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4 题号:122974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玉珍,叫你那位罗长生来一趟

张柠

我没考上大学,看书又看不进,整天百无聊赖地晃悠。我父亲是罗镇医院的名医,求他的人很多,所以他总是一副不可一世、傲视万物、洋洋自得的样子,在他儿子我的面前也是这样,没事喜欢在我面前显摆。那天他又把我叫到跟前。

父亲说:医生是最好的职业。

我心里说:你自己是医生,当然就说医生好了。

父亲说:病人半死不活地来,活蹦乱跳地走,谁也骗不了谁。

我心里说:你忘了,经常有病人睁着眼睛来,闭着眼睛走。

父亲接着对我说:照我的看法,你这种人是不适合学医的,不光是你的悟性不够,还有你的粗心大意。

我心里说:我从来也没想过要当医生。

母亲不同意父亲的观点,她说:既然隔壁赵学安都能当医生,我们的儿子怎么就不能当呢?我们的儿子怎么说也比他强一些吧。

他们在对话中决定了我的命运。我尽管在场,却没有发出一点响声,还不如一群飞来飞去的苍蝇。在父亲的逼迫下,我在罗镇医院里当起了一位中医的编外学徒。

有一天上午,来了一位叫刘玉珍的中年女人。父亲问她,哪儿不舒服。刘玉珍说:医生啊,这几天见了鬼,不知道是寒包住了火,还是火包住了寒,就是不舒服,给我开一点压火祛寒的药吃一吃吧。

父亲说:开什么药是我的事情,我只要你把病情讲得细一点就行。

刘玉珍说:医生啊,我怕你不耐烦,就讲得简单了一点。我是替你省心呢。要说细一点,那就多了。自从前年三月做了手术之后,我这肚子里就没有舒服过,总有一股气跑来跑去,有时候在肚子里,有时候又溜到了腰眼上。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出来,说不具体,等一下你摸一摸就知道了。要是等一下你摸到那股气跑到了背脊上,你也不要怪我瞎说,医生,它是跑动的。本来我还想挨一挨,但我挨不过我老公的打……在娘家的时候,谁不说我长得好?他们说我的皮肤就像糯米粑一样。我命苦呀。现在我哪里像四十五的人哪,医生。我给他生了四个女儿……嗨,也懂我自己的肚子不争气,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儿子……

我心想,这个女人太离谱了,医院又不是妇联,讲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干什么?我很想打断她。

我看出来了,父亲已经有点烦躁。我希望那个女人继续说,天上地下地胡说,把父亲说得发作了才好玩呢。

那么,你到底哪里不舒服呢?父亲还是耐着性子问。

刘玉珍继续说:医生,这个镇上就你是个明白人。实话说了吧,我没有病,一点病也没有,我是跟罗长生赌气。医生,求求你,给我开一服消气药吧。我拿回去就煎上,等他回家的时候,我就在床上,让他饿着肚子对冷锅冷灶发脾气吧,看他还有没有劲打我。

父亲叫刘玉珍躺到观察床上去,检查了半天,然后真的给她开了药。父亲对她说,药一定要吃,每天都要吃,补药,吃完了再来。

刘玉珍惊叫起来:补药?天哪!罗长生知道我还吃补药,他不要打死我?

父亲无奈地说:要不这样吧,你回家收拾一下,到医院里住一段时间。

刘玉珍说:住院?我四个女儿一窝鸡,两块菜地三头猪,我住院了,他们怎么办?

父亲说:不要什么都放不下嘛,自己的身体也要紧。叫你那位罗长生到我这里来一趟。

第二天,罗长生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罗镇医院。

不要再打你老婆了。父亲劝他。

没有呀,很久没有打了。今天她自作主张跑到医院里来躺着,丢下家里一窝畜生,还有一窝人不管,我也没打她。

父亲严肃地说:罗长生,我奉劝你,不要再打她了。

刘玉珍不知什么时候跑到门诊室来了。她说:现在当着医生的面说说,你凭什么打我?我哪一点对不住你?罗长生……你再打,我就死,死给你看……刘玉珍说着,哇哇地哭起来。

父亲说:回家去吧,回家去吧。罗长生明天再来一趟。

罗长生说:还要来啊?医生,我不打她了行不行?

罗长生领着刘玉珍回家去了。

父亲对我说:刘玉珍肝脏肿大,手感滞涩,有明显结节,边缘凹凸不平,我怀疑她是肝癌,而且是晚期。过两天让罗长生带她到省城医院确诊……他们也没有钱……即使到上海的大医院去,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唉,这个劳碌命苦的女人,就要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的丈夫还不知道,还在凶神恶煞地对她吼叫。

罗长生知道实情之后,带上所有的积蓄,卖掉了三头猪,把家交给大女儿,就带着刘玉珍上省城去了。

三个月之后,刘玉珍就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主要突出了“我”与父亲的矛盾冲突。由于对父亲的不满,“我”始终一声不发。几处心理描写风趣幽默,也体现了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态度。
B.“我尽管在场,却没有发出一点响声,还不如一群飞来飞去的苍蝇”,这是“我”面对父母亲“包办”的无奈表现,蕴含了“我”内心的苦涩与无助之感。
C.“也怪我自己的肚子不争气,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儿子”,这反映了刘玉珍的落后与软弱。因为勤劳、节俭,她反对医生要她“吃补药”“住院”的建议。
D.小说颇有生活气息,借助日常琐事,构建了具有真实感的百姓生活场景。作家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的悲苦故事,在小说的结尾处弥漫着巨大的悲悯和沉痛。
2.请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在谋篇布局上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运河谣

马金章

傍晚,燕翅湾西边的运河堤上,一对老人厮跟着,老汉在前,老太稍后。走到一棵浓荫匝地的古槐树下,老汉说:“下午,就在这儿,俺给申遗办的人吼过船工号子,他们还打听你哩。”“咋吼的,我听听。”老太说。老汉走到槐树下的青石凳处,从地下捡起一根手指粗细两尺多长的柳木棍儿说:“下午,我拿它当纤板。”说着,老汉将这纤板往胸前一放,弯腰弓背,随着夯夯实实的脚步声吼唱起来:

哈啰哈啰嗨哟,

两脚杵地背朝天哟。

往北开嘞米粮船哟,

哈啰哈啰嗨哟。

往南运嘞鱼和盐哟,

哈啰哈啰嗨哟……

老两口在槐树下的石凳子上坐下了。老汉说:“不比当年了。当年,拉一百二十吨大船,纤工十四五个。”她拦过话头说:“俺磨舵,你打号。”“磨舵,还是你磨得好,你哥磨嘞不行。每到流急滩险,纤工一看磨舵的是你哥,扯着嗓子喊:该换磨舵的了!一换你,人人肩上的纤绳,标枪一样绷绷直:纤板,抠着胸脯肉,咯吱咯吱响。那船,蛟龙游水般昂起头,劈开逆浪,猛往前窜。”老汉说。“磨舵得会识风向,辨水情。船行黄水要搁浅,清水打流好行船嘛。”老太说。“哪个舵手都知道这话,可恁多人,却没描摩透磨舵的巧劲儿。”老汉说。“要不是你教俺凫水,恐怕这辈子,俺也不会和船打交道。”老太说。

两个老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提下河岸的一丛丛簸箕柳,又不约而同地顺着簸箕柳,移向上游不远处的河湾。老汉说:“就在那个河湾里,你学会了凫水。”“起先,你古板,不教我。说啥?女人家,不兴凫水。等下辈儿,脱生成男的再说吧。”老太说。两人注视着不远处的河湾。老汉说:“那时,你身轻得跟飞燕一样,可一下水,死沉,像个秤砣往下坠……”她打断他的话:“你将你的毛蓝长裤在水中浸湿,扎上俩裤脚,凑上你那猪拱嘴儿,鼓腮吹气,然后扎上裤腰,将个肥鼓鼓的裤子递给俺,让俺一手抓住裤腰的结,将我脖子摁在裤裆部,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生的啥腌臜法儿。”老汉哈哈地笑了:“土造救生圈嘛。凭着这救生圈,你胆儿肥了,慢慢地秤砣变成了浪里白条儿。你成了咱湾里第一个会水的女人。”“都是被河水逼的。”说过,老太脸上显出一抹惆怅。

往事令人伤怀。过去,船家的孩子,为防止落水,腰里都拴着两只桐油浸过的葫芦当救生衣。那年她二哥解下葫芦上岸随爹到水神庙上香,回到船上,还没顾上拴葫芦,登廒舱梯子时踩空落水身亡。事后,娘才将二哥那葫芦拴在她腰上,她不让学凫水。娘怼她:“要想穷,玩木龙(船)。是不是想在船上过一辈子呀?要不愿过安稳日子,你就学凫水。”不久,意想不到的灾祸来临了,娘家的船,在道口镇三里湾码头装散米,几十吨的大船过十八里溜时触了河底石:船沉了,米被冲跑了,家破了,真应了“要想穷,玩木龙”那句俗语。娘便将她送到燕翅湾的姥姥家,期望她将来找个岸上的好人家。

“上你的当了。那时在燕翅湾,你总耍心眼儿,诱俺:去河湾吧,学水。”

“甭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学不会水,能当船娘?不当船娘,大运河申遗办的人,会将你列入运河人物?人家会想着采访你?”听着老伴儿的话,老太想起那个麦收前燕翅湾学凫水的傍晚,他俩走向运河湾,多美的意境啊:运河白帆如云,桅杆如林;风一吹,麦海金浪翻滚;河里的航船,如在金色浪中游走……那时刻,她有了运河里弄潮走船的心。老太太的目光投向运河岸边一丛丛簸箩柳,看着绿烟河柳与隐隐约约的纤道,想着下午申遗办的人打听她的事,不由得清噪唱起船歌:

日头出来咯窜咯窜,

一个大脚闺女弄水操船……

听着听着,老汉双眼蒙了一层泪光。

他摸索着,紧紧攥住了老伴儿的手。夕阳,摇翻了一河粼粼金波。

(选自2019年第18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在黄昏场景的描写中穿插了老汉夫妇年轻时运河行船生活的追忆,今昔交错的叙述方式,使结构呈现参差美。
B.小说的环境是大运河、长满簸箕柳的河堤以及燕翅湾等,这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增强了老汉夫妇形象和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中人物对白加快了叙事节奏,推动了情节发展,对白运用方言俚语,极其符合老汉、老太的船工身份,凸显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D.小说的情节由运河谣生发,乐观向上的感情格调折射出作者对现实新生活的真切感受,而追忆往昔则渲染了运河繁荣不再的失落情绪。
2.请简要分析老太回忆兄亡船沉一段描写的作用。
3.小说首尾描写老汉、老太唱船歌,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021-06-24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勇敢的奥德赛
(美)查尔斯
“我马上就回来,亲爱的。我不在你行吗?”脆弱的老太太问她丈夫。她站在门口,喘着粗气。
“我会没事的。”她丈夫坐在轮椅里回答。他的声音听起来就跟他身体看起来一般虚弱。他的身体消瘦,全身都是癌症。“很抱歉,我不能和你在一起。”
老太太打开前门。一阵冬季寒风将干枯的落叶吹到门廊里,让她感到心寒。他们那小院子里的那单独的一棵树显得疲惫和骨瘦如柴。她被寒风吹得直咳嗽,但她仍然往前走。走下楼然后穿过门前行车道让她已经让她筋疲力尽。她使劲拧开车门,“扑通”坐到凹背座椅上。她呼吸急促,她想打电话叫救护车,不准备自行驾车去看医生。但经过几分钟的休息,她感觉好多了。她丈夫自己推着轮椅来到了窗前,关切地望着她。一根鼻管给他那顽童面孔增光不少,老太太想,要是能够深深地吸上一口他的氧气,那该是多么奇妙。她觉得好多了,能够继续前行了,所以就向她丈夫挥挥手。他用手按在他那干枯的嘴唇上,给了她一个小小的飞吻,她就驾车离开了。
到医院的行程花了30分钟。靠近入口处的停车位全都停满了坚固的SUV车和明亮的小轿车。她能够找到的最近的停车位已经是在很远的位置了,她担心她的肺是否能够承受得了。她像一位潜水员那样深深地吸了几口气,然后才穿过碎石路面。
她终于走到接诊处,气喘吁吁地挂号登记。当她最终被叫到去看医生的时候,她要求到最近的一间诊室。护士答应了并给她测量了脉搏和血压。医生走进了房间,“你今天感觉怎样?”他问道。“不好,医生,”她声音颤抖、气喘吁吁地说,“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我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就是在房子里走走,也会上气不接下气。我的脚踝肿了,我的胸口很紧,我真的很担心,因为没有其他人照顾我那患病的丈夫。你还记得他患了癌症,对吗?”
医生显得很不安。他潦草地做了一些笔记,又问了一些问题,然后他自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给她做了检查,但他皱起了眉头,似乎早已经做出了诊断。“嗯,我肯定很关心你。我想给你做一个心电图,看看你的心律。你可以到这个检查台上面吗?”
老太太从座位上抬头看检查台,检查台上覆盖着绿色塑料垫。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处高海拔台地,但她同意自己爬上去。医生扶住她的手臂,随着她慢慢地走过去。她感到自己的心脏又开始狂跳了,而且她的肺也像是在全速冲刺似的。她往检查台上面爬的时候,房间里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直到突然有一种昏厥的感觉,黑暗从四面八方朝她涌了过来。
她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了诊室的天花板。医生跪在她旁边,扶着她的头,测量她的脉搏。有人已经将一根鼻管插进她的鼻子,正在往她的体内吹入清甜的氧气。她在迷惑和惊慌中立即就想起了她呆在家里的丈夫,担心他的氧气不够用。这真是太讽刺了。有几位小伙子,大概是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把她抬到担架上。她请医生给在家里的丈夫打电话,告诉他不要担心。他需要人照顾他,她要尽快结束这次看病。医生点点头,伤心地拍拍她的肩膀,祝愿她一切都好。
几个小时之后,经过验血、拍片和心电图检查,老太太被送进医院4楼一间安静的房间。经诊断,她患了充血性心肌病,她要住院几天,以便让医生和护士为她治疗。她开始从急诊室往家里打电话,但她丈夫没有接电话。她对他的担心,远远超过她对自己身体的担心。她回到自己的病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一部电话。仍然是没人接电话。她给邻居打电话,邻居接电话后立即就到隔壁去找她丈夫。没人来开门,邻居没有看到房子里有人。
从她离开家到现在已经5个小时了,她考虑着是否要打电话给警察,让他们去看看她丈夫。但也有可能他只是在睡觉。他的听觉有问题,如果看到一位警察出现在前门,他有可能会被吓死。老太太只好忍住眼泪,不时紧张不安地看着她的手表。
护士出现在门口的时候,她勉强地抬起头来。护士用轮椅推着另外一位病人进入病房。“看来你得有一位室友了,夫人。”老太太强迫自己做出一副关心的笑脸,看着她的新室友,在走廊照射进来的灯光下,她看到的是一个脆弱和瘦骨嶙峋的身躯。当她意识到是她丈夫在对着她笑时,她的心脏跳得比之前更加快了。“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她大声说,“你应该在家里休息!我担心死了!你没有接电话!”
“你不应该独自来这里,”她丈夫回答,“医生给我打电话后,我叫了一辆出租车。医院还不知道这事,但我今晚要在这里陪你。”
老太太抓住她丈夫的手,使劲地摇头。“你根本就不该来这里。”她责骂他。但是,她的眼睛背叛了她,泄露了她开心的情感,他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特别是在他这种身体状况下,成为了一位勇敢的奥德赛。“看看我们。我们身体都不是很好,是吗?”
他们摇摇晃晃地坐到一起,默默地什么也不说,相互有着对方的存在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尽管有各种调节阀杆、氧气瓶以及“哔哔”响的监测器,他们仍然感到像在家里似的。
1.小说开头有关冬季寒风、干枯落叶及孤独小树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的老太太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老太太的丈夫在身罹绝症的状态下,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医院去陪伴妻子。对于小说的这种情节设计,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16-11-18更新 | 2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蒲公英情人

(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得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所谓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邦邦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地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第一丝春天的气息的时候。”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地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地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表现了萨拉面对生活的坚韧以及对爱情的珍视和执着。
B.萨拉靠给一家餐厅提供菜单维持生计。她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萨拉每天忍受着相思之苦,还得坚持工作。
C.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表现一对热恋情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对他们寄寓深深的同情。
D.本文最末一段匠心独具,巧妙地道出了沃尔特寻找萨拉的艰难历程,给读者一种“含泪的微笑”式的艺术震撼力。
2.请简要分析萨拉这一人物形象。
3.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2021-01-27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