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03 题号:114679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地深处的温暖

任林举

长春的雪,从来都不是寻常的飘落,而是弥漫——无边无际的弥漫。

洁白的雪花飞满苍穹,天地之间就没有了界限。苍茫里,是谁在飞针走线?一针紧似一针,反复牵引着人的目光,一时竟分不清雪花是从天上落下,还是从地上飞起。街道、河流、田野、房屋等等,地上一应事物之间的边界和轮廓,都在雪中变得模糊。

四十多年前,1978年10月,我还未满十六岁,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次走在长春的大街上。那时候,年少懵懂,刚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出来,不知道要怎样面对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城市和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在,这座城市已经给我预备好了可以埋头阅读的书桌,还有可以倒上去酣睡的床铺。

仿佛一夜之间,一睁眼,我就遇到了那场雪。寒风退避,雪落无声,有几分暖意,有几分温柔,温柔得让人心软。过去,我是经常站在乡村的雪中向往城市的;如今,我开始站在城市的雪中幻想未来。

天已经断续下了两日的雪,仍无意停止。我和相识不久的同学们,手拉手走在雪中。

积雪在我们的脚下吱吱呀呀,传达出时缓时急快乐的声音。

我们从学校的东门出发,穿过平阳街,穿过解放大路,一直向春城电影院进发。那天晚上要上演的电影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名字叫《吉鸿昌》,当时各大中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竞相包场,一票难求,长春市仅有的几家电影院需要不间断播映。因为我所在的学校在院校里排位并不靠前,所以场次就排到了半夜。

时值午夜,市内的公交车已经全部停运。而那个年代,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几公里的路程,只能靠双脚一步步丈量。从开放的儿童公园东门进入,西门穿出,进入最负盛名的人民大街,右行八百米就到了大名鼎鼎的人民广场。广场上的纪念碑巍峨、高大,我们从纪念碑前走过,夜晚宁静异常,只有我们一行人脚下发出的沙沙踏雪声。

那天,回来的路上,大家毫无睡意,每个人都很兴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另一部电影的主题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中间相隔多少坎坷与周折,又相隔多少场风霜与雨雪,已经无法准确统计。当我再一次走在一场纷飞的雪中,长春这个让我一度成为过客的城市,慷慨地许给我一个可以躲避风雨的居所,我在长春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经年。我不再青春年少,但却如一棵把根扎得很深的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深处的温暖。

也是午夜,也是在人民大街,大街两侧高楼林立,夜晚的街道灯火通明,五光十色,大街上的车流拖着一条光的尾巴往来穿梭,将整条街道描述成一条色彩的河流。

那个晚上,我和一位老师在他的家中秉烛长谈。我静静地聆听着他对我的叮嘱,从生活到修身,从工作到文学,从现在到未来,从理想到信念……他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优长;懂得了放弃与坚守,学会了敬畏和勇敢。

我深深地知道,此夜不同寻常,但却不知道窗外正无声地下着一场大雪。当我深夜离去时,老师执意要出门送我,并执意要站在大雪中陪我候车。雪花大朵大朵地落在他已经不再浓密的头发上,落在他已经微驼的背上和他表情凝重的脸上。那情景,让我感觉我可能正面对一次隆重的远行。但我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多年之后,当我回想起那晚雪中的情景,我的心会涌起怎样的波澜。

转眼又是十年,城市仍然像一张没有画完的图画,在扩展,在丰富,虽然还没有最后完成,但却比以往更加丰满、绚丽。而我却单单因为它的雪,因为它纯净的白色,就心怀依恋。从最初的雪,到后来许多场雪,种种的情景、种种的经历、种种的故事,已经让我深深认定,长春的雪就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美好机缘。

冬天再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棵树如果在一座城市把根系扎得太深,就已经不再是一棵树,而是城市固有的一个部分。它在岁月中汲取的一切,如今都要反哺给岁月;它在城市中所得的一切馈赠,如今也将回馈给城市。

那天,突然接到老友的电话,不为别事,就是一份来自好友的关切。我们畅叙交流,一抬眼,又是一场纷飞的大雪,从天空飘向大地,又从窗外飘到窗里,在我的身前、身后、头顶以及生命深处——弥漫。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满十六岁的“我”带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从偏远乡村来到长春时,心中既有面对陌生城市的迷茫,也有找到安身之所的庆幸。
B.“我”对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吉鸿昌》前后的相关细节仍记忆深刻,是因为作者从小的生活经历让他非常珍惜能包场看电影的机会。
C.文章两次提到一棵根系扎得很深的树,“我”就如同这棵树,在和长春数十年的相互陪伴中,逐渐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D.作者善于用场面描写来展现自我的生命体验,全景式描写与细节特写兼而有之,同时也注重在描写中穿插“我”丰富的内心感受。
2.作者是如何通过“雪”来展开叙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在长春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哪些“温暖”。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俺是一棵老柳

李木生

总觉有根,能往土里扎,不然怎么就叫木生?莫名地凡树都亲,哪怕在国外,又不用翻译,一下子就能与树熟知起来、情动起来、交流起来,流连忘返。哪怕是一根斜临于水面的枯木,也会驻足寻思它的前生今世,怜惜得不行。有些树,高大得仰视也不能尽观,就会围着树细细打量,仿佛面对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还不能尽兴,又会俯下身子久久地看它贴在地上的树影。哪怕是荒原上一株孤单的荆棘,低矮在脚踝处,照样能看出它无尽的好来,让心柔软得如融雪一般。好多年前,在孔子的尼山,见过好多裸露着粗根的柏树,会担心大风或急雨时,吃力的根受不了,让树遭难。至今,还会在梦里遇到它们,正一锹一锹地为它们培土。

我的前世或者就是一棵树。如果是,会是一棵什么树呢?

有朋友说我是棵岩柏。想想,岩柏的孤独与岩柏的冷峭,我都不能达到。自己思量,我就是一棵柳树吧,一棵长在荒野上的老柳。

柳有草性,多,还随和,有点土就能成活。虽然还叫“杨柳”,其实哪有杨树的直捋与华美?白生生的杨树,还有巴掌大的叶,夏日里能在风里唱好多的歌。柳树自知粗陋,放任着糙还黑的身子,也不管是道旁沟边,只是随形就势、不分正斜地生长。实诚处世,倒不实憨,虽不能歌,却也自性自在地细语,窃窃地。当然不会有凤栖凰居,倒是与老鸹麻雀打成一片,任由它们落脚,造窝,生儿育女。其实柳树并不只是细语,中年以后,遇到强横的风,也会呜呜地叫着愤怒与悲伤。不像杨树多在风和日丽时哗哗啦啦地唱赞歌。

童年的时光多是艰辛与苦楚,饥饿伴随着没头没尾的运动,有时会绝望到看不到一点出路。稀薄的温暖与欢乐里,总会有柳树的影子。穷日子最怕严冬,柳树通人性般年年干枯了一些枝条,被风摇落,再被村上的小小子小妮子抢到手,就成了灶下最好的烧柴。我们这些冻得鼻涕老长的小小子,还会有一根或榆林或枣木的“把棍子”,瞄准了柳树上稍稍粗点的干被投掷,我们叫“投干棒”。有时一个干枝,需要投掷十数下才能将其砸下来。熬过了寒冬,柳树又会早早地见芽,在仍然寒冷肃杀里悄悄地让枝条变青、发芽。等到阳光真的有了暖和的意思,柳花就或黄或绿一串串地开了。我们这些小小子,又会折下一段粗一点的柳枝,捏捏拧拧,等到皮与干分离,将白生生、湿漉漉的干抽出,青青的皮便如蛇蜕般独立。欣喜着将皮的一头捏扁,用指甲轻轻地刮起一点浮皮,像唢呐扁扁的哨嘴子,就可以吹出亮亮的绿莹莹的声音来。

柳树随和,枝条最柔,依风摇摆间,就用朴实的情意将一冬的冷峭熨抚得软绵欣然。它的花与芽,比迎春还早,一树树的嫩黄浅绿,薄雾般、梦幻般、轻纱般地飞舞于寒冷里,让阳光、让细雨,都饱含了诗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留之间,载承了多少人间挚诚的情怀。灞桥两岸,依依的杨柳,是否还有或浓或淡的古意?

平凡而又似乎柔弱的柳树,当然从不入名贵的行列,便如野草一般,常常地经受折擗与砍伐。但是柳树似乎不怕,刀斧之后,它却不死,从容地迎候春天。哪有没有春天的世道?春天一到,就在那些刀斧肆虐处,便有新枝不可遏制地生长出来,断一枝长十枝。就是将它斩首,它也不死,还是要生长不已。我总是不大相信胜王败寇的所谓历史,总能从历史的夹缝中,看到一些真相。比如那个失败的刑天,就是我所佩服一位反叛者——“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谁能说入乡随俗的柳树,就没有“操干戚以舞”的精神?

窗外,万木争春里,就有一片绿的云雾,那就是柳了。垂下万千的枝条,却满是生长的精神。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爱树写起,以自己想成为一棵老柳的缘由展开,又以对老柳的赞叹作结,写景生动细致,情感真挚动人,读来感人至深。
B.文章开头,不论是对临水枯木的怜惜、围绕高树细细打量,还是柔软地看着荒原的荆棘、对尼山柏树的担心,都是为了与柳树作对比。
C.文章以“俺是一棵老柳”为题,采用了借柳写人、人柳对应的方法,在对柳树的赞美中,表达自己想要拥有平凡却坚强的美丽人生。
D.文章叙事写景,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手法,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2.请赏析“其实柳树并不只是细语,中年以后,遇到强横的风,也会鸣呜地叫着愤怒与悲伤,不像杨树多在风和日丽时哗哗啦啦地唱赞歌”。
3.作者为何说“自己思量,我就是一棵柳树吧,一棵长在荒野上的老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07-31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于增会
暮秋的芦苇荡是最令人感怀的。一束束顶在枝头的芦花,汇成一片银色的世界,绵延起伏,簇拥着涌向天际。漫天飞舞的花絮,更像纷纷扬扬的雪花,飘到哪里哪里就蒙上一层薄薄轻纱。如血的残阳投下万道金光,染得苇海红彤彤的,就像青春之火在燃烧。如此的凄美,谁能感觉到芦苇已垂垂老矣!
环顾四周,却是满目萧条,一片凋零。野草、闲花,衰败了,腐烂了,有的还在冷风面前蜷缩着身子,瑟瑟地发抖。苇梢上,日夜厮守着的小鸟也拍打着翅膀鸣叫着远去了。回头再看芦苇,却依然顶天立地地挺立着,不屈不挠,宁折不弯,俨然向严寒挑战的斗士。
我默默面对芦苇。芦苇无言,我亦无言。这时我才领悟到,这无言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理解。是呀,芦苇该说些什么呢?当初,尖尖的芦芽破土而生,红中透粉,紫里藏青,那婀娜的身姿,是何等风光!枝叶舒展开来,绿浪涌动,流碧滴翠,那绿色的辉煌,又是何等壮美!而今,令人陶醉的绿色消逝了,观者如云、好评如潮的热闹场面不见了,一时间成了被人遗忘的一隅,或许还招来误解甚至投以鄙视的目光。如此大的反差,在一般人看来,该是怎样的孤寂与迷茫呀!芦苇呢?容颜的衰老,并没有改变它顽强不屈的本性;没有了鲜花与掌声的沉寂,并没有摧毁它矢志不渝的信念。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
那么,垂暮之年的芦苇,除了刚毅不屈,还能做些什么呢?我站在苇岸,默默地想着。一阵冷风吹来,透过浓密的芦林缝隙,我看到,干枯的叶片不时沙沙飘落下来,轻轻堆在自己的根基。这分明是在为后代的蓄势待发培植着沃土。脚下,松软土层下裸露的根,盘根错节,牢牢拥抱着大地,好像还在顽强地拓展着、延伸着。再看原野、路旁、溪边、湖畔,那些随风送去的芦花,紧紧依附着泥土,似乎还听到嗞嗞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呵,这不是新的生命旅程即将扬帆了吗!我蓦然发现,这一切都是在轻盈与愉悦中进行的。在一声不响地完成了这些越冬的准备之后,苍老的芦苇便静悄悄倒伏下去(或被人割了去),给后代留下一片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此时,我忽地想起不知谁说的一句话: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这“四美”,可以说芦苇全占尽了。这美,是崇高的,壮丽的,撼人心魄的。
风越来越大了,带着几分依恋我匆匆离去。渐渐的,随风俯仰的万千枝干模糊起来,
可它的身影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
1.文章的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芦苇的不寻常?请作具体分析。
答:                                                                                
                                                                                    
2.文中说芦苇有“矢志不渝的信念”,这信念指什么?
答:                                                                               
                                                                                    
                                                                                    
3.作者赞美芦苇“如此的平淡,如此的宠辱不惊,何等可贵啊!”如果联系到人,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答:                                                                                
                                                                                   
                                                                                   
4.作者对秋苇的叙写及抒情,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016-11-18更新 | 3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哀韦杰三君

朱自清

①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我第一回见他面时就这样想。这一天我正坐在房里,忽然有敲门的声音;进来的是一位温雅的少年。我问他“贵姓”的时候,他将他的姓名写在纸上给我看;说是苏甲荣先生介绍他来的。苏先生是我的同学,他的同乡,他说前一晚已来找过我了,我不在家;所以这回又特地来的。我们闲谈了一会,他说怕耽误我的时间,就告辞走了。是的,我们只谈了一会儿,而且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话;——我现在已全忘记——但我觉得已懂得他了,我相信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②第二回来访,是在几天之后,那时新生甄别试验刚完,他的国文课是被分在钱子泉先生的班上。他来和我说,要转到我的班上。我和他说,钱先生的学问,是我素来佩服的;在他班上比在我班上一定好。而且已定的局面,因一个人而变动,也不大方便。他应了几声,也没有什么,就走了。从此他就不曾到我这里来。有一回,在三院第一排屋的后门口遇见他,他微笑着向我点头;他本是捧了书及墨盒去上课的,这时却站住了向我说:“常想到先生那里,只是功课太忙了,总想去的。”我说:“你闲时可以到我这里谈谈。”我们就点首作别。但我常是这样想: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③钱先生有一日告诉我,说韦君总想转到我班上;钱先生又说:“他知道不能转时,也很安心地用功了,笔记做得很详细的。”我说,自然还是在钱先生班上好。以后这件事还谈起一两次。直到三月十九日早,有人误报了韦君的死信;钱先生站在我屋外的台阶上惋惜地说:“他寒假中来和我谈。我因他常是忧郁的样子,便问他为何这样;是为了我么?他说:‘不是,先生很好的;我是因家境不宽,老是愁烦着。’他说他家里还有一个年老的父亲和未成年的弟弟;他说他弟弟因为家中无钱,已失学了。他又说他历年在外读书的钱,一小半是自己休了学去做教员弄来的,一大半是向人告贷来的。他又说,下半年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呢。”但他却不愿平白地受人家的钱;我们只看他给大学部学生会起草的请改奖金制为借贷制与工读制的信,便知道他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

④我最后见他,是在三月十八日早上,天安门下电车时。也照平常一样,微笑着向我点头。他的微笑显示他纯洁的心,告诉人,他愿意亲近一切;我是不会忘记的。所以我现在又想,他毕竟是一个可爱的人。

⑤三月十八日晚上,我知道他已危险。第二天早上,听见他死了,叹息而已!但走去看学生会的布告时,知他还在人世,觉得被鼓励似的,忙着将这消息告诉别人。有不信的,我立刻举出学生会布告为证。我二十日进城,到协和医院想去看看他;但不知道医院的规则,去迟了一点钟,不得进去。我很怅惘地在门外徘徊了一会,试问门役道:“你知道清华学校有一个韦杰三,死了没有?”他的回答,我原也知道的,是“不知道”三字!二十一日早上,便得着他死的信息——这回他真死了!他死在二十一日上午一时四十八分,就是二十日的夜里,我二十日若早去一点钟,还可见他一面呢。这真是十分遗憾的!二十三日同人及同学入城迎灵,我在城里十二点才见报,已赶不及了。下午回来,在校门外看见杠房里的人,知道柩已来了。我到古月堂一问,知道柩安放在旧礼堂里。我去的时候,正在重殓,韦君已穿好了殓衣在照相了。照相毕,入殓,我走到柩旁:韦君的脸已变了样子,我几乎不认识了!他的两颧骨突出,颊肉瘪下,掀唇露齿,哪里还像我初见时的温雅呢?这必是他几日间的痛苦所致。唉,我们可以想见了!我正在乱想,棺盖已经盖上;唉,韦君,这真是最后一面了!我们从此真无再见之期了!死生之理,我不能懂得,但不能再见是事实,韦君,我们失掉了你,更将从何处觅你呢?

⑥韦君现在一个人睡在刚秉庙的一间破屋里,等着他迢迢千里的老父,天气又这样坏;韦君,你的魂也彷徨着吧!

(有删改)

注①韦杰三(1903~1926),广西人。1925年考入清华。1926年3月18日参加爱国游行,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反动政府杀害。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忘记与韦杰三初次见面时谈话内容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的韦杰三还不引人注目,另一方面是谈话的时间短。
B.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写“三·一八惨案”的经过,但文章的内容却鲜明地反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三·一八惨案”。
C.文章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使作者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
D.本文的语言虽然朴实自然,可是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着作者深沉而强烈的爱憎情感,这也使文章内容十分真切感人。
2.作者反复写韦杰三“是一个可爱的人”,请分析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在第④⑤段中不厌其烦地叙写表时间的数字,请探究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
2019-08-23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