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小阅读-课外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3 题号:139354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 人 与 鹿

乌热尔图

夜晚。老人蒙上毛毯躺在火堆旁。他没有一点兴致了,没有一点勇气了,只有一线希望,这希望就像迷雾里的星星。他的希望寄托于即将来临的第二个黎明。

孩子睁大了眼睛瞅着老人。不知什么时候,他怀着替老人忧愁的心情睡着了。半夜,他突然醒了,觉得脸上滴满了冰冷的雨点。奇怪!满天繁星。他左右瞅了瞅,顿时明白了,原来这是眼泪,老人流下的眼泪。

天亮了。老人倚着树根坐着。

“哟——”山峰上突然传来响亮的声音,这好像是野鹿在叫。

老人猛地站起来,激动得全身都在颤抖。他背靠树干,用手拢住耳朵,细心地听着那渴望已久的声音。

他终于听清第二声鹿鸣。骤然间,他的脸变得阴沉、灰暗,嘴角在痛苦地抽动,身体慢慢地软瘫下去。飞翔的苍鹰被枪弹击中了。

老人扶着树干挣扎着站立起来,睁大那双无神的眼睛,凝望着山峰,好像那一切都清晰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他默默地站立着,满脸哀愁。过了好一会儿,他转过身来。

“是鹿叫?……真的吗?”老人的声音变得陌生了。

“是真的。真好听,和你说的一样。”孩子越说声音越低,好像只说给自己听。

“把——鹿——哨——给——我。”老人声音颤抖,说得很费劲。

“老爷爷——”孩子伤心地哭了。他把身旁的松树根制成的、弯曲的鹿哨递给老人。

“谁教你的?”

“是爸爸……来的时候。”

老人抬起突然变得沉重的手臂,痛苦地拍着刻满皱纹的额头,手指用力地揪扯着白发。

“是——该——教——给——你——了。”他一字一字地说。然后慢慢地扬起头,背脊靠紧树干,把鹿哨吮在干裂的双唇里。

“哟!”

悠扬的鹿鸣从鹿哨中迸发出来,向山峰、河谷飘荡。山峰送来了拖长了的音乐般的回音,回音渐渐地消失了。森林恢复了平静。

“它没来,真的没来。它来的话,能回答我的。”老人忍耐着心灵上的创伤,他知道这伤口还在淌着血。他声音嘶哑、微弱了。

“老爷爷,你学得真像。”孩子怯生生地说。

“像也是假的。这儿没有鹿了,一只也没有了,孩子。”老人下了一个痛苦的结论。

“孩子,你听着。”老人又一次吮起了鹿哨。

“记住:这是老公鹿的声音。”老人告诉孩子。

鹿哨又响了。

“记住:这是小公鹿的声音。”

鹿哨发出的声音又变了。

“记住:这是母鹿的声音。”

老人疲倦地放下鹿哨,他那瘦弱干瘪的胸脯上下起伏。

“给我一块桦皮。”他喘气都费劲了。

接过桦皮,他撕了撕,折成三角形的小块,含在嘴里,顿时,连续发出清脆娇嫩的声响。

“记住:这是鹿崽的声音。”

“记住:这是狍崽的声音。”

“记住:这是犴崽的声音。”

……

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去吧,孩子。拎点水,我真渴,咱们熬茶……我胸口真闷……快去吧。”

孩子含着泪,松开老人的手。他拎起水壶。

“你回来!”老人朝他喊。声音又低又哑。

老人又一次把孩子搂在怀里。孩子紧紧握住老人的手。他感到老人的手从来没有这么热过,褐色的手背上血管都膨胀起来。

“孩子,告诉我,你爱山吧?”老人的声音这么悲哀,这么温情,带着哭腔,带着恳求。

“老爷爷。我爱。”

“你爱林子吗?”

“我爱。”

“你爱小河吗?”

“我爱。”

“你爱山上的鹿吗?”

“我爱。”

“孩子。你记住,就像爱你的兄弟,就像爱你的母亲,那样爱吧,爱吧。记住……我的话。人永远离不开森林,森林也离不开歌。”

“老爷爷你哭啦!”

“我——哭——啦!”老人捂着脸痛哭起来,“……那头鹿……不愿来……来和我……告别了。它、嫌弃、我。啊——!”老人痛苦地叫了一声,“……那善良的……它们……嫌弃我,都在……嫌弃我。呜呜——”老人低着头,肩膀在抖。

“你别怨我。老爷爷,我没告诉你,爸爸对我说,那头鹿让人用铁丝套死了。”

“它死了。它——真——的——死——了。”老人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了,“孩子——你——去——拎——水。”

他刚把水壶浸到河水中,猛地听到身后响起一声凄惨的喊叫。

“啊——!”

他大吃一惊,预感到有什么事将要发生,扔下水壶朝回跑去。

老人栽倒在地上,刻满皱纹的脸紧贴着地面,伸直了的双臂,好像搂抱着大地。

他的眼角还挂着泪珠。

(有删改)


请以老人的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021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上”人回家

萧乾

“上”人先生是鼎鼎有名的语言艺术家。他说话不但熟练,词儿现成,而且四平八稳,面面俱到。他的语言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概括性——可就是听起来不怎么具体,有时候还难免有些空洞啰唆;其二是民主性——他讲话素来不大问对象和场合。总之,他满口离不开“原则上”“基本上”。这些本来很有内容的字眼儿,到他嘴里就成了口头禅,无论碰到什么,他都“上”它一下。于是,好事之徒就赠了他一个绰号,称他作“上”人先生。

这时已是傍晚,“上”人先生还不见回家。他的妻子一边照顾小女儿,一边烧着晚饭。忽听门外一阵脚步声,说时迟,那时快,“上”人先生推门走了进来。做妻子的看了好不欢喜,赶忙迎上前去。

妻:今儿个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

上:主观上我本希望早些回来的,但是出于客观上难以逆料、无法控制的原因,以致我实际上回来的时间跟正常的时间发生了距离。

妻(撇了撇嘴):你干脆说吧,是会散晚啦,还是没挤上公共汽车?

上:从质量上说,咱们这10路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数量上,它还远远跟不上今天现实的需要。

妻(不耐烦):大丫头还没回来,小姐子直嚷饿得慌。二丫头,拉小妞子过来吃饭吧!

(小妞子刚满三周岁,怀里抱着个新买的布娃娃,一扭一扭地走了过来。)

妞:爸爸,你瞧我这娃娃好看不?

上:从外形上说,它有一定的可取的地方。不过,嗯,(他扯了扯娃娃的胳膊)不过它的动作还嫌机械了一些。

妞(撒娇地):爸爸,咱们这个星期天去不去公园呀?

上:原则上,爸爸是同意带你去的,因为公园是个公共文娱活动的地方。不过——不过近来气候变化很大,缺乏稳定性,等自然条件好转了,爸爸一定满足你这个愿望。

妻(摆好了饭菜和碗筷):吃吧,别转文啦!

(正吃着饭,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推门走进来,这就是“大丫头”,她叫明,今年上初三。)

明:爸爸,(随说随由书包里拿出一幅水彩画,得意地说)这是同学送我的,听说是个青年女画家画的。你看这张画好不好?

上(接过画来,歪着头看了看):这是一幅有着优美画面的画。在我看来(沉吟了一下),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一点,自然跟画家在艺术上的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在表现方式上,还不能说它完全没有缺点。

明:爸爸,它哪一点吸引了你?

上:从原则上说,它既然是一幅画,又是国家级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那么,它就不能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明(不服气):那不成,你得说是什么啊!(然后,眼珠子一转)这么办吧,你先说说它有什么缺点。

上:它有没有缺点,这一点自然是可以商榷的。不过,既然是青年画家画的,那么,从原则上说,青年虽然总有她生气勃勃的一面,却也必然有她不成熟的一面。这就叫作事物的规律性。

明:爸爸,要是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它呀,我才不会那么吞吞吐吐呢。我就干脆告诉你。我喜欢芦苇旁边浮着的那群鸭子。瞧,老鸭子打头,后边跟着(数)一、二、三、四……七只小鸭子。我好像看见它们背上羽毛的闪光,听到它们的小翅膀拍水的声音。

上:孩子,评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你怎么能只抓住一个具体的部分?而且,“喜欢”这个字眼儿太带有个人趣味的色彩了。

明(不等“上”说完就气恼地插嘴);我喜欢,我喜欢。喜欢就是喜欢。我总归还告诉了你我喜欢它什么,你呢?你“上”了半天,(鼓着嘴巴,像是上了当似的)可是你什么也没告诉我!

妻:大丫头,别跟你爸爸费嘴啦。他几时告诉过谁什么!

(选自1957年《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萧乾希望能在更广大的现实人生中探求真知,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和时代中去。恰在此时,萧乾认识了巴金,这是萧乾的另一个“师傅”,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师傅。

巴金是一位有着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与时代的脉搏相呼应,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巴金一再叮嘱萧乾“一个对人生、对现实社会没有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总是启发萧乾“走出童年回忆那个狭窄的主题,写点更有时代感的东西”。在巴金的启发下,萧乾意识到了自己早期作品题材狭窄、缺少时代感的缺陷,决心把创作视野放宽一些。由于一种新因素的介入,他的创作开始呈现出别样的品格。

巴金是一位敏感、单纯、热情而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热情、酣畅,极富有感染力。萧乾觉得“他是用心灵蘸着血和泪直接同读者对话的一个作家,不是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真挚的感情来直扑人心的”。巴金非常强调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与生活相一致的情感的艺术表现,他要求萧乾带着情感去写作,每当他读到萧乾满蕴情感的作品时,总是由衷地感到高兴。

巴金是小说创作的大家,故事情节纷繁复杂,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缜密严谨的长篇结构已经成为他创作的基本体式。而萧乾的小说,则情节简单,人物单一,结构小巧,和巴金的小说比较起来不够大气。巴金从自己的创作习惯和审美倾向出发,常常期望萧乾能写出一些长篇来,但萧乾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摘编自郑娟《文化合力与理性超越——浅论萧乾小说创作与京海文化》)

请结合文本二对萧乾小说的评论,以“简单与不简单”为题写一则关于《“上”人回家》的文学小评论,列出评论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2023-07-13更新 | 221次组卷
小阅读-课外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雪

陈盛

村子的最大最高的建筑,要数祠堂——红砖红瓦,重檐翘脊,歇山式房顶,就是村里最好的四扇厝”“八扇厝也没它气派。

村子有个传统,在大的节日,一些在神灵前许过愿的村民,都会主动请闽剧团来祠堂演戏还愿。戏台子就搭建在祠堂前,铺上幕布后,整个祠堂庄严肃穆,不许小孩儿攀爬玩耍。

五岁那年的上元节,我记忆深刻,大寒过后是立春,本是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大好节气。当天却是天寒地冻,我很着急,父母亲为我裁剪的新衣裳,显然是穿不上了。

我在屋里郁闷着,石蛋急赤白脸地闯了进来,他告诉我:下雪了。

南方会下雪?我就没有搭理他。你就不想跟着我一起演一回《六月雪》石蛋不依不饶。

我心里一动:记得去年上元节,村里来了一个福州闽剧团,我跟石蛋缠着一个老演员学戏。我们学得快,学了青衣、花旦、三花,又唱了江湖调、洋歌调、逗腔……当教到《六月雪》的时候,石蛋特别入戏,老演员感叹道,要是来一场雪就好了……

想到这里,我也顾不上新衣裳了,我说:石蛋,你上台表演,我给你两翼掠阵。石蛋还是那个急脾气,他一拉,把我拉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我们一前一后顶着漫天的雪花来到了村里的祠堂。石蛋翻上戏台即兴上演了《六月雪》。

当天大雪纷纷扬扬,居然没过了脚踝。

石蛋告诉我:很过瘾。我们约好第二天戏台上见。

当晚,因为下雪,非常叫座的几台闽剧也没有如期上演。

第二天早上,雪停了,我准备出门。父亲推门进来,一脚的泥泞,他的眉头紧蹙,熟练地燃上一支卷烟,可是,刚吸上两口,便大声咳嗽。

紧接着,裹着小脚的奶奶,踉踉跄跄地也从外面回来。她附在父亲的耳朵说着什么,父亲不时奇怪地看着我。没等我明白过来,他突然操起一根树枝就把我抽懵了。我挺着脖子,不闪躲,不掉眼泪。

母亲刚好从外头回来,看到我,仿佛看到一件失而复得的宝贝,一把将我抢了过去。母亲责备道:你们父子俩,就是两头犟驴。

我不能失信于石蛋,过了会儿,我忍着痛偷偷地跑了出去,跑到了戏台前,没看到石蛋,又跑到石蛋家里,石蛋的院子聚集了好多人。

我在屋里找到石蛋,石蛋蜷缩着小身子,静静地躺在床上,一双眼睛惊恐地瞪着。他们说:是石蛋冒犯了神灵,一夜之间,田野的庄稼全部冻坏了,他自己也烧坏了脑子……

那一年,整个村子都是缺吃少穿的,石蛋更是饥饱不匀,我偷偷地从家里拿出吃的接济他,母亲当作没看见,父亲见了,免不了对我又是一阵呵斥。

石蛋从此不能去上学了,我在上学的路上,有时候蓦然回首,发现后面跟着石蛋。石蛋的身上总是有新的伤口,他没了性子,对着人只会呵呵地傻笑。我的性子却长了不少,我想为石蛋出气,但是,我不知道该找谁。

我后来离开故乡,升学、工作,再也没看见过石蛋。我跟父亲的话依然不多,电话回去,他直接转给母亲。

有一天意外地接到父亲的电话,让我抽空回去一趟。我问什么事儿,他嗫嚅了半天,说:村里祠堂翻修……让母亲跟你说吧。说着就把电话给母亲。母亲说:我帮你许了个愿,你得回来还。

为了祖宗门楣,我回去一趟。家乡变化很大,老房子不见了,四处是簇新的别墅;翻新了的祠堂果然威武,房顶是高级的重檐庑殿式;戏台也更加高大,村里还愿的戏排到一个月之后。

许久没有回到家乡了,我就想到石蛋家里看看。母亲在厨房张罗着吃的,听说我要出门,拽着我的手臂不让,再三交代我不要四处乱跑,娘俩好久没有说话了。

过了一会儿,外头锣鼓喧天,我找了个借口,一个人往祠堂而去,闽剧团的演员正在粉墨登场。我在人群中穿梭,我有点期待,或许,石蛋就在拥挤的人潮中。

在找……石蛋吧?父亲原来一路都跟着我。

我停了下来。

石蛋……不在家。父亲说得轻描淡写。

不在家?他能去哪里?我盯着父亲问。

石蛋的父母过世后,石蛋的生活起居就由两个兄弟轮番照顾。前年村里征地拆迁,石蛋要在家里的话,就得分一份——

就这样,石蛋被送走了?我有点歇斯底里,他不知道,这是去送死吗?戏台上的光线照亮了我狰狞的表情。

石蛋死活不肯离开,两个兄弟就威胁他,要是不走……就让神灵将他彻底带走……父亲慌乱地看了我一眼,他习惯地卷了一支烟,半天却没能燃起,接着便是使劲儿地咳嗽……

结果让人给五花大绑了吧?我看了一眼高高的戏台子,我知道,这声音是从我的牙缝中蹦出来的。

石蛋还是油盐不进,最后,他的一个兄弟跟他说,一起去找你,那儿在下雪。石蛋高兴了,他说跟你约好,再搭档一回《六月雪》——

我一甩手,迅速地消失在夜色里。

(原载《台港文学选刊》20212期,有删节)


【注】①《六月雪》,文中指闽剧《六月雪》,剧本唱词改编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冤)。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小说标题“六月雪”的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2-07-15更新 | 107次组卷
小阅读-课内 | 适中 (0.65)
【推荐3】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分角色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2022-01-31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