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议论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397778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论读书
林语堂
①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被称为雅事乐事。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②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也许我们幼时未进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逢闽变时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或是叫许钦文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
④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己是而人非。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己有同感之人。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现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因其读书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书。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
(选自林语堂《论读书》,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章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在林语堂看来,应如何读书?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议论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宠成后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都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⑧好在还是有不少转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模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

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生命才会带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1.第③段画线句语言极富表现力,给读者印象深刻,请对此加以赏析。
2.第⑦⑨段作者两次想到自己的曾祖母,分析其在文章构思中的作用。
3.联系全文分析第段中“村庄的半径”的具体内涵。
4.作者笔下的蒋山,与《乡土中国》中的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相比,在“居住方式” “工作生产” “人际交往”“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请任选其中二个方面,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其异同。
2023-04-01更新 | 2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把愤怒变成葡萄园

杨克江

①人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不平和屈辱是很容易动怒的。就连那些胸襟开阔、修养极高的人,也有时会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区区小事而怒从心起,从而招来祸患,酿成悲剧。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林则徐先生就是一个动不动就发怒的人,为了提醒自己,他干脆把息怒二字镂刻在自己的宝剑上。

②愤怒本身有一种可怕的破坏力:天庭之怒,则黑云密布、雷鸣电击;大地之怒,则演绎出山崩海啸,怒潮翻滚。其实,人为了捍卫正义、尊严而拔剑而起,抱着刺破青天锷未残的豪情倒不失为大英雄本色。至于吴三桂的为红颜一怒和楚霸王激怒之下把一个气势恢弘、华美富丽的阿房宫付之一炬,只留下一片可怜焦土的举动,只能给后世人留下笑柄和一声幽幽浩叹。

③想要成就一件事情,需要付出巨大的耐心和努力。而易于动怒的人,往往在事情的关键环节处,遇到棘手和麻烦,就会因心情浮躁而变得束手无策、焦头烂额,结果把好好的一桩事情搞得一塌糊涂,就像蜜蜂一样为了一点小小的冲撞竟然把自己整个生命付之于最后的一蜇。我有个远房舅舅,在修理家里一个疏漏破损的木盆时,他把木条一片一片对接好,几番试验后发现木盆仍在漏水,于是盛怒之下,竟取来一把斧头把木盆砸碎。后来无论在考试中失败,或者遇到不顺心的烦恼苦闷的事情时,母亲总会给我讲起舅舅的这一段往事。

④我由衷地欣赏那些谦逊达观、心境平和的人,他们即使身处最险恶、最苦难、最无奈的境遇,仍能保持宠辱不惊,临危不怒的平常心。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财政部供职期间,为了扭转金融危机而竭尽全力,但他的金融方面的许多精辟的见解却遭到非议,连人格尊严也受到凌辱,最后他客客气气地呈上辞职信。然后回到宁静的、能够充分施展他才华的剑桥去,回到书房去,跟他的藏书和藏画在一起,以坚强的意志写下了《和平的经济后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其实面对人生的厄运、不幸和磨难,与其怨天尤人,悲观沉沦,倒不如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把愤怒变为葡萄园。这样才能成真正的强者。因为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有限的精力,有限的光阴,是一个人生命中最为珍贵的资源。生命的价值只有两种:要么熊熊燃烧,释放出巨大的光和热;要么窝成一团黑烟,到头来一无所获。晚年的托尔斯泰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就像一个气势磅礴、气象博大的生命大瀑布,歌德更是一棵生命的常青树。只有那些不明智的人才会把自己的智慧才华消磨在无谓的悔恨、诅咒和愤怒上。

⑤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瀑布大树。一旦它肆意咆哮暴怒起来,会泛滥成一场人间的祸患灾难。可如果我们善于利用它,就会变成一种造福人类的巨大的能量和资源,去滋润、养育万物生灵,为人间播撒出一片蔼蔼绿阴。


【注释】葡萄园在西方人的词语中有平息愤怒、平和心态的意思。
1.细读文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的观点。
2.下面的事例论据用在第④段中证明作者的观点,好不好?
晚年的托尔斯泰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就像一个“气势磅礴、气象博大的生命大瀑布”,歌德更是一棵“生命的常青树”。
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该段中起到怎样的论证作用?
4.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例做简要分析。
2022-08-20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那里不适合人类居住,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也懒得给它起一个像样的名字,只用了一个编号,叫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它不用爆炸,就能把人震得昏头转向。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②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然后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没有办法,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山下绿洲的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③“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那是个好地方,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树栽在操场中央,既不耽误我们围绕着大树跑步,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休息的荫凉。

从此,我们开始每天关注着胡杨树的消息,我们盼望着它能发出嫩芽,长叶,然后一树绿荫,到了秋天一树金黄。可是,都万物生长了,它还没一点变化。我们的胡杨树怎么就不生叶呢?胡老师说,人挪活,树挪死呀,可能挪死了。我们当然不敢相信,那么一棵粗壮的树怎么会挪死呢?大伙就闹着让胡老师想想办法,救活那棵树吧。

胡老师想了一下,然后眉毛舒展了。说今天晚上所有的男同学到胡杨树下集合。……可是童子尿不起作用啊。

胡老师又让我们围绕胡杨树站好,他教会了我们一首诗,说是给胡杨树精神鼓励。在他的引领下我们面对胡杨树诵咏:“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长大后,我们知道这是《诗经·国风》中的《东门之杨》。朱熹认为这是一首男女约会而久候不至的诗,胡老师把诗的含义改了,变成了我们和树的约会。

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上作文课时,他让我们写一写眼前的胡杨树。他启发我们,不要再纠结胡杨树是否发芽、长叶的问题,因为胡杨树是一种伟大的树,它“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胡老师还说,胡杨树即便死了,也会在我们山前耸立千年。

胡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们震撼,有一种激情在心中激荡,这让我们无所畏惧。这时候,开山的炮声又响了,有石头落在了我们的屋顶,犹如战鼓。听到房顶的咚咚声,大家都会心一笑,齐声背诵我们学过的课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就在大家认为“三而竭”时,只听“轰”的一声,第四下来了,声音巨大而又沉闷。……

一块碗口大的飞石击穿教室的屋顶,直击胡老师的头部,胡老师死在讲台上。胡老师死后,我们发现胡杨树完全枯萎了。

后来,我们没有忘记那棵死去的胡杨树,我们坚信它死后一千年不倒。那是我们的故乡树,也留下了乡愁。我们远远地就看到了它的身影。它已死去几十年,细枝已经被风掳去,只剩下粗壮的枝干,像一尊神秘的树雕。

我们当然没忘记去看望胡老师。让我们惊喜的是,在胡老师的孤坟边真的长出了一棵胡杨树。我们围成一圈坐在树下,背诵那段《诗经》: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秘的天山深处、神秘的石头、小弟弟神秘的语气,小说一开头就为全文营造了神秘的气氛。
B.当胡老师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可以看出,胡老师出作文题并不是随意的。
C.当得知胡杨树可能因挪动不能存活时,大伙就闹着让胡老师想办法救活它,这似乎是胡闹,但更是对老师的信任。
D.整篇小说以想象树、寻找树、移动树、滋养树为线索,述说了一个新疆建设兵团建设边疆的故事。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以口语化的语言开头,仿佛一个孩子的语气,这提示了下文将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叙述的。
B.句子②语义上既呼应了前文这是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又给下文胡老师的突遭横祸作了铺垫。
C.句子③同学们的喊话模拟了胡老师说话的句式,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孩子们学嘴学舌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孩子们对拥有一棵树的渴望。
D.句子④与前文形成呼应,表现出“我们”对胡老师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当年胡老师不明白此诗真正含义的理解。
3.划波浪线的句子:我们喊“山前该有一棵树!”,为什么是“该”有一棵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的作者曾说“当我动笔写一棵树时,我才发现,我写的不仅仅是树,原来也是人”。请你以胡老师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1-10更新 | 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