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4 题号:2136609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小卿的舅妈邀请杨宝丰为小卿失踪三年的母亲画遗像来引入故事。
B.小说没有直接描写隐秘战线的事情,而是通过画像这一普通事件来反映,于细微处见精神。
C.画师勉为其难地画像和画成之后烧掉画像,主要是他也认为小卿母亲未死不愿为其画遗像。
D.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了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C.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革命的兴盛。
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手法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3.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碣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

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简直的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

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

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

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睛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踅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

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榾拙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

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卒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划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

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睛,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

是机密呢!金二哥?

我当作从前给人家私刻关防一样,决不走漏半个字!

(有删改)

【注】①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②关防:旧时政府机关或军队用的印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却在实际上主导着刻石碣这一件大事。
B.“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他在内心深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C.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踱方步”,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D.玉臂匠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因而对于刻石碣就能使两伙人“合成一伙儿”深感怀疑。
2.金大坚的“笑”贯穿整个谈话过程,但“笑”这个表情所蕴含的感情却随着谈话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3.从萧让与金大坚的对话来看,梁山泊内部存在的矛盾冲突是什么?这揭示了梁山泊怎样的现状?
2023-11-03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吕梁山还是冰天雪地。西北风滚过白茫茫的山岭,旋转啸叫。黄灿灿的太阳光透过干枯的树枝,照在雪地上,花花点点的。山沟里寒森森的,大冰凌像帘子一样挂在山崖沿上。

山头上,山沟里,一溜一行的战士、战马和驮炮牲口,顶着比刀子还利的大风前进。他们的灰棉军衣都冻得直溜溜的,走起路来咯嚓嚓响。这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奉命从山西中部出发,不分日夜向西挺进。枪不离肩,马不离鞍,战士们急行军十来天,赶到了黄河畔。

黄河两岸耸立着万丈高山。战士们站在河畔仰起头看,天像一条摆动的长带子。人要站在山尖上,伸手也能摸着冰凉的青天。山峡中,浑黄的河水卷着大冰块,冲撞峻峭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吼声。黄河喷出雾一样的冷气,逼得人喘不上气,透进了骨缝,钻进了血管。难怪扳船的老艄公说,这里的人六月暑天还穿皮袄哩!

纵队的前卫部队在沟口里的山岔中集结,准备渡河。蒋匪的五六架美国造战斗机,在黄河渡口上空盘旋侦察,俯冲扫射;枪声、火药味,加上黄河的吼声,让人觉得战场就在眼前,感到一种不寻常的紧张。

旅长陈兴允从山口里驰出来,眼前就是黄河,他急忙勒住马,习惯地看看左右的山势。接着,双手搭在腹前,长久地望着那急湍的浪涛。

团参谋长卫毅和第一营教导员张培,从山口出来走到陈旅长身边。

卫毅,脸方,眉粗;身材高大结实,肩膀挺宽。堂堂正正的,不愧是山东大汉。张培呢,比卫毅低一头,身体单薄,脸膛清瘦,看起来斯斯文文。他负过四次伤,流血多,身体单薄。看外表,谁也不相信他是过了十年战斗生活的人。

陈旅长说:“我们在黄河上来回过了多少次啊!黄河跟我们是有老交情的。”这愉快、爽朗的声调,是卫毅他们听惯了的。

陈旅长接着侧过身问张培:“这几天日夜急行军,你吃得消?”

“我骑马行军,还有什么好说的。战士们倒是真够呛!”

陈旅长明知故问:“卫毅,张培真是骑马行军?”

卫毅挺不自然,微微耸肩,说:“行军中,他的马总是让拐了腿的战士骑。”

陈旅长脸上闪过不满意的气色,说:“这些事,我真是懒得再说!”

张培知道旅长不满意他的来由。半个来月前,张培还躺在医院里,胸脯上的弹伤算好了,身体呢,还很弱。他听说部队要过黄河去作战,就再三要求提前出院归队。部队出发的头一天,他赶回来了。这几天行军中,陈旅长每次碰到他都要他好好休息。

敌人的五六架飞机,从黄河上空俯冲下来,扔了几颗小型炸弹,扫射了一阵子,怪叫着钻到云层里去了。

陈旅长脸上闪过严峻的神色,说“我们得抓紧每一分钟往前赶。西北形势严重,非常严重!”

他把敌人的阵势讲了一番。八年的抗日战争,打得多么苦啊!可是一场大战刚完,中国人民连一口气都来不及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去年六月底,以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敌人以为三个月到六个月,就可以举杯庆祝胜利了。可是,我解放区军民英勇坚决地展开了自卫作战。作战一百多次,消灭敌人七十多万,迫使敌人集中重兵,在山东和西北发动“重点进攻”。现在敌人几十万人马正向山东疯狂进攻;西北,敌人总共动员了三十多万军队。三月十三日,南线,胡宗南的十四五万军队,沿咸榆公路向延安进攻。西线,马鸿逵、马步芳正向我陇东分区三边分区进攻。北线榆林的敌人,准备向我绥德、米脂县一带进攻。这就是说,敌人从四面八方扑来了。

卫毅和张培看看陈旅长那黑沉沉铁一样的脸色。这脸色,是他们每次在部队发起攻击的时候常见的。陈旅长望望河西面黑压压的山,低声而沉重地说:“前面摆着更大的考验啊,同志们!”

“保卫党中央!”

“保卫延安!”

“保卫陕甘宁边区!”

战士们的喊声,黄河的浪涛声,汇成巨大的吼声。陈旅长他们回头望去:集结在山口里的部队,利用渡河前的时间,进行战斗动员。

那个队前讲话的人,指着黄河喊:“同志们,我们马上要渡河。……敌人正向延安进攻。同志们,民主圣地延安,全中国全世界谁不知道……”战士们都瞅河西的大山。有些个战士,站起来又坐下,像是要说什么。

陈旅长望着卫毅和张培说:“前去的路子是艰难的。但是,你们要给战士们特别说明:毛主席在西北亲自指挥我们作战,这就是胜利的最大保证。好吧,你们立刻去组织战士们渡河。我去看看司令员是不是上来咯!”

长城外刮来的风,带来漫天黄沙。战士们向渡口边移动,风把衣服吹得胀鼓鼓的,沙子把脸打得生痛。

大风卷起黄河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河上游,有几只小木船,乘风顺水下来了。它们有时爬上像山峰一样高的浪头,接着又猛然跌下来;有时候被大漩涡卷起来急速地打转转,像是转眼就要覆没了,可是突然又箭一样的破浪前进了。船上的水手,“嗨哟——嗨哟——”地呐喊,拼命地摇浆,和风浪搏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时代背景,人民解放军一个纵队的前卫部队向西挺进,准备渡过黄河,将读者带入到解放战争的特定年代中。
B.选文引用扳船的老艄公说的话,目的是突出此时天气的寒冷,体现渡河的艰难,同时也突显了军民团结、共克强敌的主题。
C.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战斗形势丝毫没有阻挡战士们前进的步伐,他们日夜兼行去保卫延安,展现出高昂的斗争精神。
D.战士们渡河动员会上的吼声和黄河的浪涛声汇聚一起,掀起保家卫国的巨大浪潮,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让人激动振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陈旅长之口,以较多笔墨介绍延安保卫战的严峻形势,同时也为读者解惑队伍火速渡河,驰援延安的原因。
B.小说语言通俗朴实,但叙述描写上极具匠心,比如人物对话、叙述描写多用短句,特别符合军人简洁干脆的说话风格和紧张的战斗氛围。
C.陈旅长形象立体、丰满,作者既通过言、行正面刻画他坚定刚毅的一面,又通过对卫毅、张培的描写侧面烘托了他对战友的关心爱护。
D.小说善于以特有的环境烘托人物,围绕战争来展现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3.小说多次出现自然环境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2022-10-16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人的兵站

石钟山

那是许多年前的一个初冬,一次突然而至的大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

打点好行装的战士常小兵,只能望雪兴叹了。背包以及随身的一切家当,昨天晚上已经收拾停当。就等今天一早,山下的大站派车来接他,然后他就要告别工作了五年的兵站。

他们是青藏线沿途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兵站,窝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只有两名士兵的编制,归山脚下的大站管理。他们离大站还有一百多公里的山路。整个青藏线,沿途大小兵站不计其数,保障着后方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进高原。常小兵把自己的兵站比喻成一颗螺丝钉,虽然小,但不可缺少。

每当迎接一批人到来,他们是兴奋的、喜悦的,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时,兵站里才有了烟火气。每来一拨儿人,足以让两名士兵高兴上好几天。他们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些人,当然都是军人和探亲的家属。那些军人的妻子或女朋友,穿着鲜亮,说话动听。她们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去奔赴她们爱人工作的地方。

两人的兵站,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冷清的,大批车队不会在他们这里歇脚驻足。他们早就计算好了行程和时间,路过他们两人兵站时,并不停留。两个人跑到路边,向车队的战友们挥手致意。车队发现他们两个人时,会鸣笛打招呼。偶尔的,也会有战友摇下车窗,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然后摆摆手,笑着走了。他们听着车队远去的隆隆声响,心里也跟着热闹过了。

这是道路开封后的日常景象。一到秋天,突降一场雪之后,气温骤降,再连续下几场雪,路便封了。他们的兵站便成了一座孤岛,与世隔绝。他们要挨过漫长的冬季,盼望着路上的雪和山上的雪一点点融化,直到再次热闹起来。

常小兵在兵站已经工作五年了,五个春夏秋冬,他都是这么熬过来的。他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可今年不一样了,他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三天前,他就接到了今年退伍的通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常小兵已经司空见惯了。每年的春天,他都会见到一批车队,载着入伍的新兵,昂扬地向高原挺进。他注视过这些新兵的眼神,有憧憬、有梦想,和自己刚参军时一样。他更多的是留意那些从高原上下来的退伍老兵。他们摘去了肩章和领花,一律沉默着。在这些老兵的眼神中,常小兵体会到了什么叫成熟。如今,也轮到他退伍了。接到退伍通知那天,他的心情就不一样了。有不舍、留恋,也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参军满两年第一次探亲的时候,常小兵和王娟订了婚。王娟是他同学,从初中到高中。后来,王娟考入护士学校,在老家的镇医院当了一名护士。两人上学时就心生朦胧,他参军后,就一直通信。在公路解封期,十天半月,大站的人上山送补给时,都会给他带来好几封王娟的信,通信频率几乎是隔天一封。大站来人时,他也会把写给王娟的厚厚一沓信,塞给送给养的人,让他们带到山下寄走。两人都知道,只要一到封冻期,他们就会有半年的时间接不到对方的信。

大约在退伍前二十天,常小兵就告诉王娟自己大概离队的日期。王娟告诉他,自己要亲自来接他下山,看一看他信中说的兵站,再和他到大城市里逛一逛,准备他们春节结婚的用品。

自从和王娟订婚后,他思念恋人的心情与日俱增,随着退伍的日子临近,几乎到了顶点。

现在却被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雪瞬间浇灭了。

大雪一落,山上路上一切都白雪皑皑,不仅路断了,而且他们唯一通往大站的电话线也断了。电话线中断是常有的事,比如,一次塌方、一场大风,或者一场大雪,都会让脆弱的电话线中断。

突然的落雪让常小兵打消了正常退伍的念头,他只能等待来年化雪的日子。这几个月,他是怎么度过的,事后他自己都记不住了。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望山望雪,然后他就会拿出王娟的照片,看上一遍又一遍。王娟在他眼前阳光般温暖地笑着,笑容中透出对幸福的渴望。这是一张王娟新近寄来的照片,当时,他们已经定好了婚期。

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天天跑到山路上去,雪先是硬的,后来慢慢变软,最后又在他手里开始融化。不经意间,远山近景的雪开始变薄变淡,他的心也一点点敞亮起来。他经常会想,王娟现在在干什么,她要来接他下山,她来过了吗?眼看冰雪就要消融了,想着念着,雪就真的一点点化了。

一天清晨,他突然听到了外面汽车的轰鸣声。他以为是做梦,可那轰鸣声一点点地接近两个人的兵站,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慌张地跑到外面。一辆越野车停在了兵站门前。

先是后座一侧车门打开,他看到一支拐杖探了出来,然后又看到一只脚,王娟拄着一支拐梦一样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呆怔地望着她,看见王娟眼角有两行泪流了下来,嘴唇颤抖着。他叫了一声“王娟”。便扑了过去。

王娟不仅如期地来接他了,而且还在这里和他一起熬过了漫长的冬季。接王娟的车还没有行驶到大站,大雪便落了。车无法行驶,王娟被困在一个兵站里。雪快化的时候,她偷偷地向大站步行而来。结果,王娟冻晕在半路上。人们找到她时,她已经冻僵了,一条腿被冻伤。还没等完全康复,王娟就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

她终于见到了心爱的人。兵站的车载着两人,在小路上越驶越远。两人兵站,送行的新兵站在高处,泪眼模糊着再也看不见他们了。

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故事。

原载于2022年8月16日《解放军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兵站自然环境恶劣,时常因突然而至的落雪与世隔绝,成为孤岛。小说以此为背景,交代戍边战士的生存环境,展开故事情节。
B.兵站时常是冷清的,戍守的两人会因探亲的家属和偶尔摇窗问候的战友而兴奋,这写出了他们在兵站生活的孤寂失望之感。
C.小说写战友们路过兵站时,“鸣笛打招呼”“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等描写体现了真挚的战友情,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
D.小说以恶劣的环境、兵站生活的孤独体现现代军人戍边的的感人事迹,也反映了常小兵和王娟之间爱情的纯洁美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一次突然而至的大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又一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当拄着拐杖的王娟突然出现时常小兵的激动喜悦之情,文字颇具感染力。
C.小说写常小兵与王娟订婚一段情节也是倒叙手法,写了分居两地的年青人以书信往来寄托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D.小说避开军旅文学宏大叙事模式,故事展开过程中插入补叙,写出了戍守青藏线普通士兵的平凡生活和情感世界,真实感人。
3.小说的结尾“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故事”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十分出色。请结合文章,谈谈“雪”在文中的作用。
2023-11-15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