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8 题号:1433380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和白忠孝正在医心堂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继而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只见来人腿上已被鲜血浸透。

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颇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第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就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宫本也不恼,笑笑说,贵国气数己尽,冥顽不化是没有好下场的,劝仁甫君学学令师弟吧,识时务者为俊杰。王仁甫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潜逃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因为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上,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哈哈大笑,心说这小子真是胆小,知道治好我的病就会杀掉他,却自己先吓死了,有意思。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再去医心堂时,却见人去楼空,王仁甫已连夜不见了踪影。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久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没人击中宫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屈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痛疼,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

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解放后,王仁甫和白忠孝被双双聘为省医学院教授。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B.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一句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C.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D.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天歌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我的天!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骚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

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班长的担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
C.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虽然是在开九度的玩笑,但玩笑中却包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敬佩。
D.小说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
E.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活境遇,而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一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2.小说的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
3.“同学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尾两段,有人说是画蛇添足,有人说其必不可少,你的观点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2020-12-03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老 人 与 鹿

乌热尔图

夜晚。老人蒙上毛毯躺在火堆旁。他没有一点兴致了,没有一点勇气了,只有一线希望,这希望就像迷雾里的星星。他的希望寄托于即将来临的第二个黎明。

孩子睁大了眼睛瞅着老人。不知什么时候,他怀着替老人忧愁的心情睡着了。半夜,他突然醒了,觉得脸上滴满了冰冷的雨点。奇怪!满天繁星。他左右瞅了瞅,顿时明白了,原来这是眼泪,老人流下的眼泪。

天亮了。老人倚着树根坐着。

哟——山峰上突然传来响亮的声音,这好像是野鹿在叫。

老人猛地站起来,激动得全身都在颤抖。他背靠树干,用手拢住耳朵,细心地听着那渴望已久的声音。

他终于听清第二声鹿鸣。骤然间,他的脸变得阴沉、灰暗,嘴角在痛苦地抽动,身体慢慢地软瘫下去。飞翔的苍鹰被枪弹击中了。

老人扶着树干挣扎着站立起来,睁大那双无神的眼睛,凝望着山峰,好像那一切都清晰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他默默地站立着,满脸哀愁。过了好一会儿,他转过身来。

是鹿叫?……真的吗?老人的声音变得陌生了。

是真的。真好听,和你说的一样。孩子越说声音越低,好像只说给自己听。

把——鹿——哨——给——我。老人声音颤抖,说得很费劲。

老爷爷——孩子伤心地哭了。他把身旁的松树根制成的、弯曲的鹿哨递给老人。

谁教你的?

是爸爸……来的时候。

老人抬起突然变得沉重的手臂,痛苦地拍着刻满皱纹的额头,手指用力地揪扯着白发。

是——该——教——给——你——了。他一字一字地说。然后慢慢地扬起头,背脊靠紧树干,把鹿哨吮在干裂的双唇里。

哟!

悠扬的鹿鸣从鹿哨中迸发出来,向山峰、河谷飘荡。山峰送来了拖长了的音乐般的回音,回音渐渐地消失了。森林恢复了平静。

它没来,真的没来。它来的话,能回答我的。老人忍耐着心灵上的创伤,他知道这伤口还在淌着血。他声音嘶哑、微弱了。

老爷爷,你学得真像。孩子怯生生地说。

像也是假的。这儿没有鹿了,一只也没有了,孩子。老人下了一个痛苦的结论。

孩子,你听着。老人又一次吮起了鹿哨。

记住:这是老公鹿的声音。老人告诉孩子。

鹿哨又响了。

记住:这是小公鹿的声音。

鹿哨发出的声音又变了。

记住:这是母鹿的声音。

老人疲倦地放下鹿哨,他那瘦弱干瘪的胸脯上下起伏。

给我一块桦皮。他喘气都费劲了。

接过桦皮,他撕了撕,折成三角形的小块,含在嘴里,顿时,连续发出清脆娇嫩的声响。

记住:这是鹿崽的声音。

记住:这是狍崽的声音。

记住:这是犴崽的声音。

……

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去吧,孩子。拎点水,我真渴,咱们熬茶……我胸口真闷……快去吧。

孩子含着泪,松开老人的手。他拎起水壶。

你回来!老人朝他喊。声音又低又哑。

老人又一次把孩子搂在怀里。孩子紧紧握住老人的手。他感到老人的手从来没有这么热过,褐色的手背上血管都膨胀起来。

孩子,告诉我,你爱山吧?老人的声音这么悲哀,这么温情,带着哭腔,带着恳求。

老爷爷。我爱。

你爱林子吗?

我爱。

你爱小河吗?

我爱。

你爱山上的鹿吗?

我爱。

孩子。你记住,就像爱你的兄弟,就像爱你的母亲,那样爱吧,爱吧。记住……我的话。人永远离不开森林,森林也离不开歌。

老爷爷你哭啦!

我——哭——啦!老人捂着脸痛哭起来,……那头鹿……不愿来……来和我……告别了。它、嫌弃、我。啊——!老人痛苦地叫了一声,……那善良的……它们……嫌弃我,都在……嫌弃我。呜呜——老人低着头,肩膀在抖。

你别怨我。老爷爷,我没告诉你,爸爸对我说,那头鹿让人用铁丝套死了。

它死了。它——真——的——死——了。老人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了,孩子——你——去——拎——水。

他刚把水壶浸到河水中,猛地听到身后响起一声凄惨的喊叫。

啊——!

他大吃一惊,预感到有什么事将要发生,扔下水壶朝回跑去。

老人栽倒在地上,刻满皱纹的脸紧贴着地面,伸直了的双臂,好像搂抱着大地。

他的眼角还挂着泪珠。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首段写老人的希望像迷雾里的星星,暗示老人企盼鹿的出现终将成为泡影,为下文写老人心情的变化做了铺垫。
B.小说中写“孩子越说声音越低,好像只说给自己听”,说明孩子这时其实已经知道鹿死了,只是不忍心告诉老人这个残酷的真相。
C.小说的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老人、孩子的对话虽然简短,却能揭示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孩子既是老人悲惨命运的见证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作者特意设置的老人希望延续使命的传承者。
2.请以老人的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一篇优秀的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人文精神。
2021-09-04更新 | 1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到了枯水季节,急水湾变成了个浅水湾。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但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而变化。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流汇流后便呈汹涌之势,跌宕直下,船员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在半路上水流分流了,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而这些分流常常会因洪水的冲撞而变幻莫测。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后,再行船时水路就面目全非了。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在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人很难到达。建站时,是段里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而且一守半月,非常寂寞无聊,加上有时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忍饥挨饿也是常事。所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

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不想当股长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这事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处理才算公允。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也没啥用处。

李松夫妇俩在山里一待就是整整二十年。先前从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儿,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给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发现,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竹木石料被限制采伐后,虬江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景点,来此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上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船只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承包漂流点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在他75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子,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已有,不让过往船只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事。他愣愣地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物品难以计数。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仍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虬江航道急水湾的大段描写,既突出急水湾的凶险,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
B.李松之所以主动去航标站驻守,是因为他不想当股长;毕竟当股长时他建航标站的提议被段里所有人背地里骂。
C.本文结构严谨,前后有多处照应。如李松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与前文他长住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相照应。
D.航道的兴衰变化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因航道位置重要设立航标站,因航道功能减弱撤掉航标站,因限制采伐而成旅游胜地。
2.文章结尾说李松“仍是义无反顾”,他的“义无反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中写到当地报纸上一篇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请简要分析这一内容在小说中的作用。
2021-11-24更新 | 1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