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18661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B.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C.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D.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倔三爷与二维码

许福元

倔三爷面前的青菜,新鲜水灵琐碎丰厚。小茄包、扁豆角、莴苣菜、白不老。顶花带刺的秋黄瓜一小堆,心里美萝卜连缨子摆了一排,闪着露珠的细茴香用马兰草捆成小把,沾土气的紫根韭菜渗出水珠。还有挂白霜的象鼻倭瓜,带软绒毛的青瓠子。

顺和花园小区东门外马路边,像倔三爷似的小地菜摊,不只七八份。都是村民利用开发区墙外的零星土地,捡十边辛勤耕种收获的。

旁边卖梨卖栗子卖猕猴桃的外村人都用二维码收钱了。三蹦子车上放一块木板,上面贴着一张纸,纸上印有豆腐块豆腐块上是豆腐渣或者像是一群蚂蚁窝。买的人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嘟的一声,就算付钱了。

倔三爷见了,觉得新鲜又怀疑,问:这就叫收钱了?

那人很得意,收了。

真收了?

真收了,那还有假?卖猕猴桃的人有点卖弄,倔三爷,您倔过时了。您应该与时俱进。

倔三爷呵呵一笑,用老树根似的手,指着木板上的豆腐块问:那叫什么玩意?

二维码。

倔三爷用鼻子哼一声,我看是二百五

话音刚落,真来一个二百五,黄毛,公鸡头,脖子上吊着金链子,臂上纹着龙,土豪范儿。骑一辆大摩托,呜地停在车槽帮前,车也不灭火,也不问价,嚷一声,来一百块钱的!

卖主很高兴,赶紧将称好的猕猴桃用塑料袋装了,放到他摩托车前边小筐里。那买主掏出手机,划拉几下,照二维码一扫,说了声:看好了,钱给了。一踩油门,屁股冒烟就颠了。

那卖主看一眼手机,摩托车都跑没影了,还扬手扯着嗓子喊:没扫上,没扫上!

倔三爷见了,嘿嘿一笑。

一个留着大胡子,脑后梳个马尾头,人长得圆咕隆咚像胖冬瓜,很有艺术家暴发范儿的老男人蹲在倔三爷面前,指着象鼻倭瓜问,多少钱?

两块五。

大胡子又指长青瓠子问:多少钱?

两块五。

那好。一共五块。大胡子掏出手机问:是我扫你,还是你扫我?

倔三爷哈哈笑:我没有扫帚。我不扫你,你也甭扫我。做买卖讲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面银子对面钱。

你不会用二维码。也好。大胡子很大气,从腰兜成沓的百元大票中抽出一张,捏住往空中一抖,递过去。

倔三爷没接,说:对不起,买卖刚开张,没零钱。麻烦你跟别人换一下。

旁边人很热心,立刻将整钱兑换成零钱。

大胡子左手递过去五块钱,右手要抄倭瓜和瓠子。

倔三爷没接五块钱,两只手却拢住倭瓜和瓠子。一手钱,一手货,你给我两块五毛钱,我给你一根象鼻倭瓜;你再给我两块五毛钱,我再给你一根青瓠子。这不是挺整齐的账吗?

噢!噢!大胡子给弄得哭笑不得,好!好!只好就范。

大胡子走后,旁人问:倔三爷,您干嘛犯倔?

倔三爷低头眯眯眼咂滋味乐,我就瞅这小子别扭?

您看他哪儿别扭?

倔三爷这才一一道出:老爷们梳个娘们头,要是我的儿子,我得给他个大脖拐;腰包里露出零钱,偏抻出百元大票显摆嘚瑟;弄个苹果手机在我眼前晃悠,我还有小米呢。我就是没学扫二维码。我摆的摊是鲜瓜水菜,现拔现卖。不用二维码,照样卖得快。

但很快,用现钞买菜付款的人越来越少了。倔三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压抑。

不认识倔三爷的买菜人态度很干脆,同质同价谁有二维码就扫谁的;和倔三爷半熟脸的人为了照顾一下他的面子,也间或用现钱意思意思;当庄姑奶奶尚存老礼,不怕麻烦,坚持与倔三爷现钱交易。而那些新娶的媳妇,新一茬的姑娘、小子可不论这些。只要方便快捷,亲爸亲妈都不论。

倔三爷搓着木锉般双手,无奈地摇头轻声叹息。

远房侄女快言快语,当面数落:三叔,只有我能当面说您,您的菜挺好,价不高,为什么卖不动?现在谁不用手机扫码,就是老土;再说,您收钞票,怕收假钱,还要举着让阳光照一照;您数钱的时候,抠抠索索,票子揉成苦麻菜了,多耽误工夫;您找钱时,黑手指,灰指甲,蘸唾沫……

一连三天,倔三爷没出摊。

第四天,倔三爷清清爽爽,隆重出摊了。摊位上摆着三块木板,贴有三张二维码。

旁人逗他,倔三爷,您怎么不犯倔了?是不是觉得谁不紧跟时代,时代把谁淘汰

倔三爷用大手搔着花白粗硬的短发,眼神有点软,腼腆害羞般苦笑着,厚嘴唇说出掏心窝的话:为了这二维码,乡亲们都迁就我,这是人情啊!人情重于山。我不愿欠——人情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倔三爷的菜摊,突出倔三爷的菜好,富有生活气息,这一描写也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遭遇和变化做了铺垫。
B.卖猕猴桃的人不懂装懂的“卖弄”为他被骗埋下了伏笔,也使倔三爷彻底失去了对二维码的信心,因此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C.“我没有扫帚。我不扫你,你也甭扫我”,小说中这样的语言还有一些,这样的语言的运用使小说增添了诙谐、幽默的趣味。
D.“那些新娶的媳妇,新一茬的姑娘、小子可不论这些。只要方便快捷,亲爸亲妈都不论”,反映了时代变迁,推动了情节发展。
2.小说中的倔三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二维码”为枢纽来连接人物、安排故事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12-10更新 | 1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老鲁

汪曾棋

有一天,似乎看见校警们所住的房间热闹起来。看看,似乎多了一个人。想,大概是哪个来了从前队伍上的朋友了(学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再过几天,我们在挑菜时看见一个光头瘦长个子穿半旧草绿军服的人也在那里低着头掐灰藿菜的嫩头。走过去,他歪了头似笑不笑地笑了一下。这是一种世故,也不失其淳朴。这个“校警的朋友”有五十岁了,额上一抬眉有细而密的皱纹。看他摘菜,极其内行,既迅速且准确。我们之中有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苋菜摘了些野茉莉叶子,摘灰菠菜则更不知道什么麻啦蓟啦的都采了,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有时拣不胜拣,觉得麻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哗啦一起倒下锅。这样,在摘菜时每天见面,即心仪神往起来,有点熟了。他不时给我们指点指点,说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说,可吃的简直太多了。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着一嘴山东话,说话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后来,大家都称呼他为老鲁。不久,老鲁即由一个姓刘的旧校警领着见了校长,在校警队补了一个名字。校长说:“饷是一两个月发不出来的哩。”老鲁说不要紧的,只想清清静静地住下,在队伍上时间久了,不想干了,能吃一口这样的饭就行。老鲁名为校警,其实做了本来是工友所做的事。他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

每年春末夏初,几乎全校都要泻一次肚,泻肚的同时,大家的眼睛又必一起通红发痒。是水的关系。

这村子叫观音寺。昆明春天不下雨,是风季,或称干季,灰沙很大。黄土坡尤其厉害。我们穿的衣服,在家里看看还过得去。一进城就觉得脏得一塌糊涂。你即使新换了衣服进城,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头发总是黄的!学校附近没有河,也没有井,我们食用的水只能从两处挑来:一个是前面胡萝卜田地里的一口塘;一个是后面山顶上的一个“龙潭”。龙潭,那也是一口塘,想是下面有泉水冒上来,故终年盈满,水清可鉴。在龙泉边坐一坐,便觉得水气沁人,眼目明爽。如果从山上龙潭里挑水来吃,自然极好。但是,我们平日饮用、炊煮、漱口、洗面的水其实都是田地里的塘水。塘水是雨水所潴积,大小虽不止半亩,但并无源头,乃是死水,照一学生物的同学的说法:浮游生物很多。他去舀了一杯水,放在显微镜下,只见草履虫、阿米巴来来往往,十分活跃。向学校抗议呀!是的。找事务主任。主任说:“我是管事务的,我也是×××呀!”这意思是说,他也是一个人,也有不耐烦的时候。他跟由校警转业的工友三番两次说:“上山挑!”没用。说一次,上山挑两天;第三天,仍旧是塘水。你不能看着他,不能每次都跟着去。实在的,上山路远,路又不好走。也难怪,我们有时去散散步,来回一趟,还怪累的,何况挑了一担水乎?教员们呢,不到眼红肚泻时也想不起这码事。等想起来,则已经红都红了,泻都泻了。自从老鲁来了,情况才有所改变。老鲁到山上、田里两处都看了看,说底下那个水“要不的”。——老鲁的专职是挑水。全校三百人连吃带用的水由他一个人挑,真也够瞧的。老鲁天一模糊亮就起来,来回不停地挑。一担四桶。水挑回来,还得劈柴。劈了柴,一个人关在茶炉间里烧。自此,我们之间竟有人要了茶叶,泡起茶来了!因为水实在太方便。老鲁提了一个很大的铅铁水壶,挨着个儿往各个房间里送,一天送三次。

老鲁来了,我们且问问他:

“老鲁,你累不累?”

“累什么,我的精神是顶年幼儿的来!”

这个“顶年幼儿的”,好新鲜的词!老鲁身体很好。他并不高大,但很结实。他不是像一个运动员那样浑身都是练出来的腱子肉,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力气呢?老鲁是从沙土里长起来的一棵枣树。说像枣树好像不大合适。然而像什么呢?得,就是枣树!

寒假以后,学校搬了家,从观音寺搬到白马庙。我是跟老鲁坐一个马车去的。老鲁早已到那边看过,远远的就指给我们看:“那边,树郁郁的,哎,是了,就是那儿!”老鲁好像很喜欢,很兴奋。原因是“那边有一口大井,就在开水炉子旁边,方便!”

自从学校迁到白马庙,我不在学校里住,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下了课,就回宿舍了。对老鲁的情况就不大了解了。

一九四五年写,在昆明白马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摘菜内行的老鲁相比,我们之中的一位至今对摘菜还未入门,摘完菜后总要别人再给鉴定一番,这说明这位同事做事的态度不够认真。
B.在老鲁来之前,我们也就水向事务主任抗议,事务主任尽管三番两次地跟工友说,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这样写是表明事务主任不够权威。
C.小说以学校搬家和“我”不在学校里住,从而与老鲁的联系自然中断作为结尾,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又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构思巧妙。
D.小说注重环境描写,文章写到学校在观音寺时的情景,突出了我们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乐观精神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2.小说在刻画老鲁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用了很多文字介绍我们过去用水的情况,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2-06-16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算师

路明

他初中毕业,摆在面前的有三种选择:插队,兵团,国营农场。

他仔细比较过。首先排除插队。插队计工分,农场和兵团拿工资;插队得自己做饭,农场兵团有食堂。兵团每两年一次探亲假,农场年年有;兵团实行军事化管理,作息以军号为令,农场相对宽松。去农场,要么云南,要么黑龙江。云南更远一点,工资比黑龙江低。听人讲,东北的农民冬天不干活,窝在屋子里喝酒、打牌、嗑瓜子,叫猫冬。

他刚下火车,便遭遇九月飞雪。他肩头落满雪花,望着这白茫茫的天地,有点想哭,想想还是算了。

农场有生产作坊。轧面,酿酒,做豆腐……哪一个不是出大力的活?他被分配去油坊。油坊温度高,外边滴水成冰,屋里炉火熊熊。一帮男人,穿个大裤衩,打赤膊,嗨呦嗨呦,用撬棒把豆油榨出来。

春节回家探亲。慢车到哈尔滨,换58次特快到上海,全程三天三夜,票价41.3元,有效期十一天。他想出方案。一人先上车,抵达上海站后,车票装进信封,投入随车邮政。三天后,车票回到哈尔滨。后一人收到票,还能再坐一次。

一来二去都知道了,这人会算。碰到事,脑袋里算盘噼里啪啦一打,总能理出个最佳方案来。加上他的口头禅,整天格算不格算的,大家叫他,小格算。

他找木匠打一口箱子,用厚实的板材,塞满大豆和黄花菜,慢件寄回上海。老乡看不懂,麻袋装不行吗,省多少份量。他笑笑。木料在上海是紧俏物资,回头箱子一拆,够打半扇衣柜。多寄个几回,阿哥结婚的家具就齐了。

有个牡丹江的姑娘,眉眼挺秀气。秋收下地割麦子。姑娘割得慢,他就帮着割。渐渐地,两人有了感情。年底,他带姑娘回上海,弄堂里摆酒席。囍字一贴,鞭炮一放,毛主席语录一念,街坊一起哄,几杯白酒落肚,稀里糊涂的,他成家了。

过完年,他带着新媳妇回到北大荒,看见知青们都兴高采烈地收拾行李。最新政策下来,知青允许返城,结了婚的除外。他傻了眼。

他跟媳妇商量,要不把婚离了?媳妇就哭。他赶紧安慰,不真离,就……走个形式,等我户口调回上海,咱俩立马复婚。媳妇捶他,哪个要跟你复婚。

家里省下工业券,先紧着他两口子用。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红梅牌电视机……一件件寄到黑龙江。他想起来上回探亲,邻居家有一台卡西欧牌计算器,香港亲戚寄来的。再复杂的加减乘除,按几个键就行,比算盘好使多了。他告诉父亲,他想要一个计算器。

有了计算器,他顺理成章承包了农场的小卖部。小卖部卖酒,卖肥皂,卖卫生纸,卖油盐酱醋。忙起来也辛苦,好处是没人管。他挺高兴。这期间,女儿呱呱坠地了。

几年后,农场顺应时势,成立外贸科,他便干起外贸。在当地收购党参、山参、木耳、猴头菇……,去哈尔滨、大连找渠道,出口苏联和南朝鲜。那几年,他过得挺滋润。出差卧铺宾馆,顿顿有肉有酒。农场分了房子,带一个大院。农场有熟人,喝的酒、炒菜用的油、吃的豆腐和粉条,都不用花一分钱。铁锅里咕嘟着酸菜和血肠,媳妇端出醋和饺子,屋外大雪纷飞,他盘腿坐在炕上,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他终于过上了猫冬的日子。

回上海的插兄写信来,谁进了工厂,谁考上大学,谁读了夜校,谁打算出国。折腾啥呢,他想。他想起来,他是这农场唯一的上海人了。

那天他喝多了,回来拉着媳妇念叨。你说咱俩,一辈子在这农场呆着,不愁吃穿,挺舒坦。闺女在这,念几年书,找个男的,后半辈子围着锅台转,就废了。他眼圈红了。媳妇问他,那你说咋办。他说,回上海,把闺女带回去。这个地方不要了。啥都不要了。

回到上海,首先面对的是住房难。二十几平米的房间,外加阁楼,三兄弟分,九人住。他发挥精打细算的本事:楼梯拆掉,改搭在外墙;阁楼抬高,斜顶改成平顶;打一排顶柜,桌椅全换成折叠式。

他没上海户口,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就在弄堂里卖大米。他提供送货上门,价格比国营粮油店贵一点。每年秋木耳上市,他让老乡寄一些过来,加几块卖,也能赚一点钱。

插兄来看他。家里没地方坐,几个男人站在楼下吃香烟。插兄拍他肩膀,小格算,你说,这回格算不格算?他笑,账不是这么算的

女儿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贸公司。女儿成天忙工作,满世界跑。难得休一天假,不是逛展,就是看啥话剧。三十大几的人,不恋爱,也不肯相亲。他苦着脸,随她去吧,她自己开心就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下火车,望着九月飞雪,“有点想哭,想想还是算了”,表现小格算遭遇现实打击后的失望、悲观。
B.“稀里糊涂的,他成家了。”小格算在婚姻大事上,情感战胜理智,这使得他后来不能顺利返城。
C.小格算想起“他是这农场唯一的上海人了”,东北生活中的种种滋润此刻充满了苦味,甚至凄凉。
D.小格算跟妻子说,“这个地方不要了。啥都不要了。”语气虽然坚决 ,但内心还是充满不舍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时代变迁下,一个普通人平平淡淡的一生,充满人生况味。
B.文中写小格算有时得算,有时失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人生是不该算、不可算的。
C.文中写小格算改造狭小住房,不只是表现其精打细算,更是写出他面对生活的韧性。
D.文章语言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展现上海与东北不同时期的风貌。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路明说:“好的非虚构,是对人性的挖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该句话的理解。
2022-04-27更新 | 11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