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108603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唐太宗以后,进士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重,所以世人趋之若鹜。进士科竞争相当激烈,一旦及第,就是一件十分荣耀风光的大喜事,有如鲤鱼跃龙门,故云“一登龙门,则身份十倍”。从中宗神龙(705年一707年)以后,形成了曲江宴会、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的风尚。当新科进士泛舟于曲江之上宴饮之时,请宫中教坊派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士女百姓争相观看,万人空巷,有时皇帝也登临曲江南岸的楼台观看,成为唐代京城的一大景观。唐高宗时进士加试诗赋以后,许多应考举子皆诵当代的诗赋,很少去读《六经》《三史》之类的典籍,加上允许考生投牒自举,形成了“露才扬己”的觅举风尚。

——节选自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据材料说明唐代进士科的社会影响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19-20高二下·山东德州·期末 查看更多[3]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治国人才的选拔事关国运的兴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经变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品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摘编自丁韪良《西学考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指出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的主要原因。
2022-02-13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袭承袭,并建立更为完善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第(同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材料三:隋唐时期,选官有了统一标准,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从而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埋头读书,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材料四: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誉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官职有什么特点?其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选官制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选官制发展的原因。
2021-01-01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谓科目,举谓举士,科举即通过科目考试而取士。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取士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度,由州郡岁贡士人,隋炀帝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入唐,发展为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某、明学,据说有五十多科,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隋唐推行科举制,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这就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为底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摘编自张样洁《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唐代的乡责,完全不同于聚举制下的推荐,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是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你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从科举制剑立之初起,就着力打破贵族世家情徒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底族地主以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在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前,我育制度主要是为培养官吏服务,学而优则住,隋唐时的科举,凡没有生徒资格者,必须先经过州县考试,宋代以后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具有官办学校的生员身份。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摘编自刘文瑞《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线穆说:“失去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信仰和尊重,便意味着最深刻的隐患和危机,信心丧失、心理扇踏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在钱穆的心目当中,中国未来斯文化之重建自然应该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重建,而非抹杀自己个性、自绝传统生命的全盘西化。

——摘编自陈兴德《家国、文化与科举评价——钱穆科举观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当今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从科举制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2021-01-26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