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2 题号:118118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淌的秋虫清音

付秀宏

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

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

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

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

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一是无数沉醉的耳朵。

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

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

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

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

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

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

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

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

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

(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写庆祝丰收的中秋时令的秋虫鸣叫,并将听清音的感觉等同于聆听圣贤的教导和法师的禅语,让读者对秋虫清音有了非常美妙的第一印象。
B.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
C.“我”之所以会臆测《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中“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能让读者浊躁的心逐渐清澈。
D.文中写《广陵散》遗篇的“纷披灿烂”,引用黄巢的诗句,意在以自我困惑引出对秋日夜半时分由瑟瑟冷意中听到的秋虫清音引发的内心深切的共鸣。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自己去母亲家居住,听到樱桃树下的秋虫鸣叫声时,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打扰”一词在幽默调侃的口味中引发了对秋虫和文化的相似联想。
B.文中写秋虫并不嘲笑什么,而只是将自己声音的高低、唱停自然地表达出来,意在突出作者对微小秋虫的执着及其清音的美妙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C.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钟爱秋虫声音的原因后,先写自己听不到秋虫之声后的寂寥感受,再写听到秋虫清音后的巨大震撼和纯净内心,对比鲜明,描写细腻。
D.本文既联想、想象丰富,又借助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将秋虫清音写得清新脱俗,使得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读来极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3.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秋虫清音”,但第二段却为什么要详写自己对法布尔的昆虫王国的难以忘却?
4.作者说秋虫清音是“流淌的”,而这种“流淌”在文中体现为多个层面,请结合全文分别简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石刻

汪曾祺

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字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一片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泰山石为花岗岩,多为青色,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四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很奇怪。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坪,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刚经》呢?经字大径一尺半。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刻在平铺的石坪上的,很少见。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

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坛。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

经石峪保存较多隶书笔意,但无蚕头雁尾,笔圆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但不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瘗鹤铭》(瘗)都是王羲之写的,似无据。王羲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动,秀气扑人,说这近似二王书,还有几分道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是一时风气。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内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稳。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

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经石峪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泰山上的大观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赛。这块地场(这是山东话)也选得好。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摩崖字多是真书,体兼颜柳,是得这样,才压得住。蔡襄平日写行草,泰山的石刻题名却是真书。董其昌字体飘逸,但写大字却是颜体。看大字碑刻上的题名,很多都是山东巡抚。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

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这哪里可以呢?

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块韩复榘写的碑。这位老兄在山东呆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想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看来他有点自知之明。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竣工后,电令泰山各处:嗣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准题字、题诗。我准备投他一票。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选自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

1.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
B.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
C.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D.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篇幅虽短,但文化意蕴极为丰厚。
2.结合文本,谈谈汪曾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2021-03-03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流年(节选)

彭学明

①我家的吊脚楼,是隐没在一片翠竹丛中的。

竹,是湘西最常见的植物,竹在湘西,最受欢迎。正像一粒火可以燎原一样,一根竹可以发遍千山。它预示着兴旺的人丁,预示着蓬勃的生命,预示着财源的茂盛。因此房前养鱼,屋后栽竹,是湘西人最乐意做的美差。

我家的竹,是母亲和妹妹在修了小屋后栽的。那年,母亲从一个亲戚家挖来两根楠竹栽下,第二年,就变几十根了,第三年,就变几百根了。转眼,就是绿蒙蒙的,一大片了。风一吹,绿意一片片招摇,一片片倒伏,绿色的声音从屋顶上沙沙响过。茂密的绿色,生长出茂密的诗意,温柔而坚挺。坚挺的是齐刷刷拔地而起的身姿,温柔的是整齐齐俯首而立的头。阳光落在翠竹上,阳光是绿的。鸟翅落在翠竹上,鸟翅是绿的。母亲和妹妹的歌声落在翠竹上,母亲和妹妹的歌声是绿的。霞光烧过的时候,母亲和妹妹,总会坐在吊脚楼的坪院里,看绿竹枝头百鸟跳跃,听绿竹枝头百鸟和鸣。那被霞光和绿色染过了的鸟声,一声比一声脆,一声比一声甜。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当竹笋像诗歌一样,从竹林里密密麻麻地冒出来时,母亲和妹妹听得到竹笋破土的声音,听得到诗歌激动的喘息。那诗尖尖的,小小的,一圈一圈、一寸一寸地从地里旋出来,带着一点点叶芽,含着一点点嫩壳,像成千上万只鸟嘴,对着蓝天,唧唧合唱。

我家的吊脚楼,建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在小木屋的两头,各接了一排厢房。也就是说,两头各接了两间悬空和吊脚的楼房。小草一样的母亲,被生活的大山重压了一辈子,她也该在宽敞的吊脚楼里,轻松而敞亮地过她的晚年了。

像一个抱着双手,单腿独立,靠在墙上,望着远方的思想者,我家的吊脚楼,也正背依青山绿水,默默凝望。凝望沧桑的岁月,凝望新生的希望,凝望母亲远去的凤凰。是的,母亲像凤凰一样远去了,母亲的吊脚楼却地久天长地留了下来。吊脚楼的一些章节,吊脚楼的一些画面,吊脚楼的一些质地,都带着母亲的体温,在民间闪光。

开始,我家的木窗都是简单地把十几根木条,一根一根整齐地隔开,留出空隙,透出光亮。母亲从外面请来最好的木匠,把窗子和门,都重新改成花格的,雕上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刻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把呆头呆脑的木头,硬是变成了一本有生命、生活、生气及艺术的活画图。你看,门框上刻着的草地和树丛里,有一只鹿,有一群蜂,有一只猴浑然地连在一起,那意思是“一路封侯”;门板上的一株腊梅怒放着,有一只喜鹊停在梅梢,就是“     ”。想想看,一路封侯了,哪能不喜上眉梢?而窗格上雕刻的鲤鱼、雄鸡、牡丹、百合、蔬菜、瓜果等万事万物,都栩栩如生地表达着年年有余、百年好合等吉祥的愿望。母亲,真是人间最伟大的写手,任何作家艺术家,都在母亲富于诗意的想象里,       

吊脚楼下悬空的两个厢房里,母亲在一个厢房安上了碓、磨,在一个厢房堆放着杂物和柴火。久而久之,那里就成了母亲另一个劳作的空间。舂碓时,一只脚在踏板上使劲一踏一放,碓头就高高扬起,高高落下。人在踏板上起起伏伏,谷在碓窝里越春越烂。把春烂的谷米在筛子里一筛,壳是壳,米是米,干干净净。母亲舂碓时,还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装着一把弯弯的棕树叶杆子,边春边用竹篙搅拌碓窝里的谷米,以便受力均匀,把所有的谷米都春到。母亲在踏板上左右摇晃的身影,母亲边踩踏板边搅匀谷米的姿势,是那么的协调,那么的匀称,那么的优美,简直就像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在跳一种别开生面的劳动舞。是的,这是劳动,这是舞蹈,这是母亲的劳动、母亲的舞蹈,是母亲奉献给世界的最质朴伟大的舞蹈。其实,母亲又何止是一个天才的舞蹈家?她脚下踩着的那个踏板不是一把琴吗?她手里拿着的那根竹篙不是一张弓吗?她一弹一拨的声响,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吗?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乡村音乐演奏家!

母亲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老变瘦,我们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美变俊,日子就在这样的舞蹈和音乐里变富变好。从流浪的屋檐,到暂住的油坊,从简单的仓库,到温馨的小木屋和宽敞的吊脚楼,我历经艰辛而终获幸福的家,像小小的一滴水,反射着时代的光辉;我看似奇崛但却快乐的平民生活,像淡淡的一点绿,映衬着这个时代的底色。时代在变,家也在变。家,国,和时代,是一根血脉上的同一个细胞,相亲相爱,相生相息。正像老母亲说的,好的国家社会,好的时代年头,都被我们赶上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1.赏析第3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第6段两处空格应该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吊脚楼是作者描述的重点,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1段独句成段,点出了“我家”的吊脚楼的位置,创设意境,引起注意。
B.第2、3段描写“我家”的竹,翠绿而生机勃勃,衬托了吊脚楼的美好。
C.第4段中划线的“也就是”一词表明“我家”吊脚楼的搭建十分容易。
D.第6段详写了门上的雕刻,意在突出母亲对儿女“封侯”的渴望。
E.第7段描写了母亲在吊脚楼下的厢房里劳作的场景,朴素而富有诗意。
F.第8段表明我家的生活越变越好,宽敞的吊脚楼是母亲晚年的安身之所。
4.有人评论彭学明的文字“质朴而厚重”,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5段。
5.第6、7段最后作者都将母亲比作艺术家么,但在内容和感情上有所不同,对此加以分析。
6.文章题目为《流年》,但是这个词在文中并未出现,作者为什么以此为题?
2019-11-18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绿帐篷

南子

①这一年春,我家从依奇克里克矿区搬到了奎依巴格镇。大包小包的行李刚扔下敞篷车,人们蒙了:这里是新家吗?这分明是戈壁滩啊,没有盖好的房子,没有街道,没有广场,没有树,没有草,盐碱地白花花的,日光暴烈得噼啪响,热得要人命。更要命的是,听说这里风沙大,动不动就刮起沙尘暴-中午像黄昏,黄昏像夜晚。

②有老人颤巍巍地低下身子,抓起脚下一把沙土,伸出舌头舔了舔,眼泪落了下来:“这土是咸的,房子呢?它在哪儿--”他似乎不相信,自己的余生就要在这儿度过。

③没有人回答他的话。

④每家领到一顶绿色帆布帐篷,由一个满脸胡须的男人指挥,在一大片空地打好桩子,安好一顶顶帐篷。扎好的绿帐篷整齐划一,占据着奎依巴格北部戈壁,使每个清晨看起来,都有一种肃穆的、街垒一样的气氛。刚搬进去的时候,帐篷是空的,什么也没有。我父母不断添加进去一些东西:先是木头床,然后是高低不一的木柜,再然后是生铁炉子、锅碗瓢盆。

⑤住下来的当晚,天空刮起了浮尘。似乎有一万吨来自沙漠的沙粒悬浮空中,带着呛人的土腥味儿,一点点地落下,渗进帐篷的各个角落。沙沙的声音落在篷布上,喘息似的微微抖动。

⑥第二天早上醒来,人一掀被子,有如抖落一个小型沙暴。我来不及抖掉衣服和头发上的浮尘,也来不及喝口水,清理一下被浮尘堵住的嗓子眼儿,便一把推开了帐篷门。黏稠的浮游物浩浩荡荡,到处都有,到处都是,往日熟悉的一间间绿帐篷,像浇铸在混凝土里似的。

⑦我们来奎依巴格镇定居的第一天,它就以这种干渴的方式进入我的身体。

⑧我看到就在这样简陋的帐篷里,人们生活得也格外用心,每天清晨在帐篷门口的泥土地面泼洒清水除尘,在废弃的搪瓷盆、缺了角的陶盆里种上喇叭花、晚饭花,还有夹竹桃。有的人家养了鸡又养了鸭-每天早上醒来时,一群鸡咕咕叫着钻进帐篷刨土觅食,尽管发白的盐碱地上什么也没有。

⑨帐篷与帐篷之间的小路,是人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有些人家还在废旧的米缸里种菜。是小白菜的菜秧,像野草一样东倒西歪,密密一片。此外,还有牵牛花的藤蔓随意地搭在砖垒上。

⑩每天下班后,帐篷区家家户户的烟囱筒升起袅袅炊烟,烟火气十足。人们在光线昏暗的帐篷内吃饭,低低的谈笑声给普通的一天带来尘世的暖意。

因为帐篷挨得近,可以听见许多声音:人翻身时床板发出的嘎嘎声;早晨上班临出门前急促而忙乱的脚步声;一脸倦容的主妇沉闷的炒菜声;隔壁邻居家的男人嘶吼的秦腔声;对面维吾尔族人家弹起的都塔尔琴声;小孩在大铁盆洗澡时,弄出的哗哗的水声;夫妻小声吵架的声音;饭勺敲击杯子的叮当声……

每个夜晚都像无数个相同的夜晚一样,幽凉夜气与水渠边枣树腥辣的气息,还有长年堆积落叶的腐败气息混合在了一起。刚开始的时候,帐篷区没有接上电,晚上全靠月亮照明,一旦月亮被云层遮住,就没有任何光线了,任凭帐篷外野猫的嘶叫像剪刀划破夜晚的空气。黑暗伴随一切,当天彻底黑透的时候,那种黑,简直渗进了我的胸腔和外套之间的缝隙。

冬天来临,天气严寒彻骨,无风,冰冷的空气像要冻结人的肺。午夜的霜让地面更透亮,让星星更冷硬。那寒冷的感觉,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的身体,却不会冷到让人有从体内开始冰冻的感觉。

坏气候没有动摇人们的心。人们每天从各自的帐篷出来去工地干活,他们一路打着招呼,每个人的眼睛都是新鲜的——一切都似乎蕴藏着无限可能。人们对这片戈壁荒滩进行规划,挖了整齐的水渠,将沙枣树、榆树、新疆杨苗一棵棵栽种在水渠和道路两边,忍受着沙暴侵袭,忍受每天长时间的辛苦工作、寒冷。

到了第二年夏天,男人们为节省衣服,都赤裸上身劳动。成百上千的男人挖水渠的赤裸身体,远远看上去,像一道黄色的洪流;但脚下硬白的、连十字镐都快要挖不动的盐碱地,处处在强调这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所在。人们做了这么多努力亲手打造新的家园,一定想到了要在这儿长久地住下去;但没想到,才过了几十年时间,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会再次抛弃自己亲手建造的一切远走他乡。

……

多年后,更多人离开了他们亲手建造的沙漠边镇奎依巴格。

这些人中,也有我们一家。

过了学秋分,我们也将从绿帐篷搬到新家了--十连排的砖房、一家一户一个院子。我在帐篷区科住的最后一晚,傍晚时云在天空飞快地移动,乌云密布,刮起了干硬的风。大风猛烈、竞网掀开了帐篷尖顶一角。到了半夜,我好像觉得周围有光。睁眼一看,心里忍不住啊了一声,风住天晴,帐篷露出的那一角,尖锐硬亮的星星低垂,像有好多个细微的灯盏格外偏爱这间帐篷。它们有的微红,有的金黄,有的闪烁出白光,聚在一起向这儿投射,猛地从帐顶-处洞口突然涌下来,让我看见。让我觉得,这深夜的天空并不是完全漆黑,而是黑里透有一点儿蓝,非常深的蓝,是深得无限的蓝,极度的明净让人无可抗拒。

我着迷地看着星空,想了一会儿过去的事情,又想了一会儿未来的事情。

在这之前,我只爱着自己,待我稍大一些加入了一点儿对他人的爱,而此时此刻,因了这星空,我又加入了一点儿对奎依巴格镇的爱-那是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大于地面上的事情,以至于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它就以这种干渴的方式进入我的身体:
(2)每个人的眼睛都是新鲜的:
2.第2段对老人的描写有何作用?
3.赏析画波浪线部分比喻、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4.第12、18两段画直线部分都写到了“夜”,分析其各自的内涵与情感。
2021-09-20更新 | 12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