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122735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气

【英国】克里斯廷·格尔曼

一位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选取好一本杂志,然后打开钱包。那束花开始向边上滑去,我伸出手去将花挡住。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

我上了火车后,又在车厢里见到了那位姑娘,她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这里有人坐吗?我问她。她抬起头说:没有,你请坐吧。

于是我就坐了下来。我想与她交谈,但又找不到话题,真是着急。于是我就抬头看行李架。她的那束花放在上面,还有她的蓝色小提箱。我看见小提箱上印着她姓名的缩写字母Z.Y。这个名字不多见,我心里想。

火车开动了,驶出站台时,她站起身来推窗子。

等等,让我来。我说,连忙站起来把窗子打开。

我本来是想把窗子关上的。她微笑着说。自然,我表示了歉意,并把窗子关上了。从这以后就随便多了,我们开始交谈起来。

你是去度假吗?我问她。

不,她回答说,只是去和父母亲住几天。

我也是,去一个星期。

列车员推着食品车过来了,我提出请她喝咖啡。

谢谢,她说,从早晨4点到现在,我还未喝一口水。

后来我们又交谈了一会儿。当火车到达一个车站时,她站起身来,从行李架上拿下她的东西。我问她是否要下车,她说:是的,要换车了。”“希望能再次见到你。我对她说。

她说她也希望如此,然后下车走了。火车离开车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太笨了,竟连她的姓名也没有问。我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我或许在这个城市里转上几年也不会碰到她。

而我很想再见到她。但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我知道她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她叫佐伊·耶顿,还是普诺比亚·亚罗?不得而知。返回市里以后,我翻看了电话簿,以Y开头的姓有好几页,但没有以Z开头的名字。看来是没有希望了。我努力回忆着,有关她的情况我还知道些什么。她有一只印着她姓名首个字母的小提箱,她还拿了一束花。

花!那不可能是早上买的花,因为花店要9点才开门,而我们乘坐的火车是8:45开。对了,火车站的西边有一家已经开门营业的花店。要看得见这花店,她一定是从西边进站的。

在西边停的有哪些公共汽车呢?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

我还能想起什么来呢?书摊,她在那里买了一本杂志。是什么杂志呢?我不知道,但我确实记得她挑选杂志的那个书架。

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位护士?

我突然记起来,在火车上她说从早上4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4点,说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

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我看到一个房间门上写着问询处,正想往那里走去,突然一辆救护车飞快地驶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及时让开,我只觉得被车的侧面撞了一下,以后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我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你在医院。一位护士告诉我。

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位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的护士?我问她。

我就是,她说,我叫泽娜·耶茨。有什么事吗?

你不可能是,我说,任何一家医院都不可能有两个姓名首个字母都是Z.Y的人。

我在那里想了好几个小时,思考着如何才能找到我要找的人。后来我与这个名叫泽娜·耶茨的护士说起那件事,她解开了这个谜:我把自己的小提箱借给了另外一位护士,她的名字叫瓦莱里娅·沃森。

我想见的她终于出现了。她坐在我床边,嘴角带着一丝愉快的神情。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问道。

运气,我微笑着说,就是一点小运气。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绘了一位气质不俗、情调高雅的女护士形象,而且“我”被她深深吸引。
B.“我”有绅士风度,在火车上时,就赢得了女孩的好感;后来更是得到了女孩的欢心。
C.姓名首字母“Z.Y”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据此读者可以掌握情节思路脉络。
D.本文情节安排得精巧,故事的悬念、铺垫与伏笔设置得非常巧妙,在尺幅间频现波澜。
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运气”为题有什么好处?
3.文中的“我”何以能找到那位心仪的姑娘?请分条简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科尔内柳斯·贝格的悲哀

[法国]玛·尤瑟纳

自从回到阿姆斯特丹的那天起,科尔内柳斯·贝格就住在客栈里。他经常换地方,每到要付房租的时候就搬一次家。他有时给人画肖像,有时应买主的要求画风俗画,有时为收藏家画裸体作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街上蹓跶,碰运气画画广告招牌。不幸的是他的手发颤,眼镜的度数也越来越深,再加上在意大利养成的嗜酒、抽烟等毛病又破坏了他那虽然不怎么熟练但确曾自鸣得意的笔触。一气之下,他决定不再卖画,并把所有的作品涂改得一塌糊涂,打算从此洗手不干了。

他经常在烟雾腾腾的小酒馆的角落里一待就是几个钟头。伦勃朗往日的弟子们、他从前的同窗替他付酒账,希望他讲一些旅行中的见闻。但是,科尔内柳斯带着画笔和油彩漫游过的那些尘土飞扬的国家给他留下的印象,远不如他对未来的憧憬清晰;而且,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善于以粗俗的玩笑讨女招待们欢心。人们感到惊讶,科尔内柳斯从前很喜欢嬉闹,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了,只有酒才能使他的话多起来。每次喝醉之后,他就胡言乱语,谁也听不懂他说些什么。他总是脸冲墙坐着,帽檐拉得低低的,不愿意和人接触,觉得他们恶心。科尔内柳斯是个老肖像画师,在罗马的一个小阁楼住过多年。他一生中对各种人的面孔作过十分细致的观察,现在,他怀着愤懑的心情,漠然丢下画笔。他甚至声称,连动物也不再画了,因为动物太像人。

他往日的那一点点才能耗尽了,仿佛又有了新的灵感,经常躲在乱七八糟的阁楼里,坐在画架前,面对高价买来的新鲜水果写生。他必须赶在发亮的果皮干瘪之前尽快画下来。有时,他还在旁边摆一个普通的小锅或者一些果皮。室内灯光昏暗,雨水轻轻地拍打着窗户玻璃。空气潮湿,水气使粗糙的桔子皮和咯吱作响的护墙板都胀了起来,坛坛罐罐的铜皮上也长出了黑锈。但是,他很快就得撂下画笔。从前,他经常给买主画维纳斯的卧像和正在为赤膊儿童和蒙面妇女祝福的金须耶稣像。现在,他画一小会儿就觉得手指发麻,无法在画布上表现出那水气弥漫的天空。他每次用畸形的双手抚摸自己没有画过的东西时,心里总是充满柔情。他身居阿姆斯特丹凄凉的街头,却梦游着渺无人迹、露珠闪烁的田野。这田野简直比阿尼奥河畔的黎明还要美丽。这位极度贫困的老人似乎得了心脏水肿,潦潦草草地涂抹着可怜的画稿,但心却比伦勃朗还要高。

他同家庭的联系也全都断了,有些亲友不认他,有些则装着不知道他还在人世,唯一同他有来往的是哈勒姆的老居民代表。

整个春天他都呆在那个阳光充足而又十分整洁的小城里,白天受雇去为教堂描画假护墙板,工作完了之后,晚上总爱去这位墨守成规、性格温和的老人家里做客。老人没有妻子,在一个女佣人的细心照料下生活。他对艺术一窍不通,贝格推开单薄的上漆栅门,在小花园里水渠旁的花丛中,受到特别喜爱马兰花的主人的接待。科尔内柳斯对这些珍贵的花草虽无兴趣,但对它们在形体和色调上的细微差异却极为敏感。他知道老代表请他来只是为了听听他对新花种的意见。没有人能用语言确切地表达出白色、蓝色、玫瑰红和淡紫色的无穷变化。各种名花的幼芽又细又硬,从肥沃的黑土里钻了出来,虽然闻不到花香,但空气中却弥漫着潮湿泥土的芬芳。老代表双手捧着膝上的花盆,正在修枝剪叶。他用两个指头夹着花梗,默默地让客人欣赏幼嫩的花朵。他们彼此说话不多,科尔内柳斯只是不时地点点头表示自己的赞许。

这一天,老代表对新培育成功的一种罕见花种十分得意:花瓣白紫相间,还带有彩虹般的条纹。他翻来倒去地欣赏了一阵,然后把花放到脚边说道:

上帝是一个伟大的画家。

科尔内柳斯没有回答。性格温和的老代表接着说:

上帝是整个世界的画家。

科尔内柳斯一会儿看看花儿,一会儿又看看水渠。渠水犹如一面青灰色的镜子,照出了花坛、砖墙、和女佣人晾晒的衣裳,但是,疲惫的流浪画师却从中模模糊糊地看到了自己的一生。他眼前浮现出长途跋涉中见到过的某些人的容貌及其他种种景象:东方的肮脏,南方的散漫,普天之下的贪婪、愚昧和残暴,破旧的房屋,花柳病,小酒店前的械斗,当铺老板的冰冷面孔,还有躺在弗里堡医学院解剖台上的弗雷德里克·格里多切的模特儿那美丽丰腴躯体。他还想起另一件事情。他曾在康士坦西诺布尔住过,并给联合国驻那里的大使画过几幅苏丹像和有机会参观一位帕夏引以骄傲和非常得意的马兰花花园。帕夏指望画家能把他在这个花园里度过的短暂美好时光画下来作永久的纪念。堆放在大理石路面上的马兰花,呈现出鲜艳而柔和的色彩。喷水池旁,翠柏参天,一只小鸟儿正在歌唱。但是,奉主人之命向来客介绍这些名花的却是一个独眼仆人,成群苍蝇麇集在他刚刚瞎掉不久的眼珠上。想到这儿,科尔内柳斯摘下眼镜说道:

上帝确是整个世界的画家。

接着,又悲伤地低声补充说:

代表先生,可惜上帝画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

(《永恒的经典:最具人气的110篇微型小说》)

1.小说主人公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2.作者写科尔内柳丝•贝格眼前浮现出了长途跋涉中所见到的情景有何作用?
3.小说反映的“悲哀”主题,是主人公个人的?还是社会性的?请简述理由。
2022-07-14更新 | 1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

曹积三

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我感到一阵宽慰。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倍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他说:“银幕,是神奇的王国,可以充分展示才情。艺术家描画人物,表现命运,可以呈现一种诗境和画境,让人羡慕。”我说:“艾老的许多诗,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有画境,就像一个个电影的定格镜头,让人遐想,充满魅力。”他笑了。

艾老夫妇对电影的喜爱与支持,让人心里暖暖的。1990年春天,我编罢《中国影人诗选》,想到这是历史上首部电影人的诗选,序请阳翰笙阳老写就,封面题字非艾青艾老莫属。我便把想法告诉了高瑛大姐,大姐爽快地说:“我去说,艾青肯定会答应的!”艾老果然满足了我的心愿。谁能料想,就在艾老为《中国影人诗选》题签后的第三天,1990年3月21日,他去中纪委招待所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编委扩大会时,跌倒在洗手间里,右臂不幸骨折。最后,时年八秩高龄的艾老,不得不切除了右肱骨头,装上了人造的假体。此后,再也无法自由运笔,挥毫题字了。《中国影人诗选》竟成为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题签!

当我再去拜望艾老时,艾老满面春风,没有因为装了金属假肢而沮丧,尽管有说不出的痛苦,但坚强、坦然、幽默依然。高瑛大姐告诉我,艾老曾与探望他的诗人邹荻帆有过一番苦涩的趣谈,说道:“我这个人真奇怪,1957年打成右派之后,老是在右边出毛病。1959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割麦子时,镰刀把右腿膝盖割了个大口子,一个多月不能治,也不能走,更不能打弯,受了很多罪。“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连队阴暗的地窝子里住了五年多,里面没有电灯,在煤油灯下读“圣书”,还要写这个写那个,又缺少营养,瞎了右眼。1988年在自己家小院里跌了一跤,右眼眶起了个大包,引起脑血肿。这一次又摔断了右胳膊,真是太巧了,都是发生在右边。”说罢,朗然一笑……

艾老笑谈天灾人祸,风雨淡定,真乃豁达人生!

诗坛的巨人走了,已经13年了,但悠长的岁月抹不去对他的敬重和怀念。这敬重和怀念,就是我们献给他永不凋零的红玫瑰。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艾青深受人们的敬重,这一点从其逝世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中可见一斑。
B.诗人艾青命途多舛,其诗集曾被“禁借”,但他的《大堰河》仍激励着作者奋勇前行。
C.作者对艾青家中的花木、葡萄架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静谧、安适、温馨的氛围。
D.作者认为,艾青的诗歌和电影有相通之处,富有哲理和画境美,让人遐想,充满魅力。
2.作者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来写自己与艾青的交往?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红玫瑰”的内涵及作用。
2020-12-29更新 | 3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恩节的“上帝”

上善若水

14岁那年,杜鹏和父母一起来到美国,他们住在蒙大拿州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镇桑克兰。

在学校里,转学半年的杜鹏简直像是空气,没人和他交流,没人和他做朋友。爸爸问杜鹏:“难道没人对你感到好奇,愿意跟你说话吗?好奇心很强的美国人不对镇上唯一的中国孩子感兴趣是不大可能的。”

杜鹏脸上闪过一丝犹豫,低着头低声说:“有,但我感觉他们是在嘲弄我。我不想和他们说话。”

郁闷和压抑一直持续到了那年的感恩节。在桑克兰镇上,感恩节里的信徒们需要一个人来扮演“受气包”的角色。按照镇长劳克的说法,这个人必须身穿单薄的衣服,到镇子上每户人家去“乞讨”一些东西,然后对他们说感谢的话,哪怕遭受到拳打脚踢和冷言冷语。

镇子上的人选出的是杜鹏的爸爸。杜鹏反对爸爸这么做,他认为这样会让镇子上的人更看不起他们,这是对自己一家的侮辱。可爸爸拍了拍杜鹏的肩膀,对他说:“放心吧,爸爸一定会在那天让大家满意的。”

这注定是一个让杜鹏难以忘记的感恩节。清晨,爸爸就穿着破旧、单薄的衣服出了门。杜鹏原本想躲在家里,他不愿看到爸爸被人指责或侮辱的场面,可妈妈却要他跟在爸爸身后——她怕有人伤害爸爸。

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暴力。几乎每家的大人都要指责爸爸几句,然后向他挥舞着拳头。拳头打在爸爸身上,却疼在杜鹏心里。他觉得每个家庭的人都在嘲笑着爸爸和自己,他们会想:“看,这两个从中国来的傻瓜多么傻,被我们愚弄了!”

杜鹏甚至觉得自己和爸爸比乞丐还没有尊严。他对爸爸说:“也许镇子上根本就没这个风俗,他们就是想找个借口侮辱我们。”爸爸却摇着头说:“不会。”

一个街区走下来,杜鹏默默地数着爸爸挨过的拳头,57户居民一共打了爸爸132下。终于走完了最后一家,杜鹏连忙上前,拉着爸爸就走,他的目光里充满了怨恨和愤怒。

爸爸笑笑说:“儿子,别生气。这是别人的风俗,我们入乡就得随俗。”杜鹏跺了跺脚,他头一次感到爸爸笑得这么卑贱,整整一天他都不愿和爸爸说话。

夜幕降临,杜鹏家的门铃忽然响了起来。他打开门,看到镇子上所有居民都站在自己家门前。他们微笑着,脸上洋溢着快乐,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感恩节的礼物。镇长劳克抬高嗓门大喊着:“我们的上帝,我们要感谢你!感谢你今天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屋子里到处堆满了礼物,镇子上的居民一一和杜鹏家人拥抱。杜鹏有些不习惯这样的转变,短短的时间里镇子上的居民怎么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劳克对杜鹏一家解释说:“这是我们镇上的传统,在感恩节这天为了让所有人虔诚地感恩,我们会选出一个人来让大家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怨气。我们一般选择新来的邻居,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晚上还会对他进行感谢。这个人是感恩节里的上帝,也是最有资格被崇敬的人!”

杜鹏默默地看了爸爸一眼,笑了笑,眼睛里满是骄傲。镇子上的人在杜鹏家开起了感恩节派对。鼎沸的人声里,杜鹏低声对爸爸说:“我想我懂得了些什么,我很快就会有很多朋友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金故事》,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叙事简洁,主旨深邃,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的思考,对宽容和谐的处世之风的赞扬。
B.杜鹏“眼睛里满是骄傲”是因为他觉得爸爸的所作所为终于取得小镇居民的信任,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给他攒足了面子。
C.杜鹏在学校里没人与他交流,固然有当地人欺生的因素,主要原因是自我压抑,怕同学看不起,不肯主动与人交流。
D.小镇居民对他们选取的“受气包”,先是打骂后是感谢,这个突转,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
E.杜鹏爸爸之所以愿意当“受气包”,是因为他城府深沉,早已了解小镇的风俗,只是不揭穿而已。
2.“误会法”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方法,这篇小说有几重误会?请分点概括。
3.你是否觉得杜鹏爸爸这个“受气包”是最有资格被崇敬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7更新 | 2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