳树。

将军楼公园坐落在市区的西北角。那里,纪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的天路纪念塔,耸入云端。穿过那塔,就看到将军楼了。那两层小楼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屋子坐北朝南,在岁月无情的风霜的侵蚀下,楼房的砖墙尽管变得斑斑驳驳,门窗的玻璃布满历史的烟尘,但在夕阳的抚慰下,却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仿佛在向游人诉说格尔木半个世纪历史的沧桑。站在二楼,久久凝望广场上将军的半身塑像,此时,落日的余晖正好映照在他那凝神的双眸上,看将军那神情,仿佛他还沉浸在60多年前他和战友们修建青藏公路那过往的岁月……而在他的对面,他当年种植的松柳树在高空中蓬散开来,与他遥遥呼应……顺着高大的柳树,我把眼光投向高迈的天空,依稀看见将军在格尔木荒原上挥舞的一双大手,心里充斥着一种豪迈、沧桑之气。

(摘编自《柴达木的诗意》,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具体介绍格尔木的河流,并将其喻为“谁在天上挥舞的哈达”,它们滋养着格尔木人的生命,深藏着格尔木人生存的密码与奥秘。
B.文中多次提及德令哈,是为了将其与格尔木进行对比:德令哈有着湿漉漉诗意凸显出格尔木缺乏诗意,德令哈的古老凸显出格尔木的年轻。
C.文中人物描写十分传神,如“插”铁锨、“撩”皮大衣、“挥”手的动作以及“格尔木就在这里”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慕将军的豪迈果断、英勇无畏。
D.文章插叙王宗仁散文《马灯里的将军》,从另一个侧面展现慕将军光辉形象,与作者笔下的将军形象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可谓别具匠心。
2.一、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题为“格尔木的诗意”,为什么要花大半篇幅写慕生忠将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八月末

梁衡

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的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在城里办完事,主人说:“怕这时坝上已经转冷,没有多少看头了。”我想总不能枉来一次,还是驱车上了草原。

②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

③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④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们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⑤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

⑥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

⑦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上苍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上苍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与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

⑧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这才是高级。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⑨呜呼!草原八月末。大矣!净矣!静矣!真矣!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

⑩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比喻等手法,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写出眼前草原的开阔、静谧、干净。
B.文章第④段“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写草原的静谧。
C.作者认为无花的八月末的草原具有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蕴含着自然美的韵律。
D.文章第⑦段提到“主人”的惋惜,意在对比,讽刺其审美未超出对迷眼繁花的欣赏。
2.作者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于“美”的体验,请结合《红楼梦》中的一处情节,谈谈你对这种“美”的理解。
2020-12-18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勃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不太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所代表的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能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地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二十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授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慕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钢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语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正的世界。
C.文章写到安葬马克思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进入公墓必须先交费,说明无产阶级事业在西方已难以为继。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意蕴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2.本文的标题为“马克思之墓”,但文章开头却用了很大篇幅写英国“名流”的塑像和纪念碑,有什么用意?
3.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概括说明。
2019-11-22更新 | 2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望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地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B.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C.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教训和经验,那就是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
C.“竞相在望出窜,共争一池春色”,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3.下列对文中所引诗句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
B.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赶上一塘荷的盛宴的欣喜之情。
C.引用乐府《采莲曲》,引发联想想象,表达作者置身荷丛的惬意,情景交融。
D.文章多处引用诗句,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章语言美感。
4.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020-04-26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