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2 题号:1503121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从祖母逝世前示意我们点上蜡烛写起,既扣住了“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一标题,又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B.文章通过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虽都处于黑暗之中,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表现出祖母笑对磨难时乐观开朗的性格。
C.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祖母的大便时祖母像疯子一样发火、像小孩一样哭的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和叔叔的孝心,更表现出祖母生活能力丧失后的悲惨。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E.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兵叔的玩具

万芊

李凯旋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寄居在陈敦镇的外婆家,妈妈没有正式工作,一直在镇商业合作社办的馄饨店里做临时工。李凯旋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只有房间墙上一张父母的合影。那时彩照不多,脸上的彩色好像是手工涂上去的,一团团的。父亲穿着军装,很年轻。

李凯旋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常来一位叔叔,妈妈让他叫兵叔。兵叔看上去显得有点苍老,黑脸、跛脚,一直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

兵叔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来了,就在外婆家的客厅里坐一会儿,捧着大碗喝着妈妈给他斟的大麦茶。每次临走时,总是从随身挎的粗布兜里掏出一两件玩具。兵叔的玩具很特别,也新奇,在陈敦镇上很难见到,有时甚至是很奇特的外国玩具。只是,每个玩具都已经过精心的修补,手工制作的小零件,让缺损的玩具不再缺胳膊断腿。李凯旋寂寞的童年在兵叔玩具的陪伴下,慢慢地度过。

小学毕业后,李凯旋到了县城读初中,寄宿在校。妈妈在馄饨店的工资是按天算的,故而,妈妈从来没到过李凯旋寄宿的学校。妈妈给李凯旋的生活费不多。李凯旋知道,妈妈赚得少,有时还要贴补多病的外公外婆。

李凯旋在县城学校寄宿时,只有兵叔不时过来看他。兵叔没话,临走时,总塞给他一两件小玩具。只是,兵叔不再给李凯旋送些幼稚的儿童玩具,而是老旧的小杂物。比如,一副象棋,一只小笔筒,一把小铜壶。脏的,已小心洗过;损坏的,已精心修补过。如一只很老的小瓷碗,原本碎了,新锔了一下,倒也不错。有一次,兵叔带来一副制作精美的国际象棋,只是少了两枚,损坏了几枚。兵叔手工刻了,补全修好,成了李凯旋和室友们的最爱,没事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琢磨着这国际象棋的下法,竟然也下得有模有样。

李凯旋寄宿的日子,很拮据,每日的伙食,米饭加咸菜猪血汤。米饭,是自己带了米让食堂代加工的。但家里的米是计划的,他得匀着吃,故常常半饥不饱的。咸菜猪血汤,每碗一分钱。然就是这一分钱,李凯旋也常常抠着用。省下的钱可买书看。学校食堂里,也有红烧肉,红得冒油,又特别香,八分钱一块,然李凯旋从没这种奢望。

有一回,李凯旋从学校边的一条小弄堂里走过,看见弄堂边有人摆着地摊,上面放着各式各样老掉牙的小物件。李凯旋好奇地在边上看,竟然发现在这里,有人卖出,也有人买进。李凯旋就想到了兵叔送的小玩具,他犹豫再三,再也受不了地摊交易的诱惑,拿了一件小铜器过来。问摊主,这物件你收不?摊主翻来覆去仔细端详一番,最后一推说,仿的,不值钱。李凯旋心里不甘,追问,那到底能卖多少钱呢?摊主一脸漠然地问,不是偷的吧?李凯旋亮出自己手里的课本说,我是学生,不会偷的。摊主漫不经心地说,搁那边上,自己拿两毛钱吧。李凯旋看着地摊上零零星星的硬币,惴惴地问,能多给两分吗。摊主嘴一撇,不屑地说,你亏死我了,拿吧,有好东西送过来。

李凯旋取了两毛两分钱,兴冲冲地去食堂,多买了一只大馒头,多要了一份咸菜猪血汤,第一次吃得肚子里饱饱的,打着幸福的嗝。

兵叔还是不时来学校看他,每次都带一两件修复过的小物件。李凯旋过段时间,送一件小物件到学校隔壁弄堂里的地摊上,换几毛钱贴补生活。有时看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好书,他也会非常大气地掏钱买下那书,一有空就看,看了还小心地藏好。

有段时间,兵叔没来。过了好长时间,兵叔又来了,只是脚更跛了,走路一拐一拐的。自那回后,兵叔来的次数也稀了,最后再也不来了。

就这样,李凯旋在县城读书读到高中毕业。毕业时,正好赶上恢复不久的公开高考,他一考就中,考上了不用花钱的师范学院,毕业后当了老师。

几年后,李凯旋跟母亲说起以前常来的兵叔,有点挂念,说不知现在他过得如何,决计去寻找那位曾给他送玩具的兵叔。母亲拿出当年有心收好的几封书信。李凯旋按着信封上的地址,找上了门。那是县城一个废品收购站,在城郊,现已关闭。李凯旋找到了附近上了年纪的人,证实废品收购站是一个叫兵叔的外地男子经营的。那位老人告诉李凯旋,兵叔早年是当兵的,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的几位战友都牺牲了,他却活了下来。他说,他的命是这些战友给的。他为了帮衬这些牺牲战友的家庭,只身来到江南,以收废旧物品为生。

李凯旋把知道的一切告诉母亲。

母亲说,兵叔最早来时,每次总送钱过来,但她拒绝了。她说,他再送钱就不让他上门。他就送玩具,说他喜欢孩子。

李凯旋突然想起自己在县城读书时一直靠变卖兵叔的小物件贴补生活,脸上不由得一阵阵发烫。现在,他有工资、有能力了,而兵叔却已不知去向,一切再也无从回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李凯旋的妈妈虽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她自食其力,拒绝兵叔钱财上的资助,可见她自尊、自强的性格特征。
B.小说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方法来塑造地摊摊主的形象,表现出他的冷漠与市侩,不能体谅穷家子弟读书的艰辛与不易。
C.小说主要通过李凯旋的视角来叙述兵叔的故事,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兵叔对李凯旋的关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母亲拿出当年收好的几封书信”,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兵叔对李凯旋母子的关爱无微不至,对他们还有书信上的问候。
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善用伏笔,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小说以“兵叔的玩具”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22-06-15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萝卜

曹永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他喜欢蹲在地埂上,看看嫩绿的蔬菜,听蔬菜弄出那种梆梆的细响。

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隔老远,就看到地里有个人。

地里的萝卜长得很好,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

那个人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皱着眉头说,哎。那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那人说,噢,我有点口渴,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拔得倒热乎。

那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老栓说,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那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这时候,老栓发现那人的肩膀上挂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他知道那是照相机。

那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那人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

那人把萝卜掰成两截,边嚼边说,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那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他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那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那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

太阳亮晃晃地挂在天上,非常旺盛。老栓看那人把萝卜吃完,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那人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

老栓跑到地里,用指甲往萝卜上面掐,那种掐得响的萝卜最甜。他挑到一个,擦得白白净净的,然后递给那人,你吃,这个肯定甜。

那人接过萝卜说,这地方可真漂亮。我喜欢这里的安静。老栓有点不高兴,你住在这里试试,想说话也找不到个伴。

那人说,以前的时候,这地方的鸟多不多?老栓说,我记得以前湖边到处是鸟,有黑颈鹤、黑翅鸢、白琵鹭,多得数不清。那人说,这些可都是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

老栓缓缓说,那时候,说粮食不够吃,就把湖扒开,放水造田。湖水放掉后,到处种庄稼,鸟儿在湖里找不到吃的,就跑到地里抢粮食,我们经常打鸟吃。那人说,你们竟然打来吃?

老栓说,后来,我们想吃也吃不到了。自从把草海的水放干,这地方连续多年碰到灾害,鸟兽差不多绝迹了。那人说,你们自讨苦吃。

太阳开始收敛光芒,悄悄往西边溜去。老栓说,八十年代说要蓄水还湖,又把豁口堵起来,总算慢慢看到鸟兽的踪影。那人说,你们没再打鸟?老栓说,看你说的,以前打鸟,是怕它们争粮食。湖水蓄起来后,气候也跟着慢慢好转,我们就在湖边种菜,你看这白菜,多嫩,你看这萝卜,多甜。

老栓说,我有点想不通。年青人怎么喜欢往外边跑,挡都挡不住。那人说,出去见见世面也好。外面能挣钱嘛。

老栓说,我就不信比种菜还挣钱。那人说,你的儿子也在外面打工?老栓说,看你说的,我家福鼎怎么可能打工,他在省城上班哩。他读书时候成绩就好,大家都说这娃将来有出息。

那人说,我想去阳关山看看。老栓抬腿就往地里钻,很快从里面提出一条萝卜,说,你再吃一个。那人皱眉说,我吃不下了。老栓说,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那人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这么好的地,我实在舍不得。那人吐出嘴里的萝卜皮说,以后去省城享清福。

老栓说,福鼎孝顺,几次把我和他娘接到城里,但我们住不惯,只待几天就跑回来了。看着那些楼房,我总觉得像个鸟笼。

那人总算把萝卜啃完,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那人慌忙把他拽住,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说着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他似乎想起什么,窜进菜地,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萝卜”为题,萝卜是文章的线索,围绕着老栓请那人吃萝卜来写,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B.小说通过“一张白净的脸”和“肩膀上挂着个黑乎乎的东西”,交代出那个人城里人的身份。
C.当那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这一情节刻画了老栓热情、善良又虚荣的性格特点。
D.小说开头写菜地,结尾也写菜地,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也前后照应,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了升华。
2.在小说中“那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2021-02-03更新 | 2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享受被骗

大院里有一棵大槐树,没事时,大家爱凑在那里吹牛、下棋。老木坐在石礅上,慢慢地摇着扇子,憨憨地笑笑,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话。平日里,老木和爱人靠摆摊卖些旧书刊来为女儿赚点学费,也为老木自己赚几个酒钱。老木对顾客的态度极好,时间长了,便养成了这副憨憨的笑模样。

槐花在头顶飘香的时候,大院里来了一个人,他穿着很旧的西服,头发乱得很,一身风尘与疲惫。那人可怜兮兮地掏出一张纸条,却是一份证明。证明上的文字是:兹有我县某某乡某某村某某人因家庭遭受火灾,致二死二伤,现因经济困难无法生活及治疗,故外出乞讨,希望各单位和个人给予帮助。证明的落款盖的是邻省某县民政局的大红印章。

这可怜兮兮的人和他手中的纸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小李翻来覆去地看着纸条说:民政局还鼓励人外出乞讨?没听说过。老张伸着脖子说:当地政府不可能不过问呀。那人为难地说:哪怕有一丝办法,我一个大老爷们也不会跑出来求助呀!大家都怀疑地看着他,不再说话。老木摇着扇子过来,从口袋里掏出五元钱放到那人手上。那人收了钱,一次次对他拱手。

那人走后,大家开始奚落老木。小李撇着嘴说:骗子,十足的骗子!老张不屑地瞟一眼老木说:弱智啊,弱智!就连老木的女儿也不满地瞪老木一眼。老木呢,憨憨地笑笑,看人家下棋去了。

几日之后,又来了一个人,与上次那人一个口音,看起来极像个憨厚的农民。来人同样拿出一份装在塑料袋中的证明,同样乞求大家帮助,证明也同样盖着邻省某某县民政局的公章。只不过证明上的内容有所不同,称该县某某乡全境惨遭水患,百姓痛失家园。小李笑道:又来了又来了。老张讥讽道:火灾、水灾都让你们赶上了,拿我们当什么人啦?来人便有些木讷地笑,慢慢红了脸。老木依旧摇着扇子过来,递上茶杯让来人喝了两口水,说:大老远过来,不容易,不容易。说着,竟又掏了五元钱放进来人手中。

老木的行为引起大家一片嘲笑。小李摇头说: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就是不知道接受教训的人。老张叹息说:老木呀老木,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呀?老木不说什么,仍是憨憨地笑笑,自顾摇着扇子。老木的女儿生气了,噘着嘴对老木说:你摆半天书摊才赚几个钱?这五元钱要是买点肉,够全家吃一顿呢——你为什么要便宜一个骗子?

老木看看女儿,不笑了,摇摇头,慢慢收起折扇说:骗子的伎俩是够笨拙的,怕是连小孩子都能看出来呢。你想,他的诡计这么容易被人识破,他还骗得了谁?骗不到钱怎么办?他可能会‘改善’或重新设计大的骗局。别忘了,所有的大骗子都是从小蒙小骗开始的。我看他累了一天也蛮可怜的,给他五元钱让他吃顿饭,他也许会好好想一想——你见过他们当中有人来过第二次吗?没有!他们可能就因为羞愧洗手不干了。我虽然花了五元钱,可这世上从今以后可能会减少一个骗子,这有什么不好?孩子,做人有时候心甘情愿地受骗,也是一种享受呢!

老木的话说得他女儿愣愣的,也说得大家沉默无言。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的家庭情况、生存方式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B.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主人公“老木”明知两个“乞丐”的乞讨有诈,却依然掏钱打发他们、不为人们理解的言行做法。
C.老木的两次行为引起大家一片嘲笑。人们说他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不知道接受教训。老木的女儿更是生气:“你为什么要便宜一个骗子?”
D.尽管可怜兮兮的乞丐拿着盖有邻省某县民政局的大红印章的证明,大家仍然怀疑他:“民政局还鼓励人外出乞讨?没听说过。”
2.分析乞丐们持有的“地方行政部门”出据的行乞证明的虚假性。
3.“做人有时候心甘情愿地受骗,也是一种享受呢!”请你品味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023-06-29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