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75 题号:94085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鹤归空有恨,云散本无心;鹤归蝉蜕总成尘,欲报明珠未得伸;犬因无主善,鹤为见人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鹤笙鸾驾隔苍烟,天上那知更有天一一其实,他有一个隐秘的习惯:不管在哪里,一旦心慌意乱,他便要找出笔纸,下意识地写写画画,每逢此时,他写的,多半是那些他能想到的、关于鹤的句子。

②也许,他的身体里的确住着一只鹤。许多次,他想象过那只鹤从自己的身体里破空而出,飞向了天际,再从天际里往下看,但见绿苇丛生,又见渚清沙白,它便忍不住唳叫,利箭一般,直直地插入云霄,而后搅动云团,腾越出来,一意低头,径直冲向苇丛,在其中厮磨,在其中翻滚,身下所碾压的,再无别的什么,只是巨大的、一直铺排到了天边的绿;过了一会,它被苇丛边的河水吸引,内心涌起令自己更加清洁的渴望,于是展翅入河,闪电般击穿波浪,波浪消散,一遁再遁,任它投入和疾驰,就像是,那河流早就在等待着它,因为它的清洁,那河流将变得更加清洁。时间到了,好似是命定的召唤来临,它浮出水面,重新跃入天空,张开翅膀,是的,作为一只鹤,唯一的命定,即是飞翔,唯有飞翔,它才能飞越了山河,又扩大了山河。

③他在许多地方见过那只鹤,在火车车厢里,他往外看,那只鹤刚刚掠过车顶,飞入了满天的霞光和被霞光照耀的甘蔗林;在北京的石佛营,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路边小摊,酒冷火残,那只鹤在楼群与楼群之间翻飞,最后,径直朝着那小摊扑面飞来,却像是一块提前到来的鱼肚白;还有沈阳铁西区的废弃工厂,那只鹤在车间里飞,在烟囱边上飞,他眺望着它和辽阔而枯寂的厂区,竟然一阵眼热,似乎它只要飞下去,炉火便会重燃,机器便要重新轰鸣,一个赤膊流汗的年代便会重现在满目萧瑟里。

④然而,事实上,他只见过一只真正的鹤。那年春天,他幽闭在一座荒岛上,终日去写一部似乎永远也写不完的剧本。当然,与其说是在写作,不如说,下意识里,他是在躲避:他怕追稿的人在他平日生活的城市里找到他。荒岛上养着数百只鸡,他就是在这群鸡里,见到了那只真正的鹤,据鸡群的主人所言,这只鹤打幼小时从山谷里落至此处之后,就跟公鸡母鸡们一起长大,公鸡母鸡们能飞多高,它也就只能飞多高,它的胆子,实际上比鸡还要小,是啊,它早就忘了自己是一只鹤了。

⑤可是他知道,这不过都是障眼法,现在的那只鹤并不是真正的它,那只是谎言里的它。一个黄昏,他一个人在河滩里打转,被河对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荡所陶醉。因为是春天,世间万物都有新鲜和狂妄之美,所以,世间万物都叫人苏醒和悔恨,他还正在胡思乱想,突然,苇丛里飞出了那只鹤,它先是踏于芦苇之巅,在随风起伏的芦苇荡里忽隐忽现,其后突然振翅,唳叫着飞向了半空:在半空里、它一时如剑客舞剑,端的是疾风骤雨,一时又如画布上被水洇开的墨汁,缓慢地流淌,直到静止,因为这静止,眼前山河竟然被扩大到了无限辽的地步;最后,它可能是发现了有人在偷窥它,趁他还迷离着,竟然在疾飞里收拢翅膀,一意俯冲,扎入水中,再也消失不见。

⑥所以,鸡群里的它,只是谎言里的它:到了夜晚,鸡群从山林里现身,纷纷归笼,他又看见了那只鹤,现在的它与芦苇荡里的它相比,显然是判若两物,他走近它,蹲下来,抱着它,再逼视着它、它却蓬头垢面,卖乖卖傻,看上去,就像是一场审讯。而那铁了心的特工偏偏不肯露出原形,甚至学起了鸡叫,费尽了气力,想要从自己的手中挣脱出去。

⑦一时之间,他怒从心头起。抱着它,在密林里穿行,一路狂奔着,从荒岛上唯一的条石阶上跑下去,跑到河滩边,再将它放下,对它吼叫,命令它飞起来,可是,它却只有慌张,瑟缩着向后退,一只脚退到河水里,竟然像是被烙铁烫了,龇牙咧嘴地抽回了脚。他当然不信,重新抱起来,再将它的全部身体往河水里按下去,终究,它只是发出了几声鸡叫,无力地扑扇了几次翅膀,他只好颓然放过它,不再折磨它。

⑧但是,他确信自己认得另外一个它,哪怕化成灰也认得它,在满天的夕照之下,他和它,相顾无言,越是相顾,他就越是想念那只芦苇荡里的鹤,那只半空里疾飞或静止不动的鹤,他感到,一只鹤,从他的身体里飞了出去。

(节选自李修文《猿与》)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开篇就不厌其烦地罗列许多与鹤有关的句子,看似重复啰嗦,实际上是在强调鹤在“他”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情结。
B.第二段描写“那只鹤”或翱翔天际,或穿云破雾,或在无边的绿苇丛中翻滚,或在无比清洁的河水里破浪,运用铺陈以突出鹤的本性。
C.那只“真正的鹤”因为从小生活在鸡群里,跟鸡们一起长大,以致不能高飞远翔,早已忘记自己是一只鹤,表现了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D.“而那铁了心的特工偏偏不肯露出原形”一句只运用了拟人修辞,将“那只鹤”不肯显露真正本色的顽固之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2.本文如何刻画鹤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标题是“鹤”,作者的意图就是写鹤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的,走了。

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文本二:

①有时想想,在黄沙梁做一头驴,也是不错的。只要不年纪轻轻就被人宰掉,拉拉车,吃吃草,亢奋时叫两声,平常的时候就沉默,心怀驴胎,想想眼前嘴前的事儿。只要不懒,一辈子也挨不了几鞭。况且现在机器多了,驴活得比人悠闲,整日在村里村外溜达撒欢。不过,闲得没事对一头驴来说是最最危险的事。好在做了驴就不想这些了,活一日乐一日,这句人话,用在驴身上才再合适不过。

②做一条小虫呢,在黄沙梁的春花秋草间,无忧无虑把自己短暂快乐的一生蹦达完。虽然只看见漫长岁月悠悠人世间某一年的光景,却也无憾。许多年头都是一样的,麦子青了黄,黄了青,变化的仅仅是人的心境。

③做一条狗呢?

④或者做一棵树,长在村前村后都没关系,只要不开花,不是长得很直,便不会挨斧头。一年一年地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

⑤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每个牲口也一样,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村庄,谁还能不认识谁呢。谁和谁多少不发生点关系,人也罢牲口也罢。人畜共居在一个小小村庄里,人出生时牲口也出世,傍晚人回家牲口也归圈。弯曲的黄土路上,不是人跟着牲口走便是牲口跟着人走。

⑥人踩起的尘土落在牲口身上。

⑦牲口踩起的尘土落在人身上。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狗,年轻时有人谋它的皮肉,老了只能被遗弃在时间的更迭中,从这些来看,它与我们生活中的“宠物狗”是不同的,但它们的忠诚又是相同的。
B.作者从看家护院的狗与主人的微妙关系角度,道出“狗这一辈子”的艰难处境与尴尬命运,表面上是同情狗,实则是为了批判人的势力与冷漠。
C.狗在村子的沙沟梁、乱草滩等地转悠过,为了看家把门与村中人较量过,在夜晚也曾经在村庄中吠叫过,故成为了“村庄的一部分”
D.在夜晚,当众狗吠叫时,老狗保持沉默;老狗忠心为主,把所有的爱和忠诚奉献给主人却晚景凄凉,故作者说它是“黑夜的一部分”。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B.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冷静客观地来写狗的一生,借此探究自然万物的生命真谛,不假议论,却真切地表达出对“村庄”的独特感受。
C.文章笔调舒缓又幽默诙谐,作者以一副乐天安命的姿态,摇曳多姿地,舒缓地表达自己对生命与万物的独特体验。
D.作者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思的物象和工具,而是赋予它人格化的特征,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3.文本一说“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而文本二说“如此看来,在黄沙梁做一个人,倒是件极普通平凡的事。大不必因为你是人就趾高气扬,是狗就垂头丧气。”刘亮程的这两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4.文中画线部分说“狗也是人的一部分”,狗与人的处境有什么相似之处吗?请结合全文及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2021-08-03更新 | 1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风华

潘明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段记载,道出了上古江南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自给自足、随遇而安、没有饥馑之患的江南,培育了先民随性自在的习性,由此奠定了追求“我欲乘风归去”般心灵自由与解放的江南文化风俗与精神性格的基石。

被称为开创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新风、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的乐府民歌,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北朝民歌《敕勒歌》)歌咏北国壮丽的风光,而歌到江南,则用“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南朝民歌《西洲曲》)来道尽江南人的闲愁心殇。前者境界开阔明朗豪爽,渗透着“铁肩担道义”的中华政治伦理文化的基因,后者则一唱三叹细腻真挚,映射出超越实用理性的“月明人倚楼”般审美自由的诗性特质。上林繁花的锦绣江南自此蕴育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江南诗性文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南朝齐诗人谢朓歌咏江南时的开篇之句。此时的江南,芳草萋萋,烟雨迷离,“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时时透着落花依草、娟然自媚的文学之美。然而这是整个民族用剧烈痛苦的冲突震荡换来的。衣冠南渡[注]唤醒了江南沉迷于自给自足与美丽富饶的觉醒意识,开启了从“好勇轻死”的野蛮到“向善尚文”的文明、从“自然趣味”的本能到“精致生动”的自由审美精神的升级程序。《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几代士族阶层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展示“魏晋清谈”风貌和士人风骨,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已经处处呈现出“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

唐代的气度和宋代的典雅,是现代人追忆往昔时心向往之的。而造就这两者的,离不开逸笔草草、斜晖脉脉的江南。江南,有多少诗人词者白衣胜雪轻吟漫步于此,拨草拾花遍寻诗兴?唐宋的江南笙歌悠扬,月光如水。此时的江南,是多情满溢的笔墨素笺里的江南,是低吟浅唱平仄潜徊里的江南,是从唐诗宋词中款款而来的江南。仕途坎坷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十七岁时回首青年时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时的情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作《忆江南》。彩霞满天、白浪碧波、叠彩风灵、水墨写意的江南,不正是梦里水乡的江南吗?若是抽离唐诗宋词中江南的因子,唐诗宋词就会黯然失色,味同嚼蜡。江南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把其中的人们化为承载诗性精神的主体,比如那些遗民、流人、山人和学人。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排挤倾轧的苏东坡,在“不自由的生存”中来到江南,并成为被江南文化所化之人,在江南获得了生命的蓬勃和宽宏,终于使其从积郁难舒走向了旷达盈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他,实现了运用诗性智慧机能在烦恼人生中开拓出审美一脉,把个体经验中的苦痛与创伤转化为澄澈的生命之流,实现了整个人生的超脱,使一代大家真正擎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烟火人间的江南,用潋滟水光和空蒙山色,用三尺红尘和一方净土,稀释和涤荡着生命中的焦虑悲凉。送走了以金陵为中心的南朝文化、以杭州为中心的南宋文化后,江南开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文化的第三座高峰的登攀之路。繁花似锦的江南却在此时承载了更多的故国之思和遗民之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在嘉靖三年发出这样的人生沉浮之慨和历史兴衰之感时,他可能不会看透他所尽忠的大明王朝仅在一百二十年后便“都付笑谈中”了。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士大夫的抵抗非常强烈,死节者众多,同时也出现了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一大批笃守“忠节”的遗民,他们组成的文人圈子成为当时最有辐射力的舆论场,使江南成为文化集散地,许多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里萌生,向四方传播开去,同时又吸引各地的思想资源流向这里。

中国五千年铁与火的历史告诉我们,苦难能够摧残生命,更能催生热情。若被以审美自由为生命精神最高理想的江南诗性情调长期浸润和滋养过,则面临的苦难越大,激发出的生命热情就越大。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新时代的江南。幽静透明和清丽纯洁的江南气质,正蓬勃焕发着蕴含千年哲思的全新生命力。奋勇争先的新时代面貌下,更多的生命个体寻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平常心,更多生活于斯的文人墨客才能临窗听雪,饱蘸雄浑丰厚的气魄;才能月下看花,挥就秀丽飘逸的风骨,将那些值得为之自豪的岁月遗珍,浓缩成独特的江南风华,构筑成华夏和人类的共同记忆。

在华夏民族的生息区域,江南一直是一片神奇而充满魔力的土地。新时代的江南将更是万里乡愁和人性灵明的现代栖所。


[注]衣冠南渡: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大批缙绅、士大夫随之南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史记》记载,写出了上古江南先民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也为江南精神性格的形成提供历史依据。
B.文中《世说新语》所写的魏晋士族阶层不同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是衣冠南渡后江南呈现出的觉醒意识的真实写照。
C.作者叙写了苏东坡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融入江南后,在诗性文化的滋养下,实现了人生的超脱,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其人生态度的推崇。
D.文章结尾处展现了“烟波画船、临窗听雪、月下看花”的诗意画面,揭示了江南风华所蕴含的新时代内涵,升华了主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与《荷塘月色》都引用了《西洲曲》的句子,前者表现江南人的闲愁心殇,后者意在表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精神慰藉的追寻。
B.第二段作者将北方民歌的明朗豪爽和江南民歌的细腻真挚的风格进行对比,反衬出江南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诗性特质。
C.文章视角独特,情理融合。选取民歌、诗词、文化名人入文,承载着作者深厚的文化情怀,体现了作者对江南风华的理解和思考。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层次鲜明,既有对不同时代历史文化现象的思考,又有对现实的观照和对未来的展望。
3.本文语言典雅优美,请结合全文赏析。
4.文中说“若被以审美自由为生命精神最高理想的江南诗性情调长期浸润和滋养过,则面临的苦难越大,激发出的生命热情就越大”。请结合文本,谈谈这句话的具体体现。
2021-11-21更新 | 18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模仿得像一点,作品就伟大一点,文学是如此,绘画亦如此,推而至于音乐,舞蹈,也无一不如此”等话来。这句话,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无论是一篇小说,一首诗,或一张画,里面总多少含有些自然的分子在那里;因为人就是上帝所造的物事之一,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决不能够离开自然而独立的。所以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诗的起源的另一个原因,喜欢调和的本能的发露。

③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④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的那一种怪习惯;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还有月亮哩,也是只在那么循行,自有地球有人类以来的一套老调,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处的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这就是欣赏自然景物的人类的天性。

⑤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因而使一般崇拜自然美的人,得以自命为雅士,以为自然景物,就只为了他们少数人而存在的。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⑥我从前在北平的时候,就有一位同事,是专门学法律的人,他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你若约他上中央公园去喝一碗茶,或上西山去行半日乐,他就说这是浪漫的行径,不是学者所应有的态度。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到这里,前面所开的那两个节目,倒真合用了;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⑦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第一,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古往今来,闲人达士的游山玩水的习惯的不易除去,甚至于有渴慕烟霞成痼疾的原因,大约总也就在这里。

⑧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古人的讲学读书,以及修真求道必须要入深山傍大水去结庐的理由,想来也就在想利用这一点山水所给与人的自然的威力。

⑨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每到一处,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而对于自然的伟大,物欲的无聊之念,也特别的到了高山大水之间,感觉得最切。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我想第一着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⑩从前有一个赞美英国19世纪的那位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对于蒙勃兰高峰的积雪晴云,对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壁画殿堂,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我想也未必尽然。粗枝大略的想欣赏自然,欣赏山水,不必要有学识、有鉴赏力的人才办得到的;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B.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C.第③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D.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E.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⑨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

2019-05-09更新 | 2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