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15875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躺椅,老牛没事就躺在椅上摇着把破蒲扇,吹着悠悠的凉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到填饱肚子的地方,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铜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了吗?”

老牛瞧也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拦住。折扇男人推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是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康亲王写的!”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的亲笔题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一年也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老牛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那把破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秘诀,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显然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文章中老牛作为卖饼者,从职业里参透人生,将职业与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他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C.文章中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有性命之忧。
D.文章中老牛说“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表面上指饼的特点,实际上道出了老牛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文章运用伏笔手法,对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始终没有明确的说明和交代,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C.文章写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行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D.文章中老牛对张老爷、身份显然不一般的折扇男人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人物形象。
3.文章中老牛的高超饼艺主要是采用哪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4.文章以“留一饼”为题,有哪些内涵?试加以简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者(节选)

鲁迅

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那时我在S城,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此外还有许多零碎的话柄;总之,在S城里也算是一个给人当作谈助的人。有一年的秋天,我在寒石山的一个亲戚家里闲住;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

这也不足为奇,中国的兴学虽说已经二十年了,寒石山却连小学也没有。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但也很妒羡,说他挣得许多钱。

到秋末,山村中痢疾流行了;我也自危,就想回到城中去。那时听说连殳的祖母就染了病,因为是老年,所以很沉重;山中又没有一个医生。所谓他的家属者,其实就只有一个这祖母,雇一名女工简单地过活;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这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谓异样之一端罢。

寒石山离城是旱道一百里,水道七十里,专使人叫连殳去,往返至少就得四天。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

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聚集了一屋子,豫计连殳的到来,应该已是入殓的时候了。寿材寿衣早已做成,都无须筹画;他们的第一大问题是在怎样对付这承重孙,因为逆料他关于一切丧葬仪式,是一定要改变新花样的。聚议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总而言之:是全都照旧。

他们既经议妥,便约定在连殳到家的那一天,一同聚在厅前,排成阵势,互相策应,并力作一回极严厉的谈判。村人们都咽着唾沫,新奇地听候消息;他们知道连殳是吃洋教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两面的争斗,大约总要开始的,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外的奇观。

传说连殳的到家是下午,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族长们便立刻照豫定计画进行,将他叫到大厅上,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题,而且大家此唱彼和,七嘴八舌,使他得不到辩驳的机会。但终于话都说完了,沉默充满了全厅,人们全数悚然地紧看着他的嘴。只见连殳神色也不动,简单地回答道:

都可以的。

这又很出于他们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担都放下了,但又似乎反加重,觉得太异样,倒很有些可虑似的。打听新闻的村人们也很失望,口口相传道,奇怪!他说‘都可以’哩!我们看去罢!都可以就是照旧,本来是无足观了,但他们也还要看,黄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满了一堂前。

我也是去看的一个,先送了一份香烛;待到走到他家,已见连殳在给死者穿衣服了。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那穿衣也穿得真好,井井有条,仿佛是一个大殓的专家,使旁观者不觉叹服。寒石山老例,当这些时候,无论如何,母家的亲丁是总要挑剔的;他却只是默默地,遇见怎么挑剔便怎么改,神色也不动。站在我前面的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大,便发出羡慕感叹的声音。

其次是拜;其次是哭,凡女人们都念念有词。其次入棺;其次又是拜;又是哭,直到钉好了棺盖。沉静了一瞬间,大家忽而扰动了,很有惊异和不满的形势。我也不由的突然觉到:连殳就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荐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地发光。

大殓便在这惊异和不满的空气里面完毕。大家都快地,似乎想走散,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悲哀。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来曾豫防到,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迟疑了一会,就有几个人上前去劝止他,愈去愈多,终于挤成一大堆。但他却只是兀坐着号咷,铁塔似的动也不动。

大家又只得无趣地散开;他哭着,哭着,约有半点钟,这才突然停了下来,也不向吊客招呼,径自往家里走。接着就有前去窥探的人来报告:他走进他祖母的房里,躺在床上,而且,似乎就睡熟了。

隔了两日,是我要动身回城的前一天,便听到村人都遭了魔似的发议论,说连殳要将所有的器具大半烧给他祖母,余下的便分赠生时侍奉,死时送终的女工,并且连房屋也要无期地借给她居住了。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当不住。

恐怕大半也还是因为好奇心,我归途中经过他家的门口,便又顺便去吊慰。他穿了毛边的白衣出见,神色也还是那样,冷冷的。我很劝慰了一番;他却除了唯唯诺诺之外,只回答了一句话,是:

多谢你的好意。

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七日毕。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魏连殳的基本情况,也交待了魏连殳生长的社会环境,为下文情节发展做出铺垫。
B.鲁迅在小说中,一直关注“看客”现象。本文段中,本着关心魏连殳的村人,也属于“看客”群像。
C.葬礼后魏连殳的一哭,不仅是对祖母逝去的痛心,也是对自己人生失望的宣泄。这一情节与他和人交流时的“冷冷的神色”,引起读者的深思。
D.魏连殳与村民和本家的关系,是“新党”与“旧世俗”关系的象征,是五四之后知识分子与传统大家长关系的暗示。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小说主题的多元化。
2.文学史上有一群人被称为“多余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有高尚的理想,不满现实,却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成为一个苦闷忧郁的多余人。据此简要说明魏连殳被称为“多余人”的原因?
3.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及作用。
2021-07-01更新 | 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半张纸

[瑞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那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画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画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日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于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开头,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情低沉的情感基调。
B.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实时地穿插了一些议论。如第七段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有效地拓展了文章的深度。
C.小说结尾“他高高地抬起了头”,与开头写主人公“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相呼应,都表现了他内心的坚强。
D.小说在“半张纸”上机械记的名称和号码,对主人公来说却饱含情感,半张纸溢出了物质的层面,成为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2.请结合文本分析第一段中“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这句话的内涵。
3.小说中有哪两条时间线?这样的时间处理有怎样的妙处?
2021-09-13更新 | 1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蒙古马

申平

那匹蒙古马,是赵氏家族的荣耀。它,就葬在赵家的祖旁。每年赵家子孙烧香祭祖的时候,也要给它烧上一炷香,拜上几拜。

蒙古马的故事,在赵家人的口中已经讲了三代了。但是这年,他们却突然闭口不提了。村里人主动问起,他们也是支支吾吾。

这倒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了。人们一边重复着那耳熟能详的蒙古马的故事,一边开始四处打探消息。

有关蒙古马的故事,听过的人都说来劲儿。

原来赵家的爷爷,曾经是出类拔萃的木匠。在这方圆百里的地界,一提赵木匠,人人都竖起大拇指。起初,赵木匠靠着两只脚、一副担子行走四方。后来,他给蒙古族老乡打家具,人家没有现钱给他,就给了他一匹蒙古马顶工钱。从此,赵木匠外出就有了脚力。

蒙古马本身就是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品种。赵木匠的这匹蒙古马,更谈不上威武雄壮。但有一点,毛是黑色的,四蹄是雪白的,正好应了“乌云踏雪”之说。

赵木匠就整天骑着他的“乌云踏雪”走村串户,翻山越岭。他和这匹蒙古马之间,渐渐结成了形影不离、生死与共的关系。

这一天,赵木匠又骑马外出了。就在他走后不久,村里来了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人。他们找到村主任,让村里人都到打麦场集合,有马的都要牵上,原来是来和村里人赛马的。

赛马,庄稼人只听说过。再看他们牵来的马,一匹匹灰头土脑,都是些拉车犁田的料,哪上得了台面!日本人见了,一个个面带嘲笑。再看他们骑的东洋战马,一匹匹高大漂亮,往那儿一站,威风凛凛,吓得本地那些马老往后躲。日本人更猖狂了,通过翻译叫道:“中国的马,你们敢不敢应战?只要你们跟着跑,就算你们赢!”

满场的人大眼瞪小眼,没有一个敢应战。日本人就乘机轮流讲起日本民族如何优秀,你们支那人不但人不行,马也不行,必须接受我们统治的道理来。

要吃晌午饭的时候,赵木匠骑着“乌云踏雪”回来了。他远远看见村人都在打麦场上站着,就直接走过去看究竟。

这时候,翻译官又在叫喊:“几位太君的训话,都听清了吧?咱们就是人也孬种,马也孬种!我再问一遍,到底有敢应战的没有?”

日本人在马上哈哈大笑,就连他们的马也跟着刨地嘶鸣。

众人都低下头去。这时,只听赵木匠吼了一声:“你们别欺负人,我跟你们比!”

赵木匠喊着,双腿一夹,“乌云踏雪”冲了过去,和日本人那几匹高头大马站在了一起。这一比就更看出悬殊了,赵木匠不但马矮小,他还穿着旧棉袍,戴顶破毡帽,哪里像个比赛的?日本人看着他,一脸不屑,挥着手说:“你,先跑的干活!”

但是赵木匠竟然不肯。在商定好路线之后,铜锣一响,几匹马一起冲了出去。

谁都没有想到,赵木匠的“乌云踏雪”居然有如神助,像一道闪电,一眨眼就飞到了天边,再眨眼已经飞回来了,把那几匹东洋战马,甩得七零余落。“乌云踏雪”到了半天,那几匹马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村人拼命拍手叫好。那几个日本人纷纷滚鞍下马,上前给赵木匠鞠躬行礼,还给他的“乌云踏雪”行礼……

这个故事是真材实料的,也是荡气回肠的,可是赵家人为啥突然不说了呢?

消息灵通的人士终于寻到了真相:原来,赵木匠的亲孙子,一年前竟然不顾家人反对,跑到日本留学去了。赵家人认为这是有违祖训的“变节”行为,就觉得无颜再讲祖上的故事了。

哦,原来如此!村里人不由得更加佩服赵家的人。

可是几年后的一天,赵家突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说是那个留日的孙子回来了。众人就作怪道:“赵家唱的是哪一出啊?”

赵家孙子是坐着一种很奇怪的小车回来的。这车没有方向盘,只按电钮操控,也不用加油,走山路沟渠如履平地。车子进村拉上赵家的几个人,直奔赵家祖坟,一眨眼就上了山顶。

赵家孙子率先跳下车,到爷爷坟前磕了几个头,又祭拜了蒙古马,大声说:“爷爷,我回来看你了,我用从国外学的知识,研究设计出了一款最新型轿车,世界领先,国家已经准备投产了。爷爷,你知道这车要用什么品牌吗?您听好了,它的名字就叫蒙--古--马!”

山鸣谷应。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古马的故事在赵家已传三代,但这年却突然闭口不提,小说以此设置悬念;后文写赵家孙子出国留学、学成回国的情节与此呼应,解开悬念。
B.村里人不敢接受日本人的挑战,是因为他们担心赢了赛马也会丢了性命。文中用“满场的人大眼瞪小眼”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胆怯心态。
C.“像一道闪电,一眨眼就飞到了天边,再眨眼已经飞回来了,把那几匹东洋战马,甩得七零余落”,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读来令人酣畅淋漓。
D.赵木匠手艺高超,在村民中素有口碑,而他挺身而出、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更值得赞叹。正是赵木匠和他的蒙古马使得日本人威风扫地,狂妄不再。
2.在写赛马时,作者运用了多层铺垫,请加以概括并分析其效果。
3.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标题“蒙古马”的意蕴。
2020-07-16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