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197244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飞的父亲

尹学芸

父亲有一米七五的身高,你如果在他身后叫一声“老王”,他会欢喜地拉着你半天不放,好像这世界上只有他一个老王,好像人家叫他老王就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人也叫他老王,儿子或儿媳,“老王”两个字顺嘴就会溜出来。刚开始时,他接受这个称呼并不那么自如,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这些年,我不止一次梦见他。奇怪的是,他总是影像模糊飘忽不定。我觉得,连我这种存了一百种想法的人,也不能想象他到底活成了什么样。

王永利和王永全已经很多年不提他了。他们不提,我也不提。我不提不是不想提,是怕不合时宜。我有过教训。父亲走失后的某一天,王永利破天荒地把王永全一家招呼过来吃了顿团圆饭。这顿团圆饭,是父亲梦寐以求的。父亲总在老大身后嘀咕:把老二一家叫过来,吃个团圆饭吧。他满面羞赧,像个明知是错也非说不可的孩子。老大置若罔闻。在老二家,父亲也这样说,老二也置若罔闻。两家没啥大矛盾,就是彼此不亲近。两个媳妇与生俱来的斗鸡眼,不可调和。母亲去世后,父亲在两个儿子家轮换住,一个月搬一次家。有一次他悄悄问我:“我能一直住在王永全家吗?”我斩钉截铁地说:“不能。”

搬出老宅是王永利和张圣文两口子的主意,为防父亲搬回去,他们把房子卖了。他们是老大,家里的事他们说了算。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村里的空房越来越多,不会总有买主,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把王永全和刘厚英两口子气得不行,他们说老大两口子没安好心。这样的日子过了五个月,父亲去了镇上的养老院。是他自己要求去的,他夹了铺盖自己走了去,去了就不回来。三个月以后,在一个午夜自行消失了。我隐隐觉得这是父亲的阴谋,同他一起消失的还有屋里的一块门板。大家都说,他是骑着门板飞走了。父亲走失的最初的那段时间,大家都觉得他早晚能回来。尤其到年节,院子里有响动,就有人跑出去看究竟。后来这种信心就殆尽了。他好不容易出去,大概不想回来了。我们都这样想。即使他走时已经年过八旬,我们依然这样想。从不想他已经不在了,或如何如何。

也许就是因为父亲暂时缺位,王永利才有了责任和担当。王永全是铁道兵,退伍以后在村委找了事做。为了这顿饭,我特意从埙城买了肉肠回家。新蒸的肉肠热气腾腾,一家人都爱吃,父亲也爱吃。饭桌上容易触景生情,我说:“这一家只有双星跟爷爷是一个属相。”双星是王永利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这话我已经很委婉了,张圣文还是撂下了脸,说:“我们家的虎跟老爷子的虎是一回事吗?他是啥年头的虎,我们是啥年头的虎,天壤之别!”我沉默了。一屋子的人都沉默了。我受不了这个氛围,起身出去了。后来张圣文跟我解释,说她心里一直不好受。父亲是从她家去的养老院,倒好像是他们故意把老爷子弄丢的。我一提,她就觉得是罪过。她花说柳说,我一直没吭气。

我经常随处去漫游,一年消耗在路上的时间超过了我所有正经做事的时间。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正经,或不那么正经。这种感觉偷偷地、小心地不让任何人知道。只要油箱加满油,我的小腿就开始绷紧,一脚油门踩到底的冲动我得百般遏制。转周遭城镇的时候我喜欢在街头的小饭馆吃饭,隔窗看着某几个人围观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那些启事有些是我贴的,有些是别人贴的。每个后来者,都自觉不遮挡前人的招贴。所以,电线杆就像纸糊的。不注意电线杆,不知道丢了那样多的人。也许他们早就自成了一个世界,过着不被打扰的生活。春或秋的季节,有风又不是很大,空气中有浓郁的栗花或节节草的气味。我为啥对它们印象深刻呢?为啥要忽略山刺玫、野菊花、野百合、格桑花的气味呢?是因为我曾在栗树底下乘凉,坐在节节草上歇脚。那时我这样想:我要是一朵栗花就好了,我要是一棵节节草就好了——兀自开花,兀自凋零,不为人知。我觉得,父亲就是这样想的。这种感觉后来越来越强烈。遭遇很陡的一个上坡然后再下坡,从坡上俯冲时胁下自然就生出了翅膀。我梦见身上长出了洁白的羽毛,摸上去像骨骼一样润滑光凉,从一个树梢飞到另一个树梢,只在须臾之间。鸟儿除了觅食没有别的好想,谈情说爱除外。开车的路上,看见哪里有老人聚堆我都过去坐一坐,从包里拿出父亲的照片,问:“你们见过这个人吗?”

“见过。”一个清瘦的老人说,“十几年前的电线杆子上都是他的照片,电视里经常播寻找他的广告。我记得他那张脸,眼睛像长在额头上。”父亲不过是有些吊眉吊眼,像上了妆的演员。也许他知道这副面孔不随众,我们兄妹三人都没能遗传。

其他老人也说见过。他们都坐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上,膝盖抱在怀里,各色帽子遮住眉眼,只留出褐色的嘴唇和干瘪的两腮,像一组雕塑。

“我认识你。”一个老人的脖子上有块显眼的白癜风,手背和胳膊也斑驳地呈现出耀眼的银白色。“当年你就来过,也是在这里,跟我们聊了半天。你要找的人是不是叫老王?”

电视台的寻人广告就是这样播报的。当时他们也问起父亲的全名,我说:“他只记得自己叫老王,还有,他属虎。”

我惶惶地左右看了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失忆了。这个石坝底下,左手是一条下坡道,通往农田。路基下一米深的地方是一处房舍,我恍惚记起当年这家在给孩子办满月酒,是这位老人的孙子。

“您孙子多大了?”

“总有十多岁了。我记不清了。那年村里一共出生了六个孩子,只有他抽羊角风,没有活下来。”我一惊。

老人朝向天空呢喃:“老天收了我也好啊,可收的是一个孩子。”

“都是寿命。”清瘦的老人安慰说。

其他人一起点头。

“十几年前都找不到,现在根本不用找了。”长白癜风的老人说,为了表示轻飘,他特意扭了下头,一副云淡风轻样。

“该是去了他想去的地方。”清瘦的老人又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喜欢别人叫他“老王”,并且与叫他的人亲近,这是因为父亲觉得别人叫他“老王”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B.父亲无法调节两个儿子家庭间的矛盾,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赡养他,甚至父亲从养老院消失都不能及时知道。
C.“我”找了父亲十几年,十几年中,“我”在漫游的路上看景、聊天,逐渐忘记了找父亲的目的,这让“我”觉得自己不正经。
D.两个儿子在父亲失踪多年后终于吃了团圆饭,实现了父亲一直以来的家庭和睦的愿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家人虽然是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衬托作用。大儿子卖老宅,两个家庭之间不亲近,都是父亲不辞而别的因素。
B.本文采取双线并行的方式,明线写“我”寻找父亲的过程,暗线写父亲不被家人重视、理解,最终自己消失的故事,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
C.文章以“我”的视角叙写,既具有真实性,又便于抒情。“我”亲历了两个兄弟及其家人对父亲的冷淡,也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D.父亲虽未正式出场,但父亲的形象却通过各种人物的言语、动作等侧面描写塑造出来。父亲善良,向往温馨的家庭生活,即使年过八旬,依然渴望自由,不受拘束。
3.小说的标题“会飞的父亲”用意深刻,请结合全文分析。
4.“我”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于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不问国事,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
C.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
2.小说写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过程,表现了他心理上发生的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
3.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11-16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屋小记

史铁生

年龄的算术,通常用加法,自落生之日计,逾年加一;这样算我今年是四十五岁。不过这其实也是减法,活一年扣除一年,无论长寿或短命,总归是标记着接近终点;据我的情况看,扣除的一定多于保留的了。孩子仰望,是因为生命之满得冒尖;老人弯腰,是看囤中已经见底。

二十三岁时我曾到一家街道生产组去做工,做了七年。现在那个小小的生产组已经没有了,那七年也已消逝,留下来是我逐年改变着的心情,和由此而不断再生的那几间老屋,那年月以及那些人和事。

1)到老屋去

那是两间破旧的老屋,和后来用碎砖垒成的几间新房,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与条条小巷的颜色一致,芜杂灰暗,使天空显得更蓝,使得飞起来的鸽子更洁白。那儿曾处老城边缘,荒寂的护城河在那儿从东拐向南流;如今,城市不断扩大,那儿差不多是市中心了。总之,那个地方,在这辽阔的球面上必定有其准确的经纬度,但这不重要,它只是在我的心情里存在、生长,一个很大的世界对它和对我都不过是一个悠久的传说。

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我想回到那个很大的世界里去。那时我刚在轮椅上坐了一年多,二十三岁,要是活下去的话,料必还是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V告诉我有那么一个地方,我说我想去。

于是我摇着轮椅,头一回看见了那两间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一群老太太正在屋前的太阳地里劳作,纷纷停了手里的活儿,直起腰,从老花镜的上缘挑起眼睛看我。V仰头叫了一声“B大爷”,房顶上蹲着一个老头,正在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

“怎么着爷们儿?来吧!甭老一个人在家里憨着……”B大爷笑着说,露出一嘴残牙。他是说我。

2)长跑者

摇着轮椅,耳边和心里都空荒的岑寂。我常常觉得,应该有一首平缓、沉稳又简单的曲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或者也可以有一句歌词,一句最为平白的话,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便可呈现那老屋里的生活,闻见它清展的煤烟味,听见它傍晚关灯和锁门的轻响。

这一天,我沿着一条大道不停地走,暮色苍茫中,碰上了一个年轻的长跑者。一个天才的长跑家—KK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着我,便推起我,默默地跑——也许那个年代,恰可以这孤独的长跑为象征、为记忆、为诉说吧。K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未及成年就被送去劳改,三年后改造好了回来,却总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有一份正式工作。K从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还要拉上六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其间分三次吃掉两斤粮食而已。生产组的人都把多余的粮票送给他,只临近大赛的那一个月,他才每天喝一瓶牛奶,然后便去与众多营养充足、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比赛。年年的“春节环城赛”我都摇着轮椅去看他跑,年年他都捧一个奖杯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已,梦想还是梦想。多少年后我和K才懂了那未必不是上帝的好意相告:梦想就是梦想,不是别的。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要跟K学长跑,K便当起了教练。后来,这男孩的姐姐认识了K,爱上了K,并且成了K的妻子——那时K仍然在拉板车,在跑,在盼望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或被哪个专业田径队选中。

3U师傅

我初来老屋之时,听说她已经有五十岁——除非细看其容颜,否则绝不能信。她的身段保持得很好,举手投足之间会令人去想:她必相信可以留住往昔,或者不信不能守望住流去的岁月。无论冬夏,她都套一身工作服,领口和袖口都扣紧。她绝不在公用的水盆中洗手,从不把早点拿来老屋吃。她来了,干活;下班了,她走。实在可笑的事她轻声地笑,问到她头上的话她轻声回答,回答不了的她说“真抱散,我也说不好”,令她惊讶的事物她也只说一声“哟,是嘛”。

听说U师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的西语系,听说U师傅曾经有过很好的工作,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很多年工作也就没了,听说U师傅没结过婚,听说不管谁给她介绍对象地都婉言谢绝。U师傅绝对是一个谜。老屋里寂寞的时刻,我偶尔偷眼望她,不经意地猜想一回她的故事。我想,在那五十几年的生命里面必定埋藏着一个非凡的梦想,在那优雅、平静的音容后面必定有一个牵魂动魄的故事。但是她的故事守口如瓶,就连老屋里的大妈大婶们也分毫不知,否则肯定会传扬开去。

应该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悲刷。应该是一份不能随风消散、不能任岁月冲淡的梦想,否则也就谈不上悲剧。应该并不只是对于一个离去的人,而是对于一份不容轻掷的心血,否则那个人已经离开了你,你又是甘心地守望什么呢等待他回来

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并不重要

有一次小TU师傅家回来(小T是老屋唯一去过U师傅家的人),跟我们说:“哇,老天!告诉你们都不信,U师傅家真叫讲究喂,净是老东西。”

D说:“有比L大妈还老的东西?”

T说:“我是说艺术品,字画,瓷器,还有太师椅呢。”

D说:“太湿,怎么坐?”

T说:“你们猜U师傅在家里穿什么旗袍!哇,老天,缎子的,漂亮死了!头发挽成髻,旗袍外面套一件开身绣花的毛坎肩,哇,老天,她可真敢穿!屋里屋外还养了好多好多花……”

④U师傅的梦想具体是什么,也不重要。

4)浪与水

从老屋往北就是护城河了。河很窄,水流弱小、混浊,我摇过小桥,沿河“漫步”,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雨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老屋里的歌,应该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有删改)

1.下文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截取“我”见证的老屋生活的一些片段,有劳作的老人、年轻的长跑者和优雅的U师傅,故事平淡,主旨浅近,仿佛一首平缓简单的曲子。
B.本文在选材上独具匠心,“我”的绝望与希望,K的幸与不幸,U师傅的冷与热,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C.老屋的破旧沉暗烘托了“我”在面对不幸时低沉黯淡的心情,回忆老屋的人和事反映了史铁生对人存在状态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
D.本文语言不放任感情的泛滥抒发,不纵容回忆的恣意招摇。这种语言风格很好演绎了史铁生回忆散文的特点——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梦想还是梦想”是指K虽然领回了无数奖杯或奖状,但仍希望下次通过长跑还能领到奖杯或奖状。
B.句子②“梦想就是梦想”是指虽然K没能实现自己通过长跑改变自己境遇的梦想,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
C.句子③④中的“并不重要”“也不重要”,运用反复,强调一直坚守心中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其它都不必在意。
D.句子⑤将老屋里的生活比作一首歌,用简单的歌词和反复的吟唱来喻指普通人物平凡而又简单的生活。
3.请分析文章结尾出现的“浪”这个意象有哪些意蕴。
4.文章以“我”的视角叙述老屋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03-10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钢琴小梁

刘心武

那家人住着好大一幢别墅,女主人为了某种考虑,要把女儿的钢琴从一楼挪到三楼去。搬家公司都有挪钢琴的业务,但是女主人早就知道,有“要想平安换琴房,必得请来钢琴梁”一说。钢琴梁并非艺名梁粱或梁云迪的钢琴演奏家,他是个搬运工,起先受雇于一家搬家公司,他五短身材,膀大腰圆,络腮胡子,超厚嘴唇,堪称大力士,总是负责搬运体积最大、分量最沉的东西,遇到钢琴,总是以他为主,带着另外三四位师傅一起搬运,从未有过闪失,后来音乐学院大搬迁,需要把几百架钢琴从旧琴房挪到新琴房,他带队把任务完成得极为出色,名声大噪,就脱离那家搬运公司,自己注册了一家专门挪移钢琴的小公司,如今城里跨入小康的家庭,多有为独生子女置备钢琴的,富豪家庭更在别墅中摆设三角大钢琴,因此,钢琴梁的生意相当不错,当然,如果不是钢琴,凡特殊的重物,他那个小公司都承揽手工搬运。

那富家太太打通了钢琴梁电话,说当年钢琴进家,就是请他搬运的,第二天调琴师来调琴,说凡钢琴梁搬运的钢琴,不仅没有纹丝磕碰痕迹,而且调起来一定不会遇到异常情况,说明梁师傅不是仅仅靠力气,更多是用脑子,因地制宜地进行挪移,是把钢琴也当作一个生命来呵护的……钢琴梁还能回忆起那次搬运的情况,问明别墅楼梯的结构尺寸,同意接这个活儿,却提出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他儿子这几天放假,媳妇在超市上班,怕他也走了,孩子在租借房那边乱跑,因此,他带三个师傅来的同时,还想捎上他的儿子梁勇,希望能给他儿子提供一个做作业的地方,富家太太问他儿子多大,原来,跟她宝贝女儿一样大,都上小学五年级,就爽快地同意了:“就带他来吧,他们俩还能一起学习,挺好的。”

那天钢琴梁带着三位师傅来了,富家太太忘了那孩子的名字,就笑称他钢琴小梁,又唤过女儿薇薇,安排钢琴小梁和薇薇在一楼大客厅落地窗旁的麻将桌那里写作业。

那边富太太给钢琴梁提要求,钢琴梁拿出卷尺,量楼梯的尺寸,拐弯的地方,量了好几次,精确到微米,量完直嘬牙花子,甚至提出:“您干嘛非挪楼上去呢?”富太太也不解释,只表示她会多给劳务费。

这边钢琴小梁和薇薇坐在麻将桌边,各自摊开自己的课本作业本,钢琴小粱认真地做算术题,薇薇却尖着耳朵听那边的动静,生怕她妈妈改主意,冲那边大声嚷:“就搬楼上!就要搬嘛!”她想的是,这一搬,还得请调琴师再调音,也还要再调整从音乐学院特聘的钢琴老师来家教的时间,她可以轻松愉快好几天了,啊呀,夜里做梦该不再有那些钢琴谱上的“蝌蚪”乱蹦乱跳变成癞蛤蟆的怕人情景了!

薇薇问钢琴小梁上的哪个学校,小梁道出那借读学校的名字,薇薇撇嘴:“连区重点都不是呢!”就告诉小梁自己上的是什么名牌学校,虽然在市中心很远,但每天有雇的司机接送,那车可是宾利啊,听说过吗?小梁不懂什么是宾利,但是也很自豪,他指指窗外:“我爸新买的!”那是一辆国产小面包,薇薇笑了:“那也算是车?”做完三道题,小梁说:“我要玩玩了。”薇薇说:“好呀!我们地下室有游泳池,你想游吗?”小梁说:“爸爸定的规矩,我做完三道题,可以轻松三分钟。”就从衣兜里掏出个木头削的手捻陀螺,在那麻将桌上玩了起来,薇薇也玩,总不能让陀螺久转,就愤愤地问:“你会弹钢琴吗?”小梁摇头,薇薇用手指划脸皮:“还钢琴小梁呢!叫你琴盲小梁还差不离!”这时候就听楼梯那边有钢琴梁号令另外三位师傅的声音,小梁就说:“你家这台琴是奥地利生产的蓓森朵夫吧?比德国产的斯坦威还贵还重。”薇薇双手一拍:“哇噻,你懂钢琴啊!”

那天那时候,薇薇的爷爷先坐在客厅沙发上打瞌睡,后来醒了,招呼薇薇:“宝贝儿,小天使,我的报纸呢?”薇薇很不耐烦:“不就在茶几上吗?”小梁就过去,从茶几上拿起报纸,双手递过去:“爷爷,您看报。”薇薇爷爷接过去,惊讶地望着他,问:“你是哪家的孩子?”薇薇就大声说:“他是钢琴小梁!”又问小梁:“你看他像不像老了的喜羊羊?”小梁不言语,心想,我爸教我的,对长辈要尊敬。薇薇又告诉他:“爷爷平时不住在这儿。他自己也有大单元。他要过生日了,多少岁呀?不告诉你,你自己猜。”小梁问:“爷爷过生日,你送他什么礼物呀?”薇薇说:“我画张画儿送他,他准特别高兴。”小梁说:“我爸下月过生日。我要买个钥匙链送他。现在保密呢。”薇薇说:“买什么呀!我有好多钥匙链,外国的,我去拿一堆来,你随便挑。”小梁说:“我自己买。”薇薇问:“你哪儿来的钱?”小梁说:“我捡饮料瓶卖废品,攒十来块了。我要买个他最喜欢的。我知道他最喜欢什么样的。”后来他们又写作业,又玩陀螺。

钢琴挪窝成功了。富太太付了钱,一边往外送钢琴梁一边就给调琴师打电话。那辆小面包车开走了,富太太发现薇薇手里捏着个东西,忙问:“那是什么脏东西?扔了洗手去!”那是钢琴小梁送给她的,钢琴梁亲手雕出来的陀螺。薇薇把紧握陀螺的手藏到身后,宣布:“我要跟钢琴小梁做朋友。我会邀请他再来跟我一起做作业!”富太太两条眉毛快飞出脑门,张开嘴巴半天合不拢。

(有删改)

1.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钢琴梁搬运的钢琴不仅没有纹丝磕碰痕迹,而且调起来一定不会遇到异常情况,说明他不仅有力气,还有技术。
B.钢琴小梁从茶几上拿起报纸,双手递给爷爷,礼貌地请他看报,是钢琴梁重视教育的表现,他与“富太太”有不同的教育观。
C.薇薇从一开始炫耀车、游泳池,到把小梁送给她的陀螺藏在身后,说明她对钢琴小梁的态度有明显转变,让富太太难以理解。
D.小说中的富太太生活优渥,却因为忘了钢琴梁儿子的名字,临时给他取了一个钢琴小梁的称呼,说明她为人刁钻无礼。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正面侧面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如正面描写钢琴梁的身材外貌,又借他人评价侧面表现他专业的搬运水平。
B.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富太太请钢琴梁搬琴等小事反映了一部分人只注重物质生活,不注重美好道德品质的现实。
C.文中所刻画的孩子们率真可爱、本性善良,与“富太太”的世故功利构成鲜明对比,这种写法与小说《哦,香雪》一致。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利用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及个性化语言,表达了讽刺之意,发人深省。
3.第四自然段中“钢琴梁拿出卷尺,量楼梯的尺寸,拐弯的地方量了好几次,精确到微米”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小说中钢琴梁这一人物的多个细节也折射了工匠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